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心理学家讲故事:为心灵打开尘封的锁
20020600000032

第32章 放飞新生(3)

这些故事中最关键的,就是他们在儿童时期都有“先知”传达给他们正向积极的信息,他们选择接受并相信这些信息,即使那些“先知”并不符合典型的“长袍长者”形象。

这些美丽的预言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预言本身只是一种美好的祝愿,要将它变为现实取决于每个人对这种预言的虔诚度,如果我们坚信预言能够实现,那么它就真的能够实现。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接受过外界的预言,只是大部分的预言可能并没有应验,因为我们对预言的怀疑和动摇。也许有人说自己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美丽的预言,当然这可能是真的,但是可能性很小。如果,别人没有给我们美丽的预言,那么我们自己也可以给自己,甚至给别人一个美丽的预言。请相信它的价值,因为那就是你美好的明天。

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

——海涅

宽恕别人也是宽恕自己

宽恕会让你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感受到心旷神怡。

在学校里,孩子们都认为艾丽斯是一个严厉的老师,他们拘谨,胆怯,甚至不愿与她交谈。

艾丽斯自己也不愿造成这样的局面,其实她都是一片好心啊!为了让他们好好学习,艾丽斯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谁有了错误,她都是毫不留情地给予批评,但效果并没有像她希望的那样,艾丽斯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垂头丧气的失败者,对自己的工作渐渐地缺乏了信心,生活也显得很沉闷。

如果我能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宽容呢?有一天,艾丽斯突然这样想。

于是她决定做一个实验。上午,她换了一套活泼鲜艳的衣服,来到学校时也没有忘记把自己脸上的微笑显现出来。走在通往教室的小路上,艾丽斯还在盘算着这个实验。

突然,从后面飞过来一个皮球重重地打在了她的后背上,吓了她一跳,她回过头来,迈克惶恐地从地上捡起球,吓傻了一般,站在她面前。

如果在以前,艾丽斯会狠狠地训斥他的,但是想到自己今天要做的实验,便耸耸肩,做了一个轻松的动作,迈克道了声对不起便跑开了。

在课堂上,艾丽斯没有挑剔学生们的坐姿是否端正,回答问题是否正确,注意力是否集中。一反常态,她甚至没有批评未按时交作业的捣蛋鬼保罗,只是笑着让他一定补上,一整天她都在用乐观宽容的心态与大家相处。

放学时,一向羞涩的琼对她说:“老师,您今天真漂亮啊!”

艾丽斯感到,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愉快和有信心,学生们似乎也可爱极了,他们回答问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

她想这个试验是成功的,让她知道了一个生活中的道理:学会宽容。

宽容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沟通,彼此多一些体贴和关怀。同时,宽容也可以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让生活中的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踏上光明磊落的坦途;宽容是人生难得的佳境——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人人都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宽容,往往折射出人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良好的涵养。学会宽容,需要自己吸收多方面的“营养”,需要自己时常把视线集中在完善自身的精神结构和心理素质上。

有一个妇人,温文有礼,也很懂得持家。有一次,有一个她非常信任的朋友向她借钱,借了之后就跑了,妇人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将怨气积在心中,经常拿把菜刀和棍子在家门口破口大骂,以此来发泄情绪。

几年后,这个妇人真的就疯了。

当你怨恨一个人时,闭上眼睛,体会一下自己的感觉,感受一下身体的变化。你会发现,让别人自觉有罪,你也不会快乐。

宽容,是人生中的一种哲学。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只有宽容,才能愈合不愉快的创伤;只有宽容,才能消除人为的紧张。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生活更加快乐。同时,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宽恕给予我们再度去爱的机会,又帮助我们敞开心怀,既能给予爱,又能接受爱。

——约翰·格雷

还在追求完美吗

要求自己不断追求完美是一种无情的自负。

追求完美的人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跟别人一样好,他们一定要超越别人,一定要受人瞩目。他们不是把注意力投注在付出全部的自己和自己全部的才能去做好每一件事,而是专注于超过别人,把自己置于完美的架子上。

一位绝对完美主义的女士,她经手的每一件事都必须不差分毫。但在别人看来,她的工作很少是成功的。一份简单的报告她要斟酌几个小时才能提交;发表演讲时,她会围绕着题目说个没完,让听众受累;她家从来不欢迎不速之客;举办宴会,她会把所有的细节事先全安排妥当。这位女士煞费苦心,达到了近乎机械式的完美,却以付出欢乐、自然和温暖为代价。这样的完美其实无聊透顶。

完美主义者也是人,所以也会像其他人一样遇到失败,但他无法容忍自己,超越失败,结果只能痛恨自己。

你当然应该努力做到最好,但人永远无法做到完美。我们面对的情况如此复杂,以致没有人会从不犯错。

凡事必须完美无瑕!不完美的事我是不会去做的——这种想法是可怕的!

一定要知道所有的答案,可能会拖延我们下决心的时间。例如,杰夫想学投资,为将来作计划,于是他读了许多书,浏览网页,在报纸上寻找相关的资讯。在他研究期间,他学到许多东西,但他很怕把这些学来的东西付诸行动,因为他害怕市场的起起落落,总希望能算出一个没有失败之虞的成功方法。

然而,股市不是百分之百可以预测的。杰夫不喜欢那种不确定性,所以好几年过去了,他没有作任何投资。或许,如果他应用了自己的常识,而且愿意冒风险,他现在可能会比考虑要投资的那个时候有钱了。

你是否曾经做了充分准备,然后加入一项计划,只是很快又退出了?可不可能是你把目标定得太高,期望自己去做不可能或不实际的事?有长期、高尚的目标并没有错,但是,当你期待在一年之内完成一个五年的目标,或在一天或一个星期之内完成一个月的目标,问题就来了。缓慢、渐进和稳定地在某个目标上努力,比起脱离常轨的冲刺而耗尽体力更有可能成功。

凯萨琳急于想让身材变苗条,于是她就加入一家健身房,并开始上有氧运动课程。她之前的生活方式多半是坐着,完全没有做有氧运动的经验,由于她急于想有曼妙的身材,她直接就上了高级班。结果,她累坏了,就完全放弃了运动计划,有好几个月都没有再运动。

对待自己不要太苛刻,偶尔停步自我解嘲一番,你会更喜欢你自己。

每天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以便于我们能够了解自己,这是必要的。孤独对尝试喜欢自己有莫大的帮助。马里兰州巴尔的摩薛顿精神病学协会的董事里奥·巴蒂梅尔博士曾说:“过去的人习惯在晚上入睡前反省自己当天的所作所为。现在看来这也仍不失为懂得如何善待他人和自己的一个好方法。”

如果我们连自己都忍受不了,就不要奢望别人高兴我们待在他们身边。一个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圆,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到处寻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滚动得非常慢,从而领略了沿途美丽的鲜花,它和虫子们聊天,充分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它找到许多不同的碎片,但都不是原来的那一块,于是它坚持着寻找——直到有一天,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然而,作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它滚动得太快了,错过了花开的时节,忽略了虫子。当它意识到这一切时,它毅然舍弃了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碎片。

这个哲理故事告诉我们:正是不完美,才令我们完整。

如果你要等到所有的交通信号都变成绿灯才能出城,那么你永远都没办法离开。

——瑞格勒

独处的艺术

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独。

独处在很多时候是一件孤独的事,然而懂得独处艺术的人却能从独处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因为人由于心灵所处状态的不同,会引起头脑和身体,也就是思考和行动上的巨大差异。作为一条“心灵舒畅”的原则,独处是我们给予心灵养分的关键条件所在。也就是说,通过这种行动使自己心绪安定,若能使自己心情舒畅,这就是心灵的养分,也是独处的艺术。

听优美的音乐,欣赏有品位的美术作品,和朋友交谈,接近自然,读好书,花时间静心思考,幻想梦想实现,赞扬他人,被他人赞扬,生活规律,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高雅艺术,是使我们心灵充实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优美的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能使我们的心灵充实。

人们通常都是通过与他人交谈,来抚平心灵的创伤,哪怕只是有那么一位知心的朋友,都会使我们的心境大为不同。但是独处会带给你一种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让我们的心境更加贴近自然。大自然,可以说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本是自然的一部分,沉醉于自然怀抱中的那种真切感受,能够使我们的心灵不断成熟。

被称作是东洋哲学大家、历代首相人生楷模的安冈正笃,他把自己的人生观总结为“六中观念”。这一观念中,并不仅仅指的是“读书”,它还包含确立人生信念和处世哲学的含义,他把自己心中有确定的法则支柱称之为“胸中有书”,而把人内心的充实称之为“壶中有天。”因为《汉书》中有典故说,有一位做官的人被他人带入壶中看到了另外一番开阔的天地。不论是个人兴趣还是出于谋生考虑,希望你都能时时提醒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个人独处,就是指要留给自己时间,把自己从日常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而且,在心里描绘梦想实现时的场面,这种行为也能给我们的心灵提供养分。

正如有所谓“心身”的说法,心灵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身体状况。懂得独处的人,会把独处当成一种享受,不会独处的人,独处便是一种孤独。孤独的人容易让心灵处于煎熬的状态。学会独处,让心灵感受独处的畅快和自由,并让它在独处中得到充分的滋养是每个现代人应该学会的功课。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卢梭

正确的自我认定

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不发现自己就无法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就无法判断自身的价值。

自我认定的转换很可能是人生中最有趣、最神奇和最自在的经验,当你换了一种自我认定,撕掉贴在身上的旧标签,你很可能就此超越了过去。

一只小老虎被一头山羊收养,小老虎喝山羊的奶,跟小山羊玩,尽力去学做一头山羊。

然而,尽管这头老虎努力去学,它仍不能变成一头山羊。

它的样子不像山羊,它的气味不像山羊,它无法发出山羊的声音。其他山羊开始怕它,因为它玩得太粗鲁,而且它的身体太大。这头老虎退缩了,它觉得被排斥,觉得自己差劲,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一天,突然传来一声山动地摇的巨吼!山羊四散奔逃,只有小老虎端坐在岩石上不动。

突然,一个庞然大物靠近了它,它身体强悍,目如铜铃,它分明是一头巨兽。

“跟我来!”入侵者以一种不容抗辩的口吻说。

小老虎跟着巨兽走入丛林中。最后,它们来到一条大河边,巨兽低头喝水。

“过来喝水。”巨兽说。

小老虎也走到河边喝水,它在河中看到两头一样的动物。

“那是谁?”小老虎指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问。

“那是你——真正的你!”

“不,我是一头山羊!”小老虎抗议道。

突然,巨兽拱起身子来,又发出一声巨吼,整座丛林为之动摇,等声音停止后,一切都静悄悄的。

“现在,你也吼一下!”巨兽说。

最初很困难,小老虎张大嘴,但发出的声音像呜咽。

“再来,你可以办到!”巨兽说。

最后,小老虎感到有东西辘辘作响,一直下到它的小腹,逐渐涌向他的全身。

“吼!”这时它再也忍不住了。

“现在!”那头大孟加拉虎说,“你是一头老虎,不是一只山羊!”

小老虎开始了解到,为何自己跟山羊玩时总感到不满意,它没有认识到自己原来是一只老虎。

从此以后,它再也不在羊群里混了,开始了它飞黄腾达的老虎生涯。

“你是老虎不是山羊”!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们常常会被人认定是个什么样的,却无视于这样的认定是否正确,正是这种认定,对许多人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

难以想象,这头老虎如果一直被认为是一只山羊,那么,它可能会在羊群中混一辈子,碌碌无为,甚至赶不上一只山羊。然而,最后它改变了对自己的认定,成就了自己。

我们之所以生活的不顺遂,不能在熟悉的领域如鱼得水,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产生了偏差。错误的自我定位会把老虎变成山羊,但是却不可能做一只好山羊。

我们的失败通常来自于过去的失败。但是,我们应该学会从现在的失败上站起来走向成功。一旦你从某事上站起来了,就意味着离成功已经不远了。善于掌握自己的优势,寻求那些你非常喜欢、非常擅长、竞争少的事情。

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