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7900000033

第33章 宋词(3)

【师说】

这首词写秋夜怀人。秋日里的落叶、银河、月光,构成一幅凄清、冷落、衰飒的画面,无不引起对千里之外的人儿的思念。“年年今夜”,从现在出发将相思时间推向无限;“人千里”,又将空间无限拓展。在如此巨大的时空阻隔中,注定相见无日,相思永远。无论是在醉中还是在睡中,这种相思之情都无法摆脱。“酒未到,先成泪”,是词人经过多少次“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后得出的铭心刻骨的经验。末尾三句秉笔直书,用平易浅近的口语诉说深婉曲折的恋情相思,具体而形象。

【知识卡片】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曾在西北边界抵抗西夏。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文集》,词仅存五首。

【故事链接】

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的西夏政权多次进攻北宋。仁宗皇帝听从一些大臣的推荐,便派干练的范仲淹到西北去守卫边防。范仲淹到了边关之后十分关心士兵,并实行“屯田久住”的方针。在他镇守边防期间,一直保持土地不被西夏人夺去。西夏人提起范仲淹均倍感钦佩地说:“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概意思是说,现在小范老子(就是指范仲淹)胸中藏有好几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那样可以欺负啊。“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这句话,用以形容一个政治家统帅的深谋远虑,精通战略,可使军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苏幕遮[1] 碧云天·范仲淹

【原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3]。

黯乡魂[4],追旅思[5]。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6]。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

[1]《苏幕遮》:词牌名。

[2]山映斜阳天接水:斜阳映山,远水接天。

[3]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远接斜阳外的天涯(暗指远方的故乡),是那么无情地逗人愁苦。

[4]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

[5]追旅思:羁旅的愁思缠绕不停。

[6]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夜里除了睡着时偶然的好梦外,别无慰藉。

【译文】

高高的天穹里是湛青的云彩,旷寂的原野上是满地的黄叶。一望秋色连到水波,水波上的寒烟也成了翡翠颜色。山映着斜阳,天穹接着水。芳草无情,一直伸向斜阳之外。

思乡的心魂黯然忧郁,它追缠着羁旅他乡的愁思。夜里除了睡着时偶然的好梦外,才会换得片刻的安睡。不要在明月之夜独自登楼依栏,想借酒消愁,谁知酒入愁肠也化作滴滴相思泪。

【师说】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上片写景,首二句:“碧云天,黄叶地”,点明节令。高高的天穹里是湛青的云彩,旷寂的原野上是满地的黄叶,这两句展现了际天极地秋色的苍莽。“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下片抒情。“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后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举杯消愁愁更愁”,真是深重之极。

【知识卡片】

《苏幕遮》词牌由来

《苏幕遮》是“浑脱舞”曲名。《苏幕遮》,词牌名。

《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幕,一作“莫”或“摩”。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曲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后用为词调。全词双调六十二字,前后片(阕)无异。

词牌格式: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故事链接】

范仲淹巧计救饥荒

范仲淹幼年家境极其贫困,年长以后才入学,昼夜苦读。中进士为官后,清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有一年,范仲淹任杭州太守,浙江一带发生大饥荒,米价飞涨。范仲淹不仅不压低米价,反而抬高米价,命令手下人沿江张贴榜文,公开涨高了米价。米商们闻讯后,争先恐后地把米运到杭州。等到米大量集中于杭州后,范仲淹下令米价降低到灾前价格,使杭州灾民平安度过了饥荒。

踏莎行 候馆梅残·欧阳修

【原词】

候馆[1]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2]摇征辔[3]。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4]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5]更在春山外。

注:

[1]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

[2]草薰风暖:从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二句而来。薰,香气。

[3]辔:马缰,即以代表马。

[4]盈盈:泪水满眼的样子。

[5]行人:此指心上人。

【译文】

驿店梅花开谢,溪桥柳还娇稚。芳草行程,和风摇曳着马辔。客中别恨渺天涯,似春水茫茫无际。

柔肠寸断,粉泪如珠坠。更莫上高楼,阑干孤倚。草原的尽头,是一片青山,那远行人,还在青山以外哩!

【师说】

本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知识卡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对当时的浮艳诗风也有所革新。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

【故事链接】

欧阳修进城

欧阳修在少年时期就立志要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年仅12岁的他孤身一人离家赶赴襄阳求学。当他赶到襄阳城下时,天色已晚,城门已经关上了。他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年纪较大的士兵在把守,便拱手施礼道:“我是到城里来求学的,烦请老伯开门让学生进城好吗?”

这名老兵本不敢随便违例开门,但见欧阳修很懂礼貌,顿起爱怜之心,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如果对不出,明天再来。”于是出上联道: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略一思索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老兵道:“我是要你先对!”欧阳修笑着说:“学生已经对过了。”老兵细心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来给欧阳修开了城门。

欧阳修的下联是: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此联与上联前后呼应,巧夺天工,实为妙对。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

【原词】

群芳过后[1]西湖[2]好,狼藉残红[3]。飞絮濛濛[4],垂柳阑干尽日风[5]。

笙歌[6]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7],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

[1]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2]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颍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3]狼藉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藉,散乱的样子。

[4]濛濛(méng):蒙蒙。形容柳絮在空中飞舞弥漫的样子。

[5]垂柳阑干尽日风:栏杆边低垂的柳枝整天随风摇摆。

[6]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7]帘栊(lóng):带纱之窗。栊,窗棂。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师说】

本词写颍州西湖的晚春风光。暮春时节,群花凋谢,而湖光犹好,虽然不见万紫千红,但落花飞絮,风摆杨柳,倒也别有情趣。游人散去,更显西湖的幽静。作者垂帘独坐,静观双燕飞来飞去,穿梭于细雨之中。一片悠然之情,洋溢其中。

一般歌咏暮春晚景的诗词,无不伤感花落春残,而欧阳修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直言“群芳过后西湖好”,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整首词安详自适,平静欢快,与作者退职闲居无所欲求的心情非常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