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国有心机
19937100000004

第4章 自抬身价:多为自己做广告

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用点儿“心机”,适当抬高自己的身价,多为自己做广告,要比呆在角落里等着被别人发现强百倍,甚至千倍。

1.自抬身价:适当吹嘘自己

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就不能等待别人来发现,来了解,应该积极地表现自己。

——岛天男

做人要想成功,抬高自己的身价是很必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为众人所认同,当然,这需要你冒很大的危险,但成功几率却也是非常之高。那么如何抬高自己的身价呢?适当地掌握点“心机”是很必要的。

刘备自称汉中王,要把大本营迁到成都,因此必须挑选一名大将镇守汉中。选谁呢?一班人等,包括张飞本人,都认为非张飞莫属,不料刘备却看中大将魏延,破格让他担任镇远将军,兼汉中郡太守。结果一公布,全军震惊。

刘备在一次宴会中,问魏延:“如今我委托你担当重任,你有什么打算呢?”魏延的话,真提气,他说:“若曹操举全军来犯,我为大王抵挡他;若曹操派偏将统率十万兵力来犯,我为大王吞下他。”

刘备听了心里爽极了,在场文武官员也啧啧称叹。后来张飞等人也没什么意见,看来魏延这牛皮吹得很有水平。

那些拥有惊世才能的人,不懂得表现,就等于自我埋没。谦虚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过度,也不会得到老板青睐,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平凡无奇,没有才华。

部属需要适度地自我推销,古时尚有“毛遂自荐”,何况有着现代观念的今天,为什么要害羞呢?自己的命运,自己开拓。

有位小姐,她的英文很好。有一天,她来到一家出版社,要见社长,她想到出版社当名编辑。可这家出版社没有英文图书的出版计划,所以无法用她。后来这位小姐请社长给她介绍一下到别的出版社,社长把她推荐给一位同行,这位小姐居然很快就有了工作。

后来两位出版社的领导碰在一起时还说:真感谢你当时给我介绍这位好编辑。其实,介绍那位小姐的领导当时不觉得她的英文能力像她所描述的那样好,但她敢于毛遂自荐,至少表现了一种积极主动,勇于向陌生的人和事挑战的优点,当老板的当然喜欢用这样的人。

当今时代,老板用人的最大原则当然是要为他赚钱,而不是请来侍候,因此他们更喜欢那种积极主动并富有挑战精神的人。在我们周围,也可以找到很多勇于毛遂自荐的人获得成功,而那些怯于自荐的人仍在原地踏步的例子。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再也不是那种“待价而沽”或等人“三顾茅庐”的时代,如果不主动出击,让别人看得到你,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能力,你就有可能“坐以待毙”或错失良机,至少你获得机会的时机比别人晚。

如果你有能力,可自告奋勇地去挑战那种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工作,在别人都不愿意做的时候,你的毛遂自荐正好可以显示你的存在,如果战而成功,你当然是惟一的英雄!如果失败也学到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也不会有人怪你,因为本来就没有人愿意去做!此外,你的毛遂自荐,也替你的上司解决了难题,他对你的感激当然不在话下!而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将成为你日后面对更艰难工作勇气的来源,你的作为也将成为人们给你最高评价的基础,光是这一点,就可让你在日后“享用不尽”!

当然,毛遂自荐,自我推销,不是冲到老板面前滔滔不绝地讲述你的想法,而应懂得“心机”,掌握技巧。担当琐碎的工作时,不必把成绩向人炫耀,这样会给人平实的印象;担当比较重要的任务时,不妨把成绩适度渲染,增加知名度。老板是否注意一个员工,往往取决于该员工的知名度如何。

一般老板自诩有伯乐眼光,喜欢自行物色良才,往往别人引荐或提醒的话,反而不愿试用。当老板让部属担当重任时,部属要记住感谢老板提拔,像魏延那样适度展示会更好。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每个有本事的人都可能遇到的境况,这个时候郁郁寡欢,不思改变的话你可能真的从此淹没,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自抬身价,适当吹嘘自己往往会有奇效。

2.名不正则言不顺

名声是必须赢得的东西;荣誉是不可丧失的东西。

——叔本华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企业的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凝聚力。刘备的号召力从何而来?论钱财他比不上聚众敛财的张鲁;论势力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绍;论文化素养比不上文学家曹操。但刘备以“仁义”著称,以天下苍生为念,这虽然只是“幌子”,但正是基于这种伟大的理想,像关、张、赵、马、黄以及诸葛亮等人才会忠心耿耿地跟随着这个卖草鞋的。

在赤壁大战之前,刘备无寸土之地,兵微将寡,但却没有被对手吞并,而且还深得对手的尊敬,与他称兄道弟,待他为上宾。这主要是他早已“信义著于四海”,他的仁德之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曹操进攻攀城时,刘备更是不忍弃百姓于不顾,毅然携带万余名百姓同行,刘备的仁德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企业的文化建设,曹操和刘备都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尤其是刘备,在创业的几十年中,始终把“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作为最高理想;把“仁义”作为团队的核心价值观。谋臣徐庶、诸葛亮,武将赵云、黄忠、马超等等都冲着“仁义”二字而来。可见,刘备的理念的确是迎合了手下的口味。后来,在很多危机时刻,恰恰是因为刘备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才得以逢凶化吉。

而时下的一些老板把企业文化当作一种包装,就像糖果外面的包装纸一样,弄得花花绿绿,只是为了好看,为了吸引人,或者干脆就是完全出于老板本人的个人好恶。至于糖果的味道、营养怎么样,却并不十分在意。而老板的兴趣也在不断地变化,今天喜欢红色,就改用红色包装纸,明天喜欢绿色,又马上改用绿色包装纸。于是,当人们都在提倡环保时,就立刻在企业文化中加点儿绿色;当全国上下都在谈论奥运时,企业文化里马上又添加了奥运精神;当人们大谈“诚信”时,企业文化中又多了一条“以诚为本”。

当然,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地完善,但绝不是一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的现象。上述“包装论”是对企业文化的曲解。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励、约束员工的行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同时也使自己的品牌折射出独特的魅力,而不仅仅是一句写在墙上的空洞口号,更不是一个供人观赏的“花瓶”。

一位做生意失败的老板曾问一位国内著名的企业家:“我们是同时创业的,条件和机会也差不多,为什么你发展那么快,我到现在还是这么艰难呢?”这位企业家没有做正面回答,反问他四个问题:“第一,你的公司有没有足以令员工激动并愿意与你共进退的发展目标?第二,你有没有将你的思路、价值观与你的员工分享?第三,你有没有经常刻意创造一种让员工充满激情的工作氛围?第四,你在让消费者了解你产品的同时,有没有让其了解你赋予产品的理念?”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自己的形象至关重要,首先是产品形象,企业应该从产品品种、产品质量、产品功能、产品价格、产品外形、产品包装等方面下功夫,牌号和商标是产品形象的重要方面,而质量则是核心。其次是职工形象,企业的风气,职工的精神面貌,企业的服务质量,这些都影响着企业的形象。第三是环境形象,企业厂房的建设、绿化、净化、卫生清洁等,都会对顾客造成一些感觉,留下一些印象。企业只有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同时借用各种宣传手段,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深刻完美的形象,赢得各界的信任和合作,争取到良好的社会声誉。

海尔集团老总张瑞敏创业之初时发现,市场上冰箱的数量和品牌虽多,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他想自己为什么不能生产同类产品中最优秀的、最有导向性的、最能引导消费作用的冰箱呢?而要从默默无名达到名牌的高度。这无疑是在做撑杆跳。张瑞敏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从产品的质量抓起,从一开始就要在员工的思想上消灭“二等品”意识。

1986年,刚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海尔集团突然做出一项壮举:当众砸毁76台不合格的冰箱,消息传出,震撼全国。海尔集团趁机提出“宁可损失千元,决不给用户添麻烦”的口号。由此树立了海尔冰箱重视质量的美好形象。另一方面,销毁这些不合格产品,也是对职工的一种告诫,那就是:“质量是企业的饭碗,谁砸了企业的饭碗,企业就砸掉他的饭碗。”

效益自然是企业存在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根本所在。企业还有其显著的社会效益,这才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的第一要义。

3.酒香也怕巷子深

别将才能潜藏不露,它们之所以有,是因为有用。日晷放在暗处还有何用?

——富兰克林

“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这是演义第五回中赞扬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壮举的诗篇。然而,对于关羽来说,与华雄交手的这一机会真是得来不易。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袁绍为盟主,袁术为督粮官,孙坚为先锋,曹操是联合讨伐董卓的发起人,在各路诸侯中也很有地位。刘备当时不过是个卑小的县令,关羽、张飞一个是马弓手,一个是步弓手,受诸侯之一、影响不大的公孙瓒之邀,也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行动。董卓部将华雄当先率精兵5万,迎战袁绍等人,众诸侯出师不利,接连受挫。华雄勇敢善战,先斩鲍信的弟弟鲍忠,攻破孙坚的营寨。接着又杀了袁术的骁将俞涉、韩馥的大将潘凤,众诸侯大惊失色。袁绍说:“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话音刚落,关羽大呼而出:“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袁绍问关羽现居何职,公孙瓒告诉他是刘备手下的马弓手。袁术大喝:“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忙出面:“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说:“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曹操说:“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经曹操苦劝,关羽才得以出战华雄。临行前,曹操命令赐热酒一杯为他壮行,关羽让暂且斟下,提刀上马。不多时,关羽回帐,把华雄的人头掷在地上,曹操所赐之酒尚温。这时,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吾赶出帐去!”曹操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说:“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曹操怕闹翻,让公孙瓒带刘备、关羽、张飞回寨,暗使人送酒肉抚慰三人。

善于自我推销的人,虽然有可能面临着失败和被人嘲讽的可能,但这正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历史上便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奇人异士,他们通过自我推销而走上了成功的人生之路,毛遂自荐便是最出名的一个例子。

毛遂自荐的故事历来被人们所熟知,这就说明了有才华的也要善于表达自己,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毛遂勇敢的站出来推销自己,历史还会记下他的名字吗?

公元前258年,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与楚联盟抗秦。

平原君准备带领二十名精明强干、文武兼备的门客跟随。他精心挑选了一番,只选出了十九名,再也选不出中意的人了。这时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将要出使楚国,准备带家中门客二十人,现在还缺一人,希望您就把我当成其中的一员吧。”

平原君说:“先生到我的门下几年了?”

毛遂说:“已经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就像是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那锋利的锥尖很快就会透出来。如今先生在我门下住了三年,可左右的人没有称颂你的,我赵胜也没有听说你呀。这似乎说明你没有什么才能,先生还是留在家里吧。”毛遂说:“我只是今天才请求你把我装进口袋里去罢了。假如我这只锥子早一点进口袋里,早就脱颖而出了,难道仅仅只是露一点锋芒吗?”

平原君于是答应带毛遂与十九人同去楚国。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在朝廷上谈论合纵抗秦大事,毛遂与其他十九人在台阶下等候。他们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竟毫无结果。其他门客对毛遂说:“先生你上去谈一谈吧。”

毛遂于是拿着宝剑,沿着石阶,一步步走上去,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明明白白,两句话就可以说完,可是今天太阳一出来就开始讨论,直到中午还没有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楚庄王问平原君:“这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楚王呵叱道:“还不给我退下去,我正在同你的主人说话,你来干什么?”毛遂按剑而上前说:“大王竟敢如此呵叱我毛遂,凭借的是楚国人多吗?眼下,在十步之内,大王无法依仗人多势众,大王的性命就悬在我手中。我的主人在眼前,你呵叱我干什么呢?况且,我听说商汤凭方圆七十里的土地就可以在天下争王,周文王凭方圆百里的地盘,而使诸侯归附称臣,哪里是仅因为他们的兵多呢?现在楚国有方圆五千里的土地,拿着兵器的将士亦有百万,这是你称霸的极好资本,天下谁能抵挡呢?然而事实上楚国却连连受辱。白起,只不过是秦国的末将,仅率领几万人马,就敢起兵与楚作战。第一战就拿下了你的鄢、郢,第二仗就烧毁了你的夷陵,第三仗污辱了大王的宗庙,这是世世代代的怨恨,连赵国也为之感到羞耻,但是大王却淡忘了这种刻骨仇恨。合纵之事,主要为的是楚国,而不是赵国啊!你还有什么拿不定主意呢?”楚王被说服了,当场表示:“是的,的确像先生说的,为保全我楚国的江山社稷,我们参加抗秦。”毛遂问:“大王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毛遂对左右的官员说:“请把狗、鸡、马的血拿上来。”毛遂捧着盛血的铜盆跪着献给楚王,说:“那就请大王和我的主人平原君歃血而盟吧。”就这样,楚赵联合抗秦的盟约就确定了。

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说服了楚王,使赵国暂时避开了强秦的威胁,毛遂这个未放入袋的锥子也最终脱颖而出,成了平原君门下的重要食客。

做人要有真本事,滥竽充数之人虽然可以蒙蔽别人一时,却不可能蒙蔽别人一辈子。但做人也怕有了真本事也不会表达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赏识,正所谓是“好酒也怕巷子深”,所以一个人若想出人头地,适当的时候站出来推销自己,要比躲在角落里等着被人发现强百倍、千倍都不止。

4.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生命是每一个人所重视的;可是高贵的人重视荣誉远过于生命。

——莎士比亚

民谚说得好:“手中的一只鸟,值得林中的两只鸟。”许多“有大志”者往往为了觊觎林中的两只鸟,让手中的一只鸟安然逃脱。

举义意味着付出,求利意味着索取。义与利的关系具有普遍性,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处理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问题,无不牵涉这一关系。不同的人处理义利关系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往往是不同的。一部《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处理义利关系的形象化教科书。各种各样的人物,在义与利面前有着不尽相同的选择,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种:

(1)见利忘义

把义与利割裂开来,把利看得至高无上,一切以利为转移。为满足贪欲不择手段,置道德于不顾。

张鲁的谋士杨松就属此类人物,诸葛亮因其极贪贿赂而暗送金银,使他多次散布流言挑拨离间,迫使马超背叛张鲁投降刘备。贾诩也利用杨松的贪利而送以金帛,使之搬弄是非,迫使庞德归附曹操。杨松还为曹操作内应,将他的主子张鲁的基业全部葬送。杨松并未因此升官发财,终以卖主求荣之罪,被曹操将其斩首示众。这便是见利忘义者的结局。

(2)单纯求义

只看到义与利的对立,否认两者的统一性,把取义看成是惟一崇高的目标,也是不可取的,这无疑是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结果。关羽被曹操俘获后,不为地位、金钱、美女所动,倾心刘备。这种舍利求义的行为可以肯定,甚至值得提倡。但为了一个“义”的空名,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把头号敌人曹操放走,把本可争取到自己一边的孙权推向曹操。关羽的这种“义举”,不仅不应提倡,而应引以为戒。刘安的作法更是走向了极端,演义第十九回说,刘安被吕布打败后,匹马逃难,寻小路投奔许都,“途次绝粮,尝往村中求食,但到处闻豫州至皆争进饮食。一日,到一家投宿,其家一少年出拜,问其姓名,乃猎户刘安,当下闻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妻以食之。”刘安如此求义,真是荒唐可笑。

(3)以义取利

上述两种相反的作法,走向了两个极端,把义与利看得水火不容。其实,义与利还有统一的一面。陶谦三让徐州而刘备不受,用刘备的话说是“为义也”。人们可能不理解。刘备素有匡扶汉室的大志,然而从举事以来,未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现在有人拱手送给他一块现成的地盘,他却拒而不受,可谓“傻冒”。其实,刘备非常聪明,他何尝不想有一个栖身之所,以求立足和发展?但对如何得徐州,他自有主意。看看后来的事情,人们定会有所悟。陶谦病死第二天,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生存。”关羽、张飞再三相劝,刘备才答应权领徐州事。在当时场合下,刘备越推辞,越显出他是仁义之士,而百姓越希望这样的人掌管徐州。其结果是刘备既以义征服了百姓,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试想在陶谦一让徐州时,刘备毫不客气地答应下来,结果会怎样呢?刘备的一生,都是以“义”行事,所得到的远远超过所付出的。曹操被演义的作者视为“奸雄”,事实上,曹操以义取利获得成功的实例并不少。如他在消灭袁绍势力平定冀州后,乃下令:“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此举虽使曹操少收了些钱粮,却换来了民众的拥戴,使袁绍统治多年的地盘迅速稳定下来。可见,以义取利,把义当成实现利的手段,便会一举两得。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过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得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忍让,莫为名利遮望眼。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应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必然会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5.空头支票不可开

长期守信得来的信用,很可能只因为一次失信就人格破产。所以,爱惜信用的人一定谨慎行事,千万不可走错一步。

——松下幸之助

做人办事时,一定要懂点“心机”,让你的信用代表你,让你的名字走进每一个与你打过交道的人心中,要使对方信赖你,觉得你是个可靠的人。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个人如果不够诚实,不讲信誉,往往在政治上成为两面派;在社会上成为图利弃友的市侩小人,这样的人是没有朋友的。交友如果不交心,一切都不会长久。人与人之间办事儿需要以诚相待,以信相交。真正的大丈夫要言而有信,诚实可靠。在与朋友交往中,要言行一致,信守诺言。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言必信,行必果”,这就是要求说话一定要算数,说到做到;办事儿一定要果断,不能犹豫不决。曾子把老师的话牢记在心,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进行反省:“给人家办事儿,我做到诚心尽力了吗?对待朋友,我有没有不诚实,不守信用的地方呢?老师的教诲我认真复习过了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曾子一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成了很会办事儿的知名人士。

五出祁山时,诸葛亮鉴于前几次出祁山所导致的久战兵疲,采纳了长史杨仪的建议,把兵力分为两部,轮番出击。第一批兵力率先出征,过了一百天再由第二批兵力替回,第二批兵力出征一百天后,再由经过休整的第一批兵力替回,如此循环轮换,保证了军队士气的持久。为使轮番出击的战术得以顺利实施,诸葛亮明令规定:“违限者按军法处治”。

兵出祁山后,后方粮草屡催不到,营中乏粮。诸葛亮攻下卤城后施计抢割陇上麦,以充军粮。然后,又在卤城外设伏兵击败魏军的偷袭。司马懿发檄文征调雍、凉二州的20万人马前来助战。此时,蜀兵轮换期已到,后方汉中的兵马已出川口,送来公文,只待会兵交换,诸葛亮传令前线军兵返回后方,征战百日的士兵们各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正在这时,孔礼引领的雍、凉人马20万已经来到,与郭淮会合,去袭剑阁,企图截断蜀兵归路。司马懿亲自引兵攻打卤城。蜀兵听后都很惊恐,形势危急。杨仪建议诸葛亮变通一下,先留下旧兵退敌,待新兵来到再换班。诸葛亮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令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依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随即传令归兵当日起程。众军得知,万分感激,异口同声大呼:“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诸葛亮对众说;“尔等该还家,岂可复留于此?”军兵们却执意要出战,不愿回家。诸葛亮下令人马出城列阵,西凉兵马长途远征,人困马乏,刚要安营,蜀兵齐出,人人奋勇,将锐兵骁,杀得魏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不论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一个人的信用越好,就愈能成功地打开局面,做好工作,你应对的客人愈多,你的事业就做得愈好。

所以,你必须重视你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生活总是照顾那些讲话算数的人,食言则是最不好的习惯,你必须改正自己的缺点,成功地推销你自己,不管你在什么情况下办什么事情,总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你用自己的行动说服别人的异议,让他们亲眼看到你所做的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为了遵守诺言,你可以放弃其他,给人一个可信的面孔。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尽快实施自己的变法主张,不惜设定计谋树立“守信誉”的形象。

公元前350年,商鞅积极准备第二次变法。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法律是难以施行的。为了取信于民,商鞅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区内外人声嘈杂,车水马龙。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军士在鸣金开路声的引导下,护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三丈多长的大杆外,什么也没装。有些好奇的人便凑过来想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人们都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马车后面一直来到南城门外。军土们将木杆抬到车下,竖立起来。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对众人说:“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给黄金10两。”

众人议论纷纷。城外来的人问城里人,青年人问老年人,小孩问父母……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因为谁都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个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试一试,被身旁一位长者一把拉住了他,说:“别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搬一棍木杆给10两黄金,咱可不去出这个风头。”有人跟着说:“是啊,我看这事儿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人们就这样看着、议论着,没有人肯上前去试一试。官吏又宣读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没有人站出来。

城门楼上,商鞅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这一切。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对旁边的侍从吩咐了几句。侍从快步奔下楼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面前,传达商鞅的命令。

官吏听完后,提高了声音向众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至北门,赏黄金50两!”

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这时,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官吏一拱手,说:“既然大良造发令,我就来搬,50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还是可能的。”

中年汉子扛起木杠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又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

商鞅笑着对中年汉子说:“你是条好汉!”商鞅拿出50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拿去!”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变法就这样取得了成功。

这就是说,你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对工作、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应有一颗诚实守信的心,让信用代表你,让对方信赖你。

如果,你以前没有运用这个秘诀,那么,你现在便开始吧!

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讲一个“信”字,诸葛亮就是用一个“信”字激发了将士们的士气。人无“信”不立,让“信”成为你的奠基石。

6.上梁不正下梁歪

在没有学会征服自己之前就去寻求统治他人,其结果肯定是徒劳无益的。

——斯宾塞

领导不能做到公正,原因是无法端正自己的内心。内心端正了,处事就没有偏私。端正自心,首先要端正自身,自身端正了,家庭就能端正,国家就能端正,天下就能端正。

《大学》认为领导用人的根本在于修身,修身的根本在于正心。孔子说:“自己率先端正了,天下还有谁不敢端正?”傅玄说:“领导立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而后才能身正,身正而后才能让左右的人正,左右正而后才朝廷正,朝廷正而后才国家正,国家正而后才天下正。反过来说,天下不正要从国家建设做起,国家不正要整顿朝纲,朝廷不正要整顿文武百官,左右不正,当领导的就要从加强自身修养做起,自身不正要从修心做起。修养的对象越贴近,所带来的影响、效果越久远。大禹、成汤肯责备自己,所以国家兴旺,显得生气勃勃。”这是大端正!端正了自心,就端正了自身;端正了自身,就端正了别人。

《论语》中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也是告诫领导者必须品行端正,谨慎从事,以身示范。

领导者乃世人的榜样,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喜怒哀乐,直接影响到部属和群众。如果他自身的行为规范得体,即使不制定任何法令(规章)、制度,人们也能自然地效法他的行为,走正道,做正事。然而,如果他自身的行为不正,胡作非为,即使制定严格的法令、法规,人们也不会执行。

在我国农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看干部的什么?群众看干部如何说,更重要的是看干部怎么做。上梁不正下梁歪。做领导的念歪了经,做歪了事,部下和百姓自然是以歪就歪。相反,做领导的要使部下听命于己,要取信于百姓,建立良好的领导者形象,应先自己规规矩矩,扎扎实实地做出个样子来。

曹操当年在军中能享有较高的威望,大小将士都乐于为他卖命,对他唯命是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从自己做起,以此使将士心服口服。在寿春城大战袁术后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曹操班师回府时,路经一带麦田,曹操传令大小将校,不得践踏麦禾,违者处斩。事也奇巧,曹操的坐骑受惊乱跑,踩坏了大片麦田。事情发生后,曹操不愿践踏自己制订的法纪,便找来行军主簿,要他依法整治自己,主簿不敢,曹操深明大义,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于是抽剑就要自刎。众人再三劝说,郭嘉劝道:“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自统大军,岂可自戕?”郭嘉拿出“春秋”来给曹操找了个台阶,曹操于是采取了个折衷的办法:割发代首。三军见此,哪个还敢拿鸡蛋去碰石头?这样看来,先做出样子对领导者树立威信,取得成绩十分重要。

在台上说得唾沫横飞,还不如身体力行做一回来得有鼓动性,有号召力。嘴上说得天花乱坠,讲得振振有词,做起来又是另一套,倒不如不讲不做。因为这样言行不一,无异于在脸上刻下“伪君子”几个字,让人看了骤生反感之心。一个领导者只有严格地要求自己,起带头表率作用,才能服众。更何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自己愿意做的事,才能要求别人也去做;只有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才能要求别人也去做。

作为一个领导,怎样才能让你的员工为你尽心效力呢?首先你要做到心系员工,一切为员工着想,在员工当中树立起你的形象。起个模范带头作用。从曹操身上汲取一点精华,对你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