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与他人建立一致性,你可以使用这两个小魔法:①动作、姿态一致,比如说,对方用手撑着下巴,那么过一会你也“碰巧”做个同样的动作。②讲话时,语速、语调等尽量与对方一致,他讲得慢、语调平缓,那么你说话也要慢、要平缓。
7.让对方帮你的忙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也就是说,当特体的行为与自我概念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不舒服的心理体验。当我们无心或有意地伤害某个人时,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这么对他呢?”如果答案是“我很粗心、很糟糕”,那么这就产生了认知失调;为了避免认知失调的不良感受,我们就会寻找一个合理化的解释,即:“他让人讨厌!他活该!”同样的,如果我们帮助了某个人,那么也一定是因为“我喜欢他,他很可爱”!
由此可见,让他人帮助自己,能够让他人喜欢自己。因此,不要害怕接受他人的帮助。让别人帮你一个小忙,但要确定这个忙很小,让他觉得有义务帮,肯定会帮。那么只要他帮了你,其潜意识会驱使他更喜欢你。
8.主动揭自己短,自嘲一番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出丑效应”,它是指全无缺点、近乎完美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而那些整体表现完美,却有些小瑕疵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同。因此,你不必害怕出丑,甚至完全可以揭自己的短,然后再自嘲一番,这会是一种乐观、自信、诚实的表现。
9.拥有积极的态度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状态是能够彼此感染、相互影响的。那些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的人生气勃勃,人生充满了喜悦、热情和幸福。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也容易感染到这些让人愉悦的心理体验,进而被他们深深地吸引。因此,要想成为人见人爱的人一定要拥有积极的态度。对那些悲观、绝望的消极人士,人们只会避而远之。
5.制造“绝境”,激发潜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盾姆斯通过各种研究证实:人在没有受逼迫和激励的情况下,最多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30%;当受到某种逼迫和激励时,其能力的发挥率可以提高到80%~90%。因此,许多成功人士即使身处顺境之中也主动切断自己的退路,以这种方式来激励自己,刺激自己去成功。
为了训练小狮子的自强自立,母狮子会故意把它丢在一个陌生的、除了自己以外无可依赖的环境中,让它在困境中挣扎求生,进而成为森林之王。老鹰为了让孩子学会坚强,会故意把幼鹰推下深谷,让它丢开对脚的依赖,学会飞翔。而人在“破釜沉舟”的情况下也往往能够有一番突破性的作为。
身处绝境或没有退路时,人最容易产生强大的心理暴发力,进而激发自己的潜能,取得非凡的成就。绝境使人常怀必胜的决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能唤醒心中沉睡的巨人,为我们托起一个崭新的明天。
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
一位母亲趁幼小的孩子午睡之机,提着篮子到市场去买菜。不一会孩子醒了哭着找妈妈。
于是,孩子爬到窗口上,这时刚好看到妈妈提着菜篮子向他走来,孩子高兴得从敞开的窗口张开双手朝妈妈扑去。刹那间,身子失去重心一头向楼下栽去!母亲见状丢下篮子像离弦之箭似的冲了过去接住了孩子。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事后有物理学家、运动学家们研究,世界短跑冠军的速度也没有这位母亲跑去接住孩子的速度快。问起这位母亲是什么原因,这位母亲也说不清楚。
其实,这就是人陷入绝境时所激发出来的力量。面对绝境,人往往能够激发出创造奇迹的力量。只是生活中我们并不容易陷入绝境,而我们又舍不得主动将自己置于绝境之中,因此,才会有这么多碌碌无为的人。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如果选择安逸、舒适、平稳的生活,那也就等同于选择了碌碌无为;如果选择成就自己的卓越人生,就必须懂得在关键时刻主动将自己带到人生的悬崖,利用这一片危崖让自己飞翔。
有个小孩子,见到一只蝙蝠在地上不停地挣扎着想飞起来,而且似乎它也没受什么伤,但奇怪的是,它始终飞不起来。孩子觉得非常纳闷,于是他跑去问爸爸:“蝙蝠那么灵巧的动物,为什么落到地上之后,虽然没有受伤却飞不起来了呢?”
父亲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带着孩子来到一个山洞里,把那些倒悬在洞顶和洞壁的蝙蝠指给孩子看。
见孩子仍然不解,父亲解释道:“你看所有的蝙蝠都是倒挂在空中的,它们从来不在地上休息。为了避免坠落而被摔死的命运,蝙蝠总是尽全力地扑打着翅膀,努力使自己飞翔,这才有了蝙蝠的灵巧……它们给了自己一片危崖,主动把自己置身到绝境中去。”
“可是,为什么地上那只蝙蝠飞不起来了呢?”孩子仍然不解地问着。
父亲接着解释道:“那只蝙蝠掉在了地上,失去了自己的那片危崖,再也没有了悬挂在洞壁时那种生死攸关的感受。生命再也不会受到威胁,蝙蝠也就不可能再尽全力地去飞了。没有尽全力,自然它就再也飞不起来了。”
生活中,人们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所谓后福,不过是所处于大难的绝境中,人的潜能被那种生死攸关的感觉激活,进而努力奋斗所取得的成就。在平常的挫折下,人们往往会恐惧和退缩。当真正的绝境来临,我们退无可退、避无可避、非生即死,反而能让我们有所作为。因此,我们不妨像蝙蝠一样给自己一片危崖,置身于风口浪尖,在自己制造的绝境中,完成浴火重生的过程。
6.进取心理让人生向上
马丁·路德·金的一篇I have a dream感动过无数人。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都因为马丁·路德·金的那种从没停息过的锐意进取的心态,而对他充满了崇敬和尊重。
拿破仑·希尔曾说过:“进取心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驱使一个人自动自发地提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等到被吩咐以后。”
心理学家认为:进取心是指个体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更新的目标的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状态。
一个人如果没有进取心,他就不会拥有成功;如果所有的人都没有进取心,那么社会就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会向前发展。进取心是我们完成超越、战胜挫折、追求成功的强大助力。
一个拥有进取心的人,必定渴望有所建树,会努力争取更大、更好的发展,会不断为自己设定更高的人生目标。他们勇于迎接挑战,要求自己表现出色。进取心理是一种综合性心理,包含了很多积极的因素。
首先,进取心强的人有强烈的好胜心。他们不甘落后,勇于向未知领域挑战,以成功的事实去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其次,进取心强的人主动性、自发性也很强。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些促使他们不断地接受新事物,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
再则,进取心强的人对自我实现和发展的欲望强烈而没有极限。他们总是根据总的目标,制订个人的发展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在一个目标完成以后,马上又投入到对另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的追求过程中。
进取心每个人都有过,而想要在人的一生中都经常保持,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了。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好:“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其关键在于你能够用顽强的、持久的进取心去对待它。”
顽强的、持久的进取心是取得成就的前提,同时也是成为英才和伟人的基本条件。
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刚学戏的时候,发现自己有一个很不利的条件——眼皮下垂、迎风流泪、眼珠转动不灵活。“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唱旦角的,眼睛不能传神,那怎么成呢?
于是,亲戚朋友都为他担忧,他也开始为此发愁,总想着用什么办法改善这种不足。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看飞翔的鸽子可以使眼珠变得灵活,于是,他开始每天早晨起床后就放鸽子高飞,盯着它们一直飞到天上,然后,在一群鸽子里,他还要仔细辨认哪只是别人的,哪只是自家的。
最后,他不仅改善了自己的不足,还练就了舞台上那一双神光四射、精气内含的秀目。
永远不满足自己已有的成就,总是以更大的热情去争取更大的成功,一个不断地给自己加压、不断地给自己创造成功机会的人,其人生的发动机才不会熄火,生命之舟才会驶向越来越美好的情境。
齐白石原本是个木匠,他靠自学成了著名画家,并荣获许多大奖。然而,对于眼前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从没有满足过,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他不断地从历代名画家那里吸取长处,以丰富自己的作品内涵。
他60岁以后的画跟60岁以前的画明显不同,而到了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发生了改变,甚至到了80岁以后,他的画风比起80岁以前也有很大的变化。
据说,齐白石一生中,其画风至少发生了五次变化。即使是在他已经80岁高龄以后,他还是不满足于当前的作品,依然每日挥毫泼墨,练习不止。
正因为齐白石先生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之后还不满足,依然想着改进自己的技艺,因此,他晚年的作品要比早期的作品成熟很多,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流派与风格。
美籍中国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了197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但是,他并没有停留在对“J”粒子的发现中,而是继续发奋攻关。
1979年,他又发现了“胶子”。这就是持续的、顽强的进取心带给人们的力量,为人们赢得的辉煌。
我们每个人今天的成绩都是无数个昨天积累在一起的结果;同样,今天的所作所为又决定了明天的命运。因此,我们应该每天都怀着进取心投入到生活工作之中。
聚焦于今天我们能做的事情,将它们做到最好。每天付出一点,进步一点。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工作中都永葆进取心,主动积极,自动自发,不断地去充实和完善自我,那么世界就会回赠我们以成功。
7.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
鹰王和鹰后打算在森林里定居下来,它们选了一棵高大的、枝繁叶茂的橡树,在最高的一根树枝上开始筑巢,准备在这里孵养后代。
鼹鼠知道后,连忙告诉鹰王:“在这棵橡树上筑巢很不安全,橡树的根几乎烂光了,随时都有可能倒掉。你们最好还是重选一个地方。”
鹰王心想:“我的眼睛是何等锐利,就是飞翔在几千丈的高空,也可以把地面看得清清楚楚,哪里适合筑巢,哪里不适合筑巢,需要你们这些躲在洞里的家伙来提醒我吗?”
鹰王依然固执地把家建在了那棵橡树上。不久,鹰后孵出了一窝可爱的小家伙,鹰王一家人幸福极了。
一天早晨,鹰王外出觅食回来,发现那棵橡树倒掉了,而它的鹰后和子女都已经摔死了。
面对眼前的变故,鹰王悲痛不已,放声大哭道:“天啊,为什么我要如此骄傲,为什么就不能谦虚一点,当初如果听从鼹鼠的劝告,也不至于如此。”
把自己想得太完美就容易骄傲了,骄傲会让人听不进忠告,最后必然身受其害,就像鹰王一样。
谦虚的人才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这样才能有自我超越的空间。反之,一个人太过自满,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缺点,也没有必要改进,进而自己堵死了自己前进的道路。
有时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如今这个社会,谦虚那一套已经吃不开了,讲的就是“自我推销”。其实,“自我推销”和谦虚并不冲突。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指出:谦虚是一种美德,真正的谦虚并不是把自己看得很低、很糟,完全不想自己。而是不夸耀自己,把自己和别人都摆在正确的位置上,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盲目地夸大别人,否定自己的能力,或者盲目夸大自己,否定别人都不是真正的谦虚。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卢维斯效应。
牛顿在发现了万有引力之后,人们把他称为科学巨人,然而,每当他听到这样的赞扬时,他总是说:“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才是真正的谦虚。既肯定了自己的成就,也不否认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
只有拥有了谦虚的心,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看到环境的新变化,才会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借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才能让他人接受我们。总之,就是古人说过的那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