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其心无住
19997900000048

第48章 一心不乱就是禅(2)

一个人一辈子是否能遇到明师和善知识,可以说是注定的。这个“注定”也是由你累世对真理是否渴望和尊重决定的。对善知识、对真理不尊重的人,在他的人生中很难遇到有智慧的人。你渴望什么,尊重什么,在你的人生中才会遇到什么;你不渴望,不尊重,是遇不到的。为什么有“心想事成”和“感应”一说呢?如果你对道、对真理真的很渴望,佛菩萨和龙天护法就会让明师出现在你眼前,怕就怕我们对真理不是真正渴望。很多人学佛修道只是嘴巴上喊一喊,实际上可有可无。如果你属于这一类型,你是很难遇到善知识的。

问:学佛修道为什么要专一、专注,把思想集中在一个点上?

师:因为我们的头脑太活跃了,一分钟,甚至一秒钟都停不下来。《弥陀经》上讲一个人念佛能念到七天一心不乱,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对凡夫来讲,不要说七天了,能做到七分钟一心不乱都要恭喜你了!既然头脑不能停止,不能专注,我们干脆不用它,想办法放弃它。

我们头脑储存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活到一百岁,里面也只储存了一百年的信息。可是我们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国度轮回了很多世,这些生生世世的信息都储存在我们的八识里面,也就是我们的八识里面什么样的信息都有。如果我们能通过一种方法进入八识,就能把里面的信息调出来,输送给头脑。但是对凡夫来讲,要进入八识是很难的。

这个道理就如同我们晚上做梦,梦中发生和经历的事情非常清晰,醒来后常常忘得一干二净。什么时候你能学会把梦境的信息传输给头脑,头脑就会有所记忆,就可以把梦境回忆出来。我们之所以梦醒后就忘了,是因为八识的信息没有传输给头脑。

我们学佛,一是把自性的力量和信息输送给头脑,二是不用头脑,随时把自性的信息调出来使用。可是有一种修行人,当他进入某个阶段,处在自性的状态里,出不了状态,我们就说这个人说话神神叨叨的,听不懂,说他着魔了。如果你处在状态里面,是很难和一个没有练功、不信教的人交流的。我们身上有三种力量——身、心、灵,正因为需要和不同层次的众生沟通,所以才具备了这三种不同的力量,不同层次的人,就用不同层次的力量和他交流交往。修行如果有功夫的话,可以随时从一种状态中走出来,进入另一种状态,不会变化就不能起用。真正的大智慧都在自性里面,头脑储存的只是这一世的信息,只在这个空间才有用。为什么佛教说要“无我”呢?无我就包含了变数,不是一种状态。只有变,才能生妙用。

问:是不是找到了自性,修行就成就了?

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并不是找到了自性,就大功告成,就成佛了。我们通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世间考大学,你拿到了入取通知书,算不算是大学生?明心见性,找到自性,跟这个道理一样,你拿到入取通知书,但又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即便成佛了,还需要学习,还需要继续修行。很多人会说:“已经成佛了,证到三身四智了,圆满了,还学什么?还修什么?”因为众生的业力是无穷尽的,佛的智慧当然也是无穷尽的。佛是不停地修智慧,众生是不停地造新殃。

有人说既然成佛了,佛应该是万能的,我们就不用修了,佛把我们全部度走就好了。果真佛能把众生都度完,就没有今天这么多凡夫俗子了。为什么现在的众生越来越多,成就的明师、善知识越来越少呢?为什么现在学佛的条件这么好,修行成就的却这么少;过去物质那么匮乏,没有保障,修行成就的反而那么多呢?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物质丰富不仅不能助道,反而会障道。因为这个时代的文化都是满足感官的享受,很少是为心灵而设的。古人的文化,古人做任何事情,考虑的都是心灵,而不是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的满足和享受。这个时代的文化大部分是把人往外引导,而不是往内、往心灵上引导。一个人越向外追逐,内在越空虚,越摇摆不定。只有找到内在的自性,才能找到真我,才会拥有无穷无尽的智慧。

明心是看到了方向。见性是看到了道,但还没有得到它,没有和它融为一体。我们现在所知道、所掌握的道理,只是一些知见而已。但是,如果你的知见通透,也不失为一个修行方法。问题是我们的知见都没有串联起来,没有融会贯通,都不圆满,达不到圆融无碍。过去的修行人一旦认定了一个明师,确定了一个方法,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十年二十年。过去的出家人是十年住一个庙。现在的出家人是一年住十个庙,都亟不可待地寻找善知识,似乎对真理更渴望。以这种浮躁的心,怎么可能修道呢?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去找善知识都是瞎碰,善知识认识你,你不认识善知识。现在学佛的人总喜欢听别人讲,自己不愿意去阅读经典、祖师语录。

成佛没有捷径,只有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把基本功练好,基础打牢,才有可能顿悟,才有可能十地顿超,否则,一迈步就偏离了道。

过去佛教很少在民间传播,普通老百姓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没有保障,怎么可能真正用心去修道呢?真正修道的人在物质上是已经彻底满足了,超越了,不会在修道的时候还留恋、贪恋世间的物质享受。所以只有士大夫、贵族以上的阶层才会真正渴望开发内在的精神领域。但是,未必所有的士大夫、贵族阶层都渴望开发自己内在的精神领域,有一部分会沉迷于物质领域的享受。也有极小一部分挑担卖菜、砍柴的老百姓会进入精神领域。所以过去的善知识通常会先问你一句话,你答得出来,他就跟你谈道;答不出来,他说一通你听不明白的话就走了。

佛法进入中国,说中国有大乘气象。因为中国人特别喜欢谈玄说妙,所以大乘思想确实在中国得到了继承和传播。中国自古以来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任何外来文化到了中国都消失了,融化了,被吸收了,最后体现出来的还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这个熔炉太大了。今天中国的佛教看起来似乎很兴盛,但真正有修行、有成就、证果的远远赶不上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南传佛教。

问:是不是只要别人需要,我们去帮助他,就是慈悲?

师:什么叫慈悲?佛教对慈悲的定义是怎么下的?我们只会背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慈”是给予众生安乐,“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概念上这样讲没有错,但是一个真正慈悲,真正做慈善的人,首先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也就是他能分辨是非,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你分不清是非,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你以为你在做好事、做慈善,实际上很可能在造恶。

判断一件事、一个人的好坏,首先要有智慧。你没有智慧,想做一个好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有些人干脆说:“只要别人需要,只要众生痛苦,我们就去帮助他。”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可是若说需要,在座的恐怕没几个人说我不需要。你不需要这个,可能需要那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

所以不是一个人需要,我们就应该去帮助他、满足他。有时候他需要,我们不满足他,是对他最大的帮助、最大的慈悲。我经常对弟子说有求必应的明师不是一个好明师,对子女有求必应的父母不是合格的父母。但是有些信徒认为有求必应的明师就是好明师,有求必应的父母就是好父母,实际上大错特错。教育的方法很多,有求必应固然是其中一种,有求不应也是其中一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更适合有求不应。在大街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乞丐,有时候我们的悲心生起来,就会投给他们一些钱,投了以后,我们可能会想: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骗子?的确,路边上有些是职业乞丐,他们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可是,谁不想活得风光体面,谁不想做个人上人,谁愿意以这种方式生存呢?如果你真的想做好事、做善事,不带任何目的,只是单纯地想帮助这个人,不管他是真穷真需要,还是不穷不需要,是装的假的,只要你是带着一颗清净心、无所求无所住的心做了这件事,对你来说它就是善事。至于受者是真需要还是假需要,佛教讲因果要辩证地看。相反,如果你带着一颗有目的、有所图的心来做善事,虽善不善。为什么佛教讲要无相布施?它指的是,用一颗清净的心无相布施,才会获得真正的功德、福报和善缘,否则连善缘都得不到。所以做善事,心态非常重要。

问:现在天灾人祸越来越多,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呢?

师:世间各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天灾人祸,电视、报纸每天都在报道这些新闻。如果某一天所谓的“世界末日”真的来了,大家都死了,就你我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就算我们修得好,得道了,成仙了,但众生都死了,我们几个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佛之所以是佛,就是因为众生都是凡夫,佛的存在才有价值和意义。如果众生都成佛了,也就没有佛了。有些人并不想成佛,只想做一个人,相信持这种想法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如果你能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你就是一个快乐、自在、解脱的人。既然你已经快乐、自在了,你就是佛了。我们通常说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固然有一种佛是这样。但是,还有一种自在、快乐、无所求的佛,这种佛当下我们就可以做到,佛就是一个解脱自在的人。

很多气功大师有特异功能,有神通,最后往往生病,神通越大,活得越痛苦。因为他对众生表演多了,众生的胃口越来越大,每个众生都想看到,只有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他们才会相信,只要一个没看到,都说是假的。众生恰恰就愚昧在这里。你的眼睛能看多远,你的耳朵能听多远?难道你看不到的、听不到的,就不存在了吗?实际上我们看到、听到的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是我们看不到、听不到的。

一个人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如用在当下。正因为我们当下不能解脱,才寄希望于未来。可是你当下都不能解脱,未来又怎么解脱呢?你今天担忧,明天还会担忧,后天更会担忧。如果你今天不担忧,今天解脱了,明天、后天怎么还会担忧呢?

天灾是免不了的,人祸也免不了。实际上天灾是地球、是大自然自我调整的一种方式。如果大家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凡是有温泉的地方就很少甚至不会发生地震,因为地热已经得到了释放。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有自我调整的方式,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团体的规章制度,这是一系列对治、调整的措施和方法。有的人身上长疮、长脓包,那也是身体在自我调整,经过了这个过程,身体会变得更健康。地球自我调整之后也会更长久,并不是发生了各种自然灾害,就意味着地球要毁灭。用佛教的观点来讲,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成住坏空”的规律,任何事物从形成的那一天开始,就意味着有空亡的一刻。但是,即便空亡也是自然规律,今天的空亡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成与住,如此循环不已,生生不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安住在当下,这就是对社会、对人类最好的回报和保护。为什么佛教强调修行就是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呢?如果每个人都管住了自己的身口意,这个社会就安定和谐了。如果每个人都不想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只想管住别人的身口意,那就会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问:请问走路入定是怎么达到的?

师:先学会一心一意地工作,在你的工作中入定。工作一心一意和念佛打坐一心一意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实质上没有区别。我是通过盘腿打坐达到一心不乱,你是通过走钢丝达到一心不乱,彼此的一心不乱有什么区别呢?没有区别。你会说:“你这种一心不乱能了生死,到西方净土。我这种走钢丝的一心不乱不能了生死,到不了西方净土。”如果你走钢丝真的达到了一心不乱,你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并不是信教的人都能到天堂,往生西方净土,没有达到一心不乱是往生不了西方净土的。无论你通过什么方式,只要达到了一心不乱,临终的时候,你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所以临终往生的去向,取决于生前是否达到了一心不乱,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定力。你有了定力,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

有的人修定,结合他的职业和工作,非常容易达到一心不乱。如果你硬让他放下他的工作,跟你一样吃斋念佛打坐训练一心不乱,那是画蛇添足。一个舞蹈家,一个音乐家,在歌唱舞蹈的时候,已经和音乐、舞蹈融为一体了,忘我了,你再让他学盘腿打坐是没有必要的。方式不重要,达到目的才重要。最好的方式是不改变生活习惯和工作来训练禅定。佛教讲一心不乱就是禅。带着觉知,认真投入地把你的工作做好,就是修行。

2010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