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
20029400000010

第10章 打不是亲骂不是爱(2)

2.父母既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的朋友

孩子毕竟是孩子,其自控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还不理想。孩子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应该扮演老师的角色,正确认识孩子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规律,并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现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多少都会有些孤独感,父母要学会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并分担孩子的喜悦与忧愁,帮助孩子一步步地渡过人生的难关。但是,无论父母想成为孩子的良师还是益友,都要先放下自己的架子,这样才容易获得孩子的好感与信任,也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3.向孩子表达爱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有意识的独立个体。只有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孩子才能更好地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尊重自己、认识自己。当父母给孩子的关注和关爱越多的时候,孩子也会变得更加快乐。

总之,不要总是以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孩子进行管制,孩子也同样渴望尊重、渴望独立,希望他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这就要求父母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从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向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转变;从单纯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转变到指导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要想让孩子摆脱父母威严的阴影,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多问少言——放下架子诚恳地问孩子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不要总是凭经验办事;

(2)多听少辩——以多听换取孩子的信任和理解,不要总是对孩子指点,甚至指责;

(3)多笑少怒——在孩子面前多展笑颜,少发脾气,这会给孩子慈父慈母的良好感觉;

(4)多看少管——学会观察孩子,让其自己解决面对的问题,不要事事管制他。

不要粗暴地对待孩子

许多父母在孩子犯了错误后,都会在“恨铁不成钢”的恼火下,粗暴地对孩子进行打骂,想以此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然而,打骂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冷漠、攻击等心理问题,导致孩子具有不良行为,甚至违法乱纪。

心理学家指出,许多孩子之所以存在心理问题,大多是因为父母采取了“单向教育”,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对孩子进行刻板地说教、粗暴地打骂,这不仅严重恶化了亲子之间的关系,还让孩子丧失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健全发展。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应耐心地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告诉他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同时告诉他,要吸取教训,防止错误再次发生。千万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应该怎样避免粗暴地对待孩子呢?

1.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提出合理的要求

在教育中,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急于求成,于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总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而这常常导致孩子难以接受,并逐渐产生了厌倦情绪。对于此,父母却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动用打骂这样的粗暴方式,这样做不仅不会奏效,而且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只有从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教育孩子,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2.冷静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

父母打骂孩子往往是在自己发火的时候,因此,要学会冷静面对和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也就是说,父母在自己生气、着急、上火时,不要教育孩子,自己要先消消气,等心情平静了再教育孩子。这样能够很好地防止粗暴行为的出现,并能够冷静客观地处理好孩子的不良行为。

有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放学回到家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放学时老师叫我们几个值日生打扫卫生,结果我们几个人谁也没值日就一窝蜂地跑了,把老师气得够呛。”看着孩子那得意的样子,这位妈妈心里尽管生气,但嘴里只说了“是吗”就再也没有说什么。

直到睡觉前,这位母亲才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于是坐下来,让孩子自己说说这事他做得对不对。这个小学生也明白自己做得不对,就向妈妈认错。妈妈看到孩子认错了,心里很高兴,又问他应该怎样改正。孩子想了想对妈妈说:“要向老师认错,保证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看到孩子既承认了错误,又懂得如何改正,妈妈高兴地笑了。

在这个故事中,如果这位妈妈一开始就批评孩子,或者责骂他,可能不但收不到教育孩子的良好效果,还有可能使孩子以后再也不和妈妈说学校的事情了,因为当时孩子正处于兴奋状态,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所以,对待孩子的错误,父母要善于冷静处理。

3.别让自己低俗的教育影响到孩子的品格

父母的教育是孩子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家长总是责怪自己的孩子,说他们不听话,缺点太多,甚至说他们糟糕透了,但就是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低俗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低俗的品质。

著名教育家塞德兹认为,一个人品质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其幼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

一次,塞德兹回家时路过哈塞先生家,他看到了哈塞教育儿子的情景。

“格兰特,你到底在做什么,怎么把这双新鞋弄坏了?”

“我在同小伙伴做游戏的时候……不小心被一颗钉子划了一下……”格兰特小心翼翼地回答道,眼睛不敢看爸爸。

“什么?做游戏时被钉子划了一下!”哈塞先生生气地说,“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和那些孩子们瞎闹。钉子划破了鞋子没有多大关系,可是如果划着了脚该怎么办呢?那样会使你变成残废的。”

这时,格兰特委屈得都要哭出来了。

“哈塞先生,”塞德兹笑着向他打招呼,“这是怎么了?看看我们的小格兰特多难过呀!”

“他有什么好难过的?”哈塞先生指着格兰特的鞋子说,“他居然把刚买的新鞋弄成了这样了。”

“这又怎么啦?”塞德兹一脸的不在意,“我看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条小划痕而以,并不影响鞋子的作用和美观。对于孩子,应当把道理给他讲清。完全没有必要这么严厉。”

“塞德兹,你是不知道啊,对于这样调皮的孩子,如果不严厉,他会变得无法无天的。”哈塞先生说。

哈塞先生对儿子格兰特的做法看似合理,其实并不明智。鞋子已经弄坏,责骂已经没有作用,而应以合理的态度来教育孩子以后小心。孩子弄坏鞋子后已经很难过了,再因此责骂孩子,他就会更加难过,使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责和不安中。

另外,哈塞先生说钉子会划伤脚导致残废,这种夸大事件危害的做法使得孩子越来越胆小。

更重要的是,哈塞先生认为格兰特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是瞎闹,这样,会使孩子把事情的不良结果完全怪罪到别的孩子身上,他会想假如不跟他们玩就不会有这样的事了,如此一来,孩子这种自私的不良品质就会出现。久而久之,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然后才去想帮助别人。

总之,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如果粗暴地、不顾后果地指责、打骂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深深伤害到孩子。因此,父母们要客观冷静地帮助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让孩子有所进步和成长。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很多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或认为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往往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然后以自己片面的判断去粗暴地批评、指责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这个时候,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然后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利弊关系,引导孩子从多角度看问题。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粗暴地对待孩子,只能让孩子离父母越来越远。

软弱不是孩子的错,是父母造成的

如今的许多孩子常有这些表现:畏首畏尾,缺乏独立性,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说话。这些表现都说明孩子已经具有软弱的性格了。软弱性格的形成大多是后天的因素造成的,而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父母对孩子的打骂。

父母有意或无意地打骂孩子,会使孩子终日生活在战战兢兢中,“大气不敢出,二气不敢冒”。长此以往,孩子只能是越来越胆小,于是形成了软弱的性格。

面对孩子软弱的性格,许多父母却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甚至会把责任推卸到他人或孩子身上,却不反省自身。要知道,孩子软弱性格的形成不是孩子的错,主要是因为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上幼儿园大班的小铭,在幼儿园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即使欺负自己,他也不吭声,任由他人欺负;家里来了客人他也不敢与之说话,只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对于他人的无端指责,他也不敢反驳。为什么小铭会这样呢?后来经过调查发现,原来小铭在家中只要做错事,或者成绩不好,爸爸都会严厉呵斥、打骂他。久而久之,小铭每次回到家总是胆战心惊的,总怕遭到训斥。更为糟糕的是,小铭的爸爸见小铭如此软弱,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认为只有更加严厉地打骂孩子才能让孩子不再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