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东竹枝词
20135900000002

第2章 序言

苗得雨

与玉民同志相识是在他荣获茅盾文学奖之后,那时人们熟知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对他寄予更大期望的也是长篇小说。而果然,在事隔几年之后,他的长篇力作《过龙兵》先是由《中国作家》杂志以整期的篇幅全文发表,随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和修订再版,在文坛和广大读者中激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没有想到的是《过龙兵》余波未平,我却读到了他的诗——新古风诗。先是在《山东文学》上,随后上了《人民日报》和不少报刊。那些诗洋溢着生活气息和哲思韵味,让人读后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后来便是竹枝词了,先是《济南竹枝词》,随后是《胶东竹枝词》,再后来便成了《山东竹枝词》。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我的惊奇——那时我并不知道玉民同志早在少年时代便是一位痴迷的诗歌爱好者,并不知道他曾在动乱年代山乡中的一盏油灯下读完《唐诗三百首》、《宋词一百首》以及《女神》、《雷锋之歌》,并且写出厚厚一本子新诗和新古风诗;只是由于后来的种种际遇,才使他与诗歌疏离了三十几年,而即便如此,诗情也从未在他心中和笔下消失。“没有诗情就谈不上文学和创作,更谈不上艺术和感染力。”这是他的认知也是他的实践。从他的小说、散文和许多作品中,人们是不难感受到诗情的浸染和激荡的。

竹枝词是发轫于巴渝一带的古老民歌,经由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发掘变为一种新诗体,却仍然保留着语言通俗、音调明快的特点,因而得以风扬八方。竹枝词开始以描写男女爱情为主,后来逐渐演变成“广为记事,以诗存史”,即以记述地方风俗史为主的诗歌形式。因为二十几年前玉民同志读过郑板桥的《潍县竹枝词》,并且留下了深刻印象,二十几年后,当他有心要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济南写点什么的时候,竹枝词便出现在面前了。他先是尝试着写了三十几首,不想受到了欢迎和鼓励,于是一发而不可收,以至于放下手头的创作计划,拿出整整一年时间,走遍全省十七地市,先后写出五百八十多首,并在《人民日报》和全省十几家报刊相继发表,形成了山东诗坛和地域文化建设中的一大景观和收获。

作为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诗体,竹枝词在我省也早有流传,如明代王象春的《齐音》,清代董芸的《广齐音》、郑板桥的《潍县竹枝词》,以及当代徐北文的《济南竹枝词》等等,但都集中在济南、潍县等少数几个地区,内容也多以记述风情景物为主。玉民同志的《山东竹枝词》则囊括了全省各地,涵盖了古迹、文物、传说、人物、民俗、物产、风光、传说、建筑、艺术、地理、气候等方方面面,成为山东第一部民歌体的当代风俗史,其开创性和地域文化方面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是足以夸耀于后人的。

《山东竹枝词》包罗万象、色彩斑斓,却并无松散杂乱之虞,这是因为玉民同志在深入各地采风和考察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地域文化这条主线,突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引领作用。如济南的泉水文化,济宁的孔孟文化,淄博的齐文化,临沂的红色文化,聊城的水城文化,泰安的泰山文化,莱芜的钢城文化,潍坊的风筝文化,东营的黄河口文化,青岛、日照的港口文化,烟台的海洋文化,威海的渔乡文化,菏泽的牡丹文化,枣庄的煤城文化等等,其中的泉水诗、渔家诗等还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即使是地域文化特点并不突出的德州、滨州等地,由于从枣乡文化和退海之地的沧桑巨变等角度入手,同样写出了特点和情趣。

从艺术上说,玉民同志在新古风诗创作中一向追求的是“不囿唐宋体,但求古诗神”的境界,这种追求引申到《山东竹枝词》,则是打破传统格律诗的束缚,将民歌与新古风诗融汇一体,创作出一种既具有诗情画意,又自由酣畅的风格。如写黄河口荒原的:

一望无垠是荒原,

二望无垠是盐田。

三望无垠是大海,

四望无垠有苍天。

写黄河湿地公园的:

十万芦荻十万花,

十万鸥鹭十万家。

十万红毯十万船,

十万诗篇醉天涯。

写荒原酒家的:

土鸡土鳖几大碗,

土鱼土狗又几盘。

土菜土瓜土井水,

还有土酒使劲灌。

在记述和描写各地的风情景物时,玉民同志还不时把目光指向人性和人生感悟的深处。如“济南竹枝词”中的《荷花宴》是这样写的:

荷花居然佐琼浆,

酥炸软蒸有新香。

但得入内能祛浊,

人心从此透清芳。

“淄博竹枝词”中的《范仲淹》是这样写的:

少年踪迹雨后泥?

千年去后众生觅。

寄语当今同仁友,

美文一篇胜虹霓。

自然,《山东竹枝词》中最受欢迎的还是记述和描写当代民间风俗和百姓生活状态的部分。如“济南竹枝词”中的《山会》:

道是山会非重阳,

数千男女相鸳鸯。

更有白发父母在,

也收信息也烧香。

《学生》:

过河卒子过山羊,

夜半未睡清早慌。

若问天下谁人苦,

上学孩子第一当。

《家长》:

孩子贪玩好心焦,

孩子拼命也煎熬。

骂了教育骂学校,

终了还挤独木桥。

“烟台竹枝词”中的《对嫁》:

好女不嫁岛上郎,

嫁到陆地住草房。

岛郎偏娶好姑娘,

山乡远来入楼堂。

《遮面》:

头戴斗笠面遮纱,

两眼扑扑水晶花。

海风水雾皴人脸,

粗黑如何去见他。

“威海竹枝词”中的《渔家号子》:

无词无曲众口传,

风涛生处风涛欢。

啊呀嗬啦哩嚎嗨,

沧海吼出鱼万船。

《登船》:

登船容易笑脸难,

竹节大杯面前端。

一口喝尽兄弟好,

不喝管你多大官。

《摆平》:

要想摆平把酒喝,

粗瓷大碗放一摞。

对错全看谁先倒,

小弟哪敢不服哥。

作为发源于民间并且特别注重秉承民间精神的诗体,竹枝词在“记事”和“存史”中,一向对百姓疾苦多有描述,而对于百姓不齿和痛恨的某些社会现象则加以讽嘲和讨伐。《山东竹枝词》中也不乏这一类佳作。

如《二两猪肉》:

父母下岗爷致残,

小本生意半饥寒。

可怜孩子上学苦,

猪肉二两好解馋。

如《贿选》:

村中竞选莫惜钱,

七八十万只等闲。

不知买得官来做,

有谁肯为民熬煎?

再如《赋闲》:

六十退休五十闲,

精壮汉子度余年。

养花遛狗打扑克,

妻儿都骂白拿钱。

如此等等。

还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竹枝词》中的附文。明清以来的竹枝词大多附有注释,但不是说明事情的原委就是注明诗或典的出处,并无文化意蕴存乎其中。《山东竹枝词》的附文却大相径庭,不少篇章文字虽短,却融进了不少知识和情趣,有的还蕴涵哲思哲理。譬如“临沂竹枝词”中对陈毅、粟裕的追忆,使人读后肃然而生敬仰之心;“泰安竹枝词”中对醉心石的议论、“淄博竹枝词”中对地域文化的议论,使人读后顿有所悟;“烟台竹枝词”中有关王懿荣最初破解甲骨文的记述,让人读后不觉哑然失笑。“枣庄竹枝词”中《李宗仁》一首的附文是这样写的:

知道李宗仁这个名字是在许多年之前,为的是他从美国返回后,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知道李宗仁的功劳并且为之感动——不仅仅是李本人,还包括他的那些英勇顽强的将士们——却是在台儿庄战役纪念馆里。人的一生可以有种种表现,包括失败和并不光彩的时刻,但不可以没有辉煌。只要有辉煌在,人生就会被照亮,历史就会被照亮,反之便只能与尘土和灰烬为伴。李宗仁和台儿庄给人的启示太多了。

读着这样的文字,面对或成功或失败、或荣光四放或黯淡失色的人生,让人不思考怕也是难以做到的吧?

正像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和事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文学。我想,《山东竹枝词》亦是如此。但作为山东第一部民歌体的当代风俗史,《山东竹枝词》的出版确乎值得我们为之庆贺和珍惜。因此我向玉民同志表示祝贺,并祝愿他在未来的岁月里,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我们也为广大读者创作出更多的“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