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听懂孩子的话,读懂孩子的心
20105500000015

第15章 父母的坏情绪,是阻隔通往孩子内心的罪魁祸首(2)

心理上的理解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则是行动上的改变:

一,别强调孩子的弱项

也许孩子在某一领域并无优势可言,但父母千万不要拿这个借口“强化”孩子。例如,孩子瘦弱如柴,自然难以在体育领域有所建树,如果家长这样对孩子说:“你看你这身材,二级风就能把你吹倒,你推个铅球能推远吗?”这种带着“歧视”的口吻势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无能的人。

聪明的家长会对孩子这样说:“身体瘦弱没关系,咱们多加强营养补充,多加强体育锻炼!姚明也不是生下来就会打篮球。只要咱们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肯定会有回报的!”受到鼓励的孩子自然会加倍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二,别评论,让孩子多尝试

家长们千万不要急于评论孩子一时的失败,而是多给他们几次尝试的机会。很多时候,造成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不熟练所致,当孩子们慢慢掌握和领会到其中的技巧时,失败次数自然会逐渐减少。

这天吃完饭,爸爸批准了孩子自己收拾餐桌、自己刷碗的请求。他和妻子就坐在客厅里,观察着餐厅和厨房的一切。“啪”,小碗掉地上了;“哗啦”,筷子撒了一地……妈妈有些坐不住了,想要站起来。

这时候,爸爸拽住了她,小声说:“别着急,让孩子慢慢来吧!”

就这样,孩子磕磕绊绊地用了两个小时,才把锅碗瓢盆收拾好,期间还打碎了两个盘子。不过,爸爸没有批评她,反而竖起了大拇指。

从这以后,孩子每天都要收拾碗筷,没过半个月就无比利索。妈妈这才意识到:当时没有训孩子是多么正确!

家长们需要认识一点,导致孩子做事失败的原因不是孩子的能力不够,而是经验限制了孩子的成功,多做几次孩子自然就接近成功了。所以,那些伤孩子自尊的话,还是不说为好!

父母若焦虑,孩子的内心还如何平静

现在孩子每天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除了学校里的压力,更大一部分是来自家长的压力。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读书了。”

“我一定要考上最好的大学,为了我的父母我必须做到。”

“我快要疯了,父母天天逼我,她成天叨叨别人的孩子如何优秀,谁家孩子又考上了重点大学,看看我不行之类的话……我现在对学习提不起一点兴趣,一走进教室,好像我妈的唠叨就又来了,弄得我没有一点学习的心思。”

“我父母从不打我骂我,但我特别怕她。只要我成绩稍有退步,她就成天板起脸对着我。考出高分不行,我必须有进步她才高兴,才会夸我奖励我。明年就要初升高考试了,我为此感到十分担心,万一考不上理想的高中怎么办啊?天啊,现在想象一下我父母那时的表情,我就感到崩溃。”

……

这是现在孩子普遍的心声。现在家长对学习的着急劲都超过了孩子自己,所以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作为心理学界的知名人物,徐浩渊博士曾说:教室制造的压力远远没有家长给孩子的多,孩子学习的压力主要来自父母。

家长为何要给孩子制造如此之大的压力呢?

其实很简单,是父母将自己的期盼和焦虑转移给了孩子。家长中,尤其以母亲为例,当她们自身成长停滞不前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但她们的解决方法竟然是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制造出成倍的压力给孩子。

很多家长从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没有站在他们的立场想想,总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为孩子设计他们的人生蓝图。很多家长不是通过自己努力去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他们总是把这种期待交给孩子,希望孩子帮他们圆梦。孩子是自己的亲人,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梦想的延伸体。这种现象是很恐怖的,孩子即使很小,也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或者继承品。

父母的焦虑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下面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希望可以让更多的父母警醒。

一个小学生选择以跳楼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人生,他在遗书中是这样对自己父母说的:“我觉得自己活得太累了,无论怎么样努力都达不到你们的期望值。你们常常对我说感到失望,所以,我的离开就意味着你们今后不会失望了。”这个孩子在自杀前将自己攒的零用钱全留给了父母。他说:“我离开了,爸爸妈妈你们不用继续为我受累了。如果我这些积蓄不够的话,你们可以自己添补一些钱,出去旅行吧……不要再为我而奔波了。”

一个年轻的生命竟因无法承受父母的期望而选择了死亡,而这个小男孩竟是那么爱他的父母,他希望父母“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这其实是他最大的梦想。他希望自己实现不了的事情,父母替他实现。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情结,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希望家长能做到,他将自己的心愿转移给了家长。

这个例子让人十分心痛,把压力转嫁给孩子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其危害也很大。另一方面这种转接也会让家长不舒服,因为孩子不理解家长的用心,家长也会觉得很伤心,抱怨孩子不理解。那么要怎么改变这种“双输”局面呢?父母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如果家长不给孩子做选择的机会,那么,孩子就不会独立,也不会有独立思维。只有将自由还给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二,要让孩子自我成长。

很多父母其实在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孩子,父母应该知道,要依据孩子的个性因势利导,思想上要重视,行为上则尽可能平等。虽然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缺点,但要给孩子信心,相信他们会慢慢做好,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机会,不要苛求和责骂他们。

父母应该明白,很多时候孩子出问题了,往往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合理。一位心理咨询师说,如果只是孩子的成长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但要是孩子的问题来源于父母,那就有点棘手了,除非要求父母做出改变。如果家长一门心思想着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从自己这里找原因的话,那么是无法解决孩子问题的。所以,“同步成长”是解决孩子问题的最好方法。

以前物质匮乏,家长对孩子爱的体现是,自己少吃少喝,甚至可以不吃不喝,保证让孩子吃饱穿暖。但现在,物质条件已经能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家长对孩子爱的方式也应该要改变,从物质层面过渡到精神层面上,更多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

妈妈太强势,孩子还如何长大

“强势妈妈”往往都是能力出众的人,也因此她们对孩子的要求更加苛刻,一切都要求孩子做到最好,在生活、学习中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干涉,甚至可以说是掌控,也因此留给孩子独立做决定的机会很少,一切都由“能干”的妈妈全权负责。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忽视甚至是无视自己的责任,事事依赖家长,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有一位妈妈精明干练的妈妈,她是一个典型的事业成功女性。但他们已经读初中的儿子却事事表现出懦弱的一面,做什么都没主见,甚至连想吃什么、喝什么都拿不定主意。这位妈妈对儿子的情况感到什么焦虑,她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后,才知道问题的根源是来自自己这里。

还有一个年龄二十几岁但心智成熟程度却是十几岁的男生,在选大学专业的时候,是妈妈帮她选择的,进入大学后他又对自己的专业感到不满意,于是就转了专业,但还是不满意,所以自己一直处于和妈妈对立的情绪中。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妈妈为他安排了一个不错的工作,但由于他在工作中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最后辞职回家,再也不出去工作了。这个孩子的妈妈是个女强人,家庭地位比较强势,孩子从小的时候开始,各个方面都是由妈妈一手安排和操办的。而这种“爱”让孩子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稍有不顺,就找妈妈解决问题。

孩子的价值体系被这种强势的母亲注入了她的理念,导致孩子无法建立自己正常的、健康的价值体系,于是患得患失,遇到问题就退缩,把解决麻烦的责任甩给了妈妈。这就是强势妈妈一手造成“孩子长不大”的原因。

当然女强人并不等于“强势妈妈”。很多女性事业成功,不仅在工作中精明能干,回到家长也能和家人和睦相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当然,还有一些在能力上稍逊一筹的妈妈在家中总是表现出强势的一面,她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梦想的延伸体,将自己的喜好一味强加给孩子,而孩子就是在母亲的“一厢情愿”中变得毫无主见,没有独立理事的能力。

完美主义者中的一份子就有“强势妈妈”,对于亲近的人,她们能付出很多,但也会要求很多。然而,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的话,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孩子因为要求多而产生压力;孩子心理上的自卑源于强势妈妈的一味地指责。心理上不断对自己做出肯定是孩子成长的源动力,如果身为母亲的人对孩子过于苛求,不仅会让孩子丧失安全感,同时也会让孩子变得没有自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长大了,他们发现即便自己做得不能让妈妈满意,妈妈也不会离开自己,所以孩子的进取意识就慢慢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孩子变得没有进取心,最后导致孩子心理上的畸形。

心理医生通过研究发现,“强势妈妈”的存在导致了另一位家庭成员爸爸的“消失”。原因是,这样的妈妈对孩子的成长投入了更多的心血,进而让孩子的心理陷入到一种只有妈妈,而爸爸却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虽然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但父亲角色被孩子忽视或遗忘的话,对其心理成长极为不利。

事实上,强势的妈妈,伤害的不只是孩子,还有自己。因为强势的妈妈往往更离不开孩子。因为爱投入越多,期待的回报就会更多,久而久之,把孩子当成了不可替代的感情寄托。而恰恰是这种投入爱的方式无形中给孩子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为,成长的本质就是要锻炼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以便应对未来的未知,妈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孩子走出混沌,进入成熟和理智的阶段。而强势妈妈带大的孩子往往一生都没有经历这种跨越,即使到了成年,甚至到了耄耋之年,其心智处于不成熟阶段,甚至可以说是幼稚阶段,因为受其母亲的影响,从未认识真正的自己,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