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其心无住
19997900000036

第36章 佛法只为利益众生而来(3)

问:哪三个人呢?

师:一个是江西的年轻和尚,才二十几岁。他也是听说万行和尚闭了多年关,所以来了。我们对面而坐,谈了很多。他突然话题一转,说了一句“行云流水”,我一听,心想:哎呀,这小子还修得蛮好!所以我接着说:“切莫执著!”他又说:“万里无云。”我说:“尚需努力!”他说他现在用功用得很好,正念像行云流水一样,中间没有间断,杂念插不进来,功夫已经很纯熟了,别人打不了他的岔,打不断他的正念。闭上眼,眼前是湛蓝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我告诉他,尽管你眼(第三只眼)前出现的是这样的画面,但离道还远得很,不要执著,不要停止,还要继续努力,还有一道重关。第二天他走的时候说:“我去住茅棚,过几年再来。”这些年来我一直牵挂着这个年轻和尚,不知道他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当年他一闭眼,整个虚空都是湛蓝湛蓝的,晴空万里,金光灿烂,没有一点乌云。他的心灵世界当时就是这样。如果这几年他突破了这个阶段,不再执著这个心灵的意境,他早就来见我了。但他没有来,说明他还处在这个状态里。

还有一个年龄大一些的,他来了之后劳动了几天,估摸着我没事的时候,一个人轻手轻脚地摸到我房间,见了我,手在空中划了一圈。我一看:哎哟,今天来了个高人!正好我在桌上写东西,就拿笔在那里搞了几下。他扭头就走了。我知道他的意思,他也知道我在干什么。他走了五年了,一直都没有回来。走的时候他也说了一句话:“要是快的话,我很快就回来;要是慢的话,就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了。”我说:“你上一步怎么走的,下一步还怎么走。再走一步就必须出来,不能再按你前面的两步走了。”他前面的两步已经走了十几年,所住之处都是没有人烟的地方。所以我说:“你第三步住的地方必须有人,你的功夫虽然很高,但必须从里面跳出来。”

关于这一点曾经有一个公案。一个徒弟向师父求完法以后问道:“师父,我回去以后怎么修啊?”师父说:“前十年藏人处没踪迹。”就是说前十年你修行的地方不要有人迹,是没有人去的地方。接着又说“后十年无人迹处莫藏身。”就是说后十年你不要在没有人住的地方修行,要到有人的地方去修。当时那个老和尚画了个圆,意思跟这个很相似,但是,还有一重意思我就不说了。那个老和尚也是在山上住了十多年,清净了十多年。他在茅棚里看到的,就像我在山洞里看到的一样,每天处在禅定当中,就感觉眼前的门缝一亮一暗,一亮一暗,一睁眼又亮了,一睁眼又黑了。有时候坐累了,走出茅棚,看到山上的树叶飘落,一年过去了;山一绿一黄,一年又过去了。感觉一年就像一刹那,飞逝而过。就像电视上一个画面是春天,换一个画面就变成了夏天那样。他说:“我往那里一坐,眼睛一闭,里面就像水晶的世界一样。”他说的是他实实在在的修证功夫。我说:“以你这个功夫,回去以后最多再走一步就不能再按原来的步子走了。”因为前面他已经走了十二三年了。我的意思是,最多两三年他就不能再坐了,再坐,想上升是不可能的了。他说他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就是很难突破。我说:“尽管很难突破,你还是要迈出这一步,连这一步都没有迈出去是不可能突破的。”

这些人在理论上研究的经典并不多,可能就只读过三五本。但是,他明白这几本经典以后,找到一个方法,或者师父传他一个法,他就踏踏实实地按所传的方法去做,把经典放在一边。不是天天研究经典,研究人家悟道的经过,而是去做功夫。

另外一个女居士完全是先天带来的慧根,她三坐两坐,烧几次香就悟到了这不是佛法,这样每天烧香拜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只是信佛,不是学佛。于是她改变了思路,朝另一个方向去思维。她随便一思考,不知怎么就咬了一个“王”字!这就是再来人,她很快就回到了前世修行的那个阶段和层次。可能她前世修到这个层次就老了或者死了。这一世投胎做人,三碰两碰,又回到她前世的功夫境界上了。所以她来了以后就说:“我一口咬了个‘王’字。”而且回去以后才一年多的时间,她就突破“王”字做主了,非常了不起!

问:师父,功夫和心态是一样的吗?

师:对,是一样的,而且是同时的。如果你功夫很高,心态没有转变,那也是不究竟的。真正的心态就是功夫。

问:有些老太太看似平凡,但非常慈悲。她们又不会打坐,为什么会有功夫呢?

师:这就是功夫。你不要认为她没有参禅打坐就没有功夫。她们心态的宁静和安祥,是通过几十年的生活阅历,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挫折和创伤,历尽了人世的磨难和磨练,最后才达到的,这时候她们的心境就像一潭清水一样。而我们和尚没有涉足社会,心态也像一潭清水。我们是怎么得到这潭清水的呢?是通过每天研究经典,在山洞里修禅定,在禅定中通过境界的磨练而达到的。禅定中境界的磨练,身心巨变的感受,对身体酸麻胀痛的降伏,通过这些磨练,最后也达到了和这些老太太一样的心境和心态。

从政坛或商场上退下来的人,他们一辈子起起落落,到了老年,他们的心态也和一个禅师、一个老太太的心态一样。一个商场上的商人,一辈子赚钱,赔钱,又赚钱,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他们的心灵所经历的磨练和沉淀,和修道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各自通过不同的方式修炼,最后都达到了一样的心态和心境。其实每个人都在修炼,你不要认为你没有修炼,你能把你的本职工作安心地做好就是在修炼。千万不要认为放弃本职工作,像我们和尚一样吃斋念佛打坐才是修行。因为身份和环境的关系,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修炼,不可能像你们一样,用你们的方式去修。所以,各尽其职,守好自己的本位,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就是修行。

问:但是,用那种守本位、做好本职工作的方法,是究竟的解脱之道吗?

师:你会用功就是,不会用功就不是。会用功,任何一个方法都可以入道,都可以了道;不会用功,就是释迦牟尼佛坐在你身边,你还是一个门外汉。修行在某个阶段确实需要用封闭式的方式,但不是整个修行过程都要封闭,也不是整个修行过程都开放。身心处于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阶段,就应该采用不同的修行方式。

问:怎么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应该转换修行方式呢?是跟着感觉走吗?

师:一是跟着感觉走。二是把你的心得体会告诉过来人,过来人自然会告诉你采用什么方式。有的人一来到东华寺,激情澎湃,豪情万丈,似乎很有道心,说:“哎呀,我要闭关,我一天都等不及了,你让我在东华寺先住上三个月,我都要崩溃了!”这种浮躁的心态怎么能闭关呢?如果我不让你在这里闭关,你说我不慈悲,徒有虚名;如果我满足了你,今天你万丈雄心地进关,闭不到三个月,你又雄心万丈地出关,再不出来就崩溃了!

我明明看到他那么激动,那么浮躁,根本不可能闭关修炼,但我宁可让他闭,让他砸我的牌子,让他明白他不可能闭关。因为你不让他闭,他不死心;你让他尝试了,他才知道你说的话是对的。这是前几年我对待他们的方式。现在不一样了,你说我坏也好,徒有虚名也好,我不在乎,不让你闭就是不让你闭。看你这种状态明明不行,我还迁就你,没有一点意义。功夫到没到,一看就知道。

问:我们在凡尘中是不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如果机缘成熟了,我们自然会有道心,自然会从红尘中退出来;如果尘缘太重,割舍不下,也不要强迫自己,就在红尘中修,对吗?

师:对,这就是你要完成的功课。佛教里面说做事一定要看机缘。永远不存在我考验你的情况。你先在东华寺住上三个月、三年,自己考验自己。早上四点起不起得来?一个人整天待在房间里没人和你说话,你习不习惯?粗茶淡饭的生活能不能适应?别人打你骂你,你不仅不能还手还口,还要想:他是在帮我消业。这种理念你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你就不是一个学佛的人。

学佛的人跟社会上的人不同。社会上的人认为你打我一拳,我就要回你一拳。学佛的人不是这样,而是认为:你打我一拳,是我前世打过你,这一世你打了我,我把欠你的还给你了。你把我的钱偷走了,我不仅不去报案,还认为是我欠你的,你偷了,就等于我把钱还给你了。信佛的人是这种理念,在世间人看来是典型的愚昧无知。可是信佛的人必须接受这个理念,如果接受不了,你学不了佛,当和尚也当不久。当和尚,很多理念和世间人是不一样的,一路走来都是在说服,改变自己。

有些理念无法评价,在坚守理念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欣然接受,他就轻松自在。身心的这种自我约束如果做得到,自然自受用他受用。特别是出家人,不改变过去的理念和生活习惯是无法修行的。作为人天师表所应具备的品德与修养,是一生都难以完善的。我们自己都做不到,又如何利益众生呢?

2010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