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
1994500000003

第3章 英国文学代表作家(2)

本来就怀疑父亲死因的哈姆雷特得知父亲的灵魂出现在城上,为了查明灵魂的真假,哈姆雷特来到城上,果然见到了父亲的灵魂。父亲告诉他克劳狄斯是如何害死他,篡夺王权,霸占嫂子的。父亲让哈姆雷特一定要为他报仇。

为了不让克劳狄斯发现他的复仇计划,哈姆雷特装疯卖傻,同时,他也不得不疏离他深爱的奥菲利娅。哈姆雷特性格忧郁,总是在采取行动和深思熟虑之间进退两难。这使得他的复仇计划总是迟迟得不到彻底的施展,反而给了克劳狄斯害他的机会。

经过一番波折,虽然哈姆雷特杀死了克劳狄斯,但他自己也因为被克劳狄斯设计陷害而中毒去世。

在该剧中,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陷入艰难困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贵族英雄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化地展示了他所处的世界,让人们感受到个人与社会邪恶力量之间的尖锐冲突,并感受到莎士比亚理智的现实主义精神。

10.弥尔顿(1608-1674)

约翰·弥尔顿于1608年12月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清教徒家庭,父亲是一名学者型商人。弥尔顿从小受到很好的古典教育,刚满十岁就能写出一些不错的诗歌。也因为他经常学至深夜,对他以后的身体影响极坏。

青年时代,弥尔顿就读过圣保罗学校和剑桥大学。大学毕业后,弥尔顿回到父亲在乡村的住处,潜心研究语言、文学、科学、神学和音乐。为了拓宽视野,弥尔顿特意进行了欧洲之旅。

当旅游至意大利时,弥尔顿听说英国国内阶级矛盾日益严重,随时可能爆发战争。以“为人类自由而战”为己任的弥尔顿立刻放弃了旅行和写诗的计划,回到了英国。在此期间,弥尔顿完成了《快乐的人》《沉思的人》《科马斯》《列西达斯》等作品。

回到伦敦以后,弥尔顿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运动中,写出了大量的拥护人民自由的政治性小册子。在随后的时间里,弥尔顿分别出版了攻击英国新闻审查制度的《论出版自由》,主张处死查理一世的《偶像的破坏者》,为此迎接共和与革命的到来的《为英国人民声辩》。

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斩首。弥尔顿因其在政治运动中的表现,当选革命领袖奥利弗·克伦威尔成立的新政府的拉丁文秘书。上任后,弥尔顿连续三年间不辞辛劳地写出了大量扞卫共和国的文章,终使他积劳成疾,双目失明。即便如此,弥尔顿仍采用口述的方式继续工作。雪上加霜的是,不久之后,弥尔顿的妻子便因病去世,留给他三个孩子,最大的也不过六岁。

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复辟,弥尔顿受到迫害,被没收财产,还一度被监禁,经马韦尔等人的求情才被释放。至此,他所有为人权而战的努力与牺牲都化作了废品,着作亦被焚毁,生活十分贫困。但弥尔顿并未对此感到愤怒或哀伤,他重拾早年的“创造流芳百世的史诗”的梦想,并着手开始创作。

此后,弥尔顿闭门居家,因双目失明,只好采取口述,由他的女儿或来访的朋友代写的方式进行创作。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弥尔顿于1665年完成了《失乐园》(1667年出版),次年又开始创作《复乐园》。六年后,他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一部希腊式的古典悲剧《力士参孙》问世。1674年11月8日,弥尔顿与世长辞。

纵观弥尔顿的一生,无论写诗或作文,他都做到了他说过的一句话:“欲在今后写好高尚事物而不至于一事无成,首先本人应是一首真正的诗,即最好最高贵的东西的组合和模式……”

弥尔顿的作品特点

弥尔顿深受希腊古典文学和拉丁文学的影响,作品是其对《圣经》等素材进行了自由、大胆和富于想象的加工而形成的。着重强调了宗教与美德在训练道德判断力方面的重要性,“为促进真实和实质性的自由之进步作贡献,这种自由不应从外部而应从人的内心去寻求”。

弥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

在被上帝打入地狱后,一心想复仇的叛逆天使撒旦,附身于蛇的身上,引诱对自身欲望困惑和饥饿的夏娃偷吃了上帝禁吃的善恶树上的果子。之后,天地为之改变,人与上帝之间也产生了罅隙。上帝得知真相后,惩罚撒旦成为只能用肚子爬行、钻洞吃土的长虫,将人类赶出了伊甸园。

当惩罚来临时,亚当自觉地选择了人类的爱情,放弃对上帝的服从。正视这种“错误”行为体现了亚当的伟大之处。虽然人类的沉沦是最大的悲剧,但同时,在沉沦中也发现了人性。

作者在长诗中赞扬资产阶级革命者反抗封建专制的斗争,撒旦成为反抗精神的化身。

《力士参孙》

作品取材于《旧约·士师记》。作品中,以色列人在被迫害的情况下,仍坚持自己的理想,这也象征了弥尔顿追求真理的一生。力士参孙在敌人的残暴和奸诈之下,被妻子出卖,又被敌人挖掉了眼珠,但他仍坚持革命,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个故事既是弥尔顿生活经历的写照,也表现了阶级革命者奋斗到底的决心。新古典主义时期文学背景简介英国文学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从1660年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到1798年华兹华斯和科勒律治合着的《抒情歌谣集》为创始标志的浪漫主义时期为止。

这段时间内,英国社会矛盾交织,既有阶级之间的矛盾、教派之间的矛盾,也有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党派之间的斗争。在这些矛盾下,注定了这是一个充满了多种矛盾和多种价值观的时代。

18世纪的英国发展迅速,到该世纪中叶,已成为世界上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产阶级也随之壮大起来。中产阶级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占据了主宰地位,他们崇尚自制、自立和勤劳。

这一时期,启蒙运动在英国全面展开。该运动的目的是用现代哲学和艺术观启迪社会。启蒙主义者宣扬理性、平等与科学,宣称理性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唯一的终极的目标。

启蒙主义运动最终发展成为推崇古希腊和古罗马着作,以及法国经典着作的新古典主义。为此,新古典主义者确立了新的创作标准:散文必须简洁、直白、通顺、灵活;诗歌必须抒情、壮美、有教义、讽喻、富于戏剧性,每一种诗体都有自己的一套创作原则。新古典主义作家自觉地追求均衡、统一与和谐表达的优雅,从而形成了雍容、雅致、诙谐、睿智的文风。

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中,新古典主义的创作观念趋向于理性,并在作品中弥漫了叛逆和伤感的风格,有了浪漫主义的影子。新古典主义也因此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在文学史上创立的格式、结构和语言,仍在文学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主要作家11.班扬(1628-1688)

1628年11月30日,约翰·班扬出生于英国贝德福德郡附近,他的父亲是一名补锅匠。因为出身贫苦,班扬并没有得到什么正规教育,但这并不妨碍班扬非凡想象力的形成。

十六岁时,班扬参加了克伦威尔旗下为了议会而战的军队,与保皇派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内战。通过这场战争的洗礼,班扬对战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班扬将这场具有宗教和政治双重性质的战争,在他的《天路历程》中的几个有关战争的场景中艺术地反映出来。

1653年班扬加入了不奉国教的新教会。五年后,班扬成为牧师,开始传教生涯。查理二世复辟后,王室重新成为英国的统治者,随之而来的是对英国国教的绝对效忠。议会也从支持清教徒转变为支持国教。这样,国王和议会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承认英格兰教会为英国唯一的合法教会。议会规定,只有接受英国政府的管理,并在英格兰教会登记的注册牧师才可以领取布道许可证,进行合法布道。

在这种情况下,新教会的处境日趋艰难。但班扬仍坚持四处传教,一次,当他在一家农场进行布道的时候,警察以无执照布道的罪名将他逮捕。在审判时,班扬拒绝发誓永不传教,为此,他付出了十二年牢狱之灾的代价。

1672年,为了复兴罗马天主教,新国王决定释放所有持异见者,企图让这些持异见的不同团体之间产生更多的纠纷,逐步削弱彼此的势力。在这种背景下,班扬也获得了释放。三年后,班扬再次因相同的原因被捕。在此期间,班扬写下了代表作《天路历程》,该书于班扬获释后的1676年发表。

1688年,班扬因冒雨前去劝说一位父亲与被赶走的儿子和好,而得了重感冒,不幸因此病逝。

班扬的作品特点

以《圣经》为范本,以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文笔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这使得作品虽然通篇充满寓言,但并不抽象,充满生活气息。提出人们应该遵从《圣经》中提到的条律生活,并否定了教会对圣经的解读。宣扬了“人只有通过自己的精神奋斗才能获得最终的救赎”的观点。在传达这一观点时,因为生动的叙述和鲜明真实的情节,而没有让人感到艰涩高深,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班扬的代表作《天路历程》

该书以寓言方式,讲述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从充满堕落与邪恶的世界到天国城的历程。

书的第一部分讲述了一名基督徒在传道者的指点下,逃出了即将遭遇焚毁的城市,前往天国,为自己和他人寻求救赎。在去往天国的路上,基督徒遇到各种凶险、诱惑,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抵制诱惑。最终,基督徒成功地到达了天国,天堂之门为其打开。

作品的第二部分,讲述基督徒的妻子“女基督徒”和孩子们在一个叫作“无畏”的人的指引下,前往天堂朝圣的过程。他们一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与基督徒遇到的如出一辙,唯一的不同在于,在第一部中,基督徒是独自一人完成了旅途,而在第二部中,前往天国道路上的这个团体逐渐壮大。

故事教导人们遵循基督教教义的同时,还紧扣时代的脉搏,告诉人们通过不断挑战自身弱点,抵御外在的邪恶来获得救赎。

该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有趣的记述,不失教义地传达了“生命与旅程”这一隐喻的主旨。本书也因此被认为是英文作品中最成功的宗教寓言。

12.笛福(1660-1731)

1660年,丹尼尔·笛福生于伦敦一个卖肉商人的家庭,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在一家不信奉国教的学院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幼时,笛福便经历过瘟疫和火灾,以及母亲去世等各种灾难的打击。毕业后,笛福在教堂任职,二十岁后开始了他不成功的从商生涯。

1688年,笛福开始撰写政治小册子,因其揭发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屡遭政府的镇压,甚至被捕入狱。这些文章给他的生意和人身都带来了灾难,笛福只好转向小说创作,并因《真正的英国人》的出版而有幸与英王威廉三世成为朋友。威廉三世去世后,笛福创作了《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被当局关押了六个月,后在辉格党首领哈利的干涉下,才获得了释放。

后来,在哈利的帮助下,笛福创办了集政治与文学于一体的期刊《法国时事评论》(该刊于1713年停办),并亲自撰写期刊上的所有文章。

1719年,笛福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该书出版后大获成功。后来笛福又创作了:《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罗克萨娜》《鲁滨孙漂流记》第二、第三部,以及描写1664到1665年大瘟疫的《大疫年日记》。但这些小说并没有将他带入当时有名的文人圈内。他所获得的名声和财富在他经商失败所欠下的债款面前仍十分无力。因此,笛福的晚年都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笛福被称为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

笛福的作品特点

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与大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自立、勤奋、耐心、坚韧、节俭。因为作品生动地再现生活中的细节,因此,虽然故事具有传奇性,但仍十分可信。同时,作品根据情节的需要,不时改变语言风格,以符合大众的口味。作品对中产阶级的勤劳和坚强进行了赞扬,同时也对清苦人民表达了深深的同情。

笛福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是一个一心开拓、不安于稳定的人,因此,他离家出走,出海闯荡。在一次海难中,他来到了一座荒岛上。在那里,他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不仅活了下来,还打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在岛上,鲁滨孙从一群来到岛上的野人手中救了一个叫“星期五”的土着人,两个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此后,鲁滨孙继续了他冒险的生活,并最终得到了可观的财富,成功回国。

小说描写了天真无邪的少年鲁滨孙在受到了无数坎坷的磨炼后,成长为精明而饱经沧桑的成年人的经历。其中,鲁滨孙与恶劣的大自然和残酷的生存环境间的斗争,是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

小说中,鲁滨孙代表了一个典型的英国18世纪中产阶级人士。在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他勤劳、忍耐,具有惊人的毅力,并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这些中产阶级的良好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鲁滨孙是帝国缔造者的原型,是殖民者的先驱。他在岛上生活时,所体现出的人类的力量和清教徒的毅力,是他活下去的条件。从这方面来看,鲁滨孙也代表了每一个努力改造、利用大自然的普通人。

小说歌颂了18世纪西方物质文明的胜利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性力量。

13.斯威夫特(1667-1745)

1667年11月30日,乔纳森·斯威夫特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英国家庭,家庭社交范围很广,但没有什么财富。在他出生前七个月,他的父亲便去世了。在叔叔的资助下,斯威夫特一直念到大学毕业,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

大学毕业后,斯威夫特为一名远亲——退休的外交官威廉·邓波儿爵士做了十年的私人秘书。在此期间,斯威夫特博览群书,并将他原本笼统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斯威夫特也发掘了自己写讽刺散文的天赋。从邓波儿爵士与许多着名政治家交往的过程中,斯威夫特认识到了政治世界里的各种阴暗面。结束了秘书工作后,斯威夫特回到家乡当了一名牧师。

1704年,斯威夫特针对宗教和学术界的腐败出版了两篇犀利的讽刺小品文:《一个澡盆的故事》《书的战争》。这两篇作品奠定了他在讽刺作品中的地位。后来,斯威夫特卷入了伦敦辉格党与托利党之间的党派斗争,最终受到托利党首领的器重,担任了该党《考察报》的主编。

政府为奖赏斯威夫特的功绩,指派他成为都柏林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主教,由此他又成为一名受欢迎的牧师,同时,他积极支持并投入到争取爱尔兰独立自由的斗争中,成为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领袖。

晚年的斯威夫特将自己大部分的积蓄用于各种慈善事业,并为弱智者盖了一所圣帕特里克医院。同时,斯威夫特遭受到病痛的折磨,以致头昏耳聋,而他可交往的朋友甚少,加之亲人去世,这使他的晚年生活十分孤独。因此,他更加痴迷于写作,借此打发孤寂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