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听懂孩子的话,读懂孩子的心
20105500000013

第13章 语言魔法,这样说话更易走进孩子的心(3)

性急的妈妈遇到这种情况,总是扳着面孔不问青红皂白,指责孩子,一个劲地吼:“你能做什么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孩子往往显得很委屈。

家长误解了孩子的好心,因为不小心才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孩子的生活经验毕竟太少,也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身体协调性尚未完全成形,往往就会造成上述的一些情况。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该怎么办呢?首先应该充分肯定,称赞孩子的做法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再遇到类似情况时,还能去关怀别人,帮助别人。其次,再对孩子讲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在第一个事例中,妈妈可以这样做,她告诉孩子绕过鱼缸搬椅子就会没事了。在第三个例子中可以告诉孩子看好前面的路,就不会踩进水坑里了。或者我们就可以采取一种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告诉孩子年龄还小,有些事情是他现在还不能完成。

年轻的父母们,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千万不能简单粗暴地去责备好心做错事的孩子,因为这时孩子是多么需要理解呀!而孩子热心助人的良好品德也就这样逐步形成了。

周末,小虎家里来了好几个客人,小虎别提多高兴了。看着爸爸妈妈陪着客人聊天,小虎想找点事情干。“干什么呢?让我想想,给客人们切个大西瓜吃吧。”

小虎走到厨房,把一个大西瓜放在案板上开始切了。谁知,圆圆的大西瓜很不听话,小虎刚切了两下,西瓜就从案板上滚了下来。“啪啦”声,西瓜掉地下摔烂了,西瓜瓤也撒了一地。

爸爸妈妈和朋友都跑到厨房,开始收拾地上的西瓜瓤。而小虎吓得站在墙角,不敢说话,生怕爸爸妈妈会大骂自己一顿。

谁知,爸爸收拾完西瓜瓤后,又拿出了一个大西瓜,说:“我们家小虎会招待客人了,真棒!现在爸爸教你怎么切西瓜,你一定会是一个称职的小主人。来吧。”

爸爸拿着西瓜做了些比划,假装在琢磨,“哦,是不是应该这样切呢?”

接着他又把西瓜和刀摆好位置让小虎自己拿住,“来,你试试这样切行不行?”

在爸爸的指导下,小虎终于切好了西瓜。他兴奋地把切好的西瓜端给了客人,受到了客人们的赞美。小虎掩饰不住喜悦,对爸爸说:“爸爸,客人们说我切的真好,以后咱们家切西瓜的任务就教给我好了!”

好心做错事,在孩子身上并非鲜见。通常来说,对于那些年龄较小、心智不熟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出于好心做了错事。好心做错事,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因为方法不当常常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家长不能给予好心做错事的孩子理解,那么,他们会因此产生深深的自责,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做好事的心气。因此,一旦发现孩子好心做错了事,一般情况下,家长不要批评,而要给予孩子热情的安慰和鼓励。同时,也应该在对孩子分析情况的时候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孩子才不会丧失继续做好事的信心,才能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做成好事、办成好事。

不管是谁,他们都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慢慢走向成功的。做错事不见得是坏事,因为你能从这些失败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孩子的每一个积极的善意都值得家长去夸奖和赞美,即使他在好的动机下做了错事。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过分注重孩子做事的结果只能打击和伤害孩子向往美好的自信和愿望。这自然有悖于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

鼓起勇气对孩子说“我也该向你学习”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可取之处,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同样,孩子身上也有值得父母学习的地方。父母应该摘下有色眼镜,平等地看待孩子,从孩子身上发现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父母发现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可以告诉孩子:“孩子你很棒,你这样的行为值得爸爸妈妈学习!”

然而,很多父母认为孩子那么小,什么都不懂,不能从孩子身上学到东西。这是一种不屑于向孩子学习的心理。其实,只要父母留心观察孩子,就能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值得父母学习的东西。

张岳华和刘振兴是好朋友,一天他们约好其他两个朋友去棋牌室打麻将。路过公交车站时,张岳华突然看见刘振兴的儿子背着书包在等车,手里还捧着一本英语书,嘴里不停地念着什么。张岳华走到他跟前,他竟浑然不知……

刹那间,张岳华明白了自己在“榜样教育”上的缺陷。他打电话将刘振兴单独叫出来,对他说:“我发现了自己的榜样教育的缺陷了,你看啊!我们这些大人,经常想着自己的优点和孩子的缺点,却忽略了自己的缺点和孩子的优点。我们去棋牌室打牌,可孩子却抓住等车的时间不放背诵英语;我们在办公室常常左手拿着一张报纸,右手拿着一杯水,而孩子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学习着……想到这里,到底谁应该是榜样人物呢?”

说完这些,张岳华掏出刚才用手机拍下的孩子背英语的动人一幕。刘振兴幡然醒悟,他懊悔地猛拍自己的脑袋。“我要向儿子学习,这话我一定要对他说!”说到这里,刘振兴竟然振臂高呼。晚上,张岳华接到刘振兴的电话:“效果太好了,太好了,当我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时,我和儿子险些都流出了眼泪……”

“我应该向你学习,孩子!”当你坦诚地对孩子说出这句话时,孩子一定会受到极大的感染,他也会在内心想“我也应该向父母学习”。这就是现代家庭需要的“朋友式的交流”。当你因为犯错伤害了孩子时,向孩子低头认错,对孩子说声对不起,丝毫不会影响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相反,你会受到孩子的加倍崇敬;当你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可贵之处时,向孩子表示出你要向他学习的愿望,不但是对孩子的最好认可,也是获得孩子好感的有效途径。

看看我们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我们就能发现孩子的可贵之处,孩子的做法足以让成人汗颜。比如,孩子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而身旁的父母却斥责孩子这是愚蠢的行为;比如,孩子会和年长的长辈分享一些食品,而父母们不见得能做到这样。这些就是大人应该向孩子学习的地方。孩子的世界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世界,他们能够诠释人类的本真,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得尤为真诚。大人要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的这些真纯,这些看似幼稚的东西。

儿子上学前班了,昨天武进送儿子去报到。中午他在学校门口接儿子时,发现校门口一片混乱。由于学校就在路边,接孩子的父母们把校门口堵得死死的,还影响了道路交通。旁边的门卫和路上的交警不断向人群说,接孩子的父母请到黄线以外来,可是大家根本没有反应。武进也在人群中焦急地等着,毕竟儿子第一次上学,毕竟儿子才6岁。他本能地向前挤,终于接到了儿子,然后他又用力地挤出人群。

下午放学时,儿子郑重其事地对武进说:“这是学校发给父母的,您看看。”说着递给武进一封信,上面是学校发的关于父母接送学生秩序的说明。武进看完之后,儿子又说:“爸爸,您要遵守规则,以后要到黄线以外来接我,这是老师说的。”

次日清晨,武进送儿子上学的时候又跨过了黄线。儿子坚决制止了,说:“爸爸,这就是黄线。”然后儿子把武进推到黄线外,向他道声“再见”。

晚上,武进对儿子说:“儿子,爸爸向你保证,我再也不会跨过黄线半步。”儿子笑了,笑得非常开心。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让我们不得不感到惭愧。我们经常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却不知道他们正在教育我们一些什么,教会我们什么是真爱,什么是规则和秩序,黄线、红灯、警察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所以,父母们,当你们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时,鼓起勇气对孩子说句“我应该向你学习”吧,这句话是对孩子行为的最好肯定,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想想看,孩子会因为父母向自己学习的行为而感到开心!因为他从这句话中看到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特别是对待自卑的孩子,在他找不到自己的长处的时候,父母的一句“我应该向你学习”足以使他突然醒悟,“哦,原来别人也会向我学习,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这样可以让他找回自信。

你向孩子学习什么?你应该把理由告诉孩子。当然,向孩子学习绝对不能是空头支票,而应该落实在行动中。如果只说不做,就意味着欺骗孩子,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很虚伪。这可是一个可怕的后果。

“没办法”,这不是父母该说的话

孩子容易犯“三分钟热度”的毛病,—开始可能会对未接触过的新鲜事满怀兴趣,但孩子就是孩子,由于心智的不成熟与经验的不足,虽然满怀一腔热情做事,结果往往不是他们所想的,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在遭受到挫败的打击后,一些孩子会直接放弃,转向新的目标;另一些孩子却可能对挫败耿耿于怀,希望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安慰与帮助。此时,千万不要对孩子说“没办法”、“我帮不了你”这类话,这不但会让孩子的情绪加坏,也无益于亲子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

新学期开始了,老师向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发给每个孩子两条热带鱼苗,让孩子们把小鱼养在鱼缸里,记录观察日记,看小鱼会长成什么样子,最后看谁养的鱼最大最漂亮。

彬彬分到的是两条红尾巴的小鱼苗,彬彬特意和妈妈去花市买来漂亮的鱼缸,然后细心地把小鱼放在鱼缸里,每天放学回家,彬彬又是喂食又是换水,希望小鱼快快长大。

在彬彬的细心照顾下,小鱼长得很快,已经比刚拿回来时长了一厘米,他开心得不得了。以后彬彬便更加精心地照顾小鱼,希望小鱼可以快快长大。可是,最近彬彬却发现两条小鱼越来越没有精神。终于在一个炎热的周末下午,他发现放在阳台上的鱼缸里的两条小鱼全都死了。看着自花了近两个月时间精心喂养的小鱼死掉了,想到不能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彬彬难过地哭起来,去找妈妈想办法。

“唉,真是可惜啊,彬彬花了这么多心思去照顾它,”妈妈同情地说,“可能是天气太热,小鱼缺氧才死掉的。既然这是老师安排的作业,我们一起去问问老师是什么原因好不好?”

“可是老师一定会骂我的,因为我把两条小鱼都养死了。”彬彬的话充满了担心。

妈妈告诉彬彬,照顾动物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既然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向老师请教正确的养鱼方法,老师一定喜欢好学的学生。听了妈妈的话,彬彬放心了,也没有那么难过了。

换做是你的话,你会不会面对孩子没能养活小热带鱼这件事而觉得无所谓?不就是两条小鱼嘛,既然死了,还想那么多干吗?再买两条给孩子就可以了,要买好养活的鱼给孩子,以免再来烦我。或者,孩子间你怎么办的时候,你可能会说:“死了就死了,我也没办法啊,你难过伤心我能理解,但是我不可能让鱼起死回生啊!”

千万不要这么说,就算你真的是这样想的。孩子来向你求助,就是希望能够从父母身上找到解决的办法,如果得到的是毫无希望的否定答案,只会让孩子更伤心,事情却得不到解决。一次两次……几次过后,你可以不必再担心孩子会拿这些小事来烦你了,因为他不会再找你了。

孩子求助于你的时候,可以先对孩子的处境表示同情和理解,当孩子知道父母会和自己分担悲伤的情绪时,就会得到一些安慰。孩子也愿意和父母探讨内心的感受。所以这时候,父母要有目标地引导孩子。

虽然事情表面看来可能没有解决的办法,但是却可以换一种角度来处理。如果一味对遭遇到不幸的孩子说“没办法”,就可能使他陷入一种惯性思维,认为很多事一旦失败了,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从而放弃努力。

父母可以和孩子—起想想做好事情的办法,从另一方面弥补、挽救,只要尽力想办法,孩子就会发现事情并不是没有解决的途径,可怕的并不是孩子遭遇到失败,而是父母那句“没办法”给孩子带来的打击。所以,不要急着对孩子说“没办法”,试着跟他一起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什么解决的办法。这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帮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教育效果绝对比你讲一些空谈的大道理要有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