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东竹枝词
20135900000021

第21章 济宁竹枝词(2)

微山湖里的荷花多达几十万亩,每年七八月间荷花盛开时,满湖红莲把天和水都染上了霞辉。此时若得一叶小舟,穿行于荷花丛中,听渔歌晚唱,看鹜飞霞落,真可谓不负平生也。

湖鱼

活鱼出水莫相催,

上路更把水来随。

入得锅里还加水,

离了湖水没滋味。

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动物又何尝不是如此。你看微山湖里的鱼,如果离开了微山湖里的水,要想做出那个特殊的口味来就是休想!这叫什么呢?“一池湖水一池鱼”还是“一锅湖水一锅鱼”?

鱼鹰船

一叶扁舟短杆横,

鱼鹰出没浪花丛。

最喜双鹰能帮扶,

大鱼条条入舱中。

看鱼鹰捕猎是微山湖上的一大景观,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

连家船

有家无根逐水漂,

湖是田园岸是锚。

但得鱼虾满舱跳,

渔歌三代任逍遥。

最早知道微山湖上有不少连家船是在二十几年前。那次也是在济宁,在一个通向湖区的河口,我看到了一只只小船和小船上的人家——老人和孩子。当时虽然说不出多少震惊,内心却很为连家船上渔民们的生活担忧。事过多年,我原以为微山湖里的连家船已经消失了,当地陪同的同志却说,许多渔民已经过惯了湖里的生活,并不愿意上岸。而且现在的连家船也比过去大多了、安全多了,船上有了电视冰箱,加上长途运输赚钱多,渔民们的小日子大多过得相当滋润和丰富。听过这番话,隐藏在我心里的忧虑顿时变成了祝福——的确,生活原本就是千差万别、五花八门的,只要能够活出滋润和丰富便是好生活。但愿连家船上的日子越过越好。

迷魂阵

渔家布阵莫足奇,

长长口袋不着泥。

鱼虾得食真惬意,

要想逃脱太阳西。

迷魂阵是微山湖中渔民们布设的网阵之一,至今依然随处可见。

土琵琶

两根琴弦千般调,

清歌一曲湖山遥。

西边太阳落山了,

微山湖上静悄悄。

认识微山湖上的土琵琶,是在电影《铁道游击队》里。一队刚刚获得胜利的游击队员,“弹起那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2007年秋,我在微山湖参观湖心岛上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时,一位布衣长衫的老艺人正一边弹着土琵琶,一边唱着电影里的插曲。我招呼同行的人围拢过去,听过他的演唱之后又接过他的土琵琶,装模作样地照了几张相。据老艺人介绍,微山湖里的土琵琶只有两根弦,却照样能够弹出四根弦的音调。为了消除我的疑虑,他弹起一支曲调复杂得多、音域也宽广得多的曲子,直到把我和同行的人听得醉了才算结束。

张良墓

狡兔死 走狗烹,

辟谷轻舟亦难通。

一夜疑冢百余座,

微山湖里独一重。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也是汉朝的开国元勋。在帮助刘邦推翻强秦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王朝之后,张良“成功不居,急流勇退”,但还是没能逃脱被杀的厄运。据说张良暴死后,一夜之间出现了一百零八座张良墓,微山湖中的张良墓就是其中之一,但也是唯一埋葬着张良遗体的真墓。

石雕之乡

古来墨玉出山乡,

家家锤响操钎忙。

而今芳名播世界,

石雕写就锦华章。

嘉祥自古就是石雕之乡,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狮就在嘉祥武氏祠内,“武氏墓群石刻”更是国务院公布的重点保护文物。新时期以来,嘉祥的石雕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汉画像

奉死如生留精妙,

画刻兼施传古姣。

不因风雨洇于世,

但得青史着风骚。

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是目前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画像石群。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取材广泛,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和宗教信仰等等。其中《十代帝王图》、《水陆攻战图》、《伏羲女娲图像》、《大禹塑像》、《荆轲刺秦王》等,先后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联合国水利馆等录用,有的还被选入高校古代历史教材。

鲁锦

手织粗布何足珍,

一成鲁锦却焕然。

也非名字学问大,

土色染就新诗篇。

鲁锦俗称土布,早在几千年前就在嘉祥一带农村广为流传。改革开放后土布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嘉祥人却凭借过人的才华,为土布起了一个雅致的名字——鲁锦,并且对鲁锦的工艺和制作进行了一番改进和创新,终于使这一古老的乡土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甚至于走向了世界。

嘉祥

古有麒麟今呈祥,

官人到此兆高扬。

我说老夫己半百,

但愿后生如日昌。

相传春秋时期,鲁哀公西行狩猎,在嘉祥获取了一只麒麟,嘉祥由此而得名。当地人称,凡是到过嘉祥的人都能得到吉祥之福:经商的发财,为官的提升,取仕的高中。我到嘉祥的那天,当地陪同的一位领导同志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唯有一笑。

峄山

独坐平原立孤标,

石阵雄雄几重霄。

有朝一日遭敌寇,

天雷地火尽情烧。

峄山位于邹城市城南十公里处,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的美誉。早在两千年前,秦始皇就在这里立下了东巡的第一块刻石,历代名人更是络绎不绝,留下了大批文物和遗迹。

梁祝

早知梁祝在浙杭,

哪知微山是故乡。

且惊且疑古碑看,

点点滴滴记端详。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山东省及微山县有关,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而微山县马坡乡出土的一块明政德年间的古碑上,却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当地青年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相爱到化蝶的经历。这让我不胜惊诧。果真如此,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是怎么传到南方去的呢?当地同志的解释是由于战乱,大批当地人南迁带过去的。作为戏曲和音乐、影视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其故事取材于何时何地并不重要,而作为历史人物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究竟是浙江上虞人还是河南汝县人,抑或是山东微山县人,就只有靠历史学家和更多的文物实证去做结论了。

铁道游击队

山河破碎风雨迷,

津浦路上纵铁骑。

前方打仗后方躲,

湖歌一唱到月西。

铁道游击队名扬八方,得益于刘知侠的长篇小说和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区域是枣庄一带的津浦铁路线,微山湖则是他们的后方基地。因此,枣庄市有一座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微山湖里也有一座铁道游击队的纪念碑。

鱼钩阵

湖中扫荡如狂蜂,

汽船搁浅亦汹汹。

荷枪下水登岸去,

鱼钩阵中起悲声。

这里说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微山湖扫荡时遭遇游击队和渔民们布设的鱼钩阵时的情形。近年我三登微山岛,这个故事是2010年10月下旬,第三次登岛时听到的。据说那鱼钩是事先放进水里苇丛里的,扫荡的鬼子下水后即钩到身上,以至于被钩得血迹斑斑、魂飞魄散。这让我很是为游击队和渔民们的创造兴奋了一阵子。

佛光

谁信世上有佛光?

宝相塔上年年煌。

宇宙事理如瀚海,

今人犹在云头上。

据济宁的同志说,每年阴历三月十五,汶上县宝相塔上都会出现佛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前去观赏。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当地政府却堂堂正正地提出了要把汶上打造成“中国佛都”的口号。

字画

古字名画送到家,

十万廿万信口夸。

哪知背街小巷里,

一百块钱可买仨。

假字画的泛滥是人所皆知的事,此为俗,非一地之独有也。

东文西武

东文西武天下英,

南水北佛景从风。

人杰地灵非虚妄,

运河更得古今名。

济宁是一方文化积淀相当厚重、文化气息相当丰富的土地,从曲阜到梁山,从孔子孟子到宋江武松,从大运河到汶河和佛光,真可谓美不胜收,让人目不暇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