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积极心理学:挖掘幸福本源的神奇处方
20026500000025

第25章 积极心理学与社交:情感关系的建立与培养(4)

(1)要沟通。沟通越有效,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良好的沟通能够传达给对方合作的意向,消减彼此的竞争心理。

(2)注意挑选合作的对象。因为一个人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采取合作还是竞争的态度。通常情况下,成就动机高、好强的人更容易选择竞争,而交往动机强、谦虚的人更倾向于合作。

(3)要推崇双赢。合作的目的就是双赢,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成功。推崇双赢能够很好减少“竞争优势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消除竞争优势效应的消极作用,就要努力促成合作,推崇双赢理论。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指出,我+我们=完整的我,绝对的我是不存在的,只有融入“我们”的“我”才是“完整的我”。是的,合作能够使我们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拥有更高的成功几率。因此,与人合作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个能力。

心理启示录

那些成功而幸福的、深谙积极心理学智慧的人是善于与人合作的,然而“竞争优势”在人的心理上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避免俩败局伤的消极结果,我们需要合作,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交往对象、保证彼此间的充分沟通则是促成合作的有效方法。

是对手让你更优秀

拥有“金融暴君”之称的唐纳德·托马斯·里甘将竞争对手的存在看得和爱人同等重要,因为这两者都能够缓解人生的寂寞,促进人生的成功。

里甘认为,爱人带给人期望,对手带给人威胁,但他们都是事业成功的催化剂。一方面,对手带来的压力能够催促人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与对手的良性竞争可以促成彼此的合作,以便拥有取得更大成功的可能。例如,在白宫期间,里甘与其对手斯托克曼便在良性竞争中成就了彼此,而里根总统更是不无骄傲地称他们为白宫事务中的“左膀右臂”。

是的,里甘说得很对,对手的存在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发展。在心理学上有个非常著名的“鲶鱼效应”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在挪威,沙丁鱼是人们的挚爱,因此沙丁鱼非常畅销,尤其是活蹦乱跳的沙丁鱼往往能比那些死鱼多卖好几倍的价钱。遗憾的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大多在返航的途中就已经死了。为了能使它们活着到达码头,渔民们尝试了许多办法都没有成功。

后来,人们发现将一条鲶鱼放进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原来,由于鲶鱼对周围环境很敏感,把它装入鱼槽后,它会不安地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个紧张的四处游动的家伙后,也会不安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能活着抵达码头了。

这种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认为: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激发群体中其他个体的竞争意识,从而大大地提高群体效率。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鲶鱼效应”的存在,并将它运用到养马的过程中。古人们在马厩中养猴,这样就能够有效趋避马瘟。猴子天性好动,每当这些马松懈倦怠的时候,猴子就会去激惹它们,这样就使马时刻保持忧患心理,并且还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从而提高马对吸血虫病的抵抗能力。

在马厩中养猴,可以使马匹更加健康,由于猴子有“弼马温”之称,所以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弼马温效应”,而弼马温效应和鲶鱼效应说的实际上是一回事。

鲶鱼效应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动物学家们发现,鹿群如果离开了狼等天敌,其身体素质和整体的繁衍能力就会呈下降趋势。事实上,没有对手,失去竞争意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有了对手,才有危机感,才有竞争力。有了对手,才有动力去奋发图强,去革故鼎新,去锐意进取。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不这样的话,唯一的命运就是被吞并,被替代,被淘汰。鲶鱼效应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为自己找一个竞争对手,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在田径赛场上,枪声一响,众人齐发,难分先后。但有一个策略却是常用的:选手们会跟上某位对手,然后在恰当的时机突然加速超越,接着寻找另一位对手,跟上他,超越他……如此重复交替,一直冲至终点。

长跑,尤其是马拉松比赛,是一场体力和意志力的角逐,尤其是意志力。有人就因为意志力不足,而在体力达到极限之前就退出了比赛;也有人本来领先,但却因为没有短期目标而在不知不觉间慢了下来,被后面的选手赶上。如果我们能跟住某位对手,就可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一方面,对手可以激励我们:“不能被他甩开,别慢了下来,要跟住!”另一方面,对手也可以提醒我们:“路还很长,要保存好体力,别冲得太快!”马拉松比赛中,所有参赛选手往往先是形成一个个小集团,然后再分散成两人或三人的小组,过了中点后,才慢慢出现领先的个人。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学习一下长跑选手的做法——为自己找一个竞争对手。拥有对手是一种福气和造化,而不是心腹大患;对手是异己,但不是眼中钉、肉中刺。因为一个强劲的对手的存在,会让我们时刻都有危机感,这会激发起我们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

在哈佛,你的成绩不是由你学得有多好决定的,而是要看相对于其他学生你的表现。也就是说,为了能够顺利毕业,哈佛学子们一定要比自己的同学学得好,他们都是彼此的对手。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非常好,他们彼此感谢、彼此帮助。一位哈佛校友说:“哈佛的这种氛围可能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但是对于渴望成功、优秀的人来说,这种环境更能激发潜力。而且,我们之间的竞争是非常健康的,相互之间也都很愿意帮忙,对彼此心怀感激,而不像外界以为的那样视彼此为眼中钉。”

显然,哈佛人这种与竞争对手和谐交往的积极心理策略很值得我们学习。

心理启示录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是你的对手让你更优秀。”生活中的对手总会给你带来压力,逼迫你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并想尽办法去成为胜利者。因此,要想不断地提升自己,就要学会在与对手的对抗中,真正磨炼自己。你的对手是促使你前进的推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你不想平庸地度过一生,就要微笑着迎接对手向你发起的一切挑战,而且还要向他们致谢,感谢他们给了你成就自己的机会。

懂得倾听,才有好效果

为了研究人的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教授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

梅奥教授挑选了“继电器装配组”的6个女工作为实验对象,然后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实验观察。首先,女工们被要求在一个一般的车间里工作两个星期,便于专家测出她们的正常生产效率。接着,尝试对女工做以下改变,并观察生产效率的变化情况:

(1)将女工的薪水依赖于车间整体产量的工资支付方法,改为依赖于个人产量。

(2)在工作中,安排女工们上午、下午各休息一次,每次5分钟。

(3)把女工们的休息时间从5分钟延长到10分钟。

(4)把休息次数从上午、下午各一次增加到一天6次。

(5)公司为女工提供一顿简单的午餐。

(6)允许女工们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提前半小时下班。

(7)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

(8)前面所做的变化全部取消,重新回到实验最初的时候。

结果显示,女工们始终保持了高产量,而工作的积极性也始终呈上升趋势。即使当最后她们的一切优待被取消之后,她们的生产效率也没有下降。

整个实验过程中,许多因素都变化了,但是女工们的生产效率却表现得相当稳定,也就是说,必然有一种相对稳定的因素在维持着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几经思考后,梅奥教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女工们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女工们被挑选出来,并被研究人员所关注,从而觉得自己对于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女工们得到了社会方面的激励,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随后,在此基础上,专家们又展开了一次涉及面更广、为期更长的“谈话实验”。

在谈话实验中,专家们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

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厂管理、福利等方面的意见,不过生产效率没有什么明显提高。

后来,专家们将以提纲为基础的问答谈话方式改为由员工们自由抒发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同时,原来一个专家同多个员工的谈话方式变成了一个专家同一个员工的单独谈话。在谈话过程中,专家要耐心倾听、认真记录员工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不得反驳和训斥。

在为期两年的实验周期里,专家们前前后后与工人谈话的总数达到了两万余人次。而这一次,整个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由此,梅奥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有倾诉、宣泄的欲望,而那些能够满足人们倾诉愿望的人总是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可,人们愿意与能满足自己这种愿望的人交往。

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那些深谙积极心理学智慧的人非常注重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