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积极心理学:挖掘幸福本源的神奇处方
20026500000007

第7章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幸福从哪里开始(2)

在生活中,对现状不满、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期待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实现内心那些能够让自己更加幸福的想法的人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大多数人在心理上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的、不积极的观念:“这是一场巨大的改变,需要很多时间,离我太遥远了!努力了也不会有用的……”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对自我意志力的不信任,没有认识到量变积累可以促成质变。

当我们从心理上真正开始重视“小行为”,我们就能够从这些小行为的积累中获得大幸福,就能够实现心中所想。

在积极心理学课堂上,沙哈尔常常会播放一段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明媚地笑着的视频,而在此影响下,课堂上的每个人几乎都会不知不觉地面带微笑,心情愉悦。一个微笑或许只是一个小行为,但是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却会不断地蔓延下去。哪怕我们只是对身边的几个人微笑,而他们又对其他的人微笑……一个小小的微笑就能够营造出幸福的环境氛围。

沙哈尔用微笑的例子向我们阐述了“小行为”的力量。那么,我们在仰望幸福的时候是否重视并积累了这些“小行为”呢?

如果你正因孤独、不被认可而不幸福,那么你是否积累过诸如真诚地对人微笑、用心地记住每个人的名字这样的“小行为”呢?如果你正在被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困扰,那么你是否积累过诸如每天对自己说一遍“我最棒”、抬起头来走路这样的“小行为”呢?当你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情而痛苦时,你是否积累过每天给他一个温馨的短信、少点唠叨和抱怨、多些聆听和理解这样的“小行为”呢……

只要将这些“小行为”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再大的幸福梦想也能够实现。积累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一旦展现出来,往往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就像下面这个故事中所描绘的那样。

古印度,有一位国王骄傲极了,碰到任何难题他都不会担心,因为他有很多钱,可以请人帮他解决问题。这次,他请一位智者解决完难题,就骄傲地说道:“你想要什么,尽管开口!”

智者回答道:“尊敬的国王,我不要任何金银财宝,我只想要一些小麦,你只需要按规则用麦子把棋盘放满就可以了。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每一格放的麦子都是前一格的两倍。”说着,智者拿出了一个64格的国际象棋棋盘。

国王想着那不值钱的麦子,又看了看区区64格的棋盘,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然而随着放麦子过程的进行,国王渐渐地意识到不妙了。要知道,即使用全世界的麦子也不够按照智者规定的规则放满棋盘。此后,国王再也骄傲不起来了。

这就是积累的力量!如果要摆满棋盘,大约需要820亿吨麦子。而按照现在全球的麦子产量计算,需要种550年才够。

生活中的“小行为”就如同不起眼的麦子一样,长期积累,就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满足感、成就感,进而成就我们的幸福。一两次的积极“小行为”或许力量十分微小,甚至你可能完全察觉不到,但是它的确能够给你的心理带来一定的愉悦,而周围环境氛围中也因此而多了一些幸福因子。而这些幸福、愉悦情绪又会调动潜意识实践积极“小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让幸福指数成倍地增长。

总的来说,积极的“小行为”能够带来积极的改变,而这些积极的改变通过日积月累,定会带给我们惊喜!

心理启示录

充分认识细微改变的增长力,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完成积累的毅力,从心理上积极主动地对待“小行为”,当这一切都步入轨道以后,你就会发现,原来那些看来不可思议的、遥远的幸福,只需要我们坚持实践“小行为”就能够实现。

幸福的心理前提——“积极地接受”

“积极地接受”这一原则是哈佛大学的“幸福教父”沙哈尔在其积极心理学课上反复强调的。他认为,对于生活中那些客观存在的缺憾,与其纠结、反复地打击它,不如先去认识、理解它,然后再制订方法更好地改变它。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缺憾。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措施也无法将之完全杜绝。有很多人排斥失败、挫折,抗拒孤独、寂寞,殊不知正是在这种排斥和抗拒的心理中,我们陷入了纠结中,丧失了自我的幸福感。

她,意气风发、聪颖优秀,十八岁考上重点大学,二十二岁顺利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学校热情地邀请她留校任教,生活对于她来说就是一片坦途,没有经历一点风浪。

许多年后,她步入了中年,虽然保养得很好,但是眼角的鱼尾纹在不知不觉中出卖着女人的年龄。每日穿梭在单位与家庭之间,令女人心力交瘁。那个精力四溢、充满活力的女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取而代之的是劳碌无为,自认平庸的中年女性。由于对自己不满意,加上长年累月的抱怨,她的身体状况极其不好,吃药、打针、输液竟然成了常事。女人时常会对好友抱怨:“我过得真累啊,为什么幸福那么早就离开了我?”

这位女性之所以感觉自己不幸是因为她不肯面对现实,不愿意接受现在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她内心中对年轻的自己印象深刻,岁月的流逝是她不愿意接受的残缺,逐渐衰老也是她不能承受的事实。

她过得真的不幸福吗?她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难道这不是真正的幸福吗?其实,每个人在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烦恼。年轻时可能会面对缺少恋人的孤单和事业无成的落寞,中年时要面对青春渐去的遗憾并担负起沉重的家庭责任;等到老年,终于不用为生活奔波了,但很可能会因身体、精力大不如前,或者儿女不在身旁而倍感孤单。面对这些缺憾和烦恼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像上面那位女人一样为了烦恼而烦恼,而不对其做更深一层的心理处理——积极地接受。

所谓“积极地接受”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理性地认识到烦恼和缺憾的存在是正常的,在此基础上,确定烦恼和缺憾是否可以改变,以及以什么样的频率、方式来进行这些积极的改变,从而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幸福潜能。

生活中,虽然许多人一直在努力地改变,积极地追求着幸福,但却不能接受缓慢的改变速度,敦促、甚至逼迫自己在短时间内变得完美,从而让幸福离自己越来越远。

林阳刚参加工作,是一位意气风发的职场新人。他渴望自己能够做到最好,然而这种愿望越是强烈,他的失望就越多。渐渐地,他陷入了痛苦之中,甚至有过辞职的念头。

后来,他通过心理调试,终于接受了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客观事实。他觉得自己所面临的这种情况完全是可以改变的,当自己足够完美了,那么自己肯定可以心想事成。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积极的自我改变,他为自己制订了四项一定要做到的规定:

一、不许怀疑自己,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不许轻易放弃,每件事情都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三、不许情绪失控;

四、不许对同事或上司有妒忌或轻视的心理,要理性地向他们学习。

就这样,林阳开始积极地进行自我改变。第一天,他做到了;第二天,觉得这些规定真让自己痛苦……一周后,他陷入了更大的崩溃和自我怀疑中。

显然,林阳并不是一个消极的人,但他却无法用积极的心理为自己带来幸福。原因在于他针对那些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所做的规划是不合理、不切实际的,他太追求完美、太好高骛远了。而以这样的方式和心理来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实在算不上是“积极地接受”。

总的来说,面对生活中那些让我们不幸福的现实,只有如同沙哈尔提醒的一样,保持既接受又稳步改变的“积极地接受”方式,我们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心理潜能,拥有更多的幸福。

心理启示录

“积极地接受”是沙哈尔明确提出的一大幸福原则。他建议,我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放松自己,闭起眼睛,深呼吸,让自己的各种负面情绪倾泻而出,然后去体验它们、接受它们、逐步地改变它们。

你信幸福,才能幸福

如果你此刻正沉浸在幸福中,那么你是否相信自己可以一直这样幸福?如果你此刻不幸福,那么你是否相信自己下一刻能够迎来幸福?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从此刻开始有意识地树立自己对幸福的信心。

沙哈尔说,对于那些自己希望获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完全和绝对的信心去获得它,我们应该时刻怀有这样一种心态——似乎自己已经过上了这样的幸福生活,似乎幸福在下一刻就要到来,用这样相信自己能幸福的心态去迎接幸福的到来。不要终日为能否得到幸福而纠结,或者因其可能性小而悲观、失望、伤怀。

其实,沙哈尔告诉了我们幸福的又一原则——相信幸福生活是属于自己的,相信幸福已经为我所拥有。在传统心理学中,这种信心就是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学家马尔兹曾经说过:“我们的神经系统有时候是很‘听话’的,当你给予它‘幸福’的指令或让它看到、感受到某件喜悦的事时,它就会作出喜悦的反应;相反,它就会作出悲伤、不幸福的反应。”

这种来自内心的“相信”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沙哈尔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铁路工人到冷冻车厢查点货物,却意外地被反锁在里面。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后,他开始拼命地敲打门,拼命地喊叫、求救。然而,在无人的黑夜,他的求救只能是徒劳的。他筋疲力尽了,他绝望了,他知道自己一定会被冻死在这里了。就这样,他渐渐地失去了意识。

二十几个小时后,冷冻车厢被打开了,人们发现他已经死去,是被冻死的。但是让人们觉得奇怪的是,冷冻车厢的冷气并没有开,其内部温度最低不过10℃。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一晚或许会感冒,但却绝不至于被冻死。

后来,心理专家们给出了答案:正是因为这位铁路工人坚定地相信自己会被冻死,所以才真的被冻死了。试问,如果他不是那样坚定地相信自己会被冻死,不是那样执著地绝望,他怎么可能在10℃的环境中失去生命呢?

这就是“相信”所带来的力量。同样的,你有多相信自己能够幸福,你就有多少幸福的可能。

当你坚定地相信自己是幸福的,你就拥有了发现幸福的眼睛。即使是在逆境、困苦中,你同样能够发现幸福、感受幸福。

积极心理学家们总是讲起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人,一直生活在纽约,她习惯了大都市的生活。然而,她的军人丈夫却被派到沙漠中驻军。为了拥有与爱人相守的幸福,她毅然地选择了随军,跟随丈夫踏入了那片满是黄沙的土地。

很快,这个为幸福而来的女人对幸福产生了怀疑,然后她痛苦万分,似乎人生只剩下阴霾的天空。她写给父母的信上泪迹斑斑,她在信中说:“亲爱的父亲、母亲,我似乎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也许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幸福了……”她向父母抱怨漫天黄沙的荒芜、用水的不便、语言的不通、丈夫的繁忙和对她的忽视等。

然而,父母在给她的回信中并未表现出任何的怜惜,母亲鼓励她应该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是幸福的,而父亲更是直接斥责了她对幸福的信念不坚定。

看着母亲写下的话——“你是上天赐给我和你父亲的宝贝!我们一直坚信你将是最幸福的孩子,因为你从来都是那么乐观、相信幸福。亲爱的孩子,你有爱你的丈夫、父母和牵挂你的朋友,健康的身体,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想想这些,你怎么能够质疑自己的幸福呢?难道因为那一点点的挫败,你就要丢掉你的幸福吗?”女人顿悟了。

此后,她调整心态,相信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坚信自己能够获得幸福。

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她看见的不再只是黄沙,更有灿烂的星空;那完全听不明白的语言也有了另一种味道;而丈夫百忙之中的抽空陪伴,虽然时间短暂,但也让她觉得自己是被珍惜、被关爱的。

有了充分相信自己能够幸福的这一心理前提,女人的潜能被调动起来了。她主动学习当地的语言,与当地的女人们交往,跟着她们学习烹饪、女红;与丈夫在闲暇时仰望星空……

就这样,虽然沙漠依旧荒芜,黄沙依旧漫天,水依旧少得可怜,但她很幸福,是个真正幸福的人。

从上面这位女人的身上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个道理:幸福,需要你去相信,需要你去信任,它拒绝你的质疑、焦虑、担忧。

那些幸福的人几乎不曾怀疑过幸福,而那些不幸福的人肯定从不相信幸福。那么,同为幸福渴求者的我们是否也是这样坚定地相信幸福呢?

人的心理是具有某种追求幸福的本能的,在内心深处隐藏着巨大的力量,当我们用相信幸福的心将其激活时,幸福就变成现实的、触手可及的事情了。

心理启示录

相信,似乎是开启心灵神奇力量的一种魔法。当你相信的是那些消极的东西时,你就会深陷在痛苦的泥潭之中,备受煎熬;相反,如果你相信快乐、幸福,则往往能够拥有更大的幸福。因此,从此刻开始,像沙哈尔一样相信幸福吧!

他人的信任是幸福的前提

如果说相信幸福能够为我们带来幸福,相信自己有利于我们成功,那么,他人对我们的相信是否也同样具有作用呢?

哈佛心理学教授沙哈尔曾在其“幸福课”上明确指出,对于幸福来说,他人的信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而沙哈尔之所以如此重视他人的信任,是因为种种有关人类积极心理的研究都显示,他人的信任能够帮助人们开启许多与幸福密切相关的积极心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