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链接】
庄王励精图治
楚庄王,即熊侣,是春秋时的一位雄主,也是一位明君。他即位时还不满二十岁,当时朝中不同派系的人如同水火,争斗不休,朝纲混乱。楚庄王有心励精图治,但苦于羽翼未丰,地位也不够牢固,于是,他便佯装平庸,深居后宫,坐在钟鼓之下,表面上显出沉溺于鼓乐酒色之中,不问政事,“三年不飞”“三年不鸣”,但暗中却在定意志、察民情、辨忠奸、识闲愚、访良才、长羽翼,准备重振朝纲谋大业。
一天,楚庄王得知国内有一位善于看相的人,每次看相都极为准确,楚国人都争相找他给看相。于是,楚庄王便把这位相士召进宫中,问他有什么秘诀。这个人非常坦诚地说:“其实我并不会给人看相,我不过是善于观察而已。我的未卜先知全赖于对看相人的朋友的观察才得出的结论啊。对于一个百姓来说,如果他的朋友都是一些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而且纯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那么他的家庭必定会越来越兴旺,他本人将来也必定会越来越显贵,这样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吉人,反之亦然。对于侍奉国君的臣子来说,如果他所交的朋友都是一些忠诚守信、品行高尚而且乐善好施的人,那么,这个人今后一定会官运亨通、前程无量,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吉臣。那么对于君主来说,如果他手下的臣子都能忠心耿耿,而且庄重贤德,能够直言进谏,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日益强大,人民生活也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天下的百姓也会争着前来归附。那么这样的君主必定是能够纳谏的明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吉主。我之所以能够每相必准,所依赖的就是这个道理罢了。”
楚庄王听了相士的话后深受启发,他重赏了这位看相之人,并从此广纳贤才,后来得到了孙叔敖的辅佐。孙叔敖辅佐庄王兴建水利、修订法令、整顿军制、改进军政典令,使楚庄王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君子之事亲孝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忠:忠诚,积极尽力,此处指古代对人臣的一种道德规范。】可移【移:推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居家理:指善于料理家事。】,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行成于内:在家里养成美好的德行。行,指孝、悌、理三种品行。内,家里。】,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推移到奉事君主能够尽忠。奉事兄长能够恭敬,所以推移到奉事前辈或上司能够恭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推移到做官能够把百姓治理好。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养成孝悌以及会治家的美德,就可以立身扬名于后世了。”
【师说】
在孔子看来,要想扬名后世,就必须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品行和治理好家事。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一要“事亲孝”,二要“事兄悌”,三要“居家理”。因为,事亲孝就能事君忠,事兄悌就能事长顺,居家理就能居官治,如此才能事业有成,名声远扬。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首先就取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如果对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能认真去做,那么无论是做官还是做学问就更不会马虎。这些优良的品行和良好的习惯就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名成家,就要从培养个人的品行开始。
【知识卡片】
儒家治学的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中生活的,故而将治理家庭与和悦家人,看做是一般人治理社会能力的一种表现。能将家庭治理好的人,担任官职就能胜任,使其职务所辖得到治理。
【故事链接】
陆绩留橘献母
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科学家。他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们,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从怀里滚落到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曾子曰
【原文】
曾子曰:“若夫【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近似“像那些”。】慈爱、恭敬、安亲【安亲:使父母安心。】、扬名,则闻命【闻命:明白或知道了(您的)教诲。】矣。敢问子从父之令【从父之令:听从父母的命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与”同“欤”,语气词,表示疑问。这是什么话。】!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诤臣:直言劝告的臣子。】七人,虽无道【无道:昏愦(kuì)不明。】,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国:指诸侯所管辖的邑。】;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家:指大夫的食邑。】;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不离:不失。】于令名【令名:好名声。】;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曾子说:“像爱护父母,尊敬兄长,使父母安心,这些道理我已经听过老师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请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以称得上是孝顺了吗?”
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呀!这是什么话呀!从前,天子身边有七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无道,他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身边有五个直言谏诤的诤臣,即便他自己无道,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身边也有三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无道,也不会失去他自己的封地。士人身边有直言劝诤的朋友,他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做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诤的儿子,父亲就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的事情时,做儿子的不可以不规劝父亲,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劝谏君主。所以父亲的不义言行,一定要直言劝止。如果只是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师说】
谏诤就是以直言劝告。
这一章是说明做儿子、臣子的道理。如果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忠诚。
孔子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及父五个方面对谏诤做了精辟的阐述,认为天子从谏才能不失天下,诸侯从谏才能不失封地,卿大夫从谏才能不失其家,士能从谏才能保住名声,父亲从谏才能不失于义,由此说明谏诤的巨大作用。
孔子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因此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故当不义,则诤之。”他提倡“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孔子的辩证思想和民主思想。
【知识卡片】
古代谏诤之臣有很多,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有唐代的魏征、狄仁杰,宋代的包拯、吕公著等。
【故事链接】
敢于直言犯上的大臣汲黯
汲黯(?—前112)是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汲黯威武不屈,刚直不阿。太后弟武安侯田蚡为丞相,仗势恃骄,目空一切,朝臣来拜,多不为礼。汲黯对他这种傲慢的态度看不惯,于是与他以对等的礼节相待,见了他的面却不跪拜。大将军卫青,他的妹妹为皇后,人都敬畏,但汲黯见他,只是作揖却不跪拜。有人对他说:“自天子下尊贵莫过大将军,你为何见而不拜?”汲黯说:“以大将军之尊,而门有常揖者,表明他能降贵礼贤,这将使他的名声更加提高。”卫青闻后,对他更加尊重。
昔者明王事父孝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明王:圣明的君主。】事父孝,故事天明【天明:能够明白上天庇护万物的道理。】;事母孝,故事地察【地察:了解大地孕(yùn)育教化万物的道理。】;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神明彰(zhāng)矣:指神明感受他的诚心而降福庇佑。神明,宗教迷信中认为的一种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志的力量。彰,表扬、赞许的意思。】。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宗庙:祭祀先祖的地方。】致敬,不忘亲也;修身【修身:指修养身心。】慎行【慎行:行为小心谨慎。】,恐辱先【先:先祖。】也。宗庙致敬,鬼神著【著:显现功德。】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无思不服:没有人不服从的。思,助词。】。’”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侍奉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庇护万物的恩泽;侍奉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恩德;在宗族中,长幼的次序都能理顺,那么君臣上下的关系也就和谐而天下能治理得很好。能够体察天地抚育万物的道理,就会显示神明,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应该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还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还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养身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辱没祖先。他到宗庙祭祀致敬,祖先的神灵会感受到他的虔诚。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致,就能够与神灵互相通达,辉耀四面八方,无所不至。《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悦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