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请这样和孩子沟通
20023100000029

第29章 不要惩罚孩子,赏识、肯定孩子才是好方法(3)

自行车的看护人是个中年妇女,看到有人将自己看护的自行车都推倒了,当然很生气。当她看到肇事者是一个孩子,而且还牛气哄哄的时候,便决定让他将所有的自行车都扶起来摆好。

儿子拗不过,只好一个个地将自行车扶起来。可是,由于自己不小心,每次不是扶起这个,就是碰倒那个。连续折腾了将近一个小时,儿子才将所有的自行车都摆放整齐。

当儿子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的时候,爸爸妈妈已经到了家门口了。其实,他们两个人一直都在远处观察着儿子。有了这次的经验教训,儿子再也不敢随意地在街上撒泼了,脾气也变得慢慢缓和了下来。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赞赏能让孩子不断进步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度的赞美和赞赏,能让孩子保持一种好的心境和状态。未成年的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完全取决于周围人的评价,特别是父母的评价,哪怕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眼神,都会对孩子产生终生的影响。

妈妈每次要带妮妮去奶奶家,妮妮就特别兴奋,她会以极快的速度收拾好一切,坐在车上等着妈妈。可是只要得知妈妈要带她去外婆家,妮妮的情绪就一落千丈。

原来妮妮在奶奶家和外婆家判若两人。

妮妮每次在奶奶家,都会得到奶奶的表扬,奶奶总是说:“这么好的小孩子真是少见,小小年纪就已经很懂礼貌了,每次吃东西的时候,她都知道分给爷爷奶奶。”

可是妮妮到了外婆家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进门外婆就开始唠叨:“哪有你这样淘气的小女孩啊,男孩子捣蛋还可以理解,女孩子也还整天搞恶作剧。”

看看妮妮吧:她蓬乱着头发,甚至不去擦流下来的鼻涕,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

这是什么原因呢?

奶奶总是夸妮妮,于是,听到表扬的孩子就会按照表扬的那些内容努力做事,所以越夸越好,因此在奶奶家,妮妮就是好孩子;而到了外婆家,却总是被训斥,则妮妮就会故意向着外婆训斥的那些内容上发展,所以越骂越糟,因此在外婆家,妮妮就成了坏孩子。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孩子就是如此,你认为他(她)是什么样的人,他(她)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对孩子的评价是正面的,孩子就会朝正面去努力,你对孩子的评价是负面的,那么孩子就会朝负面去发展。所以,教育界才提出赏识教育的理念。作为父母,多多赞赏你的孩子,他(她)就会按照你心目中的形象和标准来要求自己。多向孩子竖起大拇指,多向孩子的头脑中灌输他(她)是好孩子,他(她)是最棒的,那么他(她)必然就按照你对他(她)的这个评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所以,多对孩子说一些鼓励赞赏的话吧!比如:“真乖!”“干得真好!”“做得漂亮!”“你是最好的!”“你真是妙不可言!”……对于别人的孩子,也要用同样的语言去赞美他们。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就可以促使孩子克服困难,努力进取,获得积极快乐的人生。父母最大的错误,莫过于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说“笨蛋”“我看你没救了”“把你的嘴闭上”之类的打击孩子的话。

很多父母经常会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没有几件事是值得赞赏的。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将一些“简单”的事情做好,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良好的习惯和惊天动地的成绩就是由这些“简单”的行为累积成的!因此,只要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给予赞赏。孩子的年龄愈小,给予的赞赏就要愈多。那么,怎样才能使赞赏更有效呢?

1.不要吝啬你的赞赏,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很多家长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而且,还经常会在别人的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人家×××,成绩多好。”“你怎么就总赶不上×××。”“你要是有×××的一半就好了。”

其实,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赞赏的。作为父母,就不要吝啬自己对孩子的赞赏,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李芳是三年级的班主任。上个学期,他们班转来一名女学生,同学们都喜欢叫她的小名萍萍。刚到班上的时候,由于萍萍的基础比较差,所以经常会说“老师,我不会”。刚开始的时候,李芳都觉得很正常。可是,几次下来,李芳发现萍萍已经把这当成了每节课的必有项目,而且越来越频繁。

李芳开始有意无意地观察她。对于一个刚开始学习画画的小女孩来说,萍萍已经画得相当不错了,可她每次都会对老师说“我不会”。老师很纳闷。不久后的一天,李芳找到了其中的原因。

李芳通过和萍萍聊天得知:妈妈从来都不表扬她,从来都不会将她的画贴在家里的墙壁上。几天之后,当萍萍妈来接女儿回家的时候,老师找了个机会跟她聊了聊。

老师:您觉得萍萍现在画得好吗?

萍萍妈:不好。

老师:那么,您是因为觉得她画得不好,才让她继续画下去吗?

萍萍妈:我觉得她比以前画得好了,所以才让她画下去。

老师:您将这个原因告诉萍萍了吗?

萍萍妈:没有。告诉她,她会骄傲的!

老师:其实,我觉得适当的鼓励鼓励孩子是必要的。萍萍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从她的年龄来看,已经画得很不错了。

萍萍妈:还行吧。

老师:萍萍的进步很大,我经常会在课上表扬她,但她好像更需要您的肯定。呵呵!

萍萍妈:好吧,我回去试试!

老师:希望我们的配合能让萍萍的进步更大,我相信会的。

萍萍妈:好的。

果不其然,在这之后,萍萍的情绪比以前好了很多。萍萍的进步很大,下笔也慢慢熟练起来。李芳还会一如既往地表扬她,而且时常还会对她翘起大拇指。

过了几天,萍萍妈跟老师说,那张画已经被妈妈贴在了家里的显眼处,家里的亲戚都看到了,萍萍很高兴。

对待成长中的孩子,要学会发现他们的特长和成功之处,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萍萍并非个例,在现实生活中,相似的情况一定有很多。作为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只有让孩子学得更开心,更有自信,他们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不管是谁,不管多大年纪,都是希望听到别人的赞赏的。即使是成年人,也是希望得到别人赞赏的,何况是尚未成年的孩子?所以,当孩子正确地回答了你的问题,或者提出了一个好的创意时,你都要用愉悦人心的语气对他(她)给予真诚的赞赏。

2.赞赏要及时

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对于应赞赏的行为,父母要给予及时的赞赏。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受到了赞赏,更不会强化好的行为了。

“妈妈,今天跑步我得了第一名。”乐乐回到家里,一放下书包,便高兴地对妈妈说。

“和谁跑步啊?为什么跑步啊?”妈妈正在收拾餐桌,便淡淡地问了一句。

“今天上体育课,老师让我们比赛跑步。我是跑得最快的,老师夸我很有运动天赋呢!”说这话的时候,乐乐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哦,知道了。今天有作业吗?快去做作业吧!”妈妈好像没有听到乐乐说的话一样,将乐乐推到了一边。

听到妈妈这么说,乐乐非常失望,闷闷不乐地躲进了自己的房间。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跑了第一名,妈妈却一点都不高兴,更没有夸奖他。

正当乐乐不理解妈妈的行为时,爸爸回来了。爸爸发现乐乐很不高兴,就问他:“怎么了孩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

“爸爸,我今天跑步得了第一名,老师都夸奖我了,可是妈妈却一点都不高兴。”乐乐很委屈地对爸爸说。

“是吗?第一名啊,真厉害!和爸爸说说,都是和谁跑的?”爸爸将儿子抱了起来。

“体育老师让我们分两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生里我跑得最快,其他人被我落下好大一截呢!”

“真是好样的,等会儿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多吃点,这样才能让身体更强壮,以后还要跑第一名,好吗?”

“嗯,我以后还要跑第一名。”乐乐高兴地跑到饭桌旁边,等待吃饭了。

乐乐跑了第一名,希望得到妈妈的肯定,可是,妈妈却忙着做自己的事情,置之不理。幸亏爸爸及时发现了其中的原委,及时表扬了孩子。

孩子是需要赏识和赞扬的,父母要正确把握赞扬的时机。一般来说,在孩子取得成就以后,及时给予赏识和赞扬的效果是最好的,这时候,最能激发出孩子的潜能,孩子也最容易从父母的赞扬和鼓励中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

如果不及时赞扬,而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再赞扬,效果则会相差很多。那时候,孩子已经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扬而失望,即使后来再补也无济于事了。

3.赞赏要具体

泛泛的赞赏,比如“你真聪明”、“你真棒”之类的语言,虽然能够在一时间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却不明白自己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赞赏?容易让孩子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赞赏的内容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值得表扬的,越容易找到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书后,把书放回了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父母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赞赏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的是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赞赏得越具体,孩子就会更清晰地找到努力的方向,也更会养成好的习惯。

讲究分寸,别让赞赏毁了孩子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先让我们读一则访问学者在异国遇到的真实故事:

一天,学者到当地一个教授家做客,一进门,便看到了一个天真聪慧的小女孩子。当她得知这个女孩是教授的女儿的时候,便夸奖了一句:“好漂亮的孩子,真是天生丽质啊。”说着,便用手抚摸了一下女孩儿漂亮的黄色卷发。

教授听了之后,说:“请向我的女儿道歉。”

学者很纳闷!

教授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才夸奖她的,而漂亮并不是她的功劳。你夸奖了她,对于一个只有5岁的孩子来说,还没有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的孩子。而且,你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了她的头,这会让她认为一个陌生人可以不经她的同意就随意地抚摸她的身体……”

听到这里,学者恍然大悟。

教授接着说:“有一点,你是可以夸奖她的,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真是一不小心“夸”出了错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夸奖孩子的时候,要掌握好分寸,否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不可否认,孩子是需要表扬的。但是,过多、空泛而不准确的表扬,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各种负面的影响。

现在,很多父母都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倾向于对孩子采取表扬式、鼓励式的教育方式,在口头上对孩子经常作出正面、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并认为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引导孩子的行为,使孩子得以在家长的鼓励下不断进步、成长。

出于这种考虑,有的父母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经常赞扬孩子。即使是很平常的一件小事,有的父母也会忙不迭地夸奖孩子几句。

不管家长是对孩子赞许、表扬、鼓励,其实质都是在“捧”孩子。孩子有时候也需要捧,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积极评价可以使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并且可以增强孩子的荣誉感,而成功体验和荣誉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养料。但是,父母捧孩子捧得过多、过频,就会“捧杀”孩子。

从长远来看,父母经常对孩子持续采取表扬式、鼓励式的教育方式,效果往往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味地对孩子进行赞美,通常只能获得负面的效果,不仅对孩子没有任何的好处,还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害处。

父母长期赞美孩子,孩子就会长期生活在一种较为顺利、较少挫折的环境中。经常接受来自家长的正向激励,会使孩子的性格单质化、形成一种“玻璃心态”,“玻璃”虽然坚硬但是脆弱,一碰就可能受伤、甚至破碎。

鼓励的语言说得多了,其正向的激励作用也会趋于弱化。任何话说多了就不值钱了,家长第一天对孩子说“你真棒”,即使是不经意间说出的,孩子也会心生感动;第二天再说,孩子仍然会感动,但感动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都会变短;第三天接着说,其激励作用就会明显减弱,家长持续地说“你真棒”,语言的激励作用就会不断趋于弱化,以至最后归于无。

表扬孩子过多,还会助长孩子的“娇、骄”情绪,使孩子越来越娇气和骄气。孩子由于经常受到父母的表扬、赞许,无形中就使他(她)有了向爸爸妈妈“讨价还价”的资本,有了资本,孩子就会向父母“叫板儿”、撒娇,向父母提出过高的、甚至非分的要求。比如,有的孩子会认为:“我既然这样优秀,这周你们得多给我一些零花钱”、“我理应吃得更好一些、穿得更好一些、玩得更好一些”等等。

作为未成年人,大多数孩子是很难对自己做出准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赏识的语言听得多了,就可能晕头转向,过多地关注自己的优点、过高地估计自己,以至于行事为人总不免带有几分傲气、甚至傲气十足。

为了鼓励孩子,家长采用赞赏、表扬的方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表扬和赞赏都不宜过度、过量,毕竟人的一生中不光有赞美,成长过程中总会伴随着不如意或困难。因此,父母也要时刻警惕赞美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