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善用其心
19998000000053

第53章 知识升华即智慧

2009年3月21日

问:六祖没读过书也开悟了,也能讲法。修行和知识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吧?

师:用实践来检验——你把这个观点记到你的脑子里。上千年也就出了一个六祖,比六祖高的还很多。假如六祖有知识的话,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目前国际上几个大师全都是博士、教授,都是高学历、高水平的。自己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不想学习,总拿六祖来为自己搪塞!不知你想不想对自己负责?

问:我看《王凤仪言行录》很受益。王凤仪不就没读过书?

师:对,你们总是对这些感兴趣,特别喜欢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你们永远都不用学习,因为你们有祖师爷,有依据呀!

那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有知识、有文化、高学历的人,他们学习的经历你们不去关注,专门去关注那些没读过书的人!你说人家没读过书,人家只是没进过学堂,你不能说人家没读过书。你们说王凤仪一天学都没有上过,可是人家从小在家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全都读完了,你怎么能说人家没读过书呢?你们在学校读的那些书,学的那点东西怎么能和人家比呢?

过去佛教里面有很多出家的大师都没在学堂读过书,都是出了家以后,在寺庙里面师父手把手教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没有学历,有知识,有文化。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没有学历,他保证谦虚得很。如果那些大师们都正正规规地进学堂读书,他们的影响力又何止如此?

神秀大师几次进皇宫讲法,成千上万的人去听,多威风啊!六祖却只能呆在南华寺,在韶关地区的小庙里讲一讲。讲了一辈子,收了一个大学生徒弟,就是法海禅师——一个翰林学士。这个法海禅师本身就是个开悟的人,他把惠能一辈子讲课的内容整理出来,然后进行文字加工,就成了现在的《六祖坛经》。

问:那是徒弟厉害,还是师父厉害呀?(众笑)

师:那肯定是徒弟厉害了(师笑)。况且《六祖坛经》翻译了无数遍,不知被后来开悟的祖师大德们修改了多少次,才成为今天的版本。

所以,你们这种理念决定了你们这一辈子都没有出息!一点都不推崇真理,不畏惧真理,整天坐在那里痴心妄想——要开悟,要成佛,脑袋里面却空空的,什么都没有!难怪你们像一群蜂子,听说这个大师来了,你们就扑过去;那个大师来了,又扑过去。扑来扑去,累得半死,虚度光阴,最后还是一无所获!

什么时候头脑冷静下来,把国内外那些大师的著作读一读,了解一下他们的思想?哪怕是翻一翻目录,看一看标题,看一看人家的简介,也受益了。你没有时间看内容,就看标题,也知道这本书、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作者是什么观点。过去的祖师喊破了喉咙:“修行首见地。”你没有见地,第二步怎么修证?你修证不上去,怎么验证佛法的真实不虚?又怎么出来行愿呢?

问:经书太深了,理解不了,看着就犯困。

师:为什么看不懂?你的文字基础太欠缺了,不具备五千个汉字的词汇量。而且看懂经书还要具备一定的佛学知识和见地,要有一定的悟性,否则怎么读得懂《龙树六论》《大智度论》,怎么研究《楞严经》《楞伽经》呢?读不了佛经,又怎么去理解和运用?就是读懂了,你也未必能掌握。你理解了它的意思,能够运用了,才叫做掌握。

古人讲:“七分见地,三分修证。”可见见地有多重要!见地决定了你这一辈子境界的高度和深度。在这方面尤为重要的是你的启蒙老师。你这一辈子能不能成就,能不能入道,是不是闻到了正法,修得对不对,你的启蒙老师决定了一切。

问:现在很多法师喜欢故弄玄虚,把佛法搞得很神秘,一些信徒没学佛还好,学了佛之后,反而变得神经兮兮的!

师:那是你不懂。你没有进入到殿堂里面,所以你觉得里面神秘。他怎么不把万行搞得神经兮兮的呢?万行也是这里面的人啊。如果你也是这里面的人,你会神经兮兮的,会迷惑吗?你不懂,说明你没走进来。我懂,说明我走进来了。

古人讲:“药不必扁鹊之方,书不必孔丘之言,合意者从,病愈者良。”意思是说不一定要扁鹊开的方子才能治病。

问:我当时也是按您的思想说的。

师:你不要说,一说,人家就把你套住,你就不能自圆其说了。

问:就是说我是在拾您的牙慧,没有说服力,所以人家不相信?

师:我说的你只能记住,放在心里面默默地消化,然后和它融为一体,再进行加工。而且你还不必只记我一家之言,你最少要学上百家之言,把它们都消化,融会贯通之后,才能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师:你说你要成佛,你拿什么来成佛呀?

答:我有时间。

师:还有什么呀?

答: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能成佛。六祖大师说自性本自具足,众生本来平等,本来是佛。既然这样,我怎么不能成佛呢?

师:那你出来起用看看?出来试一把呀!

答:(他人代答)时间没到啊。

师:(师笑)对,时间没到!你看,你都不会对答了,人家还会对答,这就是智慧!

问:一个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您说出世间的搞得再多,世间的东西没有,到头来还是空,还是不能起用?

师:如果出世间的东西你真的了知,你就会起用了。世间的东西你真的彻底明白了,出世间的你就轻而易举地进去又出来了。我们之所以进入不了出世间,就是因为世间的这堂功课不及格。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不明白,什么都不明白。

问:是不是要很有能耐的人才能成佛?

师:佛本来就是非凡的人才能成,岂是凡夫所能成?

问: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受用吗?

师:你自己都不能受用,还能让别人受用?自己都烦恼得不得了,还能帮别人解惑,去烦恼?佛法首先是自受用,然后才让他受用,也即所谓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然后彼此都圆满,彼此都高兴。如果你高兴,你周围都是愁眉苦脸的人,这个世间不是还有一半的人不高兴?这也就是为什么佛菩萨解脱了,还不愿意走掉的原因,他们走不掉的。

答:能看书的时间太少了。

师: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必太长,一天读一两页就够了,记住一句话、一个问题,去思考,去静虑,带着这个问题去睡觉,睡着了,梦中就得到答案,就解惑了。而且有时候不一定是思考书上的东西,见到一个人,看到一件事,听到一句话,都可以思考。要活学活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用知识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再通过生活来检验我们所学的知识。古人说:“最笨的人只会读书,最聪明的人是会读人,最智慧的人是能读己。”这就是所谓的“读书、读人、读己”。相比之下,我最笨,只会读书。而你们比我还笨,连书都不会读!

问:是何因缘师父谈的一些家常,大家听了都这么欢喜?纵然有一些人说得天花乱坠,也……

师:我是把你们当作家人,当作自己的徒子徒孙,才说这些。不能对你的家人、你的徒弟说真话,哪里配做一个师父啊?你的水平高低是另外一回事。佛教里面讲:“你懂,但不说真话,就断了人家的慧命;你不懂,说错了,那是另外一回事。”佛教讲一切以起心为主,以起心来论因果。我不懂,说错了,没多大的因果;我懂,但说假话,那是最大的因果。就像世间上有那么多大师,他们的理论谁高谁低、谁是谁非,谁正谁邪,我不清楚吗?我太清楚了!

我对自己有个要求:走出东华寺不讲课,走出东华寺不收供养,走出东华寺不收徒弟。你们以后出去就用这种方式,这就是道,这就是江湖道。你不懂这个道是行不通的。

俗话说:“盗亦有道。”各行各业都有道——这就是真理,这就是道。你懂这个道,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你违背了道,就要付出代价。天下没有没结果的事,你只要做了就会有结果,什么因就结什么果。就存在而言,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

我对你们原来有很高的期望,很多的幻想,可是这个幻想逐渐逐渐破灭了,这个期望也逐渐逐渐消失了。你们这么年轻,真的,我们在一起学习,一起修行,比什么都要幸福,比什么都要好。一呆二十年,你们出去,那真的了不起,个个都是大师!你想想,在一个地方修学二十年,出去怎么可能不当大师呢?大家都这么年轻,都是二三十岁的人。

佛教里面讲“六十得志”。出家人六十岁得志不算晚。出家是越老越宝贝。你年轻轻的出去,信徒都不相信你。就是相信,也带着怀疑,怕你钱多了去吃喝嫖赌,或者还俗回家讨老婆生孩子;给你高职位,你名气大了,又怕你乱来。如果说你是个老和尚,谁都放心。给你钱,你不会乱花;给你权,你也不会乱用。你只会一心一意弘扬佛法。

祖师讲:“六十弘法才是道。”六十岁以前不要弘法。过去是行脚,没有交通、通讯工具,所以定的是六十岁。现在社会进步了,一切都现代化,速度加快了,五十岁出去弘法也可以。机缘不成熟,你就老老实实地呆在一个地方埋头苦学,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可是我们都没有这种苦修苦学的恒心和毅力,却动不动都想当大师,想成佛!我随喜你,祝贺你呀,有这么大的抱负!可是我问你,你拿什么来当大师,拿什么来成佛呀?我不是给你们讲过无数次成佛有几个必备条件吗?你具备了几个啊?你XX只是具备了一个条件,就是年轻。具备一个条件够吗?不够!还要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和一个好的生理素质,一个好师父,一个好环境,和一个好法门。只要这一切都具备了,你一定会成就,你不想成就都不行!

问:常听到人家说很羡慕我这个年龄,后悔当初的选择(指未在年轻时出家)。如果换作您是我,您会如何规划您的人生?

师:跟随一位大师做侍者。你看,过去那些成就的大禅师,哪一个不是跟着前面的禅师做侍者?而且一跟就是二十年、三十年,那学的才是真东西!做侍者,不仅仅是服侍,还要学习人家的修养、气度,人家的高度和深度,人家的见地。人家所积累的社会关系你都接过来了,你就完全变成他的化身了。而且他还能指导你学习,教你从哪里下手,因为人家是过来人。

我之所以对佛学理论能摸到一个轮廓,能很快地走进去又走出来,就是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拉蒙上师,一个是空有师父。空有师父很简单地告诉我:“佛学大门你想走进去,除了《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这几本书之外,任何书你都打不进去。走进去以后,你就读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包括《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细研磨论》和《成名言论》),然后走出来,一定能起大用。佛学就是从唯识入门,从中观出来,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途径。你所谓的诵《华严经》《法华经》《楞伽经》,那些都是谈玄说妙,讲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唯识和中观,一个是心理学,一个是哲学。无论中国的学问,还是外国的学问,就这两大类。”

问:是哲学高,还是心理学高呢?

师:哲学虽是谈玄说妙,但可以为培养见地打下良好的基础。心理学是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哪一个大师不是出色的哲学家。你不通达哲学,想了解整个人类的智慧、真理,想辩才无碍,没门!你开悟了,只能说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可是你没有文字功底、语言功底,没有材料,你还是表达不出来。这就是佛门里说的“心明口不明”。为什么心明口不明呢?因为没有文字功夫,没有语言功夫,你懂这个道理又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