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1985800000001

第1章 成书缘起

实话讲,有条件为昌臻老法师写传的人,在他的四众弟子中,不乏其人。论知识、文采、修为、与法师的关系,我都嫌不够。然而为老法师写传的殊胜因缘,就这样落在了与他缘悭一面的我的肩上。我想,这里面一定有它内在的因缘。

话还得从头说起。

2009年初,在一次地震灾区汉旺行中,我与居士弓箭、昌老的侄子林成高居士认识了。

2009年8月的一天,我接到弓箭的电话,为做《隆莲法师一生》的光碟,她需要能海上师的照片,希望我能提供并到爱道堂和她见面。

在我们聊天中,她问我,海公的书写完后,打算写谁的?我说:没有打算,我随缘做事。如果要说写,我想写惟贤老法师,因为亲近他老人家很多年。但听说已经有人在写,就随缘了。弓箭说,你是修学净土的,你要写就写昌臻老法师,他专修专弘净土,很值得一写。还有,你要写就赶快,他老人家九十多岁了,如果你要写,我就去找林先生,他们家有很多法师的资料……

听完弓箭的话,一种写作的感觉在萌动。我说,好,下一部传记就写昌臻老法师。不过一切随缘,我们看因缘,该我做的我躲不了,不该我做的争不来。我们约定有机会和林先生一起见面商谈此事。她还叮嘱我,你先准备老人家的资料。

日子在平淡中一天一天溜走。唯一的改变就是我在做完自己的定课后,开始阅读、搜集昌臻法师的资料。

11月初,我们终于一起见面,这是我与林先生第二次见面。他说法师很低调,不愿意有人写他的传记。不过我们可以先准备,等元旦有时间的时候,我们去寺庙里和师父见见面,再说这个事情。我说,没有关系,大家随缘。

12月25日,我从成都赶往都江堰一寺庙打佛七。

12月26日,寺里打佛七的第一天。晚上,大回向时,主七的师父领众说:“愿今天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今晨8:20圆寂的乐至报国寺昌臻老法师,愿他往生西方,乘愿再来!”我听了,心里竟只有一句佛号不断地念。回到房间打开手机,有一条林先生的短信,他告知了我昌老圆寂的事情。

12月29日,接林先生短信,叫我与他联系,说有要事相商。

12月30日,我应林先生之约下山回到成都,加入了他们做法师光碟、传记等的小组,31日和林先生、弓箭等匆匆赶往报国寺,参加法师荼毗法会并作搜集、采写法师传记资料的工作。有幸送法师最后一程!

没想到,与老法师的初次见面,竟是以永别的方式!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报国寺于我并不陌生。十年前,我曾到过寺庙拜祭离欲上人的墓。当时的路还没有现在的好,在回来的路上,我们车的后轮飞了出去,而司机竟不觉!大家把刚从斜坡上滚下来的轮子捡回来,把轮子安上,这时候,缺一根像卡子一样的零件,把轮子卡住。大家在四周到处找类似于铁丝一样的东西。我突发奇想地对他们说,你们把我手提包上的这个环弄直试一试,看行不行?病急乱投医,没有想到,不长不短不粗不细的刚刚好。

司机壮着胆子,慢慢地把车一点一点地往前开。等我们开到乐至县城修车处时,他已经紧张得衣服里外湿透。修车的师傅看了后,极度惊讶地说,你们简直是烧了高香,运气好到了头。这时候我们回想当时的情景,才开始后怕。

这件事情过去了那么多年,我没有觉得它有什么特异之处。直到这次到寺里参加老法师的荼毗法会,在采访了不少居士,听了他们告诉我一些有关离欲上人和寺庙的事情,以及4月,我在成都采访上人的弟子惠老居士,听她讲了不少自己经历的离欲上人的神奇故事后,尤其是,一个朱居士在静坐中,见到离欲上人,上人要他记下一首偈子,还纠正他写错的字,这首偈子如下:

华不减兮魂不歇

一派前川波未揭

本是清风浮云海

万古渺溟在乡宅

我似有所悟,才回想到十年前的经历,实属神奇。我想,我与离欲上人、与报国寺、与昌臻法师一定是有前缘。所以,才能接写这本书。

当我们到报国寺后,只见各条道路上依次放满了各界送来的花圈,阿弥陀佛的佛号声,在空中回荡着,寺院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老法师安放在离欲念佛堂内,上下念佛堂内共有几百名僧众在念佛守灵。

我缓步进入灵堂,向法师顶礼三拜。只见法师躺在鲜花丛中,身上盖着红色的袈裟,头戴着黄色的帽子,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表情是那么的安详自在,像一位熟睡中的长者!我甚至觉得法师没有走,他就是累了在休息,明天,他还会起来给大众讲经说法,在寺里还能见到他飘逸的身影!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开始了紧张的采访工作。无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无论是有文化还是没有文化的,在他们的讲述中,几乎是如出一辙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持戒谨严、重因果、有学养、惜福、慈悲、谦逊、和蔼可亲的长者形象。他从不作高声大语,却以他平地践行、无声润物的真教化功德,影响着大家,改变着大家。

在采访过程中,我慢慢走近法师,他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起来。

让我遗憾的是,昌老在世时,我们缘悭一面;欣慰的是,我送了他老人家最后一程。没有想到,我和法师的缘分竟是这样开始,而且越来越深。

肩负写传的重任,我开始走进昌老,并且以采访、阅读、聆听等方式,走进法师的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走进法师的不同阶段,和众多人心中一样的疑问,才慢慢解开:那就是,离欲上人为什么要选时已75岁高龄的张妙首做报国寺的住持?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可谓千古一人。他们师徒的内在契合,是我们仅凭外相所不能认知的。

然而,当你走进曾经的张妙首的生长环境和不同的修学阶段,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你会为离欲上人的慧眼而叫绝,会为张妙首身为在家人,实为出家者的学修生活和做人准则而心生敬佩。出家,对他而言,不过就是现一个僧人相而已,内里,他早就是一个出家人了。一个法师说得好:昌老做居士的时候,就做得很好了!

因此,对昌老资料搜集和阅读的过程,也是自己向老法师学习的一个过程。

由于法师没有年谱,散见于文字和网络的多是既有资料的归纳整理,且内容多重复,而作为写传记最重要的纵向的、生活的资料,则很缺乏。为了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细节,我看了亲属们为法师录下的大量视频资料,听了侍者能慧师父随侍昌老时,录下的许多珍贵录音,前后采访了他的亲属、同事、领导、弟子等几十人,并且相互求证,力求做到下笔之处言之有据。

所以,此书的内容一是根据老法师留下的文字、视频、录音整理,二是依据采访他家族、弟子、领导、同事所讲述的内容,三是参考现有的他人所写文章及自己搜集到的历史背景资料。同时借采访写作的经验,突出重点,粗细结合的去表达法师的一生。

此书整体定位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尽最大努力贴近法师,而在语言风格上,选择沿袭老法师喜欢讲故事的方式:朴实、亲和、真诚。

我想任何一部用真诚心写出来的作品,都不需要附属任何无谓的花哨之语。尤其是写昌老这样一部传记。昌老一生,不是伟人,不是豪杰,他只是一个老老实实按照佛的教诲去讲去行的人!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让人去记述,也没有永垂不朽的伟绩让人传颂,他有的只是一个求道者的言行和境界,然而正是这一点,才是那么的可贵。要写这样一个人的传记,我知道必须要从心灵上与他有交汇,所以整个写作过程,也是我对净土法门的一个学修过程,当然,老法师的境界是我这样的凡夫到达不到的,可法师的人格魅力和开示,时时在影响着我,改变着我。

就我的收获而言,我找到了一位修学的导师,一位我一生修学净土的楷模!

昌老在我的心里,是净宗学人修学的典范,是因为:一、他性格里的低调、坚忍,没有凡俗之见;二、淡泊名利,无有分别,看破生死,信深、切愿、行真;三、献身佛教,舍我济人,无我利他,充满性灵光辉;四、从不作高声大语,却平地践行润物无声。昌老的示现住世,是人类道德力量的一次强力释放!昌老在自己多姿多彩、历经苦难的传奇一生中,表现的却是平淡、谦诚、恬静,而这正是人生最难到达的境界。昌老的语默动静,都是庄严示范。让所有有缘接触他的人,无不感动和受益,这是圣者的光辉,是法师多生多劫以来德行的累积。生活在娑婆世界的我们,是无法企及的,然而这正好是我们心灵的一面明镜。

我之所以景仰法师,便是他的学佛境界正是他的生活艺术。老人常说,要“深信因果”、要“严持戒律,弘法利生”、“学佛先学做人”、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以戒律为基础,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学佛离不开生活,离开生活,到哪里去学佛”。法师教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积累往生资粮。他的开示,正是净宗学人的修学方法和目标。

当一个老人用他的一生去实践弘扬净土法门,最终把佛法的真理、往生的事相真实不虚地示现给了我们,我们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让我们走进昌臻老法师的世界,和他一起,持一句万德洪名,回家吧。

好了,请翻开书继续阅读,去看这位老人是如何为我们留下他的精神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