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请这样和孩子沟通
20023100000024

第24章 合作方能共赢:鼓励孩子与你合作,让交流畅通无阻(3)

罗娟对女儿说:“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我在窗口看了几次,都没看到你!”

莉莉说:“我陪同学买东西去了,所以回来晚了,对不起妈妈,让你担心了!以后我会尽早回家的!”

罗娟说:“妈妈知道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相信你不会惹麻烦,但妈妈很担心你,担心遇到什么事情。以后,如果有事情,最好先打电话回来说一下。”

莉莉高兴地亲了一下罗娟,说:“好的!”

罗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孩子的过失,让女儿感受到了父母对她人格的尊重,感受到了她与父母在地位上的平等。

要想和孩子实现更好的沟通,就要经常从孩子的观点上来思考问题,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决定事情。与其用命令的方式对孩子指东指西,不如蹲下来好好和孩子说话更奏效。

父母能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空气,这是孩子的幸运。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无数事实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跟孩子说话,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跟孩子商量,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才有可能让孩子乐意和自己合作。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孩子的行为,热衷于用命令的方式和孩子讲话,事实证明:这是不科学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人格和尊严,他们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多和孩子商量,少拿命令的口气指使孩子,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才能实现更好的沟通。

命令并不是一种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的父母,应该多学学这一法则,多和孩子商量。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运用协商来促进和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呢?

1.多商量,少命令

不管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父母一定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孩子说话,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比如:在提醒孩子休息时,可以说:“你现在是不是该休息了,睡醒觉就可以出去玩了。”而不要说“赶紧去睡觉”,更不能说“还不去休息呀”。

对孩子来说,使用商量的语气和他们说话是非常重要的。使用商量的语气说话,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是尊重他(她)的,是关心他(她)的,从而对父母产生一定的好感和信任。这不但有利于促进亲子沟通,也有利于亲子之间更好地合作。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儿子很喜欢收集水浒英雄卡,几乎到了迷恋的程度。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收集到更多的卡片,儿子不停地吃干脆面,吃饭自然就少了很多。

爸爸发现了这一点。他知道用大人惯用的警告、批评等方式是可以改掉孩子的坏习惯的,可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决定要采用商量的口气,找到更好的办法。

中午的餐桌上,儿子没尝几口饭菜,就不想吃了。爸爸同他商量:“你真的不想吃了吗?”

儿子“嗯”了一声,点点头,眼睛盯着爸爸。或许在他眼中,爸爸会因为吃饭的问题惩罚他。

爸爸用一种不急不慢的语气说:“你现在不想吃也可以,但晚餐要到7点钟呢。在下午的时间里,你不能吃其他东西,行不行?”

“那我现在吃了呢?”

“很好,吃饱了饭,下午你就不需要再吃干脆面了。”

儿子显然理解了爸爸的意思。他没有说什么,开始用心地吃饭。

看到儿子不怎么吃饭,爸爸很担心,可是,他没有采用暴力的方式,而是和儿子进行了商量。

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与孩子商量。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就要积极地把自己的意见耐心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进行思考和判断,然后再行动。同时,还要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想法。将自己置于孩子的思维高度,是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与孩子有关的事情,要和他商量

喜欢与孩子协商的父母是民主的父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就会逐渐养成民主协商的习惯。如果孩子愿意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那么,这样的亲子关系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是涉及孩子的事情,父母都不要自作主张,要学会与孩子协商,取得孩子的认同。

李刚的父母正处于创业的初期阶段,白天黑夜顾不了家。李刚的父母将实情告诉了孩子:“儿子,爸爸妈妈近期总是很忙。以后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你,该怎么办呢?”

李刚说:“你们要是忙,就不用照顾我了。我会自己安排好时间学习的,同样,我也会照顾好奶奶的。”

看到儿子能够这样做,李刚的父母都很欣慰。从那以后,李刚每天回到家写完作业之后,都会主动照顾奶奶,有时候,父母回家累了,他还会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

李刚一直都记着父母对自己说的“我们都是家庭中的一员,要相亲相爱,尽职尽责”。他做到了!他关心着家里的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学习一点都没有耽误。

父母要时刻记得,孩子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许多和他们有关的事情,都要弯下腰和他们平等地商量。当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某件事的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将各自的观点摆出来。

3.以协商的口吻处理亲子冲突

当亲子关系出现冲突时,父母们都不希望自己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总是希望能够以父母的权威来压制孩子,使孩子改变主意、服从自己。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造成孩子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恶化亲子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使用协商的口吻,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以协商的口吻来处理亲子冲突,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母的建议。

刘柳为女儿蓁蓁制定了一套学习时间表,女儿也同意了按规定玩游戏做作业,到时间就休息。刘柳终于松了口气,可是有一天,刘柳出差提前回到家,却发现蓁蓁又在房间里聚精会神地玩玩具。

“蓁蓁!”刘柳大喊一声,死死地盯住了女儿。

女儿急忙把玩具藏了起来,然后故作镇静地说:“我做了一个小时的功课,刚刚才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蓁蓁,你真让我伤心,你怎么会这样对待妈妈,你懂不懂这样做会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看见女儿似乎要申辩,刘柳急急忙忙地制止了她,“不要再解释了!你真是让我太失望了!”

“那你不要管我好了!”蓁蓁顶了一句。

“什么?”妈妈的眼睛瞪了起来,声音突然之间就升高了。

此时,蓁蓁的眼睛里开始出现恐怖的神情,她在寻找退路。“不管你!这是我的责任,我当然要管。你回房间去想一想,还有……”她忽然想起蓁蓁这个周末要去姥姥家串门,“还有,这个周末就不要去姥姥家了。”

“为什么?”蓁蓁大叫,愤怒和绝望像洪水一样扭曲了她的五官。“我要去,我就要去,你是一个坏妈妈。”

看着女儿那种狂怒的表情,刘柳也有些不安了。她知道女儿是多么盼望着这个机会能与姥姥相处两天,但她的愤怒和自尊都阻止她收回这道“命令”。

“是你自己取消了这次机会的。”

“为什么?这与玩有什么关系呢?我就要去,看你怎么样!”女儿暴跳如雷。

“你马上停止,不然我要发火了!”

“你已经发火了,我就这样,怎么样?”

“啪、啪”,刘柳狠狠地在女儿背后拍了两下。

“哇!”女儿哭着冲进自己的房间,“哐啷”一声将门关上。

随着这两下,刘柳的气泄了,却感到十分内疚,并且有一种被击败的感觉……

当看到女儿在玩玩具时,刘柳首先想到的是在做了许多工作后女儿仍然无视妈妈的要求,做妈妈的辛苦和委屈一下涌上心头。她没有以商量的口吻来处理亲子冲突,没有给女儿任何解释的机会,就妄下结论。

诚然,对孩子不关心、不在意的母亲一定是不称职的母亲,但强求孩子、一旦出了问题就用不正确的方式进行处理的母亲,不管她内心是多么关心孩子,在我们看来,她也一定是个失职的母亲,因为她没有做到和孩子进行协商。

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信任是成功家教的重要因素。只有父母放下架子,与孩子进行协商来处理问题,孩子才会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怎么说话,才能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会变得越来越成熟,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逆反心理的产生。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们的脾气也会变得越来越大。这时候,他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在独立意识的驱使下,他们会不听父母的话,原来可以受我们随意“摆布”的“乖孩子”不见了……逆反心理产生的时期,对孩子们来说,是生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期,父母一定要帮他们处理好,让他们顺利度过。

这一时期,在孩子们身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变”。这种“变”不仅体现在生理上,也体现在心理上。这时候的孩子们似乎一个个都变得不听话了,有的孩子还会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他(她)向东,他(她)偏朝西。很多父母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烦恼,这里就有一位:

我儿子今年已经13周岁了,最近一段时间,他的逆反心理特别强,我的话他一点也听不进去。例如:不管是让他吃饭,还是睡觉,他总是不听……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经常出差,和儿子一起相处的时间比较少。请问,这样的逆反心理严重吗?该用哪些有效的制止方法?

教育心理学指出: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会与父母产生逆反的情绪。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心里有了什么想法,也不愿意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也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还会伴有一些抵触、不顺从的情绪。

有的父母过多地干涉了孩子对于心理和物质的需要,超过了孩子所能容忍的程度,就让孩子感到无谓的烦恼,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父母经常会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为了让孩子屈服不惜使用暴力,孩子一点自主的空间都没有,即使是给孩子提要求,也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父母就会产生反感,出现抵触情绪。

有的父母长期关系不好,他们之间的分歧、敌对、争吵、冲突,也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这时候,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只知道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和行为。

其实,逆反心理是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作为未成年人,面对学业、升学的压力,逆反心理往往比较突出。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喜欢自作主张,渴望自由独立,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啰唆……要想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要学会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父母应该高兴,这证明孩子成长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了强烈的自尊心。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就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做,就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说“好吧”

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可以使孩子感受到他们与父母所处的地位是平等的,从而对父母更加尊重、敬爱,更加亲近、服从,也就更加乐意和父母一起合作。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父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还能使父母在纠正孩子不听话行为时获得更好的效果。

失去了对父母的信赖,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果父母将孩子的所有时间都监控起来,必然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就会将自己封闭起来,父母要想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也就很难了。

所以,应该给孩子留出属于自己的空间,多鼓励孩子,多用“好吧”来回答孩子。

陈敏的女儿,被她视为掌上明珠,所有的事情都是她给安排好的。女儿到了12岁,陈敏还不肯撒手让她一个人上下学,甚至离家几步远的地方都不让她一个人去。

陈敏不是担心孩子走路的时候被车碰着,就是担心孩子遇到突发事件时不会处理……其实,看到其他同学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女儿也很羡慕,只不过和妈妈商量了几次,都没有得到结果。有好几次,女儿都想挣脱妈妈的手,去做自己的事情,却都被妈妈硬给拽了回来。

有一次,女儿想自己去图书大厦去看书,陈敏没有答应,孩子有点生气了,正式地跟她说:“妈妈给我点空间吧,我肯定没有问题。”

面对女儿近似祈求的语气,陈敏决定给孩子以信任:“好吧。”

两个小时后,女儿高高兴兴地从书店出来了,一种自豪的表情挂在脸上。从这以后,只要女儿能自己处理的问题,陈敏就放手让她去做,有时候陈敏还会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给女儿去办。女儿也感觉到了妈妈对自己的信任,变得懂事多了。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其实,孩子从懂事开始,便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跟成人一样,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可是,很多父母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结果造成孩子诸多不听话行为的产生。

其实,在每个孩子心灵深处都有着一种强烈的需求,那就是渴望受到尊重。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小动作、一个小小的鼓励,都会让孩子激动好长时间,甚至会改变孩子的整个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