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下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8000000014

第14章 左传(5)

晋军在楚军营地住了三天,吃缴获的军粮,到四月八日才班师回国。四月二十九日,晋军到达衡雍,在践土为周襄王造了一座行官。

【师说】

晋楚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

本文节选部分讲述了晋军击败楚军、以弱胜强的经过。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晋军采用“树上开花”“虎皮蒙马”“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等合理战术,最终打败骄狂的楚军。反观楚军,主帅狂妄轻敌,军情判断失误,临场指挥笨拙,终于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将自己在争霸中原的优势地位拱手让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

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子玉的傲慢骄横,栾枝的不卑不亢,晋文公的谨慎稳重,胥臣狐毛的善用战术等都在文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知识卡片】

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前期(前632)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晋、楚两个诸侯国之间争夺中原霸权的一次大战役,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的形势,也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故事链接】

葵丘会盟

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爱妃生的儿子带为太子。

齐桓公为了保全太子郑的地位,以诸侯要拜见太子为借口,在公元前655年5月,联合八国诸侯在首止开大会,太子郑在首止和诸侯见了面,一起住了几个月。

周惠王觉得太子郑不听使唤,但又无力和齐桓公抗争,就偷偷派人去劝告郑国不要参加结盟。郑国听了周惠王的话,离开了首止,剩下的七个诸侯共同缔结了共辅太子的盟约。

不久,周惠王死了,太子郑即位为周襄王。周襄王对齐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给他送了祭肉、珍贵的弓箭和车子。齐桓公利用这个机会,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会合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盟约的内容,有的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有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条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终于达到了联合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

僖公三十年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

晋侯【晋侯:晋文公。】、秦伯【秦伯:秦穆公。】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以,因为。】,且贰【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此指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时,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于楚也。晋军函陵【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扎。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市北。】,秦军氾南【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佚之狐【佚之狐:郑国大夫。】言于郑伯【郑伯:郑文公。】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烛之武:郑国大夫。】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缒(zhuì):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往下放。】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敢以烦执事:执事,手下办事人员。避免直接称秦伯。这是委婉的说法。全句意思是:若灭郑对您有利,那我还敢来麻烦您?】。越国以鄙远【鄙远:鄙,边邑,这里作动词用。远,偏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陪:增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食宿的主人。因郑在秦东,所以这么说。】,行李【行李:使者,也作“行理”。】之往来,共【共(gōng):同“供”,供应。】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为晋君赐:指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回国即侯位。赐,恩德。】,许君焦、瑕【焦、瑕:二地名。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一带。】,朝【朝(zhāo):早晨。】济【济:渡河。】而夕设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设版,指筑城备战。】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若不阙【阙(quē):同“缺”,损害。】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杞子、逢(páng)孙、杨孙:都是秦国大夫。】戍之,乃还。

子犯【子犯:晋大夫。即狐偃,晋文公的舅父。】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微:非,没有。】夫人【夫(扶)人:那个人。指秦穆公。此句指秦穆公在晋惠公死了之后又帮助晋文公回国继承君位的事。】之力不及此。因【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以乱【乱:指秦晋两国同盟破裂,互相攻战。】易整【整:指秦晋两国和睦相处。】,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都,因为郑国以前对晋文公无礼,并且有二心,暗地里攀附着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走。”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去请烛之武。烛之武推辞说:“我年富力强的时候,尚且不如他人;现在年老了,没有能力办事了。”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会有利吧!”烛之武便答应了郑文公。

晚上,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放下去。他见了秦穆公,说:“秦、晋两军围攻郑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了郑国而对您有益,那我就不敢麻烦您接见了!不过,越过一个国家,把偏远的地方做本国的边邑,您知道,要管辖它那是很困难的。那么,又何必灭亡郑国去扩大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实力雄厚了,就等于您的力量被削弱了。假如留下郑国,把它作为您东进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来往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东西,这对您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处啊!况且您曾经对晋君有恩德,晋惠公答应过给您焦、瑕二地,可是他早晨渡黄河回了国,晚上就在那里修筑城墙了,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哪里还有满足的时候!晋既然灭了郑作为它东边的疆界,就又想极力扩展它西边的疆界,如不损害秦国,还能从哪里取得土地呢?这种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的事情,怎么处理,只有请您好好考虑了。”

秦穆公听了很高兴,便和郑国订立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为郑国驻防,就回去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晋文公追击秦军,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得到这个地位。依靠了人家的力量得到好处却去损害人家,这是不讲仁义;丢掉了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把两国的和睦相处变为互相攻打,这不算武勇。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走了。

【师说】

本篇是《左传》记叙外交辞令的代表作之一。

一场降临于郑国的战争灾难,却凭烛之武的外交说辞化解了。这篇说辞妙在哪里呢?妙在形势分析得入情入理,又妙在利用秦晋矛盾,处处从秦国切身利害出发,为秦国着想,使秦穆公不得不接受。烛之武面对强国君主,不亢不卑,从容进言,既不失本国尊严,向秦国哀求,又不刺激对方、激化矛盾,而是向秦国陈述了五点利害:一、灭了郑国,秦国不可能越过中间的晋国占有郑国的土地;二、灭了郑国,就扩大了晋国的势力,这等于削弱了秦国;三、晋国一旦统治郑国,进一步扩张的侵犯对象就是秦国;四、历史证明,秦国即使对晋国有恩惠,晋国也不会对秦国讲信义;五、如果秦国能保存郑国,对秦国在东方的事业就大有好处。说辞有形势分析,有史实引用,设身处地,入情入理。故秦穆公言听计从,撤退大军,还留下军队帮郑国防守。

本篇刻画了烛之武的爱国精神,特别是他的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见解深刻、善于辞令的杰出外交才能。佚之狐的知人之明,郑文公的反躬自责,晋文公的明智慎重,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文不足三百字,却完整地记叙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语言精练有力,说理透辟。

【知识卡片】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过楚国。

【故事链接】

弦高智退秦军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死,晋襄公即位。秦穆公想趁机讨伐郑国,派孟明视为大将长途奔袭,进攻千里之外的郑国。

秦国的大军进入滑国地界(在今河南),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使臣,求见秦国主将。孟明视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那使臣说:“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表示我们的一点心意。”接着,他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

孟明视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已经不可能了。他收下了弦高送给他们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你就回去吧。”弦高走了以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军说:“郑国有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还是回国吧。”说罢,就灭掉滑国,回国了。

其实,孟明视上了弦高的当。弦高是个牛贩子,他赶了牛要去做买卖,正好碰到秦军,并看出了秦军的来意,要向郑国报告已经来不及,于是他急中生智,一面冒充郑国使臣骗了孟明视,一面派人赶回郑国向国君报信。

僖公三十二年 蹇叔哭师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曰:“君命大事【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yì):越过。】,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杞子:秦国大夫。】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掌:掌管。管:钥匙。】,若潜【潜:秘密地。】师以来,国可得也【国:国都。】。”穆公访诸蹇叔【访:询问,征求意见。蹇(jiǎn)叔:秦国的老臣。】。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远主:指郑君。】,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勤:劳苦。所:处所。无所:一无所得。】,必有悖心【悖(bèi)心:违逆之心,反感。】。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孟明:秦国大夫,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姓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姓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zhōng)寿:满寿,年寿满了。拱:两手合抱。】!”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xiáo):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崤有二陵焉【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秦师遂东。

【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