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20113400000002

第2章 欲求越少身心越自在

舍掉欲求回归自性

一个心念就是一个欲望,一个心念生起,一个欲望就逐步变成行动,行动开始之后,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幽怨郁闷,欲望得到满足,欢喜忘形,无论这幽怨这忘形,都是回归自性的障碍,只有舍掉欲望,不生心念,才能回归自性。

自性是指一切众生本来平等清净的德性。在这个世间,人的欲望大多是钱财、名利、情色,这些欲求从心念里生起之后,我们就会有所行动,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追求,凡是与私利相关的追求,一定会生出更多的烦恼纠结,这些烦恼纠结会使我们逐渐迷失自性,在烦恼之海里面漂流而难以找到归岸。

舍掉欲求就是放下欲求,太虚法师曾经这样谈论“放下”一词,他说过:放下一词,在修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个修行之人功夫的深浅,就在于他能够放下的下多少。悟与修本事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假如你今天放下,明天却放不下:口头放下,内心仍放不下:心猿意马,放下之后又舍不得,如此辗转反覆,始终放不下,终是误己之行。我们只有放下一切万缘,才可见我们的本来面目。修行者,只需放下,终无一法可得。放下迷即成觉,并无别觉可得:放下妄心即现真心,无别真心可得:放下烦恼即显菩提,无别菩提可得:放下差别即呈平等,无别平等可得:放下污垢即见清净,无别清净可得;放下生死即入涅槃,无别涅槃可得。最后连“放下”之念亦放下,才达到彻底放下。到此境界,则心归本性,清静空寂,光洁如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无丝毫执取。

放下一词,说起来简单,可是要真正的做到是多么的不易呀!让我们看,古往今来都具有着极高人格的人无不是拿得起又要放得下的人。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此可见孔子视富贵荣华如过眼的浮云一般,也因此孔子受到了后人的尊敬。领到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在革命成功被选为大总统时,依然选择了放下名利,也因此受人敬仰。

佛门中这样的公案就更多了。有一次赵州禅师的住所来了一位访客,但是他并没有给赵州禅师带任何的礼物,于是在进了赵州禅师的住处后,便笑着说道:“真的有些不好意思,我是空着手来的。”

赵州禅师仿佛没有听到他的说话,头也没抬地说:“那你就放下吧!”

来访的客人有些不知所措,自己都说过了,并没有带东西来,他还叫自己放下,怎么放下呀!于是红着脸的大声说道:“我都已经告诉你了,什么也没带来,怎么放呢?”

“那你就继续带着吧!”赵州禅师说。

来访的客人,刚要发火可随即会意了禅师的开示,马上谢过了赵州禅师。

当舍时就要放下,不可执着迷恋,放下的不是礼物,还可以有很多的东西,这最重要的当然是心境。

有个病危的病人,临近死亡感到非常的恐惧和痛苦,双手紧紧的抓着身旁好友的右手不放。好友明白他的心思,于是开导着说:“为什么不选择放手,你放手,让生命自由的去,你就会自然的舒服了,我们都会在身边看着你,爱护你,保佑你。”

病人听了好友的劝解,心渐渐平静了,手就放开了,果然痛苦得到了解脱。

他听了宽心了,放心了,一放手,果然就解脱了。

人生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像拜访赵州禅师的访客一样不肯舍掉最初生起的心境,也像这个病人一样,不肯主动的放下,宁肯让痛苦折磨。放下吧!只有当你真正肯舍掉欲求的那一瞬间,你才会得到,才回归自性,真正的找到你自己!

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

很多人都曾与人探讨或者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实,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关键在于我们给它确定一个意义。在确定自己的人生意义之前,我们要学会舍,一个人想做的事情太多,反而是一事无成,如果我们舍掉那些不合适我们的妄想,就能得到一个美好有意义的人生。

生活是琐碎的,是需要为吃穿住行奔波的,上一小节中说让我们舍掉欲望,舍掉欲望不生心念说起来合理,但是人还是要生存的嘛,要生存就有一定的生存方式,怎么可能一个欲望也不生起来呢?一个欲望也不生起来确实很难,不但对大众来说很难,就是对出家人来说,恐怕也需要用尽毕生去修行。人生各有各的因缘,不能都出家去修行断欲,可是既要控制欲望,又要生存发展,这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就可以了。

太虚法师说:“欲,通善恶无记三性,与贪心所相应的染欲,即为十二缘起中的‘爱’支。质言之,平常希望的心,可以善,可以恶。如目欲看美色,鼻欲嗅异香,……苟能明了对六尘境界所起的欲,其结果是痛苦,没有欢乐,则能勒马悬崖,歇诸驰求,回向少欲无为的一条路上行去。一切损人利己的行为,就不去干了。财产名誉的储蓄和扩大心,也消归乌有了。种种身为形役,形为物役,除死方休的举动也会停止了。”

首先我们要梳理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欲望有多少,都是什么,然后把不是善的欲望都减掉。太虚法师说“欲,通善恶无记三性。”我们只留下善的正向的欲望,这是俗世中的善念、正念。然后在这些善的欲望中,分析一下那些可以作为生命目标去追求、去执行的。这就叫找准自己的位置,给自己定好位之后,人生就变得简单单纯多了。

在一条乡间小道上,有一口非常甜润的泉水。来回过路的乡亲们,都时常停下来饮这泉水解渴。泉水边上放着一只半边碗,它就是人们用来饮这泉水用的。

开始的时候,这里没有这只半边碗,人们无法喝水,后来有了这只碗,人们就得以解渴了。受到这泉水的滋润,四周的花草颜色鲜艳,景色也真的很是迷人,来饮水的人们常常被这里的景色迷恋,而忘记了赶路。以至于这半边碗到底什么时候才有的,或是它的丑陋和不雅,路过的人们又都不曾在意过这些。

只是忽然有一天,一直漂亮瓷碗的出现让人们把眼光从风景转向这解渴的器具上来了,当然,此时那只半边碗已经在不为人注意的地方安静地躺着。

这也许是有人被这泉水的甘甜和四周景色的美丽感染吧,他认为那半边碗在此处真的非常的不匹配,觉得这样完好的瓷碗才配得上这种美丽和清澈。就这样,他把这只好瓷碗留在泉水边供人们饮水。

但是没过几天,那只完好漂亮的瓷碗不见了。人们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已经习惯了用瓷碗喝水,如今没有了感到不适应,于是又有人放了一只好的瓷碗。结果它的命运仍然和前一只一样,没过几天就不见了。

连续两只完好漂亮瓷碗的丢失,让人们陷入深深的思考。有一个经过这里的和尚就对大家说:“两只好的瓷碗无论放到哪里都可以产生它的作用,但是那只半边碗不同,它虽然在别处已经没有用处,但是在这里它还是有无法被代替的价值的。”

听了和尚这话,人们恍然大悟。人们于是不再对好瓷碗的丢失惊叹不已,既然好瓷碗已经丢了,丢到一旁的半边碗就必然要被捡回来,依旧被放到它原来的位置。从此再也没有人嫌弃这半边碗的不雅,而拿好碗来代替它了,那只半边碗一直被沿用至今。半边碗的故事和和尚说给大家的启示也一直启发着人们。

后来有个落榜的举子跟同路的老和尚抱怨自己没有用武之地时,老和尚就把这个半边碗的故事讲给他听。告诉他不要一味抱怨不懂知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之后听说那个举子开办私塾,给贫穷的孩子们上课,并资助没有钱的考生上京赶考,培育出了众多栋梁之才。

这个举子直到临死前都没忘记当年同路的和尚给他讲的那个故事,并对他的子孙们说:“你们要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然后知足心安地好好做事情,这样你的一生都会感到快乐满足。”

可见,舍掉欲望不是要我们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我们舍掉杂念,给自己的人生定一个正向又合理的位置,这样不但能减少人生中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和烦恼,也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让人生一路花开

平平淡淡的过一生比做英雄更难以忍耐,这难难在只是抱着缺憾不放,看不到自己的成就,不敢肯定自己的价值。其实我们只要舍下心里的缺憾感,就能看到自己的价值,就会对自己的成就有一路花开的感觉。

太虚法师告诉人们少欲知足,这一说法并非是让人们安于现状不去改变,而是提倡人们要懂得节制欲望、改变心态,让心跳到贪欲之外,感受到身心自在。“以至于达到圆满无上的人格。”用世俗的话来说也就是,我们要懂得节制和舍掉欲望,给自己的人生定好位,然后要学会欣赏和感受自己的成就。前面两个小节我们分别说了舍掉欲望和给人生定位,找到自己人生的位置之后,耐心用心的在这个行业里努力,一定会有成就,这种成就不以获得金钱的多少来论,人生只要不缺用度,人只要不长贪心,财富就是第二位的,够用就行,人生价值反而成了第一位的。大多数人都从事平凡的工作,工作虽平凡,但是其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视。

有个和尚在庙里做挑水夫,每天负责挑水给整个庙里的人用。挑水夫用的两只木水桶不一样,其中一只完好无缺,另一只则有一道裂痕。每次挑水夫在山下挑水回来后,那只完好无缺的木水桶里的水总是满满的,而另一只有裂痕的木水桶里的水则会只剩下半桶。

对这一点,那只完好无缺的木水桶内心充满了自豪感,因为它总是非常尽职的把满满的一桶水带庙里。但是那只有着一道裂痕的木水桶心情就不一样了,它的内心总是让歉疚羞愧填满,因为自己总是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额定的任务,每次只能为庙里的人带回半桶水。

有裂痕的木水桶心里感到非常难过,终于在受尽了几年的内心折磨后,再也无法忍受自己的行径了。有一天,这只有裂痕的木水桶对挑水的和尚说:“我真的很抱歉,我必须为自己的缺陷向你道歉。”

挑水的和尚不解地问道:“这是为什么,?你有什么需要道歉的吗?”

这只木水桶回答说:“在过来的几年里,因为我自己身上的裂痕,使得每次我这面的水只能有半桶带回庙里,这也就会浪费掉你的一半心血,为此我心里真的很过意不去。”

和尚也对有裂痕的木水桶感到同情,但是他还是满怀爱心的对那只木水桶说:“你真的不应当太在意这些,这次回庙里的途中,我要你特别留心一下路边的花朵好吗?”

于是,在这次回庙里的路上,有裂痕的木水桶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开满了路的一旁,这景色迷人极了,这让它心情好了很多。但是当回到庙里,它的心里又开始自责了,因为自己里面的水又只剩下了半桶,木水桶于是再次的向挑水的和尚道歉。挑水的和尚却十分耐心地说:“你难道没有注意到路上路边的花朵吗?”

有裂痕的木水桶说:“我注意到了,它们真的很美丽。”

和尚接着说:“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一路的花朵都只是开在了你在的一边呀!它们因为有了你的浇灌才会长得如此鲜艳。这就是我对你缺陷的利用,这一点我其实早就发现了,但是你为什只注意到了自己裂痕的不利一面,而没有发现他的特殊功效,它可是为浇灌了一路的花朵呀!”

在某方面看似缺陷的不完美的东西,我们应当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换个角度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谁也不必为自身的缺陷感到郁闷,有时候缺陷是一个美好的开端,能激励人在另一方面有所成就,所以无论自身是否完美,只要你能放得开,在自己选定的人生位置上放手努力,做好自己,感受到一路花开的快乐。

身处逆境心也自在

逆境最容易让人们生起烦恼,这烦恼是抱怨,是欲求没得到满足的不如意,舍掉这抱怨,也许不能改变逆境,但却可以让人获得自在解脱,然后平心静气的对待所处的逆境,心气平和了,对待境遇的方法就不同了,境遇也会随着心境慢慢好起来。

人生有百态,不是所有的事都像我们前面说的那样简单,只要舍弃妄念欲求,给自己的人生定一个位,然后放手去努力就能快乐幸福了。生活中还有一些人正经历着天灾病业,他们被病痛灾难折磨着,烦恼层出不穷,无法解脱,无法快乐。这烦恼也是欲念,而且是最该断掉的欲念。

境随心转,只有舍掉这忧郁抱怨的心态,客观地面对眼前的灾难和困苦,积极地改变境遇,心里就能感觉到阳光、感觉到自在。

太虚法师提倡人生佛教,提倡世人都应该以佛的心态来面对人生,这样世间便能常知足安乐。有一对笃信佛法的夫妻,丈夫是开绸缎铺的老板,做生意有着很好的信誉,也有丰厚的收入,妻子在家里打理家事,他们的生活美满的让相邻羡慕。

有一天丈夫的绸缎铺着了火,所有的东西都烧光了,丈夫也烧伤了,短时间内无法自由行动。这下子家里的境况一下子窘迫起来了。

妻子眼看着家里就解不开锅了,于是她出去找了份给有钱人家洗衣服的活。从此她白天照顾丈夫,晚上丈夫睡着后,把人家的衣服洗完,第二天一早给人家送回去,再拿别的衣服回来洗……似乎日子每天都这样循环着。但是妻子依然每天满脸笑容,开心地干着一切。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丈夫常常偷偷难过落泪。

有一天早上,一位禅师到这对夫妻家来化缘,这位妻子因为着急赶着把洗好的衣服给雇主家送回去,就对禅师说:“师父请先进来稍微休息一下,我有事着急出去,稍后就回来给师父拿斋饭。”说完匆匆忙忙地走了。

禅师来到屋里,看到躺在床上愁眉不展的男主人,便说:“我刚才看女施主面有善色,满脸微笑,而施主你却是一脸愁容,这样对施主的身体可不好啊。”

男主人说:“都是我无能,自从火灾之后家里就没钱度日,我这身体也总是好不起来,害的我妻子整天劳累不堪,她可是千金小姐出身,如今跟我受这样的苦,我心里不好受啊。”

这时刚进门的妻子听到丈夫的话,走过来说:“夫君想多了,想我从嫁过来之后,总是夫君一个人在外辛苦,照顾妻子,现在夫君身体不好,做妻子的理当照顾夫君才对,我哪里会觉得苦呢,无论夫君身体什么时候恢复我都会好好照顾夫君,只是盼着做丈夫的能开心点才好。”

丈夫听了更加难过地说:“你每天这么劳累,我怎么开心的起来呢?”

禅师看着这对恩爱的夫妻,微笑着说道:“男施主总是盯着不开心的事儿,内心怎么能自在,又怎么能真正高兴起来呢?二位施主都是心善的人,男施主又有这样一位贤良的妻子,无论贫富病苦,要懂得舍掉烦恼感受快乐啊。”

一席话说得男主人幡然醒悟,从此夫妻二人的脸上每天都挂着笑容。乡邻们同情他们的时候,他们就说:“有这样的好伴侣,怎么能不知足呢。”

因为心情愉快,这位男主人的身体比预料的好起来的更快,两年以后,新的绸缎铺就又开张了,而这对夫妻却像什么也不曾发生过一样,依然有着知足快乐的笑脸。

可见,人生的幸福快乐不在于处境,而在与心境,只要懂得舍弃烦恼,就能够处处都能感受到快乐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