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趣味经济学:把握经济脉动的绝佳教材
20026400000024

第24章 财税与经济学:国家财政收入从何而来(3)

社会保障:美国人为什么不需要“养儿防老”

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崇尚的人类理想社会“大同社会”里有这样一点,即“老有所终”。实际上,人老了也有生活保障,不仅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美国人所追求的。只不过中美两国在如何养老的观念上有所不同,中国人讲究“养儿防老”,而美国人并不要求他们的子女赡养自己。那么,为什么美国人不需要“养儿防老”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在美国,养老的责任是由三方共同承担,即政府、社会和个人。在养老这个问题上,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官方名字为“社会保障与福利”,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老年、遗属与残疾保险,医疗保险,补充保障收入,贫困家庭暂时援助。

1935年,罗斯福总统正式推行社会保障基金制度。费尔德斯坦教授表示,美国之所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最能让人信服的理由是,绝大多数美国人是短视的,他们得过且过,不为未来着想,也不想以后老了退休了从哪里获得生活保障;而美国社会是充满温情的,因此政府决定要建立一个体系来保障老人们的基本生活——任何人只要到了65岁的年龄,不管收入如何,都能够得到一份政府提供的养老金。

美国家庭中有一部分是丁克家庭,因为退休后有社会保障金,他们不必像中国父母一样必须生育子女来为自己养老送终。而且那些有儿女的家庭,实际上也几乎不依靠子女的供养来生活,他们大多年轻时候积累了部分储蓄,即使没有储蓄,政府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能够让他们衣食无忧。可能对于美国的老人来说,儿女们的精神安慰更加重要。

不过,费尔德斯坦教授对社保体系也提出了自己的异议,他认为社会保障体系会让人们更加目光短浅,甚至会让那些有责任心、想要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的美国人由于社保基金的存在而放弃为将来着想。

目前来讲,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逐步健全完善起来。不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美国的社保体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费尔德斯坦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不过美国民众普遍对此表示反对。2002年,费尔德斯坦在与他的学生安德鲁·桑维克共同发表的《社会保障改革的可能途径》一文中,指出了社保的另一种出路。他的建议是这样的:每年从12.4%的工资税中取出1.5%,再从每个人的工资中取出1.5%,如此一来,每个人就相当于有3%的工资进行投资,然后就能够享受6%的平均回报率。不过,到底如何应付这一挑战仍然要看政府的作为。

那么,是不是真的如菲尔德斯坦教授所言,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人们就会越懒惰呢?而这种懒惰是坏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以欧洲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瑞士为例:

瑞士的社会保障制度非常完善,因此瑞士人从政府公务员到普通民众,生活都是惬意幸福的。在瑞士的绝大多数城市中,饭店和商店在节假日和周末都是休息的。普通的瑞士饭店,工作日最晚营业到晚上10点,超过10点就不再接待客人了;而瑞士的商店,除了星期四营业到傍晚七八点左右,平时很早就关门了。因为员工和老板都想早早回家陪伴家人。

对于瑞士人来说,休息大于一切。瑞士的公务员可以说是个很好的铁饭碗,无论工资还是福利都相当不错,更重要的是上班时间也很闲散,喝喝咖啡上上网就下班了。

休假也是瑞士人最重要的大事,几乎没有瑞士人会在休假的时候加班,即使老板给再多的钱他们也不会妥协。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瑞士人分得非常清楚。他们并不害怕失去工作,也没必要储蓄很多的钱,因为瑞士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很好,这让他们不必担忧退休之后没有收入。

尽管社会福利也许会让人们不那么废寝忘食地工作,但是事实证明,社会福利越高的国家,社会越是稳定和谐,人们的幸福指数越高。冰岛是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高收入的待遇以及高税收,使得冰岛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小,贫富差距也很小,犯罪率更是接近于零。冰岛女人的平均寿命是世界上最长的,平均寿命高达80岁。此外,冰岛人的心态非常乐观、年轻,白发老人在海滩冲浪、在公路上飙车都是常见的事。

随着西方各发达国家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即将迎来的老龄化问题也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我国目前不够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成了人们担忧的问题。虽然我国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所以要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经济启示录

著名经济学家费尔德斯坦认为,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确实很好地解决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养老问题,不过他担心过于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或许会让人们变得懒惰。但是事实证明,虽然社会福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社会福利越完善,人们的幸福感越高,社会也越稳定,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懒惰也不是坏事。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发展中,人口众多,国情复杂,要想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任重而道远。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做好打算,做好养老储蓄,“养儿防老”在未来可能难以有效。

保障性住房:政府为什么要兴建保障性住房

随着商品房价格的不断上涨,价格高昂的房子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成了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了由国家出资兴建的保障性住房。那么,什么是保障性住房呢?政府为什么要建设保障性住房呢?

要想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了解保障性住房的概念。

所谓“社会保障性住房”,就是指由政府来兴建投资或者是收购的,供应对象、限定建设标准和租金标准或者销售价格的,具有特定用途和保障性质的住房。与市场上的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公益,因此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对于老百姓来说,保障性住房的最大特点当然就是实惠。

其实,在十多年前我国的住房改革中,保障性住房就已经被定为主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一直尴尬地站在中国房地产大舞台的边缘,为当前的中国楼市当了十多年配角。1997年,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是:“赶上分房的末班车了吗?”那一年,中国住房改革刚刚正式上路,国务院提出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从此,推行几十年的福利分房被终结。后来便有许多工厂职工自己掏腰包购买自己租住的单位房屋,中国开始进入了“住宅私有化”的时代。

从2000年开始,房地产市场也开始进入“市场化、民营化”的阶段,而房价从此一路飙升。房地产业不仅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更是我国的高利润产业。在以市场化为主的指导思路下,大多数房地产商一味追求高利润,由此导致房地产畸形发展,让许多普通百姓望而却步。这主要是因为: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房价上涨过快,住房需求与购房能力之间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在一个虚热的房产市场中,商品房的价格节节攀升,已经建好的楼盘和在建的楼盘更是数不胜数,可是由于几乎个个追求暴利,因此真正适合老百姓居住的楼盘却少之又少。

高昂的房价,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最直观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历来讲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有谁知道时下有多少爱情终结于房价?虽然看起来两者之间并无直接关联,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任何一个年代,要结婚就总要有住处。中国的老百姓本来就讲“盖房子娶媳妇”,在现代化的城市,这就直接演变成“结婚首先要买房”。可是一套房子的价格对大多数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再说,人们的生活又不是只有住房,还有很多,比如老人的养老和孩子的教育,这都需要作充足的资金储备,因此人们不能把全部的钱都花到买房这一件事上。如此一来,人们当然会对保障性住房产生强烈的渴求。

十多年后的今天,保障性住房终于等来了这个从配角变主角的时刻。然而建设保障性住房是一个规模浩大的工程,政府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许多问题。

尼古拉斯·雷特西纳斯,美国住房及城市发展部前副部长,2010年4月7日,尼古拉斯教授应邀到上海市政协作以“保障住房:美国的做法”为主题的讲座。他介绍了美国住房保障体系以及其发展的经验教训,这对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尼格拉斯教授认为虽然美国和中国在住房的所有权问题上态度不同,但是他认为美中两国居民在住房方面的理想是相同的,即“每一个家庭,都拥有一套舒适的房子”。美国政府从1890年前后开始关注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主要是出于卫生方面的担忧,而不是人权。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政府开始兴建住房,想借此帮助人们更好地就业。现在美国大概有5%左右的国有住房,租给那些生活非常贫困的美国人。

尼古拉斯表示每个人对住房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住房保障也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层次分明;租房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职业流动性较强的家庭更适合租房居住,而那些打算长期在某个城市稳定工作发展的家庭可以考虑买房。此外,房子是用来居住的,不是投资品;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就说明了一点,房子并不是只升值不跌价的神话。

目前,美国政府现在已经不再兴建保障性住房,主要是由于没有哪个社区愿意和“贫民窟”当邻居。因此,现在美国通常是以发放住房补助的方式补贴贫困居民。政府当然可以保障贫困人们“有所居”,但是这种干预行为决不能破坏市场的机制。关于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尼古拉斯教授如是说:“政府以及金融机构必须严格监管家庭的消费,防止过度提前消费的恶果。”

事实上,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现在也已经提上了政府日程。

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其中提出六条房产调控纲要,重点明确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

2007年8月8日,国务院下达《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以及“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其中对于廉租房,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具体情况确定每平方米租赁的补贴标准;将经济适用房的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并且,每年各地都需要安排建设一定规模的经济适用房。

2008年以来,各地政府开始先后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也进一步加大。这就意味着买不起商品房的老百姓,以后会有望借助现在的保障性住房满足自己最基本的住房需求。只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问题不再只停留在口号和章程上,低收入老百姓“居有定所”就不再只是梦想。

当然,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也应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所言,保障性住房并不是流放地,它不仅应该具有居住的功能,还应该有健全的配套设施,比如医院、学校、公园等。市场应该是住房建设的主角,政府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监督和协助,而不是过度干预。通过对开发商成本和利润的控制,以及各种政策性优惠条件,来确保障性住房真正为普通老百姓和低收入人群所用,这才是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启示录

尼古拉斯·雷特西纳斯教授表示,保障性住房可以帮助低收入民众有尊严地居住,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好事。不过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问题,还是应该采用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模式。此外,保障性住房保障的人群应该明确,根据百姓的具体需求而定,租房与保障性住房并举可能是未来解决人们住房难问题的好途径。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土地少,人口众多,城镇住房紧张是当下也是未来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推广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大势所趋,是保障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