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7900000008

第8章 中庸(4)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原文】

凡为【为:治理。】天下国家有九经【经:准则。】,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亲亲:亲爱亲属。】也,敬大臣也,体【体:体察,体恤。】群臣也,子【子:动词,以……为子,可解释为爱护。】庶民也,来【来:招来。】百工也,柔【柔:怀柔,引申为优待的意思。】远人也,怀【怀:抚恤,保护。】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不惑:凡事不疑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眩(xuàn):迷惑。】,体群臣则士之报【报:报答。】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劝:勤奋,加倍努力。】,来百工则财用足【足:充足。】,柔远人则四方归【归:归附,归顺。】之,怀诸侯则天下畏【畏:敬畏。】之。

【译文】

大凡国君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准则,它们是:修养自身品德,尊重贤人,亲善家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百工,优待边远部族的人,安抚天下诸侯。修养自身,才能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尊敬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遇事就不会犯糊涂;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效忠;爱民如子,百姓就会勤勉效力;招纳工匠,财富用度就会充足;优待边远部族,四方百姓就会归顺朝廷;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心存敬畏。

【师说】

这是孔子为鲁哀公开出的治理国家的九大纲领,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德治思想。国家的诸多事情,均可以用德去抚平,化解矛盾于未发之际,尽量不动用刑法。这里详细列出了“九经”的名目,点明了各自的作用,而且排列有序。以修身为本,以修身为先,然后是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公、柔远人、怀诸侯,由内到外,从上到下,环环相扣,画出了儒家“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国蓝图,也体现了《大学》中反复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知识卡片】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自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应当在秦统一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故事链接】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和城北徐公都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想知道到底谁更英俊些,就问他周围的人。他的妻子说:“您英俊极了,徐公哪比得上您呀!”他的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来访的客人说:“徐公不如您英俊。”有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认不如徐公漂亮。邹忌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我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去见齐威王,说起这件事情,并说:“齐国方圆千里,城池百座,王妃和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国人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齐威王说:“对!”下令官员和百姓指责自己的过错并对他们加以褒奖。大臣百姓都争着来进言,宫院里像个闹市,纠正了很多错误。燕、赵、韩、魏等国听说后,都到齐国来朝拜。由于善纳雅言,齐国在朝廷上就征服了别国。

行之者一也

【原文】

齐【齐:通“斋”。】明【明:洁净无蔽。】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谗:谗言,说别人坏话,指说坏话的人。】远色【色:女色。】,贱货【贱货:轻视财物。贱,轻视。】而贵德【贵德:看重有德之人。贵,看重,重视。】,所以劝【劝:劝勉,奖励。】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盛:众多。】任使【任使:听凭差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忠信重禄:就是待之以至诚,养之以厚禄。】,所以劝士也;时使【时使:指役使百姓不误农时。】薄敛【薄敛:减轻赋税。】,所以劝百姓也;日省【省(xǐng):视察。】月试【试:考核。】,既廪称事【既廪(lǐn)称事:按做事的多少来发放肉食、粮米。既,肉食。廪,粮米。】,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嘉:奖励。】善【善:有才能。】而矜【矜:怜悯。】不能【不能:才能不周全的人。】,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绝世:有爵位封地,但没有子孙的贵族。】,举废国【废国:即已被消灭的国家。】,治乱【治乱:平定祸乱。】持危【持危:扶持倾败。】,朝聘【朝(cháo)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一:指“诚”。精诚不欺是《中庸》特别倡导的道德。】也。

【译文】

像斋戒那样虔诚,仪容端庄严肃,不合乎礼仪的事坚决不做,是为了修养自身;疏远谄佞小人和女色,轻视财物而重视德行,是勉励人们修养成贤人;提高亲族地位,加重他们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同,是为了亲近亲族;属官众多便于差使,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予较多的俸禄,是为了体恤群臣;让百姓服役不误农时,减轻赋税,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使报酬与劳动相称,是为了勉励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体恤能力差的人,是为了优待边远部族;延续绝嗣的家庭,复兴衰败的属国,治理祸乱,扶持危困,定期受诸侯朝见,厚礼相送,薄收贡礼,以此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准则,但实行这些准则的道理是一样的,关键在于诚实专一。

【师说】

要治理好国家,必须遵循九条准则,这九条准则一以贯之的思想就是富有诚心。这首先是诚心修养自己的品德,其次是对内真心亲近贤人、亲族及群臣、百姓,对外诚心对待边远部族,安抚诸侯。这九条准则是国家稳定繁荣的保证。

九经是治理天下和国家的最高标准,它过于完美,实际上很难实现。

【知识卡片】

西周官制

西周的职官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以天子为首的是中央政府。天子之下,师、保、宰、太宰是中央百寮[1]的首领,地位较高。周王的同姓和有功之臣被封为地方诸侯,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起来,有利于巩固中央政权,加强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

注:

[1]寮,通“僚”,同官为寮。

【故事链接】

孔子识奇鸟

齐景公年间,天下发生了一场来势凶猛的洪水,除了齐国,各国都遭受了水患,田园被淹,房倒屋塌,还有不少人被洪水卷走。齐国安然无恙地度过了水患,把损失减到了最小,这还要归功于孔子。

原来,在洪水发生之前,齐国出现了一只奇异的鸟。这只鸟只有一只脚,一对小小的翅膀,两只大大的眼睛。它在齐国的宫殿里上下翻飞,四处张望,发出奇怪的声音。人们看见这只从来没有见过的怪鸟,都十分惊异,景公也惴惴不安起来,不知是什么征兆。人们知道孔子博学多闻,就建议景公派人到鲁国去请教孔子。孔子听了齐国使者的描述,沉吟了一会儿,很肯定地说:“这只鸟叫商羊。曾有一个小孩缩起一只脚,把两只胳膊当成翅膀,有力而快速地上下飞舞,一边跳着一边说:‘天将大雨,商羊鼓舞。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我想起他缩起一只脚模仿飞翔的样子,就是指这只单脚的小鸟吧!今天这只小鸟出现,就是来提醒我们洪水将要来了吧!你们应该及早疏通沟渠、筑起大坝、加固房屋、保存粮食、以防水灾。”使者回到齐国后,把孔子的话转告给景公,景公吓了一大跳。使者又把孔子的建议告诉景公,景公马上派人连夜开工。

过了些日子,齐国防范水患的准备工作即将竣工,天就开始下起大雨来。倾盆大雨一直下了几天几夜,江河沟渠的水都满了,最终溢了出来,洪水四处横流。许多国家都惊慌失措,而齐国用新筑的堤防拦住了洪水,沟渠分散减弱了水势,没有遭受大的损失,并且百姓有住处、有粮吃,没有发生饥荒。景公感叹道:“圣人仿佛有通晓天地的灵气。孔子能知道天将下大雨这样的事,真是平常人做不到的啊!”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原文】

凡事豫则立【豫:通“预”,提前做好准备。立:成功。】,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跲(jiá):指说话不顺畅。】;事前定,则不困【困:屈而不通,即不通顺。】;行前定,则不疚【疚(jiù):惭愧,悔恨。】;道【道:指推行中庸之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

任何事情,预先做好准备就能成功,不预先谋划就会失败。说话前预先考虑好,就不会语塞不畅;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动之前先计划好,就不会有错误后悔的事;实行大道之前谋划好,推行起来就不会行不通。

【师说】

中庸是一种易知难行的高明的处世学问,特别注重效果。要效果,凡事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无准备就必然失败。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指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这里以发言、做事、行动、行道为例加以说明。而事先的谋划是否详审周密、切实可行,那就要看行事人是否有诚心。凡事诚心去做,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准备;如果没有诚心,即使有所考虑那也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知识卡片】

煎过鱼的人都知道,鱼身的两面都要煎。如果只煎一面,就很有可能一面都已经煎煳了,而另一面则可能还没有熟透,那别人看到这盘鱼就没胃口了。其实,为人处世也同这煎鱼差不多,如果不能有条有理地去做,正反两面都考虑到,一会看看这个,一会碰碰那个,结果只会是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故事链接】

空学杀龙术

从前,有个名叫朱萍漫的青年,不肯脚踏实地干事,整天琢磨着一些新奇古怪的事儿,好让大家佩服他。他很喜欢耍刀,但不去干杀猪宰羊的事,因为这事太平常,没有意思;他准备去学杀牛,可看见杀牛师傅杀牛时那么干脆麻利,得心应手,也觉得不过是那么一回事,就算掌握了杀牛技术,也没有惊人之处。

终于有一天,他听人说,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位会杀龙的师傅。他觉得杀龙这件事新鲜、刺激,就决定去学杀龙术。他把自己的家产全卖光了,带了很大一笔钱,不远万里,去找那位师傅学杀龙的本领。

整整过了三年,他高高兴兴地回来了。乡亲们围着他,你一言我一语地问:“你花了那么大的本钱,下了那么大的工夫,学会杀龙了吗?”他立刻来了精神,神气十足地说:“那当然!我已经出师了,马上要正式开业,开始杀龙了。”见乡亲们睁大惊奇的眼睛看着自己,他沾沾自喜,觉得总算学会了一手新奇的本领。为了炫耀,他大肆渲染地对乡亲们说:“杀龙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可不容易呢。”说着,便手舞足蹈地表演起来:怎样按住龙的脖子,怎样踩住龙的尾巴,怎样从龙的脖子下刀子,还加上一句说:“杀龙可不比杀牛,刀子不能斜着捅,要顺着捅,这样……这样……”乡亲们听得哈哈大笑。

有人问他:“你回家乡来杀龙,可是谁家有龙让你杀呢?你说得津津有味,今后靠什么生存呢?”还有一位老人说:“小伙子,世界上哪里有龙让你杀?你学的技术再高超,又有什么用呢!”这位青年听后垂下了脑袋,人也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

诚者,天之道也

【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诚之:使之诚,使自己做到诚,这是一般人应该遵循的原则。】者,人之道【人之道:为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勉:勉强。中:合理。】,不思而得,从容【从容:举动,举止。】中道【中道:合乎规范。】,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固执:坚持不懈,指顽强地追求。】之者也。

【译文】

真诚,是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性真诚的人,不用勉强他为人处世自然合理,不用思考他的言语行为自会得当,举动自然而然地符合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所说的圣人。常人要努力做到真诚,必定选择善念,然后持之以恒地施行善行。

【师说】

真诚是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能不能对它加以保持并发扬光大,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个人的修养实践。有的人天性率真;有的人要靠拥有善念,择善而从,坚持不断地施行,才能达到真诚境界。

而诚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素养,一个没有诚信的国家和民族是十分可怕的。政府没有诚信,就会失去公信力,政令法律等都会失去作用,国家将会变成一盘散沙;人民没有诚信,也就没有了道德操守,什么事情都敢做,那么人与人之间将会变得尔虞我诈,相互之间没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制假造假将会流行,整个社会将变得乌烟瘴气。可见,树立诚信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诚能立人,诚能立国。

【知识卡片】

圣人之道无他,至诚而已。

——元好问《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

巧诈不如拙诚。

——陈寿《三国志·魏书·程昱》

诚无垢,思无辱。

——刘向《说苑·敬慎》

一两重的真诚,价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

——德国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