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其心无住
19997900000087

第87章 人之初性本善

问:……(一居士提问,说话含糊,口齿不清)

师:说话吐词要清晰明了。古人讲,说话写文章要深入浅出方为高水平、高境界。

深入深出只是一般水平。浅入浅出门还没入。你说的话、讲的道理,众生听得懂才能受益。如果你“之乎者也”,或用一些生僻、晦涩、华丽的词句故作高深,对方听不懂也看不懂,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看不懂佛经是因为我们不懂文言文,我们的文学功底太薄弱了。佛经上的古文就是古时候的白话文,是古人交流的普通话。只是我们的文学素养太差了,加上文字的简化,白话文的运用,所以觉得古文难懂。再过一千年,今天的白话文可能又成为“古文”,未来的人可能又看不懂了。所不同的是,古人谈话交流时更多的是用意念沟通,或者使用肢体语言,很少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即便使用也是惜字如金,寥寥数语便将意思表达清楚。当时人们身心灵的境界很高,都处在道中或者离道很近,一个肢体语言或几个文字,对方已心领神会,无需赘言。不像今天,一个简单的意思要说很多话,甚至配上很多肢体语言才能表达清楚,让对方听明白。

现在很多大师、学者、专家的著作多得惊人,动不动就出全集,比如说万行全集、一行全集、三行全集……有的是去世后别人给他整理出版,有的人还没过世全集已经出来了。而古代那些圣人、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一生的著作可能就是一本或几本薄薄的小册子,甚至只有几千言。难道古时候那些祖辈还没有我们现代人的文化底蕴深厚吗?实际上大道至简,对道的描绘只言片语足矣。之所以古人、今人说了那么多,是因为怕众生听不懂,说的都是重复啰嗦的话。就像你们看《降伏其心》《善用其心》一样,没什么大变化,翻来覆去讲的就是一个东西、一件事:转变心态,调好身体,提起觉照,面对事情,服务众生,一个人只有面对事情才能成长。这么多年来说的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可是听不懂的还是听不懂,不去做的还是不去做。既听得懂又去做的人,不用讲他也懂,也会去做。你们认为“根器”二字应该怎么理解?

答:应该是综合素质。

答:应该是领悟力。

答:是智慧、健康、能量加心态。

答:是习气的轻重,习气轻的根器就好,习气重的根器就差。

答:根器包含了前世和今生。前世是指多生多世的业力、习气、嗜好。今世是心态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答:是心量的大小。

答:是累生累世修行的根基。

答:是拿得起放得下。

答:是心力、体力、魄力和心态。

师:“根器”二字是佛教用语,它指的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素质、修养、行为与心态,也就是境界。有些人先天就好吃懒做,甚至喜欢吃喝嫖赌,不负责任,这就不能说是根器,而叫恶习。并非先天带来的就叫根器,一个人满身恶习,怎么能说他有根器呢?佛教里说的“根器”是指一个人善的、美的、好的、积极的、阳光的一面,比如有的人生来就具有奉献精神、责任感、包容心和很好的道德修养,我们称这类人为大根器。

有的人生来就自私自利,喜欢占便宜,嫉贤妒能,自己的事情都不愿意做,让父母、别人替他做,这些叫做恶习。这种人你就不要指望他能奉献,有责任心。这样的人都是从三恶道里来的,怎么配用“根器”一词呢?把“根器”这个词用在这种人身上是对它的亵渎。有一种人稍微笨一点,但他很用心学习,很努力,很积极向上,心态很好,很阳光,你说了他马上就接受,就努力去做,不会排斥。这种人虽然根器差一点,但人品好,这就是中根器。虽然他不明白真理,但他尊重真理。比如你说这是好东西,这是真理,这是学佛,他马上就信,就去学,就去做。还有一种人你跟他说学佛好,他会指着你的鼻子笑话你说:“都二十一世纪了,你怎么还在搞这些迷信呀!”二十一世纪又怎么样?公元前五世纪这些都是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他们玩的东西,难道他们是迷信之人?如果我们的人文文化回到公元前五世纪,再加上现代的科技文化,不敢想象现在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现在整个世界在追求科技文化的同时,也在恢复人文文化和灵性文化,所以社会正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大根器的人能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中根器的人发现不了问题,当然也不能说他能处理问题。你必须告诉他问题所在,症结所在,问题的严重性,再把方法告诉他,他才能明白,才会接受,才会去处理或者避免。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上根器的人知道修行没有捷径,只有老老实实地去做。他闻到了法,遇事时会很坦然、心平气和地去面对,想办法去改变。不像有一种人,遇到事情后首先想的是怎么为自己开脱辩护。实际上这两种人都在用心,但他们的动机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用心去处理它,后者是用心去躲避它。两个人都不轻松,都在消耗自己的心力,但前者在消耗心力的同时成就了,后者在消耗的过程中堕落了。就像现在社会上有两种把身体搞垮的人,一种是干事业把身体搞垮了,一种是吃喝嫖赌把身体搞垮了。前一种人垮掉了身体,但功成名就了。后一种人垮掉的不仅是身体,更是精神,成了精神的乞丐、心灵的乞丐。

本来大家都有佛性,为什么在我们身上体现出的都是三恶道的恶习呢?既然我们学佛了,知道我们的内在既有佛性也有人性,为什么不把我们的佛性发挥出来呢?如果不学佛,按传统的说法,“食色性也”。学佛以后我们高了一个层次,寻找内在的佛性。虽然人性是自私贪婪的,只要我们能把佛性中的慈悲、博爱、忘我的精神发挥出来,我们就是佛。反之,让人性发挥作用,我们就是凡夫俗子。一个人在逆境中更容易认识自己本性中的另一面,如果一直处在顺境中,很难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凡是能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人,都经历了无数次顺逆境的磨练。

2011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