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生活心理操控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
20021700000024

第24章 让家充满快乐的心理策略(2)

生活中,经常出现“亲人不理解我”、“我无法理解亲人”的局面正是因为人们总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认识对方、随心所欲地和对方相处。我们必须明白,自己对对方的看法并不一定就是事实。也就是说,要想理解亲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自己眼中的就是事实”的想法,然后学着从对方的角度对待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1.用询问代替揣测

大多数人都因为和亲人很近,所以自认为非常了解对方。有的人说:“他不用开口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了。”由于长年累月的相处,习惯了对方的行为模式,是有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然而,我们真的了解对方这样做时的心理感受吗?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把自身的内心感受投射到对方身上,而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感受。

因此,从此刻开始,停止自以为是的揣测,学着询问对方的感受,问问对方的真实想法。

2.用沟通代替评价

在坐标体系中,我们将自己置于中心,把自己看作唯一主体,会不由自主地把其他人都放在坐标体系上,去分析他们、评价他们,以保持这个体系的平衡和稳定,让自己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然而,在对方的坐标系中,我们是没有评价的资格的。这样两个坐标系之间就难免有矛盾产生。要想避免这种矛盾,我们就必须用沟通代替评价,这样不仅能平衡自己的坐标系,而且能平衡彼此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3.多倾听、少出主意

当对方一说到“问题”,我们就赶忙在第一时间提出建议、出主意,忙着为对方“解决问题”。虽然这是处于关心,但是很多时候却让对方更加郁闷,因为对方需要的或许并不是我们的建议和主意,只是希望通过诉说来宣泄情绪。这时,倾听绝对是最明智的做法,而出主意只会严重地妨碍理解。

总之,在家庭中,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尺度来测量亲人,要学会放下自我偏见,试着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用对方的坐标系来看世界,这样自然就能互相理解了。

5.皮肤也有饥饿感,对家人送上你的拥抱

在1958~1961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哈洛历时3年,提出了人会产生皮肤饥饿的观点;并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所谓皮肤饥饿是指由于缺少与人的亲密肢体接触而使身心感到不适的一种现象。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越来越重,“皮肤饥饿”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其实,无论男女,无论外表多么强悍,内心都渴望被他人关爱,被他人拥抱着安慰。

当人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的拥抱给孩子带来温暖和安全感、让孩子停止了哭泣。同时,父母也因为拥抱而感到放松、满足和愉悦。心理学家哈洛指出,亲子关系和生命连接的主要特征并不是提供食物,而是通过亲密的身体接触使双方都得到安慰。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都需要拥抱,拥抱是人类难以放弃的原始本能。

此外,拥抱是让人拥有阳光性格的一种途径。国内外众多人类行为学家都确认,一个孩子如果在母亲的拥抱中成长起来,那么他的性格和智力都会发展得很好;而缺少妈妈拥抱的孩子则大都会性格孤僻,心理和智力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问题。事实上,不仅是心智尚在成长中的孩子需要拥抱,心智健康、完善的成年人同样需要以拥抱作为生活的支持。

在心理学领域,拥抱甚至被用来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心理学家们认为拥抱是精神强心剂,长期缺少和人的拥抱,人会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冷漠。

西方人认为:一个长期不被别人拥抱的人,是孤独的;一个长期不去拥抱别人的人,是冷漠的,其感情也是枯竭的。拥抱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对人有很多益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曾说过:“拥抱是非常美妙的,它可以消除沮丧,使人体免疫系统的效能提高;还可以赶走倦怠,为生命注入活力、让人变得更加年轻。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将能加强关系及大大地减少摩擦。”

然而,不幸的是,在中国,很多人受“克己复礼”的传统观念影响,和家人拥抱的次数微乎其微。

张学友在参加《艺术人生》时提到,母亲不仅是自己的生活支柱,更是自己心灵最后的庇护港湾;然而他却在不惑之年才第一次拥抱了母亲,而且下了一个月的决心。他说自己很遗憾这个拥抱来得太晚了。

为什么一定要让拥抱迟到呢?从现在开始,每天三个拥抱,向家人表达爱,让家更幸福和谐!

早上的时候,睁开眼第一个拥抱给你的爱人。每天只需要一分钟的浪漫拥抱,就可以不断地为你的婚姻注入新的活力,使你的婚姻免于麻木。拥抱是获得终生幸福的一个小窍门。

白天的时候,把第二个拥抱给你的父母。对于父母来说,香车宝马、豪宅仆俑并不能驱散他们的孤独和寂寞,只有一个来自于子女的拥抱,才可以让他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晚上,临睡前把第三个拥抱给你的孩子。研究显示,缺乏拥抱,婴儿会爱哭、易生病;即使长大后,孩子们仍然需要拥抱作为支持和慰藉。父母给孩子拥抱,是在告诉孩子: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妈妈(爸爸)都会永远爱你。

每天给家人三个拥抱,向家人传递爱意,喂饱家人的皮肤。这样,家才会更加和谐。

6.走出家庭情感亚健康的心理对策

现实生活中,“亚健康”已经不再是一个让人们感到陌生的词语。很多人都知道,所谓亚健康就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世界有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你也许会惊讶,会想“有那么多吗”。事实上,的确如此,这里的“亚健康”不是单指身体方面的,它还包括心理、情感、思想和行为方面。总的来说,身体总有点不舒服,心理总有点不安宁,情感总有点不如意,思想总有点不正确,行为总有点不恰当都属于亚健康的范畴。

以往,身体和心理亚健康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忽视了“情感亚健康”。其实,“情感亚健康”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现实问题。要想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我们就不能不走出家庭的情感亚健康。

一般来说,家庭情感亚健康主要有九种,赶快来看一下它们的主要症状和心理对策吧!

1.富余型的情感亚健康:该给的情感给多了

症状:①长辈给晚辈的情感太多了,变成了溺爱。过分的关心和爱护只会让孩子成为温室的花朵,变得过于依赖、缺乏自信、难成大器。②夫妻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爱得太炽热,以至于贴对方太紧、对方的什么事都要管、对方干什么事都想包办,变成了一种让人压力很大的、霸道的爱,这很容易导致婚姻破裂。

对策:富余型的情感亚健康也叫“情感肥胖症”,要使其健康发展,就要“减肥”,当情感恢复到正常的量的时候,它也就健康了。对于情感的给予者来说,可以采用“分散法”,生活中有很多人和事都值得关注;对于情感的接受者来说,要学会拒绝,勇敢地说“不”、和对方沟通,找到情感和谐点。

2.缺乏型的情感亚健康:该给的情感给少了

症状:①由于事业等原因,和家人一起相处的时间太少,给予家人的关爱太少。又或者由于不善表达情感,给家人以“不关爱”的错觉。②只知道一味向家人索取,从不考虑家人的感受。③爱情的激情淡去,夫妻谁也不再创造爱情,不再关注对方的感受,不再谈心。

对策:缺乏型的情感亚健康就如同情感犯上了贫血、萎缩、或者营养不良一样,只有给情感增加营养才能让它恢复健康。因此,以下几点需要注意:①每天至少一起用一次餐。②每天至少三次询问对方的感受。③为家庭定下例行的沟通会议。④至少每月审视一次家庭的感情状况。

3.超前型的情感亚健康:该给的情感给早了

症状:这类情感亚健康多出现在青少年身上,由于好奇心等,过早地恋爱,甚至发生性行为等。

对策:长辈要善于引导,当爱情和性变得不再神秘的时候,其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此外,长辈们也不能过分禁止孩子们结交异性朋友,否则就会使“禁果效应”产生作用,促使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去尝禁果。

而作为青少年,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在合适的阶段做合适的事情,人生才会美满;去吃还未成熟的果实,只会是又酸又苦的滋味。

4.滞后型的情感亚健康:该给的情感给迟了

症状:①孩子们忙于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对父母疏于问候、少于照顾,更谈不上用情感温暖父母的心,直到父母离世,徒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感伤。②过于考量现实条件,如房子、车子、位子、老子、票子等,结果变成了剩男剩女。

对策:过后的补偿多少都包含着遗憾、后悔、内疚、惭愧。在该付出情感的时候,毫不吝啬的付出才能摆脱这些不良的心理感受。为此,我们就要正确对待各种情感关系,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份持久情,要真情真意地对人,不被眼前利益所诱惑,不被纷繁的人、事所左右。

5.游离型的情感亚健康:该稳定的情感不稳定

症状:面对诱惑,左右摇摆、漂浮不定,比如婚姻中的情感出轨。

对策:情感游离往往会带来鸡飞蛋打、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要从这种情感亚健康中走出来,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感,不断校正自己的情感价值取向。

6.固执型的情感亚健康:该转移的情感没转移

症状:①过分依赖自己的爱人,认为对方是自己的全部生存价值所在,一旦遭遇情感变故或天灾人祸,就一蹶不振、痛苦不堪,甚至自寻短见。②长辈不顾孩子的意愿,一味根据自己的愿望去要求孩子、培养孩子。这种爱,不仅令孩子难以接受、让他们疏远长辈,而且会使孩子产生情感障碍和人格缺陷,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对策:要走出固执型的情感亚健康,就必须从心境、视角、思维三方面努力:①不要“一叶障目”,世界很大、很多彩,移开眼前的树叶才能看到。②别钻牛角尖,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进和退的主动权都在你自己,要学会倒空自己,以“空杯心态”面对生活。③生活中的事情,有的我们能控制,有的我们不能,因此,不必为那些不能控制的事情而懊恼,要把心力用在那些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上,只要全力以赴地努力过,就可以心安理得、处变不惊。

7.愚蠢型的情感亚健康:该给的情感给错了

症状:没有原则、没有道德底线的情感都是愚蠢的。比如,一位妻子为了报答丈夫不嫌弃自己切除了双乳,为丈夫安排了一位年方18岁的小姐,结果却使其丈夫因嫖娼罪被抓。

对策:愚蠢型的情感就如同过期的牛奶,喝了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健康。要走出它就必须要有一种理性意识,有原则、讲道德、遵法律地去付出情感或接受情感。

8.索要型的情感亚健康:要得太多了

症状:总认为对方为自己付出的不够多、不够关心自己,不停地抱怨对方。比如,认为对方挣钱少花费多、干活少休息多等,却从未思考过自己为对方做过什么。

对策:这种情感亚健康其实是一种强迫性的“霸权主义”情感。要想从中走出来,其关键就在于从自我中心意识中走出来,学会平等待人,学会换位思考,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记住,家庭生活的定律是:做得越多,幸福越多;要得越多,幸福越少。

9.恐惧型的情感亚健康:总恐惧他人的情感

症状:怕自己惹怒对方,怕对方抛弃自己……在家庭的情感互动中处于害怕恐惧的情绪之中。比如,不会挣钱的丈夫怕妻子嫌弃,嫁得金龟婿的妻子怕丈夫花心背叛。

对策:这种情感亚健康是一种心理过敏的反应,缺乏自信、害怕未来是症结所在。因此,想摆脱它,一方面,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不低迷颓废、不走极端,要充满希望;另一方面,要积极提高自身条件,以此来增强自信;同时还要学会建造独立的自我生活空间。

7.家庭从战争到和平的心理秘笈

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长年累月的近距离相处,家庭成员间有摩擦是再正常不过的。然而有的家庭却由小吵小闹演变成大吵大闹、甚至家庭破裂;而有的家庭却是越吵越亲,越吵越甜蜜。同样是争吵,怎么会带来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怎样让不可避免的争吵变成生活中的调味剂?怎样才能让争吵变成一举四得——宣泄情绪、澄清问题、有效沟通、亲密关系呢?这里有一套心理秘笈可供我们参考。

1.争吵中,要就事论事,不要伤及无辜

在与人发生争吵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仿佛一个庞大且数据之间广泛横向纵向联系的数据库。只要和对方有关的人,无论是他的父母、朋友,还是同事邻居,一律一竿子打倒。本来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意见不合,却因为你的乱开炮,蔓延成无边战火。

在吵架时,牵出一大堆陈年旧事,把所有和对方有关的人,比如同事、老板、朋友等都拖下水,只会将战场无限扩大,为了争吵而争吵,这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你经常范这方面的错误,不妨听一听心理专家的建议:在开战前30秒,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究竟是为什么在生气?”、“这件事情真的这样糟糕,真的值得我用吵架来解决?”、“吵架真的就能解决问题吗?”很多时候,在回答完这几个问题后,你就能够避免很多无谓的、没有必要的争吵;而且还能让自己冷静下来、找回理智,不至于扩大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