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的就是好听:滴水不漏的口才术
20020400000048

第48章 演讲和辩论口才——激情四射、稳操胜券(2)

美国内战之后,在一次竞选中,内战中一位普通的战士约翰·爱伦和内战中的英雄陶克将军共同参加国会议员的竞选。如果单从地位和功勋来看,爱伦显然不占优势,但是经过一次竞选演讲,爱伦却最终赢得了胜利,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是怎样舌战的吧:

曾经就任过三次国会议员并且功勋卓著的陶克将军是这样发表竞选演讲的:“各位同胞们,记得就在10年前的昨天晚上,我带兵与敌人在茶座山激战,经过一场浴血奋战之后,我在山上的树林中睡了一个晚上。对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如果各位没有忘记的话,那么在选举时就请不要忘记那个风餐露宿又屡建战功的人。”陶克将军把自己的战绩列举出来,从而唤起选民们对他的充分信任。果然,他的话激起了选民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紧接着,约翰·爱伦开始了演讲,他说:“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一点儿也没错,他的确在那次战斗中立了大功,当时我就是他手下的一个小士兵,替他冲锋陷阵,出生入死。仅仅这些还不算,当他在树林中入睡的时候,我还需要携带武器,站在荒野中,并忍受着寒风冷露保护着他。”

爱伦的话音刚落,就立刻引起了选民更加热烈的掌声。若是论功绩,他当然不能和将军相比,但是他把这些话题巧妙地避开,单针对战后在山上露宿这一点来讲,便能使选民们了解:作为将军虽然很辛苦,但毕竟他还能在丛林中安睡一晚,而士兵还要站岗保卫将军。

因此,爱伦取得了选民的同情。将军固然能够作为民众意志的代表,被选为议员,而像爱伦这样出生入死又无功可论的小战士,同样可以当民众的代言人,正是选民们的这种想法,对爱伦非常有利,从而让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沉着自信,展示演讲好姿态

演讲中的姿态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那么在演讲的过程中究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呢?

首先,在演讲开始之前,请不要面对听众坐着。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到达会场,不比听众眼中的老形象更好一些吗?

假如你需要先坐下来,那么就应十分注意你的坐姿。一个懂得坐姿艺术的人,通常会先用脚跟碰一下椅子,接着从头部到臀部都轻松地维持着直立的姿势,在完美的控制下,慢慢坐下。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摆弄你的衣服或首饰,因为这会分散听众对你的注意力。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样会使人认为你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任何一个动作如果不能增加你演讲的分量则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因此,你必须是以静止的状态站立,并控制住你的身体,这样才能让听众感觉到你的心理控制力和泰然自若。

当你准备站起来演讲的时候,请不要急着开口讲话,这恰恰是业余演讲家的通病。深深地吸上一口气,然后看你的听众大约一分钟,这时如果听众中有嘈杂声或是骚动,你要停下,直到他们安静下来为止。

其次,要挺起胸膛。并不是直到需要面对听众时才准备这样。为什么不能照这样每天练习呢?这样即使当你站在听众的面前,也会很自然地挺起你的胸膛。

路瑟·古利克在他所作的《有效率的生活》一书中曾经说过:“在十个人中间,也无法找到一个能使自己保持最佳姿态的人……你一定要让脖子紧紧地贴住衣领。”他建议大家每天都这样练习:“缓缓地吸气,但一定用尽全力。同时,要让颈部紧紧贴住衣领。即使这是一种很夸张的动作,但是它对人不会有害处。这样做不但能直接使两肩之间的背部挺直,而且也会使胸部加厚。”

那么,身体站直以后应该怎样放置双手呢?最好把它们忘掉。但是如果它们能自然地垂在身体两侧的话,当然最理想了。你如果感觉它们像一大串香蕉,就别妄想别人不会注意到它们,或者认为人们不会对它们产生兴趣。只有让它们随意地下垂在你身体的两旁,这样才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即使这种姿势被最吹毛求疵的人见到,也不会遭到批评。当然,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它们能自然地做出各种强调的手势。

最后,当你面对听众进行演讲时,应尽量使用那些自然生发的姿态。但是在你练习的时候,就需要强迫自己做出姿态。这样过不了多久,你良好的姿态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

假如你把如何保持良好的姿态忘记了,而你又将要面对听众开始演讲时,就记住这一点吧:如果一个人很专注地思考着他的演讲题目,并急于想表达出他的意见,以至于忘记了自身的存在,那么他的谈话、举止都会很自然,并且他的姿态以及表达方也不会受到任何批评。自然、有活力……是姿态最好的表现形式。

随机应变,使辩论稳中取胜

在辩论的过程中,人的思维通常会变得异常活跃,这是由于辩论双方都调动了自己所有的思想,使思维敏捷,头脑灵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事前预料到的,这时,就需要你有能力迅速做出反应,然后给对方以反击。

有一个青年想去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爱迪生问起他的志向,年轻人信心满怀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后非常惊奇,问道:“那你想用什么器皿盛放这种万能溶液呢?”

青年人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

爱迪生利用“溶解一切物品”这个概念,引出并指明其自相矛盾的地方,然后轻而易举地驳斥了年轻人的观点。

依据对方的思维方式进行推论,或者把对方的中心论点作为前提来演绎,最后得出的是一个很明显错误或者是非常荒谬的结论,这些依靠的就是逻辑的力量。

一旦你洞察了对方观点的荒谬,然后可以看对方的论据是不是能够支撑他的论点,另外,他的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接着引申开对方的荒谬观点,让它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从而使对方的荒谬看法暴露得更加明显。放大对方的谬误就是“引申荒谬”辩术,也称为归谬法。

运用这一辩术,需要选择好准确的进攻点,把对方论题中最荒谬的论点当作突破口,接下来就从高点展开强烈攻势,针对对方荒谬的观点进行推理,从而使得出的结果更为荒谬。

有一次,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应一位朋友的邀请去听一场音乐会。可是音乐会的节目刚开始没多久,赫尔岑就厌烦地把耳朵捂住,还打起了瞌睡。这时,女主人觉得赫尔岑的行为很奇怪,于是推了赫尔岑一下,问道:“先生,难道你不喜欢音乐吗?”

赫尔岑摇了摇头,然后指着演奏的地方说:“这种音乐低级轻佻有什么好听的。”

女主人惊讶地叫了起来,对赫尔岑说:“你在说什么?这里演奏的全都是流行乐曲。”

赫尔岑心平气和地反问女主人:“难道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吗?”对于他的反问女主人却并不以为然,非常不服气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

赫尔岑听了这句话,接着风趣地问女主人:“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在这里,赫尔岑就是进一步渲染了女主人“只要高尚的东西就能流行”的谬论,并借此推出了令对方无法应对的“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这个更加荒谬的结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辩论中也同样适用,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得出的结果也会不一样。一个事理从一个角度说不圆,或许从另一个角度就可以将它说得令人信服、满意。这完全要靠辩论者的灵活发挥了。

在演讲中力求情感共鸣

演讲的目的就在于向别人传达一种思想、一种态度,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接受,从而达到激励人、鼓舞人的目的。而要想让别人接受你,就必须和别人的思想和心理产生共鸣。

这里说的心理共鸣,是依据心理学“情感共鸣”的原则归纳总结出来的说服方法。

这种说服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阶段,即进行心理接触的初级阶段;转接阶段,即心理接触的中间阶段;正题阶段,即心理接触的高级阶段;结束阶段。这种说服方法经常被用于彼此不太熟悉的人或者双方有对立情绪的对象身上。

一位老师接了一个被大家称为放牛班的班级,但在开学的第一天,他就亲切地告诉他的学生们说:“有人说我们是放牛班、垃圾班,这是完全没道理的。单从体育成绩来看,我们班不但不是垃圾班,还可以争当优等班……”

他的一席话顿时让同学们低落的情绪振奋起来,并抛弃了自卑的心理重新树立起自信心。

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呢?首先当然是由于这位老师充满了信任和鼓励的话语,然而更重要的是,在见面的第一天,这位老师就将自己置于这个让人瞧不起的集体之中,左一个“我们”,右一个“我们”,这个称呼让内心充满自卑感的学生们感受到了温暖和亲情。

心理上的接触和情感上的共鸣,使这位老师的话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

然而人与人之间,要想在一开始就产生共鸣往往很难,因为你首先必须要引起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然后再有一番深刻的谈话,这样才能让彼此之间更加了解。

尝试着去说服别人。当你有求于他人的时候,同样可以使用这样的论点,应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不谈,而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说起,并不宜过早暴露自己的目的,使对方一步步地认可你的看法,这样当他一直跟随着你走完一段路程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赞同你的想法。

在辩论中处处设“陷阱”

在辩论中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应让对方跟随着你的思路走,这样就能夺取辩论的主动权。这时你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些陷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你的观点。

日本的安国寺里,有个非常聪明的小和尚名叫一休。一次,足利义满大将军将他最喜爱的一只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安国寺,令人没想到的是一休一不小心把它打碎了。恰恰就在这个时候,足利义满又派人来取回他的龙目茶碗。

这顿时令大家大惊失色,又不知所措,一休已经把茶碗打碎了,应该拿什么去还给大将军呢?

一休说:“大家不用担心,让我去见大将军吧,我来应付他!”

一休问大将军:“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都会死,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道:“是。”

一休又说:“世界上所有有形的物体,到最后也都会破碎消失,对不对?”

足利义满又回答:“是。”

一休接着问:“这种破碎消失,谁也阻止不了是不是呢?”

足利义满还是回答:“是。”

小一休听到足利义满的回答,于是露出一副很无辜的样子接着说:“义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这是我们无法阻止的,恳请您的原谅。”因为之前已经接连着回答了几个“是”字,足利义满也知道这件事不宜再严加追究下去了,就这样,一休和尚和外鉴法师安然地渡过了这个难关。

在辩论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些陷阱,从而趁对方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时候,诱导他说“是”。对方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地陷入你设的圈套,这时你就能牢牢牵住他的“鼻子”,使对手乖乖就范。这种诱使对方多说“是”的方法被人们称为“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它对论辩有着非常特殊的功用。

这种“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就要求在辩论开始时千万不能涉及有争议的论点,而应该顺着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之间共同认可的话题,站在对方的立场提出问题,并诱使对方承认你的观点,使对方作出肯定的回答。同时,必须避免对方说“不”。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论辩者,仅仅伶牙俐齿是不够的。你还可以依照矛盾分析的方法为你的思辨指引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首先通过制造假象以使对方产生错觉,接着再诱其上钩,让对手陷得越深,越能增加你成功的几率。当你让对方身陷其中时,便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他荒谬观点的缘由,这样就彻底否定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彻底反驳对方。

宋朝年间,在一起谋杀案的调查中,县官对嫌疑犯严加拷问,就是查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经过师爷的一番诱问,终于把案情查了个水落石出。

王文和张武原本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去外地合伙经商。有一次,他们俩约好第二天早晨五更时分,张武去王文家里找他,然后二人再一块出发。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张武就收拾好行李出门了,谁知到了天亮时分,张武家里忽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中间还夹杂着王文叫嫂子开门的喊声。

张武的妻子一开门,就只看见王文满头大汗地站在外面,他气喘吁吁地说:“嫂子,你丈夫和我约好的说五更天来找我,怎么到现在天都亮了,他还没有来?”

他的话令张武的妻子吃了一惊:“他不是早已经去了吗?”

王文更为惊奇地说:“那他怎么没去我家,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呢?”说完王文和张妻便四下找寻,最后在一个树林里发现了张武的尸体,但是他带在身上的银两却不翼而飞了。张武的妻子号啕痛哭,她一下便抓住王文说:“一定是你害死了我的丈夫!”然后就把王文拉到了县衙。县太爷审问了大半天,仍没有查出真相。这时一直站在一旁却没有开口的师爷胸有成竹地说:“老爷,让我来盘问他吧。”说完他便开始问道:“王文,你跟张武约好今天五更时分到你家会合,结果张武没去,你到张家找他,是吗?”

“不错,整个事情就是这样的。”王文说。

“那你到张武家是怎么叫的门?”

“是这样叫的,”王文接着回答:“嫂子,你丈夫和我约好的五更天去我家,怎么现在天都亮了,他还没有来?”

“你真的是这样叫的吗?”师爷紧追问道。

“苍天在上,若有半句假话,便让我天打五雷轰。嫂子就在这,你不信的话,也可以问问她!”王文斩钉截铁地说,站在一旁的张武的妻子也证实事实的确如此。

“很好!现在我问你,你去张武家里找张武,为什么不喊张武的名字,却偏偏叫张武的妻子呢?你怎么知道张武不在家呢?”

“这……这……”王文顿时便慌了手脚,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