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魅力口才与演讲的艺术
19970100000003

第3章 成功演讲并不难

01 从切身体会谈起更容易引起共鸣

我白天很少看电视,但最近有个朋友要我看一个下午节目,是针对家庭主妇而设的,收视率很高。朋友认为该节目里观众参与的部分一定会引起我的兴趣。的确是这样,我看了几次,很欣赏主持人能够请观众参与谈话,而观众的说话方式也引起我的注意:这些人显然都不是职业演讲家,也没有经过什么沟通艺术的训练,有的人甚至讲得很差,还说错字。可是他们全都说得很有趣,他们说话时似乎全无面对镜头产生的恐惧,还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深知这其中的奥妙,因为在我的培训班里,同样的奥妙之处已经存在了许多年。这些寻常人家的男女老少,之所以能吸引观众们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谈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最幸福的一刻、最尴尬的事情、何时何地遇到自己的亲密爱人。他们专注地用自己的语言述说着,完全不去顾及什么文法修辞,也压根儿没想过什么开始、论据、结论。但他们却能博得听众们的喜爱——把注意力放在要述说的故事上。如果你想要学习当众讲话的技巧,以下的经验值得你借鉴。

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有诀窍的。我们应该认清这种巧妙的方法,才能少走弯路,早日获得成功。

前面说过,人们在电视节目中述说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完全没有脱离实际,才使得那档节目大受欢迎。

许多年前,在芝加哥希尔顿大饭店举办的戴尔·卡耐基培训聚会上,有一位学员站起来就说:“自由、平等、博爱,都是人类最伟大、崇高的追求。失去自由,生命便毫无价值。试想一下,要是你的人生处处受到限制,那样的生存有何意义?”

他刚开了个头儿,他的指导老师就明智地示意他停止,并问他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是否曾经有过亲身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这位学员述说了他自己的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

他来自当时仍被纳粹控制的法国,他告诉我们,他经历过地下斗争。他生动地讲述了生活在纳粹阴影下的耻辱,以及他和家人如何历经千难万险,才逃出法国,辗转抵达美国。他最后说道:“今天,我自由地走上大街,走进这家饭店。我和一位警察擦肩而过,但我无须担心,也无须出示身份证。等到聚会结束后,我依然可以自由地前往芝加哥的每个地方。我只想说,一定要为争取自由奋斗到底!”他话音刚落,人们全都站起来为他鼓掌欢呼。

1. 述说生命感悟

述说自己生命感悟的演讲者通常会令听众被深深吸引。可是有很多演讲者不愿意这么做,他们觉得个人体会过于狭隘细微。他们更喜欢就天文地理甚至哲学理论来一番探究讲解,可这样的演讲并不为大众所喜欢和接受。我们想要听有趣的故事,他们却只说些大道理,当然,我们并不抗拒大道理,只是那些道理完全可以在报纸杂志上读到。请你讲述生命的感悟吧,我很乐于和大家一起倾听。

据说,爱默生就是一位善于倾听的学者,不管当时情形是怎样的。他认为可以从任何人身上学到有用的东西,无论这个人是不是成熟的演讲者,也不管他是贫贱还是富贵。爱默生说:“很少有人会比我听过的谈话更多,只要谈话者是在述说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即便是极为琐碎微小的感受,我都会耐心听完,甘之如饴。”

几年前,我的协会为纽约市银行的高层人员开办了培训课。自然,他们个个公务繁忙,很难全身心投入课程,也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练习。他们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行事。自身的观念已经牢牢扎根。他们已经积累了四十几年的生活阅历可作谈资,可惜的是,很多人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一个星期五,一位与上级银行有关的先生——这里,我们姑且称他为杰斐逊先生,发现到场的有45人,而他要说的是什么呢?在来这儿之前,他买了一份《福布斯杂志》。在去上课所在的联邦储蓄银行的地下火车上,他仔细阅读了一篇名为《十年成功秘诀》的文章,他打算在课堂规定的个人演讲时间里,讲讲这篇文章。

一个小时以后,当轮到他时,他站起来,开始大谈文章内容。可结果又是什么样的呢?

很明显,他还只是停留在阅读的层面,还未来得及思考,说不出自己想表达什么。他努力了,但他的神情和语气有些茫然,他更多的是在复述文章的内容,不断地提到作者的观点。这样的演讲毫无内涵,听众满耳都是《福布斯杂志》上是如何如何说的,属于杰斐逊先生自己的感悟却一点儿没听到。

当他演讲结束以后,指导老师问道:“杰斐逊先生,我们对那篇文章的作者毫无兴趣,他不在这儿,我们看不见他,我们只关心面前的你和你自己的想法。告诉我们你在想什么,你个人的,而不是别的什么人的。你下周还用这个主题演讲,可以吗?希望你再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思考一下,自己是否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果同意,请你用自己的观点来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同意,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希望在下次演讲中听到杰斐逊先生你自己的声音。”

杰斐逊先生重新读了那篇文章,发觉自己并不赞同作者的观点,他以自己的行业经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深入思考提出疑问。在第二次做演讲的时候,他再没有复述的痕迹,每一个论点都出自他的感悟。他给我们展示的是他生命中的宝藏,是他多年经验的精华。这两场截然不同的演讲,学员们更欣赏哪一场呢?答案应该非常明了。

2. 从自身挖掘主题

曾有人在我的教师中做过一个小调查,关于教导初学演讲者遇见的最大的问题。调查结果说明,教师们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引导初学者找到切合自己的主题。

什么样的题目才适合自己呢?来源于你的生活,对你有所启示,引发你的思考,这应该就是最适合你的主题。怎样寻找适合自己的题目呢?静下心回忆往昔,挑选曾经给你留下深刻记忆的事情。几年前,我们对什么样的题目能引起听众的注意做了一番调查。我们发现,听众最喜爱极具个人感情色彩的主题。

成长的经历——个人特定的家庭背景、童年回忆、学习生活,这些相关主题都是容易引人注意的。人们都对别人成长中的成败故事很感兴趣。

不论什么情形下,在演讲里,尽可能地加入自己成长中发生的事例。大多经典的电影、电视、戏剧故事,都取材于人们克服艰难险阻的真实事件。同样,你可以把受人们欢迎的事例运用在演讲当中。或许你会问,什么样的童年旧事会引起人们的兴致呢?很简单,哪一件事情虽历经多年,还令你印象深刻,就如昨日发生的一样,那这件事也一定会令听众感兴趣。

年轻时奋斗的故事——这是最具个人特色的经历。你可以讲述年轻时开创事业的艰辛,听众很喜欢这个。讲述你为何选择了你从事的工作,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才取得成功的?如果你用诚挚的语言,告诉听众你的梦想和追求、你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拼搏,以及一步步的事业之路。这样鲜活的人生主题,丰富内涵的演讲,是最保险的题材。

爱好和消遣——个人喜好不同,选择的主题当然各不相同。因此,讲述自己发自内心喜爱的事物,通常会很吸引人,说一件纯粹是因为自己喜欢才去做的事,是不会出差错的。因为你对此的热情超越别的事物,这一点也会通过你的演讲传递给听众,令他们感同身受。

专业知识——当你在某个行业工作多年,应该可以算是专业人士。最容易的演讲莫过于把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解析给听众,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人们也会对你肃然起敬。

不同寻常的经历——你可曾和某位伟人相遇过?可曾参加过哪次战争?可曾精神受过重创?类似这种不寻常的经历都可作为演讲的素材。

信念和信仰——也许你很关注世界形势、社会变化,并且花费一定时间去研究过。在演讲中,你也可以谈论这些重大问题,但是切记,听众不想听那些板上钉钉的大道理,也不想听报刊上面的陈词滥调。他们希望听到你从自身角度阐述的信念和观点。要是你的看法和听众们相差无几,最好避开不提。另外,如果你对某个问题研究多年,极有心得,毫无疑问,这个主题非常合适,那你就用它。

在前面的叙述中我们知道,演讲并不是把演讲的内容写在纸上,然后逐段逐句地把它背下来,也不是从报纸或书上摘取大意。演讲的精髓就在你的内心和生命体验里,不要怀疑,只要你精心发掘,就能信手拈来。正是因为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是独立的个体事例,你的演讲才更令人感动和震撼,会比很多我遇见过的职业演讲家的演说更具吸引力。

当你讲述自己最为熟悉的事情时,你的热情和专注才会达到顶点。

02 对自己的主题真情流露并充满热情

只有被感情支配的人才能使人相信他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相似的天然倾向。只有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出生在一个鞋匠家庭,而19世纪的美国社会非常看重门第。林肯竞选总统前夕,在参议院演说时,遭到了一个参议员的羞辱。那位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林肯看着他,没有生气、没有愤怒,而是用略带伤感的语气深沉地说:“我十分感谢你说的话,因为它使我想起我的父亲,尽管他已经去世了,但我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做得那么好。”

听了林肯这一席话,参议院陷入一片沉默。过了一会儿,林肯又对刚才那个参议员说:“据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技术。”说完这几句话后,林肯大声地对全体参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顿时,参议院所有的嘲笑都变成了真诚的掌声。后来,林肯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美国总统,并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解放黑人奴隶战争的胜利。

并非你我有资格谈论的所有题目都会激起听众的兴趣。比如说,我是“自己动手”型的人,我也够格谈谈如何洗盘子。可是不知怎么搞的,我对这个题目没有任何兴趣,而且事实上,我压根儿想都不愿去想这些事。可是,我却听家庭主妇们把这个题目说得非常精彩。她们或者对永远洗不完的盘子心存怒火,或者发现了新的方法可以处理这让人头疼的家务。不管怎样,她们对这个话题极其来劲儿。因此,她们可以把洗盘子的话题说得有声有色。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你认为合适的题目,是否适合当众讨论。如果有人站起来直言反对你的观点,你是否能够信心十足、言辞激烈地为自己辩护?如果你会,你的题目就对了。

1926年,我曾到日内瓦参观国际联盟第七次大会的会场,事后曾做下了笔记。最近,我无意间又看到这些笔记。以下是其中一段:“在三四个死气沉沉的演说者读过自己的演讲稿后,加拿大的乔治·费斯特爵士上台发言。我注意到他并未携带任何纸张,对此,我大为欣赏。他常用些手势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心无杂念,全部心思都放在了他要说的事情上。他热切地希望听众能了解他所要讲述的内容,把自己心中的信念传递给听众,这种情形,就像窗外澄明的日内瓦湖。我一直倡议的那些法则,在他的演讲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常会想起乔治爵士的演讲,他真诚、热情。只有对所选的题目是真实所感、真心所想时,才会流露出这种诚意。费希尔·J. 辛主教是美国最具震撼力的演说家,他从早年生活中学到了这一课。他在《此生不虚》一书里写道:

我被选入学院的辩论队。在圣母玛丽亚辩论的前一晚,我们的辩论教授把我喊到办公室里责骂了一番。“你真是饭桶!你是本院有史以来最差劲的演说者!”“好的,”我想替自己辩解,“我既然是饭桶,你干吗还挑我参加辩论队?”“因为,”他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会思想,而不是因为你会讲。到那个角落去,从演讲词中抽出一段讲给我听。”我把一段话反反复复地说了一个钟头,最后,他问:“看出其中的错误了吧?”“没有。”于是再来一个半钟头,两个钟头,两个半钟头。最后,我精疲力竭。他问:“还看不出错在哪里吗?”由于天生反应快,过了这两个半钟头,我懂了。我说:“我知道了,我没有诚意,心不在焉,说得没有真情真意。”

就这样,辛主教学到了永生不忘的一课:把自己融入演讲中。他开始对自己的题材热心起来。直到这时,那位明智的教授对他说:“现在你可以讲了!”

如果我们班上有学员说:“我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我的生活单调平凡。”我们接受过训练的老师就会问他,闲着的时候他都做些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说去看电影,有的说去打保龄球,有的则去种玫瑰花。还有一位告诉老师说,他收集有关火柴的书籍。当老师继续问他这不同寻常的嗜好时,他变得越来越有精神。一会儿,他便手舞足蹈地描述起自己储存书籍的小房间来。他告诉老师,他几乎收藏了世界各国有关火柴的书籍。等他对自己最喜爱的话题兴奋起来后,老师打断他:“为什么不对我们说说这个题目呢?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他说,他从来没想到有人会对这个感兴趣。这个人没有钱,他多年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个兴趣上,到了一种近乎狂热的地步,而自己却否定它的价值,认为不值一谈。老师恳切地告诉他,衡量一个题材有无趣味价值的标准,就是问自己对它有多感兴趣。于是,他以收藏家的姿态大谈了一个晚上。后来我听说,他还前往各种午餐俱乐部去演讲有关收集火柴书籍的情形,并因此得到了地方知名人士的青睐。

03 让听众产生共鸣

演讲都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演讲者、演讲词以及听众。演讲者使自己的演讲与听众发生关联,演讲的情况才真正形成。演讲者事先也许准备周详,关于演讲的话题,演讲者可能也很热衷,然而要使演讲成功,还需考虑一个因素:那就是他要让听众觉得他要讲的内容很重要;演讲者不仅自己要对自己的话题充满热情,还得把这种热情传递给听众。历史上著名的雄辩家都具有这样的能力,或者是传播福音术,随你怎么叫。高明的演讲者热切地希望听众能够感受到他所感觉的东西,同意他的观点,做他认为他们该做的事,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苦闷。以听众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明白自己演讲的成败不由他来决定,而是由听众的脑袋和心决定。

在倡导节俭运动期间,我为美国银行学会纽约分会培训一批人,他们中有一个人特别无法和听众沟通。为了帮助他,我们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使他的大脑和心思对他自己的话题产生兴趣。我让他到一边去把题目思考再三,使自己对题目产生出热诚。我要他记住,纽约的“遗嘱认证法庭记录”显示,85%的人过世时,没有留下一分家产,只有3.3%的人留下10000美元或更多的钱财;他要时常想着,他不是在求人发善心,或是求人做些经济无法负担的事,他要这样对自己说:“我是在为这些人工作,以便他们老了以后可以老有所养、生活舒适,并使妻儿的生活获得一些保障。”我要他知道,他是在从事一项了不起的社会服务。

他想了一会儿,把这些事实考虑清楚以后,他的脑海里终于燃烧起热情来。他唤起了自己的兴趣,激发了自己的热心,并感到自己确实责任重大。于是,他开始外出演讲,用那些传递他信念的词句为他赢来阵阵掌声,他把节俭的好处跟听众一起分享,因为他渴望帮助人。他不再是个脑子里只装着一些简单事实的演讲者,他成了一名传教士,努力使人们信奉具有价值的信仰。

在我的教学生涯里,对训练教程中如何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原则再三考虑。这些教程只是老师们经验和知识的总结,而他们并未从夸张的演讲技巧中有所突破。

我永远忘不了我的第一堂演说课。老师教我将两臂放在身体两侧,手掌朝后,手指半曲,大拇指轻轻靠近大腿。他又教我把手臂举起,在空中画出优美的弧线,优雅地转动手腕,然后将食指张开,接着是中指,最后是小指。整套似乎合乎美学标准的动作完成之后,手臂要按着原来的弧度再度停放于双腿的两侧。整个表演既无生气,又有些做作,既不合理,也缺乏真诚。

我的老师并没有试图教我将自己的个性融入演讲之中,也没有让我像个正常人一样,兴趣盎然地与听众天南地北地交谈。这种机械化的演说训练方式,怎么能获得听众的认同呢?下面要说的也许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