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其心无住
19997900000039

第39章 只有发心才能成佛

一念清净,无明去,智慧现;一念执着,无明起,烦恼生。实际上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都跳不出《降伏其心》。在座的有几位把《降伏其心》读过三遍?读书本身就是在修行。可是很多学佛的人宁可整天闭着眼睛,盘着腿,胡思乱想,浑浑噩噩,不看书,不学习。实际上这种所谓的“修行”是用来掩饰自己的惰性。修行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固定的作息时间,到了打坐时间就打坐,到了学习时间就学习。知识累积不够是开不了智慧的,只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我们之所以开不了智慧,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知识。当你的知识和经历累积到一定程度,由量变达到质变,转识成智,你就开智慧了。

我们头脑的活动是与生俱来的,你不让它记忆佛经,思考佛经,不给它信息,它就会胡思乱想,妄念纷飞。你白天看了哪一部经,晚上打坐就参里面的某一句话。比如什么叫“应无所住”?什么叫“妙明真心”?什么叫“本自具足,本自圆满”……你的头脑有事做,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就大家目前的水平,尽管放心大胆地去用功,绝对不会走火入魔,不会进入枯木禅,不会走错路。你都没有上路,怎么会走错路呢?要达到三禅以上,才会进入枯木禅。枯木禅是一心不乱,身心两忘,在身心两忘的同时觉照也丢失了,只处在止上,忘掉了观。止为定,观为慧。只止不观,是处在死定当中,身心像一潭死水。

过去禅宗有一句话叫“枯木倚寒岩”——本来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之躯,坐在这里却如同枯木一般,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没有了。一个修行人不仅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而且他的情绪、情感、觉受比世俗人要敏锐、强烈、精确数万倍。一个修行人的六根是同时起用的,你只要起个心,动个念,说句话,或流露出一个眼神,他就知道你处在什么境界,是什么状况,该用什么方法对治,根本不需要你多说。六根处于散乱之中的凡夫才接收不到他人的信息,感受不到他人的起心动念。

菩萨的悲心、佛祖的智慧,是因为他们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达到了顶峰,由量变达到了质变而产生的。如果佛菩萨没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怎么能感受到众生的痛苦和渴望,又怎么能解除众生的疑惑呢?如果修行人像木头石头一样没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跟死人有什么区别?众生来到我们面前述说他们的痛苦、愿望,我们又怎么能感同身受,怎么能生起悲心,为他们拔除痛苦呢?我们之所以没有悲心,就是因为我们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不够强烈,不够精确到位,不够圆满。我们所谓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是处在散乱当中,当无明的众生带着烦恼、痛苦来到我们面前,我们无动于衷,没有感觉。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感受不到别人的喜怒哀乐。你千万不要说修行人没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你这么说,就两个答案:一你是个白痴傻瓜。二你是个没有灵魂的人。我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痛苦不堪,你为什么感受不到呢?我贫穷困顿,无法赡养父母,你为什么感受不到呢?我终于找到了明师,战胜了自我的贪婪,修成了正果,我的喜悦为什么你也感受不到呢?……你感受不到,怎么能对症下药,为众生拔除痛苦呢?佛菩萨的悲心是因为看到感受到众生的痛苦才生起的。佛菩萨的智慧是因为看到了众生的无明才打开的。

想成佛,必须有佛的心量和承受力。你的承受力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你能包容多少,就能和佛菩萨感应多少,就能获得多少佛菩萨的加持力。你们可以问问自己有没有佛的心量,有没有佛的承受力。如果没有,你这辈子注定不可能成佛!

很多人所想所说和所做的相差太远了,想出家,没有牺牲和奉献精神,怎么能出家呢?为什么古人那么尊重出家人?因为出家人把自己的一生全都奉献给了三宝,没有个人的私心。现在很多人说自己要“发心出家”,什么叫发心?

答:为了团体的利益勇于去做去承担,就叫发心。

师:讲得好。不是自己需要,是别人需要,团体需要,国家民族需要,你去做了,敢于牺牲奉献,做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才叫做发心。如果做的是自己需要、自己喜欢的事,又怎么能叫发心呢?

过去的出家人都曾经在社会上功成名就。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想要的一切都拥有了,但是看到佛法衰微,真理得不到传播,众生疾苦没有人能帮他们拔除,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才毅然放弃家庭、妻儿老小和拥有的一切而出家。而且他们在世间时,往往四明已经达到了顶峰,所以一出家就成祖师,这才叫做发心出家。试问:如果你在世间什么都拥有,样样如意,事事顺心,你会出家吗?既然出了家,你能不能拔除众生的痛苦?能不能续佛慧命?如果不能,怎么能叫发心出家呢?

但是,二十一世纪将会有一大批素质高,在社会上功成名就,信仰佛法的成功人士发心出家。因为他们看到社会上有几十万僧尼,却没有几个能把佛法继承下来,延续下去,把真理原原本本地讲述给众生,没有几个人能拔除众生的痛苦;看到自己的信仰被扭曲,被破坏,将被毁灭而痛心疾首,不忍佛法被邪知邪见的人继续糟蹋下去,所以发愿出家。这才叫做发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家,这样的出家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出家?是为了谁而发心?我们学佛能做什么?出家能做什么?如果是为了自己而出家,能叫发心吗?为众生、为三宝、为国家民族发心,才是发心的真正意义。

既然出了家,当初你发心的那一念,那个理想抱负,那颗菩提心是减弱了还是在增长?只要你能保持十年前闻到佛法时的那一念、那个心态,你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出家人。即便这样,你还成不了祖师,成不了佛菩萨。祖师、佛菩萨的道心是与日俱增的,这才是祖师和佛菩萨的风范。既然出了家,就要跟祖师比,跟佛菩萨比。心中只有佛菩萨,只有祖师,了生死才有希望。出了家,你就应该为了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而刻苦努力,勇猛精进。如果你坚守这样的信念,十年二十年下来,你就是祖师。

万行二十三年来就是这样想,这样走过来的。当初的那一念到现在都没有改变,道心年年都在增长。一个念头保持二十年不变,你怎么可能没有成就呢?为了你的信仰,为了你的理想,吃再多苦也不为苦,受再多气也不为受气,因为你是要成佛作祖的。不付出代价,跟别人一样得过且过,怎么可能成佛作祖呢?古人之所以能成佛作祖,是吃了别人吃不了的苦,承受了别人无法承受的磨难与磨练,所以才成就了。一点气、一点累都受不了,临阵脱逃,跟凡夫有什么区别?没有超人的志向,超人的智慧、心量、胆识、魄力、耐力和承受力,就没有超人的成就,你就跟普通人一样。你有一点点与众不同,你内在的品质比别人高一点,心量比别人大一点,你就上了一个层次;你比别人勤劳一点,奉献精神比别人多一点,你又高了一个层次;你的耐力和承受力比别人强一点,你更高了一个层次……你方方面面(方方面面综合起来,统称为素质)都比别人高一点点,你的素质就比别人好,你的成就就比别人大。

出家人什么都要学。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是一种美德。做人的基本素质都不具备,想学佛成佛,可能吗?想学佛,先做人。人该具备的品德都具备了再去学佛。我们学佛修道这么多年还入不了道,就是因为基本的品德不具备。连基本功都没有,怎么入道呢?

一个学佛的人遇事总为自己解释辩护,可见内在的承受力多么小。你与其用心解释,不如用心去找原因,把事情做好,把人做好,用事实来说话。

干什么都要一心一意。这个一心一意指的是全心全意。你全心全意地工作,全心全意地打坐,全心全意地学习,全心全意地吃饭……做任何事都全心全意,无论做什么你都会成功。如果你做什么都三心二意,任何事你都做不好。

东华寺这么好的修行环境,再不进步,真的是冤枉啊!父母给了你健康的身体,这么好看的容貌,又生在太平盛世,闻到了佛法,遇到了明师,住进了寺庙,你应该感到很庆幸、很知足、很感恩!你应该利用这个身体、这个时代、这个太平盛世、这个环境,好好地用功修行才对,而不是享受你拥有的这一切!

学佛,就要存佛心,说佛话,做佛事,以佛的标准要求自己。千万不要跟身边的普通人比,要跟祖师比,跟佛比!你想在东华寺出家,不是你有信仰,我就收你。信仰能说明什么?信仰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谁的信仰经得起考验?谁不是人云亦云,跟风从云?谁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能不被环境转?我不会看你的信仰,而是看你的素质、你的发心、你的所作所为,这些才是你信仰的真实体现。

希望大家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发心,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家,出了家能做什么!如果你出家是看好这个环境,这个饭碗,什么都不会,不能为三宝做事,只是混饭吃,你就是一个贪婪者、索取者、占有者,不是一个创造者、施予者。

过去两个信徒死了以后去投胎。阎罗王问第一个说:“你想做一个施者,还是做一个受者?”这个懒汉说:“我想做一个受者。”阎罗王说:“好,很好!”另一个说:“那我就做一个施者吧。”阎罗王也说:“好,很好!”阎罗王接着说:“受者就是乞丐,靠接受别人的施舍活着;或者是一个身体残弱、六根不全的人,靠别人养着,给他端吃端喝;或者是猪牛羊等,靠人饲养。”那个懒汉一听,后悔极了。阎罗王接着又说:“你想做施者,我就让你功成名就,给你荣华富贵,让你成为富豪、高官,做大智者、大勇者;让你有足够的智慧教化别人;有足够的财富施予别人;有足够的权利利益别人;有足够的体力帮助别人;有足够的能力干一番事业,养活成千上万的人;有足够的能力做祖师,让大家来到你身边,闻你的法,修行悟道。”这就是施者与受者的区别。

你愿意做施者还是受者?发多大的心,就成就多大的事。只有发施者的心、利益众生的心、成佛的心,才能成佛。

2010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