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善用其心
19998000000083

第83章 常怀感恩之心才会幸福(2)

你想得到多少,先要放下多少。你的空间都被填满了。你要先给出一个空间,你想要的东西才能进来。你想成佛,首先要有佛的心量、佛的悲心、佛的奉献精神。这些不具备,无论你采用什么方法修炼,拜再多的师父都没有用。所谓的师父和方法,无非是告诉你一个宗旨:把心量打开。你有多大的心量,就能容纳多少的东西;你有多大的承受力,就能承载多少。当你遇到不同的思想时,你是否能接纳,包容?我们都是和自己对应的、喜欢的、欣赏的,才能接纳和包容。注意,只有当他的力量跟你相反,你包容了他,才体现出你的包容。只有当你接受了和你对抗的力量以后,你才能把你的心量打开,扩展开,否则你的心量没办法拓宽。

问: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应该用忍辱来打开心量?

师:如果忍辱真的可以变成包容,那也没用。真正的包容,对于一个真正志向在佛的人,不存在方法,已经没有包容的概念了,哪里还需要方法?如果真的有一个方法让你变得包容,那也是不究竟的。就像发菩提心一样,你发菩提心还需要我劝你吗?我劝你发的菩提心,还叫菩提心吗?它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就像你的孩子生病了就揪着你的心一样,还需要我说:“哎呀,你孩子生病了,你要好好照顾他呀!”?你说你发不起菩提心,那么你肯定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是一个真正渴望修道的人。

问:我们明知这个人的能量比较弱,我们是回避他呢,还是替他承担呢?

师:这要看情况。当你的力量还比较小,就像在幼儿期,你承受不了时,最好还是回避;当你的力量比较强大,可以转化它了,就不需要回避了。这是阶段性的。只有你的师父才知道你什么时候可以到外面去承担众生的业障,他会告诉你。当你自己修到某个程度时也会知道。今天你出去见那些不好的人,他们散发出来的不好的氛围、磁场被你吸收了,你晚上回到家,一闭眼,一静坐,五分钟就把他们的磁场给净化了,这时候说明你可以出去工作了。如果你白天接触那些不好的氛围和磁场,回去修了好几天还没有净化掉,那你最好少出去。

问:一个人在思维和意识上已经没有过去、未来的念头,能完全处在当下,以佛教来讲是无念了,达到这个状态应该称为什么?

师: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何为当下,也确实活在当下,那么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得道了”,你已经成为圣人,和道融为一体了。

问:我指的是处于没有思维的状态。

师:你理解错了。打个比喻,一个真正活在当下的人,他下棋是观全局,不是没有思维。比如他在下象棋的时候,之所以挪动这个棋子,他的用意不在这个棋子,可能在第二个、第三个。第一个棋只是一个跳板,或者一个诱饵,或者一个手段——这是当下,真正的目的是“将军”。

问:但是真正的灵性已经在思维之上,它已经不是思维了。

师:不管在哪里,首先要借助头脑,借助这个载体。一个真正活在当下的人,他的整个头脑已经改变了,或者说他的头脑已经和灵性合二为一,和万物融为一体了。所以他走每一步棋都是当下,全局皆在他心中。

问:当一个人沉默时,他会听到自己头脑里面思维的声音,这阻碍了他。只有放下思维的时候,才能全身心地活在当下,是这样吗?

师:你这是概念性的错误。我再打个比喻,你一个人坐在这间屋子里,你能不能感受到身边每一个人的起心动念?不要说每一个人吧,能不能感受到一半人的起心动念?你能不能感受到这个磁场、这个氛围?能不能感觉到不是你一个人坐在这个地方,而是有很多场?

答:我感觉进入了一种状态。

师:这就说明这时候你内在的力量已经张开,把周围的人包围进去了。这时候不是大家进来了,而是你把大家包容进来了,所以你能感受到他们的磁场和周边的万物。如果你内在的力量是合在一起的,你就会觉得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再和刚才下棋的比喻结合起来,虽然你只走了一步棋,但全局已在你的心中,你是全然地觉知,这才叫真正的活在当下,也就是和万物融为一体了。这时候你不能说是头脑在思维,或不是头脑在思维,那是一种灵性的感受。

问:关于时时刻刻警觉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怎样才知道自己有这个觉知呢?分不分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师:你有没有觉知到每一个起心动念,你自己应该知道啊。你起的每一个念头、每一种想法,你都很清楚,这就叫有一颗觉知的心,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而不是刚才在想什么你都不知道。

问:这时候需不需要去辨别它的对错、来源和去向呢?

师:这要看情况。如果你是在冥想的时候产生了念头,你就应该知道哪些是善念,哪些是恶念。如果是恶念,就不要让它蔓延下去。不需要去实施的念头,你只要看着它就行了。如果这个念头是你明天要付诸实施的,那你就要分别了。这时候的分别是一种应有的分别。

世间上的事要遵守世间的规则。有一部分学佛的人皈依了佛门以后想修行,把工作、家庭都放弃了,说:“我放下了,我要去跟师父修行,我要到庙里去修行。”实际上佛门里讲的“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有形有相的东西,比如家庭、钱财,而是叫你放下这颗执著的心。如果你把有形有相的东西放下了,可是你内在无形无相的心并没有放下,那有什么用呢?换句话说,你有家庭,有钱财,有地位,你内在对这些东西不执著,不强求,这才是真正的放下。你手里拿着钱,只把它当作一种工具,不会因为钱丢了或者发了财,而过于悲伤或欢喜,这才是放下。一个修行人应该认识到这个道理。

问:怎样才能更好地降伏“我慢”?

师:跟你作对的人,对你不好的人,你向他多弯腰鞠躬,多赞叹他,这是最好的方法。你崇拜的人不需要去赞叹。如果你能把和你对抗的人留在身边跟你共事,这样能很快地对治你的我慢。可是,有时候我们想的、说的和做的恰恰相反。你说你想学佛,想修道,想成就,可是身边都是一些情趣相投的人,有一个和你意见相左,你就想尽办法排挤他,把他赶走。这样你的心量怎么打得开呢?

佛教寺庙还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叫做“丛林”——什么“鸟”都能来住。并不是拥护我万行的人才可以住在东华寺。你们去问问东华寺常住的这六七十个和尚,真正认可万行,理解万行的有多少。并不是只有我的徒弟才能留下来,不是这样。正是那些不认可我的人,搞小动作的人成就了我,他们让我言行举止更谨慎,觉知观照更稳固,是他们成就了我的功德,让我的灵性更加提升。如果身边都是我的徒弟,都维护我,我放个屁都是香的,可能我会肆无忌惮。越是不认可我的人,我越想办法把他留下来。因为他随时都在盯着我,他是我的觉知和观照。

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身边有一个提婆达多。我们都知道提婆达多一心想害死释迦牟尼佛,想尽一切办法要打倒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知道,但一直把他放在身边。自然界的规律是:有相生的,就有相克的;有有形的力量,就有无形的力量。正因为这种自然界的规律,成就了一代代、一个个的伟人。

如果你身边都是些跟你情趣相投的人,那还叫包容吗?如果你做的都是你喜欢、你需要的事,那还叫发心,还叫奉献吗?所谓的发心、奉献,是你不需要,不是你想做的事,别人需要,你去做了,这才叫发心和奉献。很多人都不懂什么叫发心,什么叫奉献。就像有的人来到东华寺说:“师父,我要发心出家。”我说:“你是不是真的想出家,想弘扬佛法呀?”他说:“我渴望出家已经很多年了,我什么都不想做,就想做和尚。”我说:“这还叫发心啊?”所以好多人在概念上搞错了。

问:怎么我心里想啥,别人一瞅就知道呢?

师:说明你身边的都是有智慧的人啊;也说明你的心量放得很开,你把他们包容进来了,他们的心灵和你融为一体了,所以你想什么他们都知道。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不是因为他们想才知道,恰恰是没有想才知道。他们要是真的想了,就不会知道你了。

闻:那怎么才能让他们不知道我想什么呢?

师:你空掉,他们就不知道了。

问:上座的时候,怎么样才能空掉思想呢?

师:如果你有法可修,很快就空掉了;如果没有法可修,没有事情做,脑袋就会胡思乱想。你与其让它胡思乱想,想一百件事,不如给它一件事去想,也就是所谓的“修一个法门”。想一段时间后,可以达到想不想就不想,想入定就入定了,到了这时候,这个法门你也可以放弃了。实际上修任何一个法门的目的都是为了对治妄念,以一念代万念。

问:我在观照自己一段时间后,身心感到很累,眉心和头顶特别胀痛,偶尔会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我该怎么继续用功呢?

师:实际上每一个法门都是为了对治一种情况的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你首先应该知道这是必须经历的,还是不应该发生的。当你弄清楚之后,就知道该怎么施药,怎么对治了。有时候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出现头痛头胀的现象,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有的人心理不健康,头一胀一痛,就不敢炼了。休息一段时间后这种情况消失了,也可以说是功力消失了,他一修,头又开始痛,又像要炸开一样,他又害怕,又放弃了。以这种心态,你永远也过不了这个阶段。因为这种情况是必须经历的。有时候坐到一定程度,眼睛会红肿,牙龈会红肿。你会对治,它持续的时间就短一点;不会对治,持续的时间就长一点。

问:打坐呼气的时候,是用嘴巴呼,还是用鼻子呼?

师:你尝试一下哪个方法能解决胸闷、胃胀的问题。鼻子呼吸的力量怎么达得到这个效果呢?达不到啊,所以要用嘴巴呼。

问:请问上师什么是法门?

师:就是修行的方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