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19966500000022

第22章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1)

绪论

此次所讲的《历史研究法》,与几年前所讲的《历史研究法》迥然不同。一则因为本人性情,已经讲过的东西不愿再讲;再则用旧的著作做讲演稿,有什么意思。诸君不要以为此次所讲的就是前次讲过的!我那旧作《中国历史研究法》只可供参考而已。此次讲演实为旧作的一种补充。凡《中国历史研究法》书中已经说过的,此次都不详细再讲。所以本篇可名之为《补中国历史研究法》或《广中国历史研究法》。

本演讲全部组织,可以分为“总论”“分论”两部。总论注重理论的说明。分论注重专史的研究。其宗旨在使有研究历史兴味的人,对于各种专史知道应该研究并且知道如何研究。旧作所述,极为简单,不过说明一部通史应如何作法而已。此次讲演,较为详细,偏重研究专史如何下手。因为作通史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专史没有做好,通史更做不好。若是各人各做专史的一部分,大家合起来,便成一部顶好的通史了。此次讲演,既然注重专史,所以又可叫做《各种专史研究法》。总论的部分,因为是补充《中国历史研究法》所不足,所以很零乱,没有甚么系统。分论的部分,因为注重各种专史的作法,所以较复杂,更丰富;其内容又可分为五项:

(一)人的专史 即旧史的传记体、年谱体,专以一个人为主。例如《孔子传》《玄奘传》《曾国藩年谱》等。

(二)事的专史 即旧史的记事本末体,专以重大事情为主。例如晚明流寇、复社本末、洪杨之乱、辛亥革命等。

(三)文物的专史 即旧史的书志体,专以文物典章社会状况为主。如我去年在本校(清华)所讲《文化史》即属此项性质,此在专史中最为重要。

(四)地方的专史 即旧史之方志体;因中国幅员太广,各地发展之经过多所悬殊,旧史专以帝都所在为中心,实不能提挈全部文化之真相,所以应该分为若干区域,以观其各时代发达之迹。其边地如滇、黔、西域、关东……等,尤当特别研究。

(五)断代的专史 即旧史的断代史体,专以一个时代为主,但不必以一姓兴亡划分。例如《春秋史》《战国史》《晚唐藩镇及五代十国史》《宋辽金夏时代史》等。

虽然专史并不只此五种,然粗略分类,所有专史大都可以包括了。例如人的传记,一人如何做,多人如何做,年谱如何做;又如事的本末,战争如何做,变革如何做,兴亡如何做;其他文物的考据,断代的划分,应该如何。这类问题,以后每次讲一项。仔细研究,具体讨论,每项举一个例,将各种专史的做法,分门别类,讲演一番,于诸君日后自己研究上,或者较有益处。

总论之部,计分三章,其目如下:

第一章 史之目的

第二章 史家之四长

第三章 四种专史概论

此三章,不伦不类,没有什么系统与组织。其原因,一则因为有许多方法,旧作已经讲过,此处不必细述;再则因为此次讲演,专重专史的研究,那些空空洞洞的理论也没有细说的必要。这样一来,所以总论三章不得不极其简略了。

总论

第一章 史的目的

无论研究何种学问,都要有目的。什么是历史的目的?简单一句话,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假如不是有此种目的,则过去的历史如此之多已经足够了,在中国他种书籍尚不敢说,若说历史书籍,除“二十四史”以外,还有“九通”及“九种记事本末”等,真是汗牛充栋,吾人做新历史而无新目的,大大可以不作。历史所以要常常去研究,历史所以值得研究,就是因为要不断的予以新意义及新价值以供吾人活动的资鉴。譬如电影,由许多呆板的影片凑合成一个活动的电影,一定有他的意义及价值,合拢看,是活的,分开看,是死的,吾人将许多死的影片组织好,通上电流,使之活动,活动的结果,就是使人感动。研究历史也同做电影一样:吾人将许多死的事实组织好,予以意义及价值,使之活动,活动的结果,就是供给现代人应用。再把这个目的分段细细解释,必定要先有真事实,才能说到意义,有意义才能说到价值,有意义及价值才可说到活动。

甲 求得真事实

(一)钩沉法 想要求得真事实,有五种用功的方法:已经沉没了的实事,应该重新寻出。此类事实,愈古愈多。譬如欧洲当中世纪的时候,做罗马史的人,专靠书本上的记载,所以记载的事情有许多靠不住的。后来罗马邦渒等处发现很多古代的遗迹实物,然后罗马史的真相才能逐渐明白。此类事实,不专限于古代;即在近代亦有许多事实没去了,要把他钩出来,例子亦很不少。如俾士麦死了以后,他的日记才流传出来;那日记上面所记的与前此各种记录所传的大不相同,于是当时历史上欧洲诸国的关系因而有许多改观的地方。此种例子,在中国尤其繁多:在光绪二十六七年间,有一次,德皇威廉第二发起组织中俄德联盟,相传结有密约。关于欧洲方面的史料虽略有发现,关于中国方面的史料一点也没有。要知道这件事的真相,非设法问当时的当事人不可。慈禧太后死了;庆亲王奕劻当时掌握朝政,想来很了然,可惜没有法子去问。此外,孙宝琦当时为驻德公使,在理应该清楚,但他并没有记载下来。若不趁这时问个明白,此项史料便如沉落大海了;我们若把他钩起来,岂非最有趣味最关紧要的事情。

(二)正误法 有许多事实,从前人记错了,我们不特不可盲从,而且应当改正。此类事实,古代史固然不少,近代史尤其多。比如现在平汉路上的战争,北平报上所载的就完全不是事实。吾人研究近代史,若把所有报纸,所有官电,逐日仔细批阅抄录,用功可谓极勤,但结果毫无用处。在今日尚如此,在古代亦是一样。而且还要错误得更利害些。

以上两种方法,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上讲得很详,此处用不着细说了。其实吾人研究历史,不单在做麻烦工作及寻难得资料,有许多资料并不难觅,工作亦不麻烦的题目,吾人尤其应该注意。近人考据,喜欢专门研究一个难题,这种精神固然可取,但专门考校尚非主要工作;没有问题的资料应当如何整理,极其平常的工作应当如何进行,实为重要问题。上述二项,讲的是含有特别性的事实的处理方法。下面三项,专讲含有普通性的事实的处理方法。

(三)新注意 有许多向来史家不大注意的材料,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它。例如诗歌的搜集,故事的采访,可因以获得许多带历史成分的材料,前人不甚注意,现在北京大学有人在那里研究了。还有许多普通现象,普通事务,极有研究的价值的。例如用统计的方法研究任何史料,都可有发明;从地理上的分配及年代的分配考求某种现象在何代或何地最为发达,也就是其中的一种。又如西域的文化,从前人看得很轻,普通提到甘肃新疆,常与一般蛮夷平等看待,以为绝对没有什么文化。但据最近的研究,尤其是法国人德国人的研究,发见西域地方在古代不特文化很高,而且与中国本部有密切的关系,许多西方文化皆从西域输入。此外,有许多小事情,前人不注意,看不出它的重要,若是我们予以一种新解释,立刻便重要起来。往往因为眼前问题引出很远的问题,因为小的范围扩张到大的范围。我们研究历史,要将注意力集中,要另具只眼,把历史上平常人所不注意的事情,作为发端,追根研究下去,可以引出许多新事实,寻得许多新意义。

(四)搜集排比法 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例如扫帚草是一株极平常的植物,栽花栽到扫帚草,一点也不值得注意,但是若把它排成行列,植成文字,那就很好看了。所谓“属辞比事,春秋之教”,正是这个意思。我们研究历史,要把许多似乎很不要紧的事情联合起来,加以研究。又如中国人过节,是一件极普通的事情,一年之中要过许多的节;单过中秋,觉得没有什么意义;若把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排比起来,加以比较,然后研究为什么要过节,过节如何过法,就可以从这里边看出许多重要的意义,或者是纪念前哲,或者娱乐自己;国民心理的一部分,胥可由此看出。诸如此类的事实很多,散落零乱时,似无价值,一经搜集排比,意义便极其重大。所以历史家的责任,就在会搜集,会排比。

(五)联络法 第四种方法可以适用于同时的材料,第五种方法可以适用于先后的材料。许多历史上的事情,顺看平看似无意义,亦没有什么结果,但是细细的把长时间的历史通盘联络起来,就有意义,有结果了。比如晚明时代,许多士大夫排斥满清,或死或亡,不与合作,看去似很消极,死者自死,亡者自亡,满清仍然做他的皇帝,而且做得很好,这种死亡,岂不是白死亡了吗,这种不合作,岂不是毫无意义吗?若把全部历史综合来看,自明室衰亡看起,至辛亥革命止,原因结果,极明白了;意义价值,亦很显然。假如没有晚明那些学者义士仗节不辱,把民族精神唤起,那末辛亥革命能否产生,还是问题呢。历史上有许多事情是这样:若是不联络看,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假如仔细研究,关系极其重要。

上述对于事实的五种用功方法,若研究过去事实,此五种方法都有用,或全用,或用一二种,不等。以下再讲予以新意义及新价值。

乙 予以新意义

所谓予以新意义,有几种解释。或者从前的活动,本来很有意义,后人没有觅察出来,须得把它从新复活。所谓“发潜阐幽”,就是这个意思。或者从前的活动,被后人看错了,须得把它从新改正。此种工作,亦极重要。前一项例子比较的少,后一项例子比较的多。譬如研究周公的封建制度,追求本来用意究竟何在;有人说封建是社会上最好的制度,最有益的制度,到底周公采用封建,就是因为它是最有益的制度吗?其实周公意思并非认封建对于全体社会有何益处,不过对于周朝那个时代较为适用较为有益而已。又如研究王荆公的新法,追求他本来用意究竟何在。从前大家都把他看错了,都认为一个聚敛之臣。到底荆公采用新法,完全以聚敛为目的吗?其实荆公种种举动,都有深意。他的青苗、保甲、保马、市易诸法,在当时确是一种富国强兵之要术。到了后来,仍然常常采用呢。还有一种,本来的活动完全没有意义,经过多少年以后,忽然看出意义来了。因为吾人的动作一部分是有意识的动作,一部分是无意识的动作,心理学上或称潜意识,或称下意识。如像说梦话或受催眠术等,都是。一人如此,一团体一社会的多数活动亦然。许多事本来无意义,后人读历史才能把意义看出,总括起来说,吾人悬拟一个目的,把种种无意义的事实追求出一个新意义,本来有意义而看错了的,给他改正,本有意义而没觉察的,给他看出来。所谓予以新意义,就是这样解释。

丙 予以新价值

所谓予以新价值,就是把过去的事实,从新的估价。价值有两种:有一时的价值,过时而价顿减;有永久的价值,时间愈久,价值愈见加增。研究历史的人,两种都得注意,不可有所忽视。什么是一时的价值?有许多事实,在现在毫无价值,在当时价值很大。即如封建制度,确是周公的强本固基的方法。周朝八百多年的天下,全靠这种制度维持。吾人不能因为封建制度在今日没有用处,连他过去的价值,亦完全抹杀。历史上此类事实很多,要用公平眼光从当时环境看出它的价值来。什么是永久的价值?有许多事实,在当时价值甚微,在后代价值极为显著。即如晚明士大夫之抗满清,在当时确是一种消极的无效果的抵制法,于满清之统治中国丝毫无损;但在辛亥革命时,才知道从前的排满是有价值的;而且在永久的民族活动上,从前的排满也是极有价值。历史家的责任,贵在把种种事实摆出来,从新估定一番。总括起来说:就是从前有价值,现在无价值的,不要把它轻轻抹杀了;从前无价值,现在有价值的,不要把它轻轻放过了。

丁 供吾人活动之资鉴

新意义与新价值之解释既明,兹再进而研究供吾人活动之资鉴。所谓活动,亦有二种解释,即社会活动方面与个人活动方面。研究两方面的活动,都要求出一种用处。现在人很喜欢唱“为学问而学问”的高调。其实“学以致用”四字也不能看轻。为甚么要看历史?希望自己得点东西。为什么要作历史?希望读者得点益处。学问是拿来致用的,不单是为学问而学问而已。

先言社会活动方面:社会是继续有机体,个人是此有机体的一个细胞。吾人不论如何活动,对于全盘历史,整个社会,总受相当束缚。看历史要看他的变迁,这种变迁就是社会活动。又分二目:

(一)转变的活动 因为经过一番活动,由这种社会变成他种社会,或者由一种活动生出他种活动,无论变久变暂,变好变坏,最少有一大部分可以备现代参考。通常说一治一乱,我们要问如何社会会治,如何社会会乱;并且看各部分各方面的活动,如像君主专制之下,君主宰相的活动,以及人民的活动,如何结果,如何转变:这样看出来的成败得失,可以供吾人一部分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