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考力:让财富迅速增长的智慧书
20026800000018

第18章 头脑风暴

大脑是意念、思想的发射站和接收站。

运用头脑——获得财富的第十一步。

40年前,我曾与贝尔、盖斯两博士合作研究人脑,发现人脑不仅是思想的发射站,而且是接收站。

我们的思想就如同电台广播一样,是具有传递性的,每个人都可以发射和接收。

创造型想象力就像一个随时待命的思想接收机,时刻准备着接收他人头脑里的思想。创造型想象力是沟通意识或理性,对待外来思想刺激的工具。

受思想刺激的过程,就是心灵接受外部思想的过程。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总是能加快接受的过程。

思想的发射站就是潜意识,经由它传送出去,思想的接收站就是创造型想象力,透过它就能接收到思想的能量。

除了潜意识、创造型想象力的作用之外,要学会“自我暗示”的运用,它是为发射站和接收站提供动力和能量的工具。

思想发射站进入工作状态,只需你启动内心的渴望就可以了。但有时需要你运用三件法宝:潜意识、自我暗示、创造型想象力,才能很好地使发射站运行。

无形的伟大力量

在人类的过去,人类总是将自己的知识囿于有形的事物,仅限于那些可感、可触、可测的事物。

在如今的时代,我们都已得知世界中存在着无形的力量。或许我们也会得知,镜子外有形的我们的力量远小于无形的我们的力量。

有许多人是不屑谈论无形的东西的,因为他们对无形的事物无法感知。在感受无形的事物时,有一点一定要警醒,无形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你时刻都受它的控制。

迄今我们人类仍没有能量对抗大海中的滚滚巨浪、克服地球引力。尤其这引力是多么的神奇啊!凭借它,我们生存的地球漂于太空,我们人类安然无恙地走在大地上。在很多方面,人是永远屈尊于大自然的,人类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灾难和巨大变化时,总是束手无策。

在无形的力量面前,人类总是显得无知。例如,我们并不知道泥土中的无形力量和智慧,而恰恰是这种力量供给了我们一切——食物、衣物,还有财富。

神奇的大脑

如今的人类,虽然有令人骄傲的文化和教育,但对于思想这个伟大的无形的事物,却知之甚少。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虽然对思想的巨大能量所知甚少,但对此还是有所研究了,并有了些进步。许多科学家现在都在研究大脑,获得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如目前就已得知在头脑中枢里,连接脑细胞的神经数目就等同于在“1”后面添上1500万个“0”。

“这个数字实在是太令人惊奇了,几亿光年的天文数字在它面前,也显得微乎其微。”芝加哥大学的贾德森·赫利克博士如是说,“已经得知的是,仅仅大脑的皮层,就有100亿到140亿个,而且它们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一定的形态,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大脑这个复杂的肌体组织,如果不是仅仅具有生理功能的话,那么能使上百亿的脑细胞安然有序沟通的巨大能量,能否为我们沟通无形力量提供工具呢?

《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社论与本章讲述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它简单叙述了莱茵博士和助手做的关于心灵感应实验的情况。

心灵感应是什么

杜克大学的莱茵博士和助手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心灵感应”和“千里眼”是否存在的研究,并取得了进展。研究成果在杂志上刊出。

正因为莱茵博士的成果,现代有许多的科学家断定“心灵感应”和“千里眼”存在。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要求参加实验的人,在不看扑克牌的情况下,说出是什么牌和是什么花色。在不接触牌的情形下,有数人(有男有女)准确地说出了许多张牌。准确说出牌的人,绝非仅仅是运气好,因为猜中的概率仅为千亿分之一。

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如果这种力量存在的话,那便意味着它绝不是来源于感官,因为他并没有借助感官。这个实验即使是在数百公里以外做,也会和室内做的结果一样。

“这个结果曾使许多人从物质放射理论中找寻答案,以阐释‘心灵感应’和‘千里眼’现象。”作家莱特如是说。但他并不认为物质放射理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如今已知的所有反射性能量,都会因放射面积的扩大,而让力量减弱。但“心灵感应”和“千里眼”却不会因此变弱。而身体状况却会对“心灵感应”和“千里眼”有影响。例如,在睡眠状态中,这种能力并不能增强,而在你清醒或紧张的状态下,却能够得到改善。作家莱特曾有一个满怀信心的结论:“心灵感应”和“千里眼”受同一种力量支配。这也就意味着,能看到底牌的能力与能知晓他人内心的能力是大致一样的。莱特还认为,拥有其中一种能力,必拥有另外一种能力,而且两者的强度是相等的,因为这样的能力具有相关性。距离及屏障并不能阻碍这种力量,因此莱特得出这样的结论:超感觉感应、预示性的梦、预感的灾祸等都源于同种非凡的能力。

激发团队的力量

我和我的助手曾就莱茵博士的“超感觉”感应,做过大量的实验,最终证明我们的大脑在理想的状态下如果被刺激,我们的第六感就会发挥作用。

所谓的理想状态,指的是我与助手和谐工作的状态。借助实验,我们还得知了如何激发我们的心灵力量对解决问题最有利、有效。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在会议室的桌子旁坐好,清晰而明确地说出正在考虑的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所有人都必须把对此的看法说出来。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可思议的是:他人的见解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

假如你已经理解了“智慧”一节里的原则,那刚才所说的会议就是集体智慧运用的具体方法。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而互相激发心智的方法,便是集体智慧实际运用的基础模式。

按照集中集体智慧的方法,其中的每个人都会获得成功。假如现在你还不觉得这个法则对你有益处,就请在本章做一标记吧,完全读完本书以后,再重读这些内容试试。

成功阶梯的顶端永不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