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态的力量
19938200000003

第3章 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人生(2)

也许,对一部分人来说,这个故事是不可理解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仅仅因为听到别人的几句话便会“失血而死”?其实,死囚之所以会离奇死亡,就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被“放血”了——他相信自己一定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死。虽然这只是别人为他种下的心理暗示,然而他自己也在不断强化、放大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最终将这种意念变成了现实。

事实上,如果他有坚定的意志,或许就能发现自己的真实处境,也就不会死于那恶毒的心理暗示了。所以,他的死因还要归于他那脆弱的内心——是绝望杀死了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绝望也是一种无形的能量——有时甚至是一种能够置人于死地的可怕能量。

一个积极心态的人,不会让自己沉溺其中。即使身陷困境也能以愉悦和创造性的态度走出困境,迎向光明。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这位乘客,即使自己买不到座票也通过不断地寻找,最终他总是能大获全胜而找到座位,而摒除一路站着的辛苦。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但是通过这件小事我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我们做事的心态:只要你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做事,总能找到对路、找到出口。

“安利之父”、美国著名企业家理查·狄维士也极为推崇积极心态,他甚至将毕生卓越的经营理念就归结为“积极思考”(或称为“积极心态”)。他认为,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培养领导力、取得事业进展的关键;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积极思考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常人也许不曾发现、也从未想到,其实竟藏身于人们最习以为常、甚至常常羞于启齿的十句短语中。在《积极人生的十种力量》中,狄维士将这十句短语明确为:“我错了”、“我很抱歉”、“你可以做到”、“我相信你”、“我为你骄傲”、“谢谢”、“我需要你”、“我信任你”、“我敬重你”和“我爱你”。不难发现,狄维士并没有教我们如何有大本领做事,却一直在教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共事、如沐春风。这其实也正是狄维士的人格魅力和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所在——他并不一定在专业领域极为出众,但却因为有着感召、激励别人的积极的心态从而召集一群贤能之士,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

狄维士的《积极人生的十种力量》算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一本重要的代表作。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获得良好的生活。而狄维士在书中通过“积极的语言暗示”来训练人们的潜意识,掌握其变化的规律,从而激发无限的精神能量。狄维士指出,意念具有无穷的力量,相信自己行就一定能行。

狄维士还告诫说,人们需要保持着内心积极的力量,从始至终、永不放弃。特别是在人生中不如意、不顺心、不快乐的阶段,更是需要拥有充足的心灵资源来支撑度过。当我们把狄维士的智慧运用在当下,在竞争激烈、压力重重的时期,它何尝又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最需要的力量和信仰?

4.不同的心态,不同的人生

两个来自农村的人,准备外出打工。一个打算去上海,一个决定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的时候,各自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他们同时听到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了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于是那个想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没到,不然真是要掉进了火坑。

而那个打算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的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后来他们在退票处又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去北京的那个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那个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让人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卖凉水也可以赚钱。只要肯想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凭着农村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着“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虽然亮丽而招牌却比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个空档,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的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空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个人都愣住了,因为几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票。

故事中的主人公,同样都是来自农村的,但是由于生活观念不同,他们之间的差距居然那么大。一个是利用当地的特点,赚取合理的钱财,由此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而另外一个呢?很明显,他却是有点贪图消极的安身立命,而忽略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当然捡破烂也是一种谋生的方法,可是两相对比起来,这个差别未免也太大了。

美国学者拿破仑·希尔说:“人与人之间原本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实际生活中巨大的落差!这个“很小的差异”就是他们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落差”就是成功和失败之间的落差。发现很多境遇和知识、智商相差无几的人,数年之后,走的远的确实是那些积极达观的人!

何谓“心态”?在心理学上,心态是指人内心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的特点,往往会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状态,使这段时间的所有活动都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人逢喜事精神爽”、“闷闷不乐”等词语即是人心态不同的写照。

心态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积极向上、乐观平和的心态能使人精力倍增,从而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增强信心和希望,并有益于健康;反之,消极处世、悲观浮躁的心态则使人颓丧消沉,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会大打折扣,前面那个关于两个来自农村的人的不同的命运,不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吗?由于个人的心态调节不好。从而降低学习工作的效率与效果,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经常处于不良的心态中,还会有损健康。因此,控制不良心态,培养良好心态对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

不同的心态决定着不同的职场路。美国哈佛大学最火的一堂课,名叫积极心理学,授课教授是泰勒·本·沙哈尔,犹太人。在《幸福超越完美》一书中,泰勒将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分为三种:Job(只是工作)、Career(事业)、Calling(使命)。他认为,积极而快乐的工作,提高工作本身的认同感,更容易收获职场成就。

下面这个盖房子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三个盖房子的工人,他们现在正各自盖一间房子。

第一个工人干着干着就不耐烦了,“反正又不是我住的,费那么大的劲干吗?”于是他加快速度,草草完工,房子看起来摇摇欲倒。

第二个工人干了一会儿也感到枯燥了,“但我既然收了别人的工钱,就有责任把房子盖好,”于是,他继续认真地干活,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工作,房子看起来十分结实。

第三个工人干着干着变得快乐起来,“盖房子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如果在房前种一些花草,房后再弄一个园圃,一家人乐融融地住进来,啊,一切太美好了!”于是他忍不住吹起了欢快的口哨,以更大的热情来干活,并在房子上加了不少自己的创意,看起来美观大方。

三年之后,第一个工人失业了,没人再敢聘请他;第二个工人仍然认认真真地干着老本行,一切没有变化;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出名的建筑大师,他设计的房子风格独特、美轮美奂,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盖房子的故事”中三位盖房者,三种不同的心态,决定了三人不同的命运。在现实中,像第一位盖房人——悲观失望者,对自己的工作、处境一味地抱怨、哀叹、悲观、失望,可能会得到短暂的同情与怜悯,但终久会让人鄙视与厌烦,最终会失业,过着艰幸的生活。绝大部分人属于第二类盖房者,工作只是生存的手段、方式,为了生活、为养家糊口,每天忙碌着自己的工作,没有过高的追求,安于本职、安于现状。当然,也有很多像第三位盖房人——有理想、有目标,乐观上进者,经过长久的忍耐与奋争,努力与开拓,最终赢得了鲜花、掌声,赢得了事业的成功。

总之,心态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做自己人生的主人,用自己的心态塑造自己的未来。

5.不同的心态,幸福感也不同

在日本战败后物质极度匮乏的日子里,作家外岛的外婆使用各种神奇的办法度过艰难的岁月。她在腰上绑一根系着磁铁的绳子捡拾路上的钉子和铁屑,以补贴家用。在门前的河面架上木棒拦截漂流物,木片和树枝晒干当柴烧,奇形怪状的蔬菜、果皮、受损的水果经外婆处理后同样受用。外婆称这条河是他们家的“超级市场”,而且“送货上门,也不收运费”。在穷困面前,外婆保持着快乐的心态和神采,并向外岛表达她对人生的看法:只有可以捡来的东西,没有应该扔掉的东西;别抱怨“冷啊”“热啊”的!夏天时要感谢冬天,冬天时要感谢夏天;穷有两种——穷得消沉和穷得开朗;人到死都要怀抱梦想!

在日本战败后物质极度匮乏的日子里,没有钱、没有柴火、没有食物,作家外岛的外婆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她对生活的真爱:只有可以拾来的东西,没有可以扔掉的东西;夏天时要感谢冬天,冬天时要感谢夏天!外岛的外婆告诉我们:穷有两种——穷得消沉和穷得开朗!不怨天,不忧人,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珍惜上天恩赐的所有,到死都怀抱着梦想,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智慧啊!

苏东坡曾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以无为有,以退为进,以空为乐;不计较,不悲不恼;山河大地,宇宙星辰,花开花谢,鸟啼虫鸣……唯深悟这些“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才是一个真正快乐的人生。孔子的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物质生活匮乏若此,颜回仍淡泊宁静,陶然自得,这不又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物质之于幸福和快乐并不是一种必须。懂得珍惜今天的,懂得享受已有的,才是我们通往幸福彼岸的不二法门。

如今是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人们不用为柴米油盐费神了,却也不见得幸福,反而越来越多的人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其实幸福每天围绕着我们,只是我们缺少了一颗感受幸福的心。

佛经有言:“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故“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所以,幸福和快乐的人生,更多的是取决于一种此岸此我的心境。不同的心境,幸福感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