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你的优秀男孩
20023800000007

第7章 给孩子的思想松绑,创造力是成功的源泉(2)

不“破坏”点儿东西怎么知道里面的构造

由于男孩的年纪比较小,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再加上男孩天性中又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他们做事的时候往往就会比较容易冲动。有时候甚至会让父母觉得孩子有很强的暴力倾向。

王女士带着儿子逛商场的时候,在一个儿童玩具专柜前面,给儿子买了一个最新款的奥特曼。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儿子已经把目光转移到了一款新型的遥控飞机上。于是他开口说道:“妈妈,你看那款小飞机开起来是不是很酷呢?咱们把它买下来吧。”儿子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中满是渴望。

王女士朝着儿子指出的位置望去,售货员见此情景立刻殷勤地把那款玩具飞机拿出了两架,分别给了王女士母子。王女士仔细地端详之后发现它和家里的那款小飞机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只不过这个看起来更漂亮一些。不过它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标价为120元。于是王女士说:“宝贝儿,你不是已经有一款遥控飞机了吗?再说家里那个和这个也差不多。今天咱们只买奥特曼好了,还是别买遥控飞机了。”

可是没想到儿子非但不听她的话,而且竟然开始大吵大闹起来。不管王女士怎么说他都不肯听,后来他竟然拿起王女士刚给他买的奥特曼使劲地往地板上摔去。王女士想不到孩子竟然会这样失礼,她强忍住心头的怒火拉着儿子回到了家里。然后对他进行了一次狠狠的训斥。

毫无疑问,王女士的儿子为了得到一款遥控飞机就摔东西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理应受到妈妈的训斥。如果任凭孩子毁坏东西的话无疑会让他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但是并不是所有毁坏玩具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指责。例如,有的孩子会把爸爸妈妈刚买回来不久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这时候很多父母都忍不住会怒火中烧,想要抓住孩子的胳膊劈头盖脸地骂上一顿、甚至大打出手,以此来出出气。这种做法是最不明智的,孩子这样做很有可能是他们对玩具的内部构造特别感兴趣。如果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就拳脚相加的话,很可能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

加德纳德曾经提出了一个叫做“多元智力”的理论。他把人的智力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其中智力涉及的内容包括语言、数学、视觉空间、躯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当孩子在某一项智力上表现出高于常人的特点的时候,我们就说孩子在某一方面比较有天赋。例如,我们会说那些对于声音和节奏感觉敏锐的孩子具有音乐天赋,会说那些在美术课上表现突出的孩子具有绘画的天赋等。很多男孩的动手能力很强,和人们意识当中的天赋概念有所不同,这些男孩表现出了很强的“破坏力”,简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破坏大王”。当孩子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父母大可不必过分的忧虑,这正是男孩喜欢冒险、具有开拓精神的体现。

导致男孩比女孩的动手能力强的深层原因是生理条件的不同。男孩体内的男性激素要比女孩多,它在男孩出生之日起就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男孩的身体和生理。与此同时它还影响着男孩的智力发育情况和他们的感情状况。因此他们不管是在思维方式、性格特点,还是行为特征上都会和女孩有非常大的区别。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男孩的胆子比女孩要大得多,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比较快。所以当男孩煞费苦心地把玩具车拆开的时候,父母不应该只把眼光放在已经损坏的小汽车上,而应该及时地注意到这是孩子的探索精神的表现。这时候父母不妨在征得孩子的同意之后也加入到这个游戏当中来,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了解玩具的构造,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把散落在地的各个零件组装起来。

对于一个男孩来说,动手能力的强是一种资本。男孩在不停地拆卸的过程中他们的好奇心也会得到满足,同时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提高。男孩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兴趣会随着动手操作次数的增多而不断地增强。

父母应该明白男孩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把一些东西弄坏了,最重要的是他通过这种行为学到了很多东西:加深了对那件事物的了解和认识,他能够更好地了解一件玩具的内部结构,同时也能对玩具的运行原理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认识。这是那些不喜欢动手操作的孩子永远无法得到的东西。男孩所谓的破坏的“恶习”对于培养他们透过事物表面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你的男孩在常人看来也有着非常强的破坏习惯,如果他也经常拿家里的一些小玩具开刀的话,你应该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小海今年8岁了,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平时说话也比较幽默,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很喜欢他。

不过这个小家伙却有一个让人非常头痛的毛病,爸爸妈妈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破坏分子,家里的一些体积较小的东西都无一幸免,均已惨遭他的“毒手”。他尤其对一些小件的机械产品情有独钟,其中就有爷爷非常喜欢的一台收音机和一个钟表。当妈妈训斥他的时候他还说自己原以为可以把它们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可是谁知道那些小零件被拆散之后就再也组合不起来了。

妈妈以为经过自己苦口婆心的教导之后儿子的情况肯定会有所好转,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儿子不但没有改进,反而变本加厉起来。有一天儿子拿着一块已经被拆散的腕表,带着一副可怜兮兮的表情找到她,然后说:“妈妈,你看我怎么也弄不好它了,要不你来帮我修一修吧。”

不看则已,一看儿子手中的东西妈妈就禁不住火冒三丈。原来那块腕表是自己读大一的时候妈妈送给自己的礼物。妈妈忍不住心头的怒火对小海实施了一阵劈头盖脸的责备。看到妈妈大发雷霆,小海满腹委屈地说道:“妈妈,我不是故意把它弄坏的,我只是想看看它的里面都有什么东西而已。你不要生气了好不好?”

看着懂事的儿子及时地承认了错误,妈妈也越发地感到为难。她不知道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个喜欢搞破坏的儿子。

其实很多男孩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只是他们表现的严重程度有所区别而已。如果你的男孩也出现了类似事例中小海的问题,那么就不妨让孩子参加一个需要经常动手操作的兴趣班。不过要注意的是兴趣班的选择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来决定,爸爸妈妈不可越俎代庖。当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得很专注,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能够增长他的知识。

如果孩子参加了自己所喜欢的兴趣班,父母就应该及时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明白既然他已经有了别的途径,那么就不应该再随便地拆卸家里的一些小物件了。同时应该让孩子体会到,既然父母已经满足了他的愿望,那么他就应该在学习上花费更多的精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让他们有了学习的动力。

父母应该明白,有时候男孩的破坏性的行为并不全是恶意的,那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某些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探索欲望的驱使下他们开始损坏一些东西。所以父母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看看孩子破坏东西的动机是什么,然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站在远处观察和监督就好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的身上就承载了长辈更多的关爱。不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都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一般呵护,生怕孩子受到了什么委屈。这些父母不敢让孩子离开自己半步,即使孩子在做游戏的时候父母也希望能够紧紧地跟随在孩子的身边保护他们的安全。父母俨然成了孩子的贴身保镖。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在路上一不小心摔倒了,就会迅速上前把孩子从地上扶起来,一边关切地问孩子有没有摔伤,一边替孩子诅咒地面,并且说这都是地面太坏了;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拿着玻璃杯就担心玻璃杯打碎后会伤到孩子的手,于是就赶紧从孩子的手中夺回玻璃杯;有的父母带着孩子去公园玩,而孩子被大树下的蚂蚁吸引,蹲下来捉蚂蚁的时候,父母又会担心孩子会把身上弄脏,最后孩子就在父母的呵斥下从大树旁边离开了。

很多父母都以担心孩子受到伤害为借口,粗暴地剥夺了孩子的行动自由。表面看来这是父母对孩子负责、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可是实际上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味地限制孩子,使孩子的天性受到遏制。

对于男孩,父母更应该尝试着放手从小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做有利于加深男孩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增强他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提高男孩做事的能力。与此同时,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也会逐渐地增强。这样一来孩子长大之后就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

一个人的任务意识指的就是他在心理上一直暗示或者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别人交代的事情的意识或倾向。通常情况下,那些工作、学习意识比较强的人从小就具有很强烈的任务意识。在责任和目标的影响之下,这些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有更大的勇气,所以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克服那些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父母应该让孩子尝试着去独立完成一件事,让其具有强烈的任务意识,成为一个敢于负责的人。

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学家,陈鹤琴曾这样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儿童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任务意识的重要性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不同程度地轻视自己,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能够引人注目的本领。因此,这些孩子的自卑心理就逐渐形成。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很多孩子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讲话,因为他们总担心自己会出错。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孩子在家庭中饱受家长的关爱,他们很少能够有机会自己处理一些事情,因此也不会体会到那种成就感。孩子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变得越来越柔弱。

只要父母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现在的孩子的办事能力越来越差。他们的依赖性也变得越来越强,总是寄希望于父母或者老师。例如,孩子做完游戏之后,很少有人能够自觉地把玩具重新整理好,甚至有时一不小心把凳子撞倒了也不会主动去扶起来。因为他们觉得反正有爸爸妈妈呢,自己根本就不用担心。这样的孩子往往都缺乏责任心,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够奢望他们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呢?

当孩子做事的时候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一般情况下,当男孩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很投入,这时候他把自己的精力全放在了正在从事的活动中。一些家长主观地认为那些活动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伤害,所以明令禁止孩子从事那些活动。如果哪一天忽然发现孩子正背着自己偷偷玩那些小游戏,父母就会立刻跳出来呵斥孩子,这时候孩子的思路就会被突然打断。这样孩子做事的主动性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时间一长孩子的依赖心理就会越来越强。

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总是不厌其烦的一次次地打断孩子的活动,就会导致孩子的思维总是断断续续的,他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就不能从全局出发。其实,当孩子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做的就是从不远处静静地观察。如果孩子在活动中有一些小小的疏漏导致最后的结果不是很完美的话,父母就要及时地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久之后你就会发现,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他做事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幼稚了。同时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以后他们的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叫他不要动,还是拉着他去摸

培养男孩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可以增强他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如果家长过多地限制男孩独自行动的自由,那么就会阻碍他们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具备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男孩将在社会中失去立足之地。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男孩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

多数家长常常认为小男孩的世界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却不知道在他们的内心世界,由于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较差,常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自卑的干扰。由于每次外出或者做事、玩游戏等都是有家长陪伴的,所以当他们一个人走出家庭,遇到困难时便会不知所措。而其他同龄人的优秀更会让他们感到自卑,并产生挫败感。那么,家长该如何来培养男孩的胆识呢?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赵先生带着7岁的儿子去科技馆玩。

他们来到了航空航天科技展览区。该展览区摆放了许多航空航天科技产品的模型。突然,赵先生发现儿子对一支火箭模型很感兴趣,站在那里一直盯着它看,并且发现儿子是越看越是满脸的疑惑。突然,儿子扭过头对赵先生说:“爸爸,火箭是怎么飞上天的呢?它飞上天要做什么呢?”他一边问,一边抚摸着那支火箭模型。此时,赵先生听见其他家长的训斥声,“哎呀,别动,小心碰坏了人家的东西!”

面对儿子好奇的疑问,赵先生很高兴,因为这表明儿子已经开始对外界的事物产生了兴趣,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就在听到家长训斥孩子的那一瞬间,一个想法掠过赵先生的脑际。他认为,与其直接告诉儿子为什么,不如让他自己去上前探索。于是,赵先生对儿子说:“你可以更近距离地去接触它,认真、仔细地观察它,然后我再告诉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