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国有心机
19937100000002

第2章 “心机”是实现“野心”的前提

“野心”是做大事绝对不能少的条件,而“心机”是实现“野心”的前提。古语云:欲求其上上,而得其上;欲求其上,而得其中;欲求其中,而得其下。我们应该追求任何一个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只有有“野心”,懂“心机”,才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1.无舵的船不能远行

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成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

——华兹华斯

目标如空气,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没有目标的人生不可能成功,就如没有空气人不能存活一样。明确的目标是所有可观成就的起点。你的生命是要进步的,你就必须选择你的目标。一旦目标确定,你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你的未来也许因此而定。

一个对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不经常加以检讨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

每一天你都可能遇到对自己的人生和周围的世界不满意的人。你可知道,在这些对自己处境不满意的人中,有98%对心目中喜欢的世界没有一幅清晰的图画,他们没有改善生活的目标,没有一个人生目的去鞭策自己。结果是,他们继续生活在他们无法改变的世界中。

制定目标并不断检讨目标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我们安排日常工作的轻重缓急。没有目标,我们很容易陷进跟理想无关的日常琐事当中。一个忘记最重要的事情的人,会成为琐事的奴隶。惟有目标能使你集中精力。

另外,当你不停地在目标的召唤下发挥自己内在生命力时,你的生命将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最终,在达到目标时,你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比你得到什么东西重要得多。虽然目标是将来才能实现的,但目标使你能把握住现在。为什么呢?因为可以把大的任务看成一连串的目标。每个重大的目标的实现都是几个小目标小步骤逐渐实现的结果,所以,如果你集中精力于当前手上的工作,心中明白你现在的种种努力都是未来目标的铺路石,那你就能成功。

在刘备年幼时,他家的东南方有一棵大桑树,高五丈余,枝繁叶茂,远远望去,颇似皇帝乘的车盖。刘备经常与同乡的小孩们在树下嬉戏玩耍,曾对小伙伴们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刘备的叔父很惊奇,说:“此非常儿也。”

少年的刘备就有着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的志向。当黄巾起义爆发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靠织席、贩履为生的刘备,结交关羽、张飞,组织起一支人马,先是斩黄巾而立功,后又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虽然地位低下,兵微将寡,但其不凡的英雄气概已经显露出来。随后几十年的风雨漂泊,他始终没有放弃匡扶汉室,安民济世的志向。从来不肯甘居人下,朝思暮想独立创业。天下那么多的草莽英雄,曹操都没有放在眼里,倒是很早就注意到了不起眼的刘备。

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对刘备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因此,曹操认定,只有自己和刘备,才是天下的英雄。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山东、河南一带为根据地,东征西讨,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实力。而刘备不过是个既无兵力、又无地盘、寄人篱下的人。曹操之所以将刘备与自己并称为英雄,并不是恭维,而是看准了刘备不凡的抱负。从演义第三十四回的一段描述中,足见刘备与平常人的不同之处。刘备与刘表饮酒,起身上厕所,“因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流泪”。刘表见刘备有泪容,很为奇怪,刘备长叹一声说:“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蹉跎,老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最终,刘备果然乘上了皇帝的车盖,三分天下,雄踞一方。

胸怀大志是一切成功者的共同特征。所有成功的人士,在思维方面的与众不同就是目光远大,比别人想得远一点,“心机”比别人多一点,所以,就给自己创造了条件。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又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就不可能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拿破仑说过:“有方向感的目标,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力量。”正确地选择了事业上的突破口,并对此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那就意味着成功垂手可得了。目标好像航标灯在朦胧浩瀚的人生海洋中,指引着人们走向辉煌。

2.先立志,再与成功约会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爱因斯坦

展开你梦想的翅膀,立定目标,追求人生成功的领域,在扬起双翼的同时,不必怀疑自己不可能,只要你的目光看得够远,就能够飞得更高。给自己的人生立个志愿,树个目标,脚踏实地,成功的意识需要培养,先立志,再与成功约会。

年仅20岁的曹操,刚入仕途就显示出不安于现状,努力打开新局面的作风。在任洛阳北部县尉时,鉴于权贵横行,搅得社会很不安宁的现状,曹操到任之初就赶制了十数根五色大棒,悬挂在大门左右,示曰:“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权重势大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反规定,提刀夜行,巡夜的曹操拿住这位无人敢惹的太岁,毫不留情地以棒责打,“由是,内外无敢犯者,威名颇震”。

黄巾起义后,曹操率兵参与镇压,由于战功显赫受封为典军校尉。董卓专权,朝政日非,曹操在刺杀董卓未果后,逃出京城洛阳回到家乡。一面假传皇帝诏书,号召各地讨伐贼臣董卓;一面在族人、友人的帮助下招募一支兵马,参加到了讨伐董卓的大军中。十八路诸侯与董卓小战之后,各怀私心,互相观望,任凭董卓劫持皇帝迁都长安。曹操对此大为不满,毅然率军追击。虽然兵败受伤,足见曹操与袁绍等辈不一样,是个勇于进取之人。曹操见十八路诸侯畏缩不前,不能成事,就率领残兵败将回到山东。青州黄巾军又起,曹操进兵镇压,得降卒30万,选拔精锐,号为“青州兵”。以兖州为根据地,曹操招贤纳士,广揽人才,“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震山东”。接着,曹操在山东击败吕布,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下臣”,除军事上拥有较强实力外,又把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此后,曹操东征西讨,逐鹿中原,开始了兼并群雄的战争。

军阀张绣败而降,降而叛,最终被曹操吞并;妄自称尊的南方最大军阀袁术也被曹操彻底消灭;败而复起、骁勇善战的吕布被曹操斩草除根;刘备数次东山再起,数次被曹操击败,以至于在中原无法立足;官渡之战,曹操以劣势的兵力大破袁绍,此后接连进击,天下势力最强大的袁绍及其残余势力被消灭了,曹操夺得了冀、青、幽、并四州的广大土地。经过数年的征战,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又挥师南下,夺取了刘表据有的荆州。由于轻敌和急功近利,曹操在赤壁遭受孙权和刘备的沉重打击。然而曹操并没有一蹶不振。赤壁之战后,他不仅统兵入关,消灭了马超、韩遂势力,进军汉中,消灭了张鲁,而且一直没有放弃吞并孙、刘一统天下的努力。曹操在临死之前,对于一统天下的理想未能成为现实遗憾不已,他对曹洪等人说:“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曹操的一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一生。这是他赖以取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并成为三国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首要因素。现代人在自身素质修养方面最应该学习的,就是曹操不断开拓进取的品格。

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就无法创立和发展事业。如果曹操在追击董卓失败后心灰意冷,卸甲归田,就不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如果曹操占据兖州之后像刘表那样自我满足,就不会有一统中原的成就。事实上,长久的原地踏步是不可能的。人类和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着的状态。静止只是短暂的,相对的。事业也是如此,要想维持一定的状态,不进也不退是不现实的,不进则退,是必然的规律。假如曹操登上丞相的宝座,就坐享富贵,不思进取,那么,不要多久,丞相的宝座就会归属他人。因为比曹操强大的袁绍、袁术等人绝不会容忍朝政大权长久地掌握在曹操手中。如果曹操不增强实力,继续扩大地盘,仅有的一点家底定将败个精光。刘璋是从父亲刘焉手中接管益州的,他只想守住这点基业,不图有更大的作为,结果时日不长就被刘备夺去。如果不是地处边地,且有险可守,益州之主早就更名换姓了。照理说,守业要比创业容易,但实际上守业也不易。明智的守业者往往是以攻为守,只有开拓进取,才能长久地守住已有的事业。正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是的,坚定目标,自强不息,就能奔向成功的彼岸。曹操就是凭借自己这一优势不断成长壮大,最后成就大业。给自己点信心,就会离成功不远。

3.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在生活中,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得到什么,而在于我们做什么。

——托·卡莱尔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也没有空手可得的成功,你要成功,如果你想体味收获的喜悦,那么就不要羡慕别人的运气,就必须经得起长久的付出与持续的努力。

诸葛亮父母早逝,年幼的他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这时正处东汉末年,政治黑暗,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诸葛亮14岁时,叔父诸葛玄曾被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亮姐弟也随之前往。不久,东汉朝廷又派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带着军队强行赶走了诸葛玄。诸葛玄无奈,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去投靠荆州牧刘表,刘表接待并安置了他们。诸葛玄由于仕宦不得志,终于忧愤成疾,遂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叔父的去世,使年轻的诸葛亮备感孤苦伶仃。刘表顾及老朋友的面子,没有赶他们姐弟走,依然给予照顾。

诸葛亮是个有“心机”、有志气的青年,他认为,自己已经十六、七岁了,不应该总是仰人鼻息,长期靠人施舍过活。于是向刘表表明自己的意愿,刘表帮他们在襄阳城西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了一些田产,定居下来。这一时期,诸葛亮从黄河流域来到长江流域,由北向南,再由东向西,辗转千里,流离漂泊的生活和遭遇,使他增长了不少见识,他认识到家庭、个人的命运是和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隆中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这里看不到硝烟战火,诸葛亮过着安定清静的耕读生活。在这期间,他攻读了大量的史书,钻研诸子百家,尤其是法家的学说,他还很注意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他经常与一些学者及朋友切磋学问,讨论天下大事。他很留心观察当时的朝政局面,了解政治、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抱负。他在荆州地区结交了不少的朋友,如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他们都厌恶当时的腐败政治和战乱不休的局面,都有改善政治、安定天下的抱负,他们经常在一起读书吟诗,谈古论今,问学辩难,砥砺志气。朋友们对诸葛亮评价很高,认为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诸葛亮也常常自比管仲、乐毅,这说明他有志出将入相,治国安邦。他在隆中居住了十多年,随着年龄、阅历、学识的增长,在政治上逐渐成熟。广泛的社会交往、名士的垂青及朋友的推荐,使他的社会政治影响不断扩大,人们尊称他为“卧龙”先生。这为他将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奠定了基础。

献帝建安六年,刘备被曹操击败后,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让他屯在新野。数年之中,没有发展,刘备郁郁不得志。徐庶去见刘备,刘备很器重徐庶的才能,试加以重用。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说:“君与俱来。”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于是,刘备亲自前往隆中的草庐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诸葛亮平素就知道刘备是汉朝宗室中的贤才,又见他如此诚意求贤,觉得他是个可以辅佐以定天下的明主。因此,当刘备屏退左右,向诸葛亮询问该从何处着手才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计时,诸葛亮指出,曹操已拥兵百万,有“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目前不能与曹操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根据当时的政局,诸葛亮提出:“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桨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诸葛亮深入、全面地为刘备规划出今后正确的战略决策。刘备听后大为赞赏,他对诸葛亮的谋略才干十分佩服,两人的关系日益亲密。关羽与张飞认为诸葛亮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会空谈,对刘备的做法表示不满,刘备向他们解释说:“孤之有(诸葛)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和张飞才停止发牢骚。

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刘备终于扭转了以前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战略方针,刘备与孙权结为同盟,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战中击败曹操的南征大军,随即刘备又通过外交手段取得荆州作为立足之地。以后,刘备又进取益州,终于建立起蜀汉政权。局势的发展变化,充分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刘备讲请出诸葛亮是“如鱼得水”确实毫不过分。而且从此以后,“三顾茅庐”也成为统治者谦恭下士、诚意求贤的同义语。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诸葛亮能受到如此礼遇,与他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懒惰是人生的大敌。偷懒之后,我们就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了,我们就会痛悔虚度一生。只有战胜懒惰,我们才能做时间的主人,从容不迫、丰富多彩地度过一生。

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人总是贪图享受,就会养成懒惰的习性,因为享受不需要奋斗拼搏,没有谁生下来就愿意吃苦。

懒惰会使自己的生命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一生无所作为。懒惰的人总是会拖延他应该做的所有事情。

闹钟响了,他会说:“让我再睡一会儿。”

事情来了,他会说:“等一会儿,明天再说。”

所以,让你的生命时间有意义,你就必须战胜懒惰,选择勤奋。

“头悬梁,锥刺骨”,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勤奋好学的典范。纵古观今,有成就的人,不一定具有什么特殊的天资,而都是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的本领,只有苦练内功才可能被重用。

4.信心:自我心理建筑的工程师

如果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力量,除了幻想和神话外,什么也创造不出来的。

——高尔基

有人说:成功的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人一旦拥有了这一欲望并经由自我暗示和潜意识的激发后形成一种信心,这种信心便会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感情”。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巨大的财富和事业上的成就。有人把“信心”比喻为“一个人心理建筑的工程师”。在现实生活中,信心一旦与思考相结合,就能激发潜意识来激励人们表现出无限的智慧,使每个人的欲望所求转化为物质、金钱、事业等方面的有形价值。

从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自信是成功者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一天,曹操准备好了青梅酒请来刘备,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曹操请刘备评定谁是当世的英雄。刘备说:“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谓英雄?”曹操笑着说:“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刘备说:“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谓英雄?”曹操笑着说:“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刘备说:“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曹操说:“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刘备说:“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曹操说:“孙策继父之名,非英雄也。”刘备说:“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曹操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刘备说:“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曹操拍掌大笑说:“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到底谁是英雄呢?曹操用手指向刘备然后又指着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所历数的“英雄”,除了孙策年轻病死,刘璋被刘备所灭外,袁术、袁绍、刘表、张绣、张鲁、韩遂等人,都被曹操一一消灭了。曹操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自身的心理素质而言,藐视群雄,高度自信,也是不可或缺的主观因素。

人是有思想的生物,所以我们凡事应当有高标准,提高自信心,并且执著地相信必能成功。自信自有冲天力,舍此便为地狱门。古代有位哲人言:“自知者明,自信者强。”自信心就是一切伟人、一切事业成功的第一条件。只有自尊心而没有自信心,不是狂妄便是荒诞。

萧伯纳说:“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圣。”人生中的坚忍、进取、勇敢、耐心、恒心,克服困难,战胜危险等等一切美德,都产生于自信心。有人说过:“自信是成功之祖。自信会增强才能,使精力加倍旺盛,自信心能增强力量。同时也使生命中许多美德得到发扬,提起了中心指导力。”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屡败屡起,如果没有自信心做基础,又怎么可能做到?

“尧,人也;舜,人也;彼能是,我亦必能是。”有了这种信心,然后就能产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勇气与毅力。普通平凡的人,就是在于他们的自信心不如人和自信心不能胜人。英雄豪杰就在于自信心超越他人和自信一定要胜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所以,必须有超乎常人的信心,才能成就非常的事业。对于有信心永不屈服者,便永没有所谓的失败。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主持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是三群学生与三群老鼠。

他对第一群学生说:“你们很幸运,你们将和天才小白鼠同在一起。这些小白鼠相当聪明,它们会到达迷宫的终点,并且吃许多干酪,所以要多买一些喂它们。”

他告诉第二群学生说:“你们的小白鼠只是普通的小白鼠,不太聪明。它们最后还是会到达迷宫的终点的,并且吃一些干酪,但是不要对它们期望太高,它们的能力与智能都很普通。”

他告诉第三群学生说:“这些小白鼠是真正的笨蛋。如果它们能找到迷宫的终点,那真是意外。它们的表现或许很差,我想你们甚至不必买干酪,只要在迷宫终点画上干酪就行了。”

以后六个星期,学生们都在精心地从事实验。天才小白鼠就像天才人物一样地行事,它们在短时间内很快就到达了迷宫的终点。你期望从一群“普通小白鼠”那里得到什么结果呢?它们也会到达终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写下任何速度记录。至于那些愚蠢的小白鼠,那更不用说了,它们都有真正的困难,只有一只最后找到迷宫的终点,那可以说是一个明显的意外。

有趣的事情是,根本没有所谓的天才小白鼠和愚蠢小白鼠之分,它们都是同一窝小白鼠中的普通小白鼠。这些小白鼠的成绩之所以不同,是参加实验的学生态度不同而产生的直接结果。简而言之,学生们因为听说小白鼠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而不同的态度导致不同的结果。学生们并不懂得小白鼠的语言,但是小白鼠懂得态度,因而态度就是语言。

人生的法则就是信念的法则。在“运气”这个词的前面应该再加上一个词,就是“勇气”。相信运气可支配个人命运的人,总是在等待着什么奇迹的出现。这种人只要他上床稍稍躺一下,就会梦见中了大奖或者是挖到金矿;而那些不这样想的人,就会依据个人心态的趋向为他自己的未来去不断努力。

依赖运气的人们常常满腹牢骚,只是一味地期待着机遇的来临。至于获得成功的人,他觉得惟有信念方能左右命运,因此他只相信自己的信念。

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如果当事人能从潜意识去认为“可能”,也就是相信可能做到的话,事情就会按照那个人信念的强度如何,而从潜意识中激发出极大的力量来。这时,即使表面看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够做到了。

成功意味着许多美好、积极的事物。成功——成就,就是生命的最终目标。

人人都希望成功,最实用的成功经验,那就是“坚定不移的信心”。可是真正相信自己的人并不多,结果,真正做到的人也不多。

一个人放弃了信心,等于放下了手中的武器,而甘认失败。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理想,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信心,就是把有限生命的脆弱性与无限生命中的精神坚强性揉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无比巨大的力量,我们就可以无休止地走下去,一直要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地才终止。有了自信心,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有了自信心,才能在最佳心态下去从事前人没有从事过的伟大事业。

5.成大事只要一点勇气

天下大勇者,猝然临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苏轼

谚语说:“气概只许英雄有,平庸不予半分毫。”因而举世滔滔的人,只有生命的蠕动,绝没有英雄气概的流行。气概是一种天机的反射,是一种抱负的流露。气概里面必须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与无穷的神力,不然就会流于自大与自夸。

西楚霸王项羽说:“我力大无比,能拔起高山;我的勇气高昂,谁也比不过。”做人就得有这样的“野心”,尤其要重视培养这种英雄气概。有这样的气概,才能创造出英雄事业来;有圣人的气概,才能创造出圣人的事业。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这是刘备对赵云的赞语。几十年的戎马生涯,赵云凭着一身虎胆,多次立下赫赫战功,留名史传。长坂坡上怀抱阿斗,在曹操和千军万马中单骑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汉中之战,杀入曹兵重围,救出黄忠和张著回归本营。然后又大开寨门,匹马单枪迎战追来的曹兵,以寡胜众;随诸葛亮首出祁山,年已老迈还争做先锋;在凤鸣山力斩韩德父子五将,而且抢先入阵,“马到处,阵阵倒退”;街亭失守,率部自箕谷撤退,独自一人断后,枪刺苏颙,箭射万政盔樱,不折一人一骑。《三国演义》中,类似赵云那样凭勇敢而克敌制胜的武将还有很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勇敢只是武夫的专利。

地大兵多、粮丰将广的袁绍,声势浩大地发起了讨伐曹操的战争。当时的曹操,兵少粮乏,若与袁绍交战,似乎是以卵击石,弄不好就会有灭顶之灾。若依了孔融,则是“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与和”。曹操却无所畏惧,毅然率军与袁绍在官渡决战,获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曹操大军席卷荆襄之后,兵锋直指江东孙权。依照张昭等人的想法,则是“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然而孙权却拔佩剑砍去桌案一角,说出“诸官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的誓言。周瑜不仅力主抗曹,而且敢于率5万兵马与曹操号称百万的大军作战,也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如果没有孙权、周瑜的胆量,就不会有东吴的继续存在。

坐守益州的刘璋,却因为懦弱无胆而败国丧邦。本来,张鲁仅有汉中之地,势力弱小。用刘璋的从事官王累的话说,“张鲁犯界,乃是癣疥小疾”。可是刘璋听说张鲁要进犯蜀地便吓破了胆,不敢与之交战,听从张松、法正等人的谗言,请刘备率兵入川为他救驾。他在给刘备的信中说:“今张鲁在北,旦夕兴兵,侵犯璋界,甚不自安。”由于刘璋如此胆小无用,终使他父亲创下的基业为刘备夺去。

一位叫马维尔的法国记者去采访林肯。他问:“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想过废除黑奴制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们那个时期就已草就,可是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给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这样回答:“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

马维尔还没来得及问下去,林肯的马车就出发了,他一直都没弄明白林肯这句话的含意。

林肯去世50年后,马维尔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林肯在信中谈到幼年时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如此,父亲才得以以较低的价格买下。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

“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里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给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像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伶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其实,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像之中。

我们随时都要有挑战的勇气,只要自己有克服的意愿,没有什么事是不能成功的。

6.意志力是你奋斗的血液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因此,让我们毫无畏惧,满心愉悦地把握命运。

——尼克松

你所认可的成功,可能是耗尽你一生的事情。即使某一天你达到了自己想像的样子,仍然会有另一个成功在召唤着你。你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样说来,对一个积极的人来说,成功的道路确实是漫漫无涯了!这其中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只有自己了解。别人为你分担的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谁都替代不了你的角色。你需要一个坚强的自我!

培养坚强的意志,就成了你自救的最有效的办法!对于成功道路上每一个要克服的障碍,都离不开意志力;面对着所执行的每一个艰难的决定,所依靠的依然是内心的力量。意志力不是生来就有或者不可能改变的特性,不是缥缈的,它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是成功者必备的特质之一!

《三国演义》一书,或详或略地描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割据者,其中路途最为坎坷,磨难最为深重的,莫过于刘备。今人读《三国演义》,对于作者着力歌颂的刘备,往往有几分厌恶,对于作者极力贬抑的曹操,反而很喜欢。其实,曹操和刘备都是很了不起的人,而刘备身上那种非凡的毅力和韧性,是很值得现代管理者学习的。

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之夫成为雄踞一方的霸主,其间经历了许多磨难:镇压黄巾起义立有大功,却得不到朝廷应有的封赏,仅得一县尉之职,后来连这个小官也没有保住;随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斩华雄,败吕布,立了功得不到报偿,却屡受袁术等人的嘲弄与责难;陶谦甘愿让出徐州,刘备于意外之中得到一块根据地,却又在一夜之间落入寄身于自己的吕布之手,自己反而要寄吕布的篱下;吕布被消灭后,刘备不得已而投奔自己的头号敌人曹操,过着心惊胆颤的生活,近乎失去自由;好不容易逃出了曹操的牢笼,再度据有徐州,却被曹操20万大军杀得兄弟失散,夫妻离异,孤身一人投奔袁绍;在袁绍处,因为不得已降了曹操的关羽斩了袁绍的两员大将,刘备两次险些被杀;古城相聚后,刘备到汝南,得刘辟、龚都数万之众,想乘袁曹大战之机,乘虚袭击许都,想不到曹操在仓亭迅速击败了袁绍,率兵径奔自己而来。结果被杀得兵不满千,狼狈而走,去投奔荆州刘表。在刘表处,不仅才干不得施展,而且身遭疑忌,襄阳赴宴,险如鸿门,若不是的卢马一跃而过檀溪,就会死于兵刃之下;徐庶前来投奔,刘备集团始得以弥补勇力有余、智力不足的缺陷,先胜吕旷、吕翔,后取重镇樊城,没想到徐庶却被曹操用计挖走;三顾茅庐,刘备请得诸葛亮出山,取得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的胜利,却挡不住曹操数十万大军的泰山压顶之势,率领军兵和誓死跟从的百姓,艰难奔走在当阳道上;当阳长坂坡一场混战,寡不敌众,只好逃往夏口。直到联合孙权,在赤壁大破曹操,刘备才扭转了一败再败的局面。

刘备这个志不在人下之人,偏偏一而再、再而三地寄人篱下,这个渴望重兴汉室、济世安民的人,偏偏一败再败。刘备的前半生,虽不乏柳暗花明,但更多的是穷途末路。每到挫折降临的时候,他也曾叹息,悲观落泪,然而凭着坚忍的品格,他一次又一次从挫折中顽强地站立起来。刘备集团犹如一个瓦罐,数度残破,又数次被粘合起来。在三国时期令人眼花缭乱的大竞争中,许多条件优越的割据者纷纷被淘汰,而孤弱穷困的刘备却在竞争场上由弱变强,独霸一方。他的成功与他的良好意志力是无法分开的。

意志力是你奋斗的血液,没有一个坚强的意志,你会觉得瘫软无力,萎靡不振。磨练自己的意志吧,认清每次挫折对你成功的意义,不仅扫清这些障碍,更要真正地去利用它们。拥有坚强的意志,就像为你的企图心加上了翅膀,在旭日的彩霞中熠熠生辉,翱翔在成功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