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
20029400000027

第27章 修剪=适当的拒绝+合理的规范(4)

防范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如今,很多孩子喜欢在学习用品、电子产品、穿着、休闲方式等方面互相攀比。而且由于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有较多的零花钱,这就为他们的进一步“比”,提供了物质基础。一些父母不禁担心:孩子这样比来比去的,还有心思学习吗?

寒假,11岁的小林接二连三地收到同学的生日会邀请,他煞费苦心地准备生日礼物,然后高高兴兴地“赴会”——去公园、去KTV或去星级酒店边吃边玩。几次下来,小林对妈妈说:“明年我的生日会不在家里办了,我也要去KTV……”

小帆喜欢打篮球,上个月叔叔花二百多元给他买了个篮球,没玩几次,他又要爸爸再买新的,理由是同学买了个一千多元的,比他的好。

这两个事例说的都是关于孩子攀比的心理,小林因为其他的同学在KTV举办生日,自己也因此不甘于落后,也想在KTV举办生日。小帆也是这样的心理才想让家人帮自己买贵的篮球。这样的攀比心理,是人近乎本能的活动,人是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对于孩子而言,“比”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盲目地跟风攀比,会让孩子变得没有主见,跟在他人的身后跑,到头来只能迷失自己。如果孩子的物质攀比习惯长时间得不到纠正,就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离家出走、早恋、沉迷网络,也有可能不择手段,不顾法律道德的约束,甚至引发犯罪。

攀比也会使孩子过于计较得失。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所有想要得到的东西,也不可能拥有他人所拥有的全部东西,盲目的攀比让他们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只去关注他人有而自己没有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一味地去攀比,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于是烦恼便也随着欲望的增多而层出不穷,幸福感荡然无存。

那么,孩子的攀比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

首先,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与一些父母自身的消费观有关。如果父母给孩子过生日时讲排场,平时消费趋高,自己喜欢买名牌也给孩子买名牌,甚至以此炫耀自家的财富、身份、地位;某些父母无节制地给孩子压岁钱、零花钱和物质奖励,日久天长,孩子就学会了大人的行为,不但消费水准上去了,而且其虚荣心和攀比心也会越来越强。

其次,有的父母很要强,尽管家中经济条件不太宽裕,但因为怕孩子受委屈或让人瞧不起,所以当孩子说某某有什么东西时,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次,有一些孩子长期由老人照顾,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只局限于买玩具、衣服、学习用品或给零花钱等物质方面,也容易造成孩子用物质追求暂时满足心理需要,达到某种补偿,攀比心和虚荣心会因此逐渐膨胀起来。

除此之外,由于孩子年龄小,自然内心不够强大,容易因小事而自卑,希望在物质攀比中获得自信,因此也会常常提出物质要求。

以上种种,都导致孩子滋生出物质方面的攀比心理,进而助长虚荣心,使自我价值物质化,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而且随着孩子虚荣心的膨胀,会导致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甚至因此撒谎,使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此一来,孩子又怎会有所进步和成长?所以,父母们一定要注意防范孩子攀比心理的滋生。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转移孩子攀比的焦点

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意识,想达到与他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他人。父母要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改变孩子比吃穿、比消费的行为,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等方面进行攀比。即使孩子比吃穿、比消费,父母也可以“借题发挥”,转移其“兴奋点”,比如选择新的比较内容:谁的零花钱花得更有意义、谁穿的衣服更美观大方又舒服、谁的学习用品更有利于学习、谁的生日过得既简朴又与众不同。

2.把攀比化为前进的动力

可以鼓励孩子凭自己的实力与同学比谁在学习上更努力、善于创新、进步的幅度大,谁勤于思考回答问题最积极;在人际关系上,比谁的朋友多,谁与同学的关系好;在劳动方面,比谁为集体做的事情多、谁更乐于帮助同学……

通过这些让孩子理解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与追求,把攀比的内容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使之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之追求更远大的目标,从而在源头上杜绝物质“攀比风”。

3.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到“两忌”

一忌,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比。很多父母在训导孩子时,常会拿其他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这样的比较只会让孩子消极,并催生厌恶心理。每个孩子的教育背景、生长环境都不同,也没有可比性。

二忌,大人之间比较。不拿自己的职位、工作、能力、表现等去跟他人比较,要影响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学会拿自己的这次跟上次比,今天跟昨天比。

总之,父母们请引导和管教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注意防范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一旦发现孩子有了这种攀比心理,则应及时予以疏导纠正,维护孩子原本的美丽心灵和精神世界。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在物质攀比的过程中,有优势的孩子,会盲目自大,自觉高人一等,而那些在攀比中一直处于劣势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产生巨大心理压力,他们在无法“胜出”的情况下,选择回避,逃避于群体之外,产生挫败感、形成焦虑和自卑心理。可见,无论是处于优势的孩子,还是处于劣势的孩子,如果总是与他人盲目攀比,都不会有好结果。

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如今的孩子通常会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又常常自私自利,不懂得与他人分享。其实,孩子往往可以从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分享以及将来形成健全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较低的孩子来说,分享显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孩子的分享行为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逐渐形成的。正因如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孩子的分享品质。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品质呢?

1.通过移情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

从孩子还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学着与他人分享东西。而通过移情的方法——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一位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与他人分享的。

一天,这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她们来到公园休息的地方,妈妈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牛奶给孩子喝。这时候,妈妈注意到旁边有一个小男孩正用渴望的眼神看着自己女儿手中的牛奶,这位小男孩的妈妈可能暂时离开了。这时,妈妈对女儿说:“小佳,给这位小弟弟喝一瓶牛奶好吗?”

“不,我要自己喝!”

小佳显然不乐意。妈妈耐心地对女儿说:“小佳,要是妈妈有事不在你身边,而这位小弟弟在喝牛奶,你想不想喝呢?”

“想喝。”小佳毫不犹豫地回答。

“是啊,现在你拿一瓶牛奶给这位小弟弟喝,等下次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这位小弟弟也会把好吃的东西给你吃的。”

小佳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小男孩,终于给了小男孩一瓶牛奶。

许多孩子都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但是,却希望能够分享他人的东西。父母应该充分了解孩子希望获得他人东西的心理特征,通过移情训练,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2.父母要学会分享孩子的东西

事实上,这里所说的“分享”有两层意思:既要教孩子学会分享,又要父母学会分享。而后者却往往被忽视。

许多父母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孩子吃苦,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都往孩子面前放。虽然也担心孩子会发展为不关心他人的冷血儿,但在行为上却不会与孩子分享。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一幕:孩子诚心诚意请父母一块吃东西,父母却坚决推辞,说:“你吃,妈妈不吃!”“让你吃你就吃,装什么样子?”就这样,孩子与人分享的好意被父母给扼杀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的习惯。

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己首先要学会分享,坦然地与孩子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在家里,可以让孩子为家人分苹果、橘子等,教给孩子先分给爷爷奶奶等长辈,再分给爸爸妈妈,然后才分给自己。在分东西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与人分享,而且明白了应该尊敬长辈,关心父母。

3.用交换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分享

许多孩子在公共场合或者幼儿园里玩耍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独霸所有的东西。事实上,孩子的这种行为和想法都是不好的。但是,如果父母一味地批评孩子,反而会产生负作用。

有一位妈妈是采用下面的方法教导孩子懂得分享的:

“我只有一个孩子,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很自私,希望他能够学会与人分享。每次我给孩子买了他喜欢的玩具、动画片或者图书,我都鼓励他带到学校去,并且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玩具、动画片或者图书。我是这样跟他说的:‘孩子,把你的东西借给他人,再向他人借你喜欢看、喜欢玩的东西,这样,我们花很少的钱就可以玩很多的玩具、看很多的动画片和图书。’我的孩子已经在这种交换中尝到了甜头。现在,他已经12岁了,我给他买的玩具和图书等并不多,但他总能用仅有的东西与他人分享,并获得他人的信任,借来许多我们没有的东西。我还非常注重教育孩子,注意保护他人的东西,不能损坏他人的东西,要像对待自己的东西一样。”

由此可见,让孩子与其他的孩子交换物品,不仅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从而能够从他人那里借来许多自己没有的物品,而且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品质和精神。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4.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宝贝

每个人都有不愿意与人分享的宝贝,孩子也一样。这些东西也许是孩子特别喜欢的,也许对孩子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总之,虽然提倡孩子与人分享,但是,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应该与人分享。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宝贝,并教育孩子珍惜自己的宝贝。

欢欢有一件视为珍宝的东西,那是舅舅送给他的一把瑞士军刀。不幸的是,去年舅舅因故去世了。欢欢非常怀念舅舅,他于是总把那把瑞士军刀放在书桌上,每天细细地看,而从来都不拿出来给同学看。每次,同学到家里来玩的时候,欢欢就把这把军刀放进抽屉。

但是,他从不吝啬把其他东西分给同学们。对此,欢欢的妈妈是这样解释的:“这把军刀是孩子的一种寄托,它对孩子的意义是重大的。我不要求孩子轻易地拿给他人玩。”

在其他孩子来家里玩的时候,父母可以允许孩子把他认为重要的宝贝“藏”起来,不让其他人分享。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东西,父母应该要求孩子与人分享。只有孩子藏好了自己的宝贝,他(她)才会大方地把其他东西分享给他人。

总而言之,当父母们看见自己的孩子“小气”,不知分享时,是不是要反思一下,究竟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还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找到并解决问题之后,父母一定能够使孩子养成乐于与他人分享的习惯和品质,并能够使孩子从分享中获得快乐!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父母在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习惯时,需要注意一点,即分享必须是孩子的自愿行为。一个孩子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那么可以说是真正的分享。父母需要培养的正是这种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分享。如果父母强迫孩子与人分享,不但不合理,反而会激发他的逆反心理,做出相反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