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积极心理学:挖掘幸福本源的神奇处方
20026500000009

第9章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幸福从哪里开始(4)

心理启示录

幸福与乐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乐观的人大多会幸福,而幸福的人也大多都是乐观的。比如海伦·凯勒身患残疾却没有深陷痛苦,反而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的世界名著,因乐观而幸福。乐观让幸福的人更幸福、更成功,从此刻开始学会乐观,学会关注积极的一面吧。

幸福不拒绝痛苦和失败

积极心理学家沙哈尔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沙哈尔遇见了一位学子,学子对他说:“你就是那位教人如何快乐和幸福的老师吧?”沙哈尔微笑着点了点头。学子也笑着说道:“那你可要小心了!我的一位室友选修了你的课,我会努力找到你不快乐的证据,然后告诉他,你课上说的那些都是骗人的,因为你也会不快乐。”

听完学子的话,沙哈尔坦然地说道:“不用费心寻找了,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实情——我也有不快乐、不幸福的时候,但这些并不影响我是幸福的这个事实。”

是的,唯有我们从心理上接受痛苦和失败,我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心境。

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大多数人一直以来竭力在做的是消除痛苦、避免失败。然而,痛苦和失败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并不会因为人们的排斥就自动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的努力就不来找麻烦,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能力多么卓越,都无法彻底杜绝痛苦和失败。如果我们从心理上将幸福定义为没有痛苦和失败,并且一直努力去做这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会不断地遭遇挫折,产生深深的无力感,沉陷在各种负面情绪之中,离幸福越来越远。

一个真正具有积极心理学智慧、懂得调动自身积极心理能量的人,会尽可能地减少生命中那些可以避免的痛苦和失败,但不会彻底拒绝痛苦和失败。他能够积极地看待并处理痛苦和失败,进而为自己创造出幸福的心境。面对痛苦和失败,他所想的不是如何让它们消失,不是它们让自己失去了什么,而是它们让自己获得了什么,进而感受痛苦和失败中蕴涵的幸福,体味苦中的甜滋味。

尼克是个非常积极的人,他从来不怀疑自己是个幸福的人,虽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银行职员。他说:“我并不是大人物,或许有些没用,太没有成就了。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我养活了我自己,并且每天为许多去银行的人提供帮助,我是被需要的,我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是个小职员就否定自己。”

一天,尼克遭遇了许多人一生都不会遭遇的不幸。他被持刀抢劫的歹徒刺成重伤,整整在死亡线上挣扎了18个小时,才被抢救过来,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治疗后才出院。

一位朋友来看望他,问道:“嘿,尼克,你还好吗?”尼克笑着回答:“是的,我好极了,如你看到的一样,虽然身上多了几条伤疤。对了,你想看看我的伤疤吗,它们有点吓人……”

朋友看了尼克的伤疤后,猜想尼克当时一定受伤非常严重,他问道:“尼克,事情发生后你还有意识吗,你当时想了些什么呢,一定恨死那些歹徒和上帝了吧?”

“我庆幸我还活着。你知道吗?那些医护人员好极了,只要我睁着眼睛,他们就一直告诉我,我会好的。虽然我从他们的眼里看出‘他是个死人’的信息。我想一定要让他们把我当成活人而不是死人。于是,当我听到护士随口问医生‘还要做皮试吗’时,我用尽力气回答‘当然’。这时,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吃惊地看着我,我努力地牵起嘴角,笑着说:‘请把我当个活人来医,而不是死人。’后来,他们真的将我当成活人来医了。”

在许多人看来,尼克或许没什么“志气”,但不可否认,他的确是个幸福的人,即使他比许多人的成就都小,即使他遭遇了许多人一生都不会遭遇的不幸。而尼克之所以能够让幸福感长萦心间,就是因为他接受了挫败、痛苦、不幸这些客观存在,即使身处其中,他也能调动乐观、幽默等积极的心理能量来营造幸福的心境。

幸福不应拒绝痛苦和失败!你越是拒绝它们,就越是难以幸福,越是承认它们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就越能轻松地应对,越能调动积极的心理能量去营造幸福心境。

心理启示录

许多人见到沙哈尔这位著名的“幸福教父”时,都会问同一个问题:“有什么办法能消除痛苦呢?”这时,沙哈尔总是会耐心地开解对方:“为什么总是以这样的心理来对待痛苦呢?从深层角度来说,这样坚决地拒绝痛苦实际上是一种消极逃避。为什么不正视它,承认它的存在,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成长和飞跃,进而调动积极的心理能量去超越它、营造幸福呢?这会更有利于我们幸福。”

活在当下——找到身边的幸福

心理学家吉伯特和柯林沃斯发现,人活在当下时是最快乐和幸福的。他们表示,大多数人用46.9%的时间去胡思乱想,而这段时间最不快乐,即使想的是愉快的事,也容易让人陷入伤感、哀伤等消极情绪中。比如,人们很容易用曾经的快乐对比现在的平淡,并因此而哀伤。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调整自己的心理,让自己活在当下,我们的幸福感会大幅提升。活在当下是一种积极的、能带给我们幸福的心理力量。遗憾的是,人们总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使这种力量沉睡,从而感到不幸福,感到痛苦、忧虑、哀伤。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幸福是在过去或者未来,而不是当下。显然,认为幸福已经过去的人往往是经历过什么变故,一时难以接受巨大的落差。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人都有适应环境的心理本能。无论怎样痛苦,这种本能都能将人治愈。沙哈尔曾讲述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事:

沙哈尔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一位生命中至亲的逝去而非常痛苦,他感觉曾经彼此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再也不会有了,他甚至觉得没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力量。为此,他向心理医生请求帮助。医生告诉他:“其实,现在任何人说什么,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你一定会从伤痛中痊愈,无论现在这痛苦和悲伤有多么强烈。在时间的流逝中,适应环境的心理本能会发挥出它的作用。”

后来,沙哈尔用了很长的时间来适应失去至亲的生活,平复了悲伤,生活的动力也恢复了过来。而他曾经以为的“幸福已逝”只不过是当时的片面性看法,现在的他依然幸福。

适应性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能够帮助人们走出痛苦,平复哀伤。但是,它也会让我们对当下的幸福视而不见。因为太过熟悉,所以习以为常,不再放在心上,时常忽视。比如,每天都与家人在一起,被他们关爱,但因为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便不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直到有一天,由于某种原因而独自一人漂泊异乡时,我们才意识到与家人为伴是一种多么大的幸福。只是当时自己的所思所想往往是另外一种幸福,如事业有所成就,追求到自己喜欢的人等。

人就是这样,因为太过熟悉、适应而忽视了当下的幸福,却总是在想过去、想未来,在胡思乱想中蹉跎了自己的幸福。渴望幸福的我们,需要让自己活在当下。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心理学家埃伦·兰格说的那样:“每个人都知道活在当下很重要,但问题是如何去做。当人们不在当下时,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现在、此时不在当下。”

阻碍我们唤醒活在当下这种积极心理力量的因素是人类所固有的两种心理本能——分心与适应,要想克服它们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唤醒积极力量的确不易。不过,心理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方法,我们不妨参考一下。

1.少些考虑自己,多些非自我意识

有时候人的自我意识太过强烈,往往容易引发各种负面情绪。比如,当你演讲前,你会非常紧张、担忧,那是因为你太在意自己表现得如何,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你的这种自我意识越是强烈,负面情绪就越是严重。

这时,如果我们能够少考虑一些自己,多一些非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你的意识关注的是你的外界,如你被台上精彩的演讲所吸引并沉浸其中,那么你就不会紧张,更不会担忧,你的心会被另外一种充实感、趣味感所填满,非常愉悦。

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在其著作《正念》中指出,非自我意识能够模糊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线,在这种心理意识的作用下,人很可能把自己当做人类的一部分、甚至更广阔的宇宙的一部分。显然,这种如佛家所说的“与万物合一”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宁静、平和的,非常让人享受。

2.品味当下,尽量少陷入对未来或过去的思绪中

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这样的:“这咖啡没有我上周喝的好喝”“明年我要住比这更好的房子”。我们总是陷入对未来或过去的思绪中,却忘了体验当下,以致幸福感缺失。只有像沙哈尔在其著作《幸福的方法》中指出的那样,既不过于在意未来,也别太纠缠于过去,用心品味当下,我们才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