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7900000003

第3章 大学(3)

【师说】

这一节阐释经文“治国必先齐家”的道理,因为治国主要是君主的事,所以这里侧重说君主齐家的重要作用。君主家族的作风,影响着全国的作风,“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君主的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也可以安定全国。这可以从尧舜和桀纣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得到充分的印证。为此,君主的修德齐家就非常重要。自己有善行,才可以责人以善;自己没有恶行,才能制止别人作恶。如果自己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而要别人信从你,那是办不到的。所以说,要治理好国家,必先修身齐家。

【知识卡片】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

【故事链接】

烽火戏诸侯

周朝有个周幽王,非常残暴昏庸。他有一个妃子名叫褒姒(sì),长得如花似月,倾城倾国。周幽王非常宠爱褒姒,想尽一切办法讨她的欢心。但褒姒就是金口难开,整天不肯对周幽王露个笑脸。周幽王为此十分烦恼,出了一个赏格:“谁有办法叫娘娘一笑,就赏他千两黄金。”于是有人出了个点起烽火戏弄诸侯的办法,想用闹剧换取娘娘一笑。

这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周朝各属国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敌人来侵犯周朝,赶紧领兵飞速赶到城下救援。但是到了跟前一看,只见城楼上灯火辉煌,鼓乐喧天,周幽王正和爱妃饮酒作乐。他们打听到周幽王为了取悦娘娘而干出这样的荒唐事儿,十分恼火。褒姒看到各路诸侯把骗局当真,为救援周幽王弄得狼狈不堪,不由得淡然一笑。

周幽王虽然博得美人一笑,但失信于人,后来敌人来犯,点起烽火报警也无人相信他了。因为没有援兵,最终,都城被攻下,幽王被杀,西周从此灭亡。

君子有絜矩之道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老老:前一个“老”为动词,“以……为老”“把……当作老人”;后一个“老”为名词,老人。可解释为:把别人家的老人看做自己的老人来尊敬,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意思;下文的“长长”,用法相同,可解释为“把别人家的年长者当做自己的兄长来尊敬”。】,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弟:通假字“悌”,尊敬年长的人。】;上恤【恤(xù):体恤,怜惜。】孤,而民不倍【倍:通假字“背”,违背。】。是以君子有絜矩【絜矩:絜(xiè),度;矩(jù),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待人要有规矩,有良好的尺度和方法。】之道也。

所恶【恶(wù):厌恶,令人讨厌的事。】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出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第三章。这是一首为贵族颂德祝寿的诗。】。”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第一章。这首诗讽刺了周王朝执政官尹氏。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师尹,太师尹氏的简称。太师是周王朝执政大臣之一。具,通假字,通“俱”】。”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辟:通“僻”,不正。】则为天下僇【僇:通“戮”,杀。】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出自《诗经·大雅·文王》第六章。这是歌颂周文王的诗。师,民众、民心。“殷之未丧师”指殷商在政治较清明的时期,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克,能。监,通“鉴”。“仪监于殷”是说应以殷商的灭亡作为镜子。峻,大,比喻天命不容易得到。不易,难保。】。”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译文】

说到平天下在于先治其国的道理,在上位的君子(指统治者)把所有的老人等同自己的老人一样看待,百姓间就会形成孝顺的风气;在上位的君子像尊敬自家的年长者一样尊敬所有的年长者,百姓中就会形成尊重长辈的风气;在上位的君子能体恤孤寡老人,百姓也不会违背他。所以,有德行的人做事是应遵循法度和规矩的。

厌恶上司的无礼,切不要对下属无礼;厌恶下属的不忠,切不要对上司不忠;厌恶前人的所作所为,切不要后人来效仿;厌恶继任的人的作为,切不要用来对付前人;厌恶右边的人的所为,就不要学来与左边的人打交道;厌恶左边的人的所为,就不要学来与右边的人打交道。这就是所谓的度量法度的道理。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中说:“我为有这样的君子而高兴呀!他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好的事物他也喜好,百姓厌恶的事物他也厌恶,这才是百姓的父母。

《诗经·小雅·节南山》中说:“那高大的南山呀,到处是堆积的石头;那声威显赫的尹太师呀,老百姓都仰望着你。”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不谨慎,如果行为有偏差,就会身亡国灭,被天下的百姓所诛戮。

《诗经·大雅·文王》中说:“殷商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君王能够对得起天上的上帝;应该以殷商灭亡的教训来反照自己呀,保住上天的大任是不容易的。”这就是说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就能够得到国家,失去了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师说】

这里将要阐释的是欲平天下先须治国一理。治国的事很多,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所以须分条来说。这一节说的是治国应以仁孝为本,老老、长长、恤孤,就是仁者的表现。在上位的人能够做到这些,百姓自然也可以做到。这就是以自身的仁孝,启发百姓的仁孝的絜矩之道。絜矩之道就是度己度人之道,君主如果具备这种以仁义孝慈之心待人的美德,就能使天下太平。作者不厌其烦地叙述“君子”对待“上、下、左、右、前、后”六维方向的人应遵循的待人方式,细致地阐述了孔子的“恕”的原则,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在本章第一节里把它归结为“絜矩之道”。说明作者对这种“絜矩之道”的高度重视。每一个人身边都会有人作出对自己无礼、不忠的行为,甚至有令自己生厌的行为。自己厌恶这些行为,那么,以“恕”为做人的原则,行“絜矩之道”,天下太平、社会和谐就不再是社会的理想和希望,而将成为现实。

作者紧接着又引用《诗经》中的名言警句来作为佐证。这里引用的诗,意思层层递进,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治国者必须要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才能使国家安定的道理。它告诫人们,统治者的一言一行人民都会看在眼里。上古时代的殷商得民心时得天下,失民心时失天下,这样的历史教训是后来的每一个统治者都应该汲取的。而得民心与失民心的根源,就在于治国者的德行。

【知识卡片】

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位的大人君子的德化便像风一样,而在下位的百姓便像草一样,风吹则草动,吹东风则向西倒,吹西风草则倒向东边,草的倒向全凭风的来向。孔子的这一形象比喻,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大学》上行下效的意思,是很有帮助的。

【故事链接】

舜帝行孝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个有名的大孝子。他从小就很孝顺父母,谦让弟弟。他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夫,母亲因家庭经济拮据常常对丈夫出言不逊,对舜横加指责,对小儿子象却娇生惯养,宠爱有加。舜毫不计较,一如既往地尽心侍奉父母,忍让兄弟。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当舜在山下种地时,上帝派神象下界帮他耕地,派神鸟飞下天庭替他锄草。当时的首领尧听说了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舜的父母,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由于舜仁慈宽厚,治家有方,深得民心,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百姓对这个决定欢欣鼓舞,一致拥戴。人们赞扬说,舜能够从一个平民升为帝王,与他笃厚仁爱的孝心不无关系。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即明德、光明的德行。】,有德此【此:乃才。】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指得到国家。】,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外:把……当作外部,引申为轻视。内:把……当作内部,引申为重视。】末,争民施夺【争民施夺:争利于民,施聚敛劫夺之政。】。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言悖(bèi):违背情理的语言。悖,违反,违背。】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货悖:用不合理的手段聚敛财货。】而入者,亦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