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天成就好口才:让你八面玲珑的说话艺术
20028300000022

第22章 言之有蜜:话要顺耳说(2)

顺毛摸永远强过逆鳞捋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说某一个人是“顺毛驴”,意思是说,在跟别人说话时假如你顺着他的意思去说,他就会很顺从你,这样事情往往更容易得到解决,假如你逆着他的意思去干,那你最终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古籍《韩非子·说难》篇说:“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就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意思也就是说君王一般都是十分厌恶大臣直言进谏的,假如要触犯了他们,他们就会恼怒,所以说在跟他们讲话时要顺着他们去说,也就是说要说顺耳话。不要违背他们的意愿,自己就会因此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那么首先要给大家说明的就是何谓“顺毛摸、逆鳞捋”。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从现实经验中而得来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任何野兽,其身上都长有毛发,而其毛发又不是根根都直立着,它们永远都向一方倾倒,而且其毛孔都朝后边倒长着,它的毛片也都朝后边长着。所以“顺毛摸”就是顺着兽毛的长势,从前朝后地抚摸,这样的抚摸,不但自己摸起来感觉舒服,而且它们也会陶醉在你的爱抚之中。你可以联想一下自己家中养的猫狗,你在抚摸它们的时候是不是也要顺着它们毛发的长势去摸呢?假如你要胡乱在它们身上摸,那么,不仅它们感觉不舒服,而且你也反而要受到它们的攻击。

对家庭所养的宠物猫、狗尚且如此,对其他大型动物马、牛、猪等就是不言而喻了。因此说喜欢“顺毛摸”是任何一种动物所共有的特性。那么,动物的这些特性跟人又有什么关系呢?人身上虽然也有毛发,但是摸起来是无关痛痒的。但是,和动物身上的毛片相类似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顺毛摸”应用最多的就是在下属对上级的谈话处世中。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数以千百计的大大小小的皇帝、主公、诸侯王爷,正如我们所说的那样,是听不进谏言的。他们中的好多人只知道寻欢作乐,不关心百姓疾苦,甚至对敢于直谏的大臣采取行刑的措施。

可惜,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真正能够从谏如流的君王也只有唐太宗李世民一人,其他绝大多数君王都是只听好话不听谏言的人,也就是只能顺着他们去说,而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愿。

汉武帝刘彻,在历史上也可算是功勋卓著的君王。但是跟李世民截然不同的就是他是一个听不得逆耳忠言的人。

撰写《史记》的太史令司马迁是在接受了宫刑之后完成《史记》的,“宫刑”在当时是一种既残酷又屈辱的刑罚,它会使受刑之人从此再抬不起头来做人。然而司马迁却没有因此而消沉,他经受住了这一沉重的打击,经过数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史记》。

那么,如此有所作为的一个人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屈辱的刑罚呢?其原因就是司马迁也是一个直言善谏的人,因他进谏时说了汉武帝不爱听的话而犯上。当时他对汉武帝谏言:“陛下不可视匈奴为外族,因为匈奴也是中国人只不过他们是少数民族而已,并不是什么异族。还有就是您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李陵投降匈奴一事,他这样做也是万不得已而为之。假如你能够宽容匈奴和李陵投匈奴一事,那么您将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虽然李陵将军不是司马迁的好朋友,但是他却为李陵向汉武帝求情,司马迁对朝廷的忠心可想而知。

司马迁说了一肚子的肺腑之言,可谓是大快人心,然而汉武帝刘彻会是什么反应,也许司马迁根本就没有想过,甚至他因此而遭受宫刑更是连做梦都不会想到的。果然汉武帝听后大发雷霆,他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类似把匈奴也划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样的话,他的大汉族主义早已侵蚀了他浑身的每一个细胞,因此听司马迁如此一说他龙颜大怒,司马迁因此也遭受到“宫刑”。

后来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是战国期间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创作的诗歌《楚辞》的一个篇名。提到战国时代我们需要将历史的车轮再倒退一些。虽然战国时期离汉代较远,但是屈原跟司马迁却也是同病相连的,屈原无奈之下投汨罗江而身亡实际上也是因忠谏而招致死难的。

屈原在楚怀王时任左徒,权位至高无上,而其才学又是盖世超群的。但他所侍奉的楚怀王却是一个糊涂的昏君,屈原想开导他,经常忠谏上奏,言辞犀利,指斥楚怀王施政当中的许多失当行为。面对言辞犀利的屈原楚怀王开始是冷落他,最后忍无可忍流放了屈原,使之从一个丞相骤然降至一个“流人”的身份。屈原满怀忧愤之后,撰写《离骚》诗篇。可惜这样一位才华卓绝的中华第一位诗人屈原,竟也因忠谏而导致被“流放”。

从以上的历史事实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所处的现代生活,在为人处世方面,无论你是政坛中的人物还是精明的商人,抑或是平民老百姓,你永远都不要忘记,无论是对上司,对朋友,对商业伙伴,或是对偶然交往的陌生人,说话时,都要拣着好听的说,事情拣着顺耳的提,即使不这样,也绝对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否则必然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

忠言多放“糖”,也可不逆耳

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重复多了,人们就会形成错觉,规劝别人的话必须难听,不难听的话不配称“忠言”。其实只要在药里加入点糖,药就不苦了,而忠言也一样,古往今来许多事例告诉我们只要在忠言中多放点“糖”,那么忠言就未必逆耳,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往自己的嘴上抹点蜜,不让忠言再逆耳。

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捕鸟,也喜欢养鸟。有一次,烛邹把齐景公最喜欢的一只鸟弄丢了。齐景公很生气,并且下令要处死烛邹。晏子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去面见齐景公,对齐景公说:“烛邹的罪有三条。请允许我说出他的三条罪行,再杀他可以吗?”齐景公同意了。于是晏子把烛邹唤到齐景公的面前,对他说:“烛邹!你为国君看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罪行之一;你让国君因为鸟而杀人,这是罪行之二;大臣们知道这件事情,一定会认为国君重鸟轻人,让国君的英明毁于一旦,这是罪行之三。”说完这些之后,晏子请求齐景公处罚烛邹,齐景公说:“不要杀了,我受教了。”

晏子的这番话,表面是说烛邹有罪,其实是在劝诫齐景公,委婉地告诉景公,杀掉烛邹是不对的。如果晏子直言以谏,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何况当时景公正在气头上,直说,无非是火上浇油。但是晏子就往忠言中加了点“蜜”,看似处处在维护景公的利益,要杀死烛邹,其实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向景公传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及时压住了景公的怒气,让他明白事情这样处理是不对的,不仅拯救了烛邹,也给了景公一个台阶,不会让他觉得难堪。

可见,如果巧妙地运用智慧,往忠言中加“糖”,那么忠言也会顺耳。其实生活中,忠言不再逆耳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据说在马来西亚的柔佛市,有一块警示牌,目的是提醒人们驾车不要超速。警示牌上是这样写的:“驾驶汽车,每小时不超过30公里,就能领略本市的风光;超过60公里,法院会邀请你去做客;超过80公里,本市设备最新的医院将会欢迎你;超过了100公里,上帝会欢迎你!”

对于警示牌,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恐怕都是严厉的,但是马来西亚的柔佛市的这块警示牌却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它以独有的亲和、轻松、幽默的方式让人愉快地接受了它的忠告。

我们都知道中医在给人治病的时候,一般不会用猛药来医治。因为用药过猛,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忠言也是如此,如果赤裸裸地说出来,不加修饰,不在其中放点“糖”,对方不一定愿意接受,甚至会适得其反。

每个人都会有过失,有过失就需要别人指正,需要别人的忠言。但是,人都是有自尊的,而且,人会对来自于别人的不同看法产生本能的抵触,这就需要忠言者讲究一定的策略。忠言的目的,是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让自己做得更好。所以在使用忠言的时候,不妨在忠言中多放点“糖”,就能给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忠言也就不那么逆耳了。这样既帮助了别人进步,也使别人对你留下深刻印象。

物往贵处说,人往年轻讲

如何才能把话说得顺耳,让别人觉得你说出的话像加了“蜜”一样呢?有一条适用的原则,那就是“物要往贵处说,人要往年轻讲”。

例如,如果你花了100元钱买了一件毛衣,然后你让别人来猜价格,一个人说:“我觉得它就最多值50元。你看这面料,明显就不是很好。”那么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呢?肯定很不高兴,说不定还会说:“我觉得这面料还挺好的,我的100元还花得挺值的。”这时,你遇见另一个人,你询问他的意见,他说:“这件衣服很漂亮,面料也不错,至少花了你150元吧?”你应该会心花怒放,表面还会谦虚地说:“也不是很贵,才100元左右。”而假如对方还说:“你真会买东西,眼光不错,我以后要多向你请教。”那么不论对方是不是出自真心,你都会觉得很愉快。可见,“物往贵处说”就能够达到这样神奇的效果。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物品能够物有所值。物往贵处说,就是说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某件东西的时候,要使别人感觉到物超所值。当然,首先你必须要对你将要评价的物品,估个价,然后再说出一个高于估价的数值。但是要注意,价格不能说得太高,否则对方就会觉得你没有诚意。当然也不能太低,太低了又会让对方觉得不高兴。如果实在估不准价格,就直接夸对方有眼光、有品位。

而人的年龄与物品的价格正好相反,一般人都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年轻。当然也有人希望自己成熟,但毕竟只占少数。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慢慢变老的时候,总是希望别人说自己年轻。所以要迎合别人的这种心理,尽量把人的年龄往低处说。否则就会让对方觉得你的话不顺耳,不愿意与你再交谈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