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威远古今:陇西旅游导游解说词
19840300000006

第6章 李家龙宫(1)

李家龙宫亦称李氏宗祠,始建于唐初期公元627年,属唐代宫廷式古建筑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位于陇西县城北关庙儿巷,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

唐朝贞观年间,陇西已成为丝绸南路的名城重镇,唐天子重视在李氏发祥、繁衍、迁播之地的陇西建立宗祠,意在光显祖宗、威镇远方之意,李世民钦准当地官员大兴土木、兴修殿宇,经数千能工巧匠用三年零三个月时间的苦心营造终于完成。李家龙宫坐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占整个县城的三分之一。高耸的殿宇和红色宫墙与日月同辉,巍然屹立的南大门上,高悬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四个大字,遒劲凝重,神采飞扬。称宫者,不但规模大,且规格也高于寺庙,宫内建筑分前、中、后三组,楼阁林立,殿堂巍峨,环境肃穆,颇为壮观。龙宫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龙、凤、狮子、天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引什),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李家龙宫的地位由此可见。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叶茂。主祭堂坐落在十八级台阶上,高悬“陇西堂”巨额金匾,堂内供奉着三皇五帝、皋陶、李利贞、李耳、李昙、李斯、李信、李暠、李广等李氏先祖牌位和唐高祖李渊的画像,侧墙上高悬《大唐疆域图》,李氏的达官显贵和各地的李氏后裔前来祭祀祖先,朝廷文武百官亦频频巡视,陇西一时成为西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遭毁,变成一片废墟。至今遗址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竟厚达十米,当地人称为“瓦碴坡”。宋朝时期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元代建筑仅保存一座,名曰戍边楼。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筹资,重建李家龙宫,受资金和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只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其总体建筑体式是“前五楼”、“中部祭祀区”和“后五山”。前部建有戏台和五座楼及大小殿阁建筑群,院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谓之“前五楼”。中部建有主祭堂建筑群,主殿及两侧殿均飞檐翘角,群龙盘脊。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陇西房始祖李崇、吕仙祖纯阳真人李琼(吕洞宾)、李府仙祖真人李白、托塔天王(毗沙门天王)李靖、梨园祖师爷唐明皇李隆基、济公菩萨李修缘、李仙翁铁拐真人李玄和中坛元帅哪吒太子爷李罗车等李氏先祖。每到农历初一、十五人潮涌动,香火甚旺。后部为后花园,有五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分别名曰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山上都建有风格各异的亭台楼阁,内有塑像,掩映在绿荫丛中。北极池微波涟漪,游鱼戏水,奇花异草,点缀其中,此谓之“后五山”。外围建筑有北天第一门(俗称头天门)、北天第二门、北天第三门。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甘州副将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反清复明”,率军压境,直逼巩昌(今陇西县城),进入东、西、北三郭,攻城70余日未克。清政府派兵援救,米喇印败退时,李家龙宫遭到火烧,北天第一门牌坊留存。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吕培高任知县时,在“北天第一门”上悬有“仰弥高”匾额。同治五年(1866年)陇西城陷,李家龙宫再遭劫难,“陇西堂”匾额和建筑被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差,别有天地,人们常称“北极宫”,香火甚旺。

1958年“李家龙宫”匾额遗失。李家龙宫的原貌图由李氏族人绘制后,现由李氏后裔李朝栋保存。

解放后龙宫改造成学校,殿宇上的椽檩用来修建了教室,龙宫的大树被做成了桌椅板凳,只留下西北角的四座建筑和后花园的部分树木,其它绝大多数殿宇楼阁均遭人为拆除或改造,三座假山夷为平地。1985年陇西县人民政府宣布李家龙宫、北天第一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以来,县旅游局多方筹措资金对其进行了维修保护,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2003年正式向游人开放。2006年,相继被中共定西市委、中共甘肃省委评为“定西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站在龙宫的院内看看殿宇屋脊上的砖雕:主殿屋脊正中为子牙楼,关于子牙楼的说法,在《封神榜》一书最后的结局中有记录:传说姜子牙在封神的时候,每一位神各得其位,当把所有的神位都封完以后,他发现自己却没有了神位,即便如此,他有管众神的神鞭,所以姜子牙一下子跳到殿顶,被称为“塑塔神”,也就是在房子上塑塔位,是神上之神,是管理众神的神仙。其门上有幅楹联:“师兄莫要心寒,苦心万古流传”,背面同样有一幅楹联:“三星旺北斗,十星造祚功”。两边分别是凤踩牡丹、龙戏莲花、龙凤呈祥,再两边为登天龙和游龙,登天龙的爪子朝上,是等级最高的龙。南北两侧殿脊上是两组不同风格的雕饰物,中间为狮子驮宝瓶,两边为鸽子与鹤。狮子驮宝瓶为招财进宝之意,鸽子意为传递佳音的使者,鹤为益寿延年之意。屋脊上雕饰物的意思是“凤踩牡丹龙戏莲、龙登宝殿臣举贤、国运亨通、财宝永进、佳音常传、江山永固”。北侧殿的殿角上是龙之三子嘲讽,它平生好险,一般在殿角最险处,南侧殿的殿角上是龙的九子嗤吻,他平生好吞。关于屋脊上的雕饰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道霞2002年来李家龙宫时经过专门研究和考证后指出,此类砖雕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最为有名,一个是秦朝,一个是北宋,李家龙宫的砖雕出自北宋。砖雕的工艺分为两种,一种是镂空,另一种为浮雕。镂空的工艺复杂,浮雕的工艺简单,龙宫的砖雕属于镂空砖雕,材质优良,工艺精美,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仍未变形,完好如初,且正面和背面的造型不同,比如正面看是狮子驮宝瓶,而背面为暗八仙,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

(一)玄元宫

玄元宫亦称老子殿或主殿。主殿悬挂“追本溯源”匾额,是唐太宗李世民诏令高士濂、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四位大臣编修《氏族志》,历六年多时间编成,把全国姓氏分为九等,其中李姓为第一等甲。唐太宗李世民在《氏族志》中御笔“追本溯源”四个大字,意为木有本,水有源。“追本溯源”的写法运用了书法中的缺笔、共笔和加笔,缺笔就是“追”字上面少了一撇,共笔就是“溯”字三点水上面的一点和右面共享一点,加笔就是李世民的“民”字多加了一撇,下面多一撇就像个本字,意思是济世安民、以民为本。咱们看到的这幅抱柱联“道德著名经尼山问礼关尹从风神圣英灵冠万古,云礽传世泽将相接踪王侯继起蒸赏奉祀永千年。”上联意为老子著《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言,孔子曾向老子问道问礼,老子见周朝衰落,遂骑青牛出函谷关西行,关令尹喜设弟子之礼(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迎接并与老子一同西去,莫知所终,英名流芳千古;下联是李氏先祖先贤的福荫延及子孙,陇西李氏为将相王侯者,人数颇多,历史上称帝者58人,为相者138人,为将者不胜枚举。“蒸”为春祭,即农历二月十五日,是老子李耳的诞辰日,“赏”为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日,是得姓始祖李利贞的诞辰日。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于每年春秋两季进行祭祀。这幅巨匾“李家龙宫”是由原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原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会长李子奇题写的。靠门的抱柱联内容是:皋圣佐尧为理官制刑律立法统并彰五教,老子仕周任柱史演道德著经论传播全球。是由现任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会长李天昌撰写的。主要讲了两个人,上联指李姓血缘始祖皋陶公,他制定了刑律法统,即墨(刺面)、劓(割鼻)、剕(剁足)、宫(阉刑)和大辟(杀头)等五种刑罚。量刑定罚,赏罚分明,并用我国古代的传统道德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教来启迪教育后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重。下联指老子李耳著《道德经》传播全球,流芳百世。廊檐下关于老子的九幅棋盘彩画,从右往左依次是:“伯阳故里”、“谥号老聃”、“守藏室史”、“礼答尼山”、“函谷迎宾”、“关尹从风”、“深谷牧牛”、“终南授徒”、“著《道德经》”,讲了老子李耳的一生。主殿内供奉的是老子李耳的圣像,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是春秋时期人,李氏第九代孙。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著有《道德经》被道家学派奉为经典。《道德经》铸五千真言,融三才妙道,总结了天、地、人三界的根本规律,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瑰宝。

老子李耳自汉代以来被道教尊为教主,奉为太上老君,到唐、宋两代更有皇帝为老子赐封尊号。公元619年,即唐代武德二年,李渊敕楼观令,建老君殿、天尊堂等,并亲自拜谒老君洞,还给改了观名,叫宗圣楼。《唐大诏令集》卷八三《贞观四年二月大赦诏》曰:“平定突厥,斯皆上玄降佑,清庙威灵。岂肤虚薄,所能致此。”他把取胜颉立归之于“上玄”与“清庙”。意思是天皇和先祖老子李耳的作用。唐太宗在战马倥偬的岁月中,《道德经》一书不离左右,熟读《道德经》,并将《道德经》的辩证法思想灵活运用在军事上,如“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巧妙地运用这个以退为进的军事辩证思想打败突厥,表现了他娴熟的指挥才能。唐太宗在贞观十一年二月的诏书中也明言:“唐之出于老子”。

“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柱下”,即柱下史,老子曾为周朝柱下史。同年七月,他“修老君庙于亳州,宣尼庙于衮州,各给二十户享祀”(《旧唐书·太宗本纪》)。唐高宗李治干封元年(666年)发出诏令,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为其建造祠堂和宗庙。这是老子首次被冠以皇帝之名。设置官吏管理,老子之父号曰“先天太上皇”,母益寿氏曰“先天太后”。上元元年(公元674年),规定王公百官都要学习《道德经》,并把它列为科举考试内容。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743年)

又加上大圣祖三字于玄元皇帝前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年(749年)又加尊号“圣祖大道金阙玄元皇帝”。唐玄宗不仅自己每天晚上都要礼拜老子,还让人绘制老子像颁发全国道观供奉,并命士庶家收藏老子《道德经》一本,并为《道德经》作注。北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又尊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殿内右面的壁画是理徵因商纣王迷恋酒色,不理朝政,便多次直言进谏而招来杀身之祸,理徵的妻子陈国契和氏携幼子利贞由将军护送出逃的景象;左面的是理利贞和母亲为躲避纣王追杀,一路食木子维生保全性命逃难到故里陇西,遂改“理”姓为“李”姓。后人称利贞公为李氏得姓始祖。

(二)李崇殿

李崇殿也叫陇西堂。殿内供奉着陇西房始祖李崇的圣像。堂号,即祠堂名号,用以区别各家族或同家族中不同支派的标识。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有姓氏特征与无姓氏特征。有姓氏特征的以郡望为主,兼及本姓氏或家族先人的道德情操、功名科第、嘉言懿行;无姓氏特征的则取材于吉利、祥瑞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