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有效投资学:提升成功指数的致富秘籍
20026700000035

第35章 投资大师们的经验和教训:跟着大师学理财(4)

不过,林奇在选股的时候更加偏爱中小型成长股。他说:“赚钱的最佳策略,即把资金投入一家优秀的中小型成长公司,因为这种公司会在几年内持续成长壮大,持续盈利。”他觉得中小型公司的股票实现增值要比那些大公司容易得多,在投资组合当中只要有那么一两个只股票收益很高,就算别的股票全赔了,也不会使投资组合损失惨重。找到这些中小型成长股的要点是看这个公司是否还有扩张的空间。基于这个理论,他提出了投资的“72原则”:72÷年投资回报率=资产翻倍的年数。比如,某公司的投资年回报率是25%,那么资产翻倍的年数就是72÷25%=3。

再次,他拥有与众不同的投资智慧。基于股票研究的需要,林奇在沃顿商学院的时候选修了历史学、逻辑学、政治学、心理学、希腊哲学等社会类学科,而非通常人们以为的数学、财会等自然科学类学科。那时候林奇已经开始确定了这样一个理念,即股票投资是一种艺术,学习历史、哲学等非科学类学科对股票投资的决策作用更大。

最后,林奇发明了常识投资法。他非常注意观察生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些有潜质的股票。比如,每次妻子和女儿购物回来的时候,他都会跟她们聊上一会,并从中发现她们的购物习惯。有一次,他看到妻子买了一件“莱格斯”牌的紧身衣,经过了解,他得知,原来最近女士们都很喜欢这种衣服,于是他立刻买入了这种衣服的生产厂家汉斯公司的股票,没多久,汉斯的股价就翻了6倍。再比如,他发现自己的同事们由于工作紧张,很多人都有胃病,经常吃一种治疗胃溃疡的药——“泰胃美”,于是他买进了生产这种药的美国史克必成制药公司的股票,结果该股票自1976年上市到1986年股价翻了10倍。

在彼得·林奇的投资理念中,成功投资的秘籍并不是那些华尔街专家们的建议或是理论模型的结论,他觉得普通人只要勤于观察生活,利用生活常识照样可以成为股市中的常胜将军。

投资启示录

彼得·林奇从一个小球童成长为一位世界投资领知名的投资大师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制胜投资领域。林奇的勤于实践、善于观察生活以及博学多识等优点,值得每一位投资者学习。

最“穷”富人的快乐财富观——马克·扎克伯格

马克·扎克伯格,1984年出生,20岁考入哈佛大学。2004年创建Facebook(脸谱)社交网站,被誉为“盖茨第二”。2008年以15亿美元身价成为全球最年轻的单身富豪。2011年,Facebook的估价超过500亿美元,扎克伯格的净资产也因此达到了135亿美元,成为《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上最为年轻的富翁之一。

虽然在外人看来扎克伯格非常富有,然而他自己却不以为然。他生活很简单,事实上,自从2004年他将Facebook从哈佛大学的宿舍搬到硅谷的时候,他就一直和女友在一个租来的小公寓生活,据媒体报道,他租住的房子是个一居室,屋里陈设相当简单,一个床垫、两把椅子以及一张电脑桌即是他的全部家具,虽然外界传闻那时候他已经有了69亿美元的财富。直到2011年5月9日他才购买一套房子,准备结束长达7年的租房生涯。成名之后的扎克伯格依旧是一副学生打扮,普通的T恤、破烂的牛仔裤外加一双阿迪运动鞋。难怪他的对手们嘲讽地说:“扎克伯格是我这辈子认识的最穷的富人。”

扎克伯格的财富观是与众不同的,他认为财富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快乐才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财富观吧!

(1)金钱不是目的,快乐才是。对于Facebook的未来发展,扎克伯格有自己的战略。2006年雅虎前CEO特里·塞梅尔曾开价10亿美元想要收购Facebook,但是被扎克伯格断然拒绝了。塞梅尔回忆说他从来没遇见过能抵御10亿美元诱惑的人,“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然而扎克伯格却表示这跟金钱毫无关系,他更在意网站的未来。在接受哈佛大学学生报就这件事访问时,扎克伯格说:“我真正在意的并不是那些东西(金钱,物质财富等),也就是说,我可以赚到很多钱,不过这并不是我的目的,兴趣和快乐才是。”

(2)坚持理想,不为财富所动。几乎每个美国人都期盼着Facebook上市,然而扎克伯格却表示公司在近期不会上市。他希望能够专著产品研发以及用户体验和效用,以实现建立世界上最大社交网站的愿望,而上市很可能会阻碍着一点,因为上市以后要面临的事情太复杂了,华尔街、季度财富报告以及股价等都会对公司的发展形成约束。况且目前Facebook的私人投资很多,没有必要通过上市来圈钱。扎克伯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不会按照任何人的想法做事,理想比财富更加重要,除非这个人和我志同道合。

(3)“穷二代”致富,创新最重要。Facebook的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成功的典型案例,而扎克伯格的成名之路实际上也是一个“穷二代”致富的典型。

(4)财富是用来回馈社会的。2010年12月9日加入了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建立的“裸捐俱乐部”,表示将来会捐出自己的大多数财富。扎克伯格说:“有些人等到事业晚期才想到回馈社会。但是现在就有很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帮助,为什么要等待呢?在我们中间的一些人,也许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这么做了,这是见证慈善的最佳做法。”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过于看重财富,而忽视了生活中另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快乐。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有很多东西都不能通过金钱买来,比如健康、爱情、友情、亲情、快乐,等等,而这些恰恰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要素。

同是哈佛出身的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显示,我们所谓的幸福生活,就是要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当欲望不变时,幸福就取决于效用,这时,效用越大,人就越幸福,反之则会认为不幸福;而当效用不变时,幸福就取决于欲望,这时,欲望越小,人就越幸福。总之,效用越大越幸福,欲望越小越幸福。因此,财富和幸福并不成正比例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富人的幸福感反倒不如穷人的幸福感强的原因。

哈佛出身的扎克伯格就很明白这一点,他拥有巨额财富之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和学生时代一样穿那些普通年轻人喜欢的牛仔裤和休闲T恤,每天早晨喝那种超市里最普通的麦片,和女友手牵手逛街看电影,为了带女朋友到中国旅行,他每天坚持学汉语,骑自行车或是走路上班,依旧租住在一个小公寓里……曾经有媒体问他:“你的生活方式和之前变化大吗?你看起来不大像是会买奢侈品牌衣服的有钱人。”他大笑着说:“当然,我肯定不会买。我租了一个一居室,买了一个床垫,那现在是我的家!”这种幽默和风趣正源于他对待财富的平常心。

总之,对待财富拥有一颗平常心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拥有多少财富都不改变自己的心态,拥有正确的财富观,这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投资启示录

扎克伯格认为财富并不是第一位的,快乐、理想、创新以及慈善事业等都高于金钱。正是因为这种正确的财富观,才使得他从创业之初到现在始终受到私人投资的青睐,才使得他能带领Facebook走向一个又一个发展高峰。倘若他贪图钱财,将Facebook卖给雅虎或是微软等大公司,那么很可能现在的Facebook已经不再是蓝白色调了,而扎克伯格本人也不会获得如今的成就。

由此可见,对待财富的态度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很多财富固然好,但是没有财富也不要感到气馁,也不要一味地为了挣钱而挣钱,拥有正确的财富观,才能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