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重选择 做人轻得失
20029600000029

第29章 放下得失心,轻装上路(1)

得失心太重是做人的大忌。如果一个人过于在乎个人的得失,他背上的包袱就会越来越沉重,进而会在前行的路上步履维艰。得失心太重,会使人陷入欲望的漩涡,变得虚荣、嫉妒、贪婪……只有放下得失心,才能远离欲望和诱惑,也才能不被虚荣之心蒙蔽;只有放下得失心,才能让贪婪无处躲藏,也才能让嫉妒无处容身;只有放下得失心,才能让一切烦恼都随风远去,也才能让自己得到圆满的人生。

你想轻装上路吗?那么从此刻开始,学着放下自己的得失心吧!

放下得失心,远离欲望和诱惑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人的得失心越来越重,欲望越来越膨胀,为了让自己的得失心和欲望得到满足,人们不停在给自己的人生行囊中装进各种各样的杂物。一边想着拥有香车美女,吃遍山珍海味,同时又谋划着豪华别墅、万贯财富,似乎名利双收便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不少人总以为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能拥有快乐,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他们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快乐却离他们越来越远。

从前,有个富翁,他家财万贯,可过得并不快乐。为了寻找快乐,他背着许多金银珠宝上路了,然而走遍了千山万水也不见快乐的踪影。

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农夫唱着山歌走了过来。富人向农夫讨教快乐的秘诀,农夫笑着回答说:“哪里有什么秘诀,只要你把背负的东西放下就可以了。”

富人蓦然醒悟——自己背着那么沉重的金银珠宝,腰都快被压弯了,而且住店怕偷,行路怕抢,成天忧心忡忡,心神不定,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

于是,富人放下行囊,把金银珠宝分发给过路的穷人,不仅背上的重负没有了。并且,在他看到了一张张快乐的笑脸后,他也因此而快乐起来。

很多时候,不是快乐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和快乐之间的距离;不是快乐太难,而是我们的得失心太重,放不下的欲望太多。少年时,我们的行囊是空的,因为轻松,所以快乐。但之后的岁月,我们一路拣拾,行囊渐渐装满了,因为沉重,快乐也就消失了。我们以为装进去的都是好东西,可正是因为得到了这些“好东西”,却让我们在斤斤计较中失去了快乐。

另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欲望是无止境的,太多的欲望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之所以常常不能专心完成一件事情,恰恰是因为欲望在作祟,它常常像一只猴子那样半刻都不能安宁,进而搅乱我们的思绪,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从前,有一个村庄,村里的人封闭却很快乐。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奇特的老人,他点燃了一把火,并且用一根棍子在碗里不停地搅拌,最后竟然从碗中掉出金块来。老人说这就是炼金术。

村长请求老人告诉他们秘诀。老人答应了,说:“不过在炼金的过程中,千万不可以想树上的猴子,否则就炼不出金块来。”

等老人走了以后,村长就开始炼金,他一直告诉自己,不可以想树上的猴子,可是越不想,猴子就越是不断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只好教给另一个人,并且一再叮嘱不可想树上的猴子。就这样,全村的人都试过了,却没有一人能炼出金子,因为树上的猴子,总是会从他们心中跑出来。

所谓的炼金术当然是个骗局,但这则故事却揭示了一个道理,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只欲望的猴子,它总是在我们的心中作怪,让我们无法逃脱它的诱惑。现在,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生活是否已经被这只欲望的猴子搅得不得安宁?欲望的诱惑是否时刻都在啃噬着自己脆弱的心灵?快乐是否因为自己过多的欲望已经无处容身?

只要解决了吃饭问题,瑞士奶牛就会闲卧在阿尔卑斯山的斜坡上,一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一边慢条斯理地反刍。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吃饱以后,即使羚羊从身边经过,也懒得抬一下眼皮。

一位作家非常赞同瑞士奶牛和非洲狮子的生存哲学,他说:“假如你的饭量是三个面包,那么你为第四个面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愚蠢的。饥饿时所需要的三个面包便是最大的得到,而吃饱后的第四个面包则是无用之物。所谓的得与失都是相对的,可能在繁华的都市黄金要比一瓶水重要得多,但是在广袤的沙漠之中则会相反,因为在沙漠中水意味着生命,而黄金不过是负累之物。知道了这一点便可以明白,得失心太重没有任何好处。”

一个人不快乐是因为背负了太多的负担,而这也正是由于他得失心太重、欲望过于膨胀所致。欲望是个无底洞,丢进去的东西越多越觉得空虚。因此,试着放下自己的得失心,让自己远离欲望,那样你就会发现快乐竟是如此简单。

放下得失心,不被虚荣心蒙蔽

“虚荣”一词最早出现于柳宗元的诗中,“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辞海》上对它的解释是,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誉。虚荣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心态,是过分自尊的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引起他人关注而表现出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这与一个人对待得失的心态休戚相关。

虚荣往往是内心脆弱的表现,与过于关注自身的得失有着密切的关系。虚荣很容易让人迷失自己,也是许多人获得简单生活和快乐生活的最大障碍。虚荣的人一直在别人的眼光中生活,幸福也好,痛苦也罢,都是别人眼里的。一句话,他们全部的生活目标就是一定要比别人好。他们非常看重生活中的得失,认为自己的得失会影响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对自己的态度等,他们是一群活在别人眼里的人。

在虚荣的人眼里,工作要比别人好、工资要比别人高、人脉要比别人广、升职要比别人快、衣服要比别人贵、房子要比别人大、吃的要比别人讲究、用的要比别人高档、男朋友或女朋友要比别人的帅气或漂亮……然而,要想样样都比别人好,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于是,他们往往对什么事情都很上心,什么事情都想得第一。最后,终于在没完没了的攀比和较量中失去了闲暇和轻松,心情越来越紧张、焦躁,感觉越来越累,快乐越来越少,最后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的确,虚荣可以让我们荣耀一时,但是被虚荣之心蒙蔽的人,必然会在未来付出比现在多十倍、甚至百倍的代价。莫泊桑的《项链》描写了这样一则故事。

玛蒂尔德是一个出身贫穷却异常美丽的女子,她认为美丽的女子生来就是和城堡、王子、香水、珠宝相匹配的,然而命运却捉弄了她,让她嫁给了一个小职员。成为洛阿赛太太的她仍然对贵夫人的生活心驰神往,渴望自己能够光鲜亮丽地出席晚会,成为全场最美丽的女人。

终于,机会来了,她和丈夫要去参加公共教育部长和夫人举行的晚宴。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洛阿赛太太买了新衣服,画了精致的妆容,还特意从她朋友福莱斯蒂太太那里借来了一条钻石项链。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着晚会的时候大放异彩。果然,她成为晚会上最出众的女人。晚会结束后,她仍陶醉于被人仰望的愉悦之中,久久不能自拔。当她对着镜子卸妆时,赫然发现脖子上的钻石项链不见了,怎么找也找不到。

后来,她和她的丈夫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才挣够了赔偿这条钻石项链的钱,而那晚光彩照人的洛阿赛太太却早已变得苍老憔悴。

玛蒂尔德为虚荣赔上了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的幸福,以这样惨重的代价所换来的一时荣耀值得吗?答案显而易见,非常不值。其实,虚荣的人生是悲哀的。人生很短,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稀有资源,为什么还要为了迎合别人而累了自己呢?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真实而完全地活一次呢?而且,人的价值是由实力决定的,并不能靠作秀来实现。

有一次,法国前总理朱佩视察某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一直拎着个超级市场的购物袋。但是,他并没有因为拎着购物袋而变成被人瞧不起的人,总理还是总理;同样,一个罪犯不会因为西装革履就变成总理。身份不是由派头决定的。

心理学家认为,虚荣心与戏剧化的人格倾向有关。爱慕虚荣的人外向、易冲动、反复善变、做作、情感反应强烈,但缺乏真实的情感;在与人交往中,喜欢突出自我,经常会烦躁不安。并且,爱慕虚荣的人大都有自卑或心虚等深层的心理缺陷,他们竭力追逐浮华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缺陷。此外,虚荣心理往往与很重的得失心相伴随,一个人越是在意自身的得失,越是虚荣心强。

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是不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的,也是不会被虚名所累的。横向去与他人比较,心理很容易失衡,越比越虚荣。因此,一定要比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是否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好。

总之,要想克服虚荣心,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得失心,一个人只有不过分在乎自身的得失荣辱,也才能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也才能摆脱虚荣心理。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你是活在别人眼里,还是活在自己心里?”如果你想做一个活在自己心里的人,那么就要从此刻开始放下得失心,唯有这样你才能远离虚荣心。

放下得失心,让贪婪无处躲藏

大诗人席勒曾经说过,“贪者终至一无所得。”贪婪是一座给人们带来无限痛苦的地狱,它使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得失心而耗尽精力,然而这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想要的满足。

有位贪心的老太太,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穿大两号的鞋子,而且总抱怨不合脚。儿女们对她说:“既然不合适,那么下次买个小一点儿的吧?”她回答:“价钱都一样的,为啥不买大一号的?”这位老太太的执拗,确实有些让人哭笑不得。在物质面前,有些人就是如此的贪得无厌。在这位老太太的眼中,花同样多的钱,可以买到更多的“布料”,占了一个天大的便宜。但是,这些多余的“布料”和“废料”有什么区别呢?

和这位老太太一样的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些人,之所以经常做些“傻事”,归根结底是因为得失心太重,内心太过贪婪。殊不知,贪来贪去最后得到的,无非是些不适合自己的东西罢了。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对老夫妻住在一个小村子里。这里有山有水,安静舒适,简直是一处桃源仙境。在一个甲子的岁月里,夫妻俩一直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为了养家糊口,老爷子每天到山里去砍柴,饿了就吃点儿馒头,渴了就打点儿山泉喝。

有一天,老婆婆突然发现老爷子变得比以前年轻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她,找来了一位高人,经过指点后才知道,原来老爷子不小心喝了山中的“不老泉水”。

老婆婆心想:“岁月不饶人啊!我越来越老,我必须得尽快找到‘不老泉水’,让自己也变得年轻一些,不然老头儿总有一天会嫌弃我的。”

想到这里,老婆婆带着水壶,溜出家门直奔山上的“不老泉”而去。为了让自己更快年轻,婆婆喝了一壶又一壶,一直到她实在喝不下。

直到这天深夜,老婆婆都没有回来,这可急坏了家里的老爷子。他打着灯笼,翻过几座山头,不停地呼唤着老伴儿的名字。路过“不老泉”时,老爷子听到了几声婴儿的啼哭。他走过去一看:只见一身熟悉的衣服里,裹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女婴。老爷子这才知道,那是自己的老伴儿。

一位生性善良的老太太,为贪慕年轻的美好,最终操之过急酿成祸事。人的贪欲是个无底洞,无论如何是填不满的,贪心越多后果就越严重。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每个年龄段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美,失去了青春之美,自会得到成熟之美,过于关注自己的容貌只会是“老黄瓜刷绿漆”,越看越别扭。

很多希望过平静日子的人都喜欢写一个这样的条幅来勉励自己,“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这段文字出于《老子》一书,该书第四十四章中有一句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意思是,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懂得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保持长久。显然,这句话是劝诫人们不要贪得无厌。的确,只有放下得失心,知足常乐,才能让贪婪之心无处躲藏。

综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若是论文化修养,只怕没有几个人可以超越孔子。可以说,孔子是文化涵养最好的一位古人,他的“放下得失心,知足常乐”简直到了极致的境界。

孔子也曾做过大官,但是他始终认为做官跟自己的性情不太符合,于是辞官转而开设学堂,教授学生。

一次,孔子与学生们一块儿去楚国游历,可在快到达楚国都城的时候他们走散了。不久,孔子便来到了楚国都城的东门,他一个人站在城门外,等了很久也没有看到一个学生,于是他就进城了。

孔子刚走进城,就听见自己的学生子贡等人正在那边十分着急地商议:“谁知道老师这个时候在哪里呢?到处都找不到他。”

这时,他又听到一个路人在给子贡等人描述在门外见到的孔子形象:“东门有个人,额头似尧,脖颈像陶,肩膀类子产,自腰下不及禹三寸,一副疲惫不堪的模样,活像一条丧家犬,这位是你们的老师吗?”

子贡等听得出来此人是在故意蔑视孔子,并且他们也看到孔子已经来到跟前了,于是就质问那个人说:“你怎么能这样侮辱我们的老师呢?”

那个人忽然感觉特别不好意思,拔腿想走,却被孔子叫住了,“您先别着急走啊!我这个人其貌不扬,正如你刚才提到的那几位丑古人;而你说我是‘丧家犬’就更没错了,我正想做‘丧家犬’呢。狗一旦丧了家,就会夹着尾巴四处乱跑,还要时时处处提防会不会有棍子来打它。我如果能有这样的警觉心该有多好啊!我就是要做这样的‘丧家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