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威远古今:陇西旅游导游解说词
19840300000016

第16章 仁寿山森林公园(3)

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活了101岁,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为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唐太宗李世民敕为真人,誉之名魁大医、百代之师。医药界尊称“苍生大医”。思邈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誉为神童。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很深研究,医术高超,不慕名利,倡导医德,医无德者不堪医者。为民治病药到病除,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一生虽经历北周、隋、唐三个朝代,多次请他出山,皆谢绝不仕。为总结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他不远万里涉足大江南北,行医川陕陇上,沿渭水来陇西,探究封衡的养生术,著述多达九十八种,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共收药方六千五百多个,堪称中国医药学的百科全书。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提倡胎儿和幼儿保健,强调有规律生活,注重导引行气并论病,处方以脏腑虚实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国内外医药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人民卫生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

扁鹊(约前407—前310年)战国时医药学家。家于卢国,又名卢医。反对巫术治病,汲取前人经验,游走各地行医,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精通临床各科,尤长于脉诊,创造了切脉医术。《史记》、《战国策》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他为脉学创始人。《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现存《难经》当为后人仰其名所著。

张仲景(约142—约210年),汉末医学家,名机,号仲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灵帝时举孝廉,建安中官长沙太守,时值伤寒流行,死者十居其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研究《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医籍,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提出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自魏以来一直被中医奉为经典,与《素问》、《难经》并重。因其对祖国的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后人尊为医中之圣。

封衡(?—约287年),东汉方士、医学家,字君达,号青牛道士,今甘肃陇西人。自幼好医,长期采药,知药理,晓医道,医德高尚,乐善济人。常骑青牛,腰挂竹筒,内装丹药,出没民间。闻知孰病,不管识否,前去诊治,应手皆愈。

既不纳患者酬报,亦不以姓字语人。汉建安间,曹操召见封衡、华佗、左慈等16人,曹问其养生之道。衡曰:体勿过劳,食宜去腻,减忧虑,节淫欲,四季变,遂自调等道理。曹欲留之,被谢绝;赏赐之物,拒不受。后见皇甫谧,述之此事。著有《容成养气术》、《灵宝卫生经》等。《后汉书》有传及注。

华佗(?—208年),汉末医学家,又名旉,字元华,沛国潐(今安徽亳县)人。精于内、外、妇、儿及方药、针灸各科。首创“麻沸散”,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医学尊为外科之鼻祖,又仿效虎、鹿、熊、猿、鹤的动作创为“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提倡以运动治疗疾病。为曹操诊治头风,随手而愈,后因迟迟不肯奉召,被杀。死前,以医书一卷授狱吏,吏畏法不敢受,便举火焚之,其医术遂不传,现存《中藏经》为后人托名之作。《后汉书》、《三国志》均有传。

王叔和(约170—225年),魏晋期间医学家,名熙,上党郡泫氏(今山西高平)人。曾任太医令。性沉静,通经史,精研医学,穷究方脉,广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体会,撰成《脉经》十卷、《脉诀》四卷、《脉赋》一卷,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并主张早期治疗法,提倡预防医学。又辑集散佚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整理成《伤寒论》,使这些医学文献得以保存,大行于世,为中医之经典著作,受到中外医学推崇。

皇甫谧(215—282年),魏晋间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郡(今甘肃灵台县)人。汉太尉嵩曾孙。善文学,精于医。中年患风痹疾,仍手不释卷,钻研医学,根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著成《甲乙经》,阐述经络理论,明确穴位名称和位置,并详述疾病的针灸取穴法等,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是今天所见最古老的针灸典籍,在史学方面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逸世传》、《烈女传》、《玄晏春秋》等。《晋书》有传。

葛洪(284—364年),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家贫好学,因在官场不得志,专门从事炼丹术和医学研究。著有《抱朴子》内、外篇等书。基本思想是以神仙养生为内,儒学应世为外。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抱朴子·内篇》具体地记载了炼丹的方法,为现存较早的炼丹著作,《金匮药方》一百卷,后节略为三卷,称《肘后备急方》,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天花、恙虫病等为世界最早记载之外,尚有碑、谏、诗、赋百卷。《晋书》有传。

钱乙(约1032—1113年),宋儿科医学家,字仲阳,郓州(今山东东平)人。父名颖,善医,然好游不归。三岁丧母,姑母养之,养诲之医。八岁知身世后,即去寻父,待迎归,已三十过矣。后至京师,授翰林学士,任太医丞。医术以儿科见长,著有《小儿科药直诀》、《伤寒指要》等,为祖国医学脏腑辨证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为“幼科之鼻祖”,成为儿科寒凉派的开山。

李时珍(1518—1593年),明代医学家,字东壁,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出身世医,继承家学,着重研究药物,主张“人定胜天”,重视临床实践,深入民间,问医采药,广罗四方资料,倾听百家意见,订正讹误,历时27年,稿凡三易,写成药学巨籍《本草纲目》,共190余万字,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药名、品种、产地等某些谬误,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对中外医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

傅山(1607—1684年),明清之际思想家、医学家,字青竹,改字青主、朱衣道人、真山、浊翁、石道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明亡,穿朱衣,住土穴,养老母,拒不做官。康熙间举博学鸿词,强迫至京,以死拒绝就任,放还。遂家居以医为生。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医学上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书,流传颇广(亦有疑系后人托名作之说)。

(十一)张新龙烈士陵园

张新龙烈士陵园位于仁寿山公园山脚下,占地10.86亩,距县城0.5公里,2002年被定西市委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新龙1966年11月出生于陇西县种和乡杨寨村。1981年6月21日,年仅15岁的张新龙看见同学滑入水坑、生命危在旦夕时,不识水性的他奋不顾身,毅然跳入水中,竭力抢救落水的同学,结果同学得救了,他却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同年10月13日,共青团甘肃省委授予张新龙“优秀少先队员”光荣称号。1982年5月,团中央授予张新龙“优秀少先队员”光荣称号。198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张新龙为“革命烈士”。

张新龙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少年,他勤奋刻苦,善于思考,成绩优秀,多次被所在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他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维护学校和集体利益,多次戴上“新风尚小红花”;他艰苦朴素,谦虚诚实,礼貌待人,被乡亲们誉为“好娃娃”。张新龙同学的崇高品质和献身精神,体现了我国青少年崭新的精神面貌,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好榜样。

为了纪念张新龙烈士,1988年陇西县投资3万多元,在仁寿山公园修建了张新龙烈士陵园,陵园中央矗立着张新龙烈士汉白玉雕像,在花卉的簇拥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每逢清明时节,城区中、小、幼学校的学生和附近群众怀着对烈士的敬仰之情,向张新龙烈士敬献花圈,祭奠扫墓,怀念这位舍己救人的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