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飞莺不再唱《香格里拉》,人们却没有忘记《香格里拉》,没有忘记欧阳飞莺。1986年她和丈夫陈明勋从美国回菲律宾,途径香港时,《香格里拉》的词作者陈蝶衣为她洗尘。吃过饭又专程去“香格里拉”酒店同进冷饮,乐队专门为他们演奏了《香格里拉》。如今,《香格里拉》仍在中国大陆,港台和东南亚传唱,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歌厅舞榭、宾馆、酒店到处都是。
1988年,陈明勋病逝后,欧阳飞莺移居美国。
2000年11月23日,新加坡成立“牛车水老歌俱乐部”,主办者特别邀请远在美国的欧阳飞莺来新加坡参加这一活动。他们在介绍欧阳飞莺的资料中说:“……欧阳飞莺扑朔迷离的身世背景更数传奇,几十年来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是她的成名曲《香格里拉》,却是至今仍广泛流行的曲子。”
欧阳飞莺为什么几十年来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她1947年就离开了中国,离开了歌坛,她的歌迷只能从她当年灌录的唱片里听到她的声音,却看不见她的身影了。
接到邀请的欧阳飞莺,虽然年老体弱,但被音乐、被中国流行老歌的那份感情所吸引,所触动,11月21日她坐着轮椅从美国转道菲律宾来到了新加坡。她的好朋友,早已定居新加坡的屈云云,在机场见到工作人员用轮椅推着一位慈祥的老太太走出来时,立刻迎上前去,“飞莺!”“云云!”两个人抱在一起失声痛哭。分别多年,她们都以为此生难得再见了,此刻她们的心都无法平静,几十年的思念、牵挂,都随着眼泪尽情地流淌出来了。
在新加坡,欧阳飞莺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接受采访,参观访问,还参加了“三十及四十年代之中国文化及老歌金曲回顾”座谈会,在晚会上演唱了她的成名曲—《香格里拉》,使歌迷们不只听到了她的歌声也见到了她的身影,遗憾的是,今非昔比,她已是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了。
流行歌坛的音乐才女——梁萍
梁萍是中国流行歌坛上既能写词又能作曲的女歌星,被人称为歌坛才女。当年,她以一曲《昭君怨》走红歌坛,一出手就显示了她声乐上的深厚功底。《昭君怨》是黎锦光选用广东音乐的旋律,为梁萍编写的一首难度很大的歌,他了解梁萍的音色和功力,才用这首与众不同的歌,把她一下子捧红。
黎锦光了解梁萍,因为梁萍是中国第一位流行歌曲明星黎明晖的干女儿,黎明晖又是黎锦光的侄女,梁萍和黎家过从甚密。黎锦光知道梁萍从小喜欢唱歌,放学后常跑到姚敏、姚莉兄妹的“大同社”去听歌。姚敏觉得梁萍很有唱歌的天赋,鼓励她试唱,认为如果加以培养,她将来会在歌坛上大放光芒。梁萍的妈妈为她请了音乐老师,让她一面读书一面学习声乐。后来梁萍考入上海国立音专,接受严格的声乐训练,终于成为一名歌唱家,也是中国流行歌坛能词能曲又能唱的第一位“全能式”的明星。
黎锦光的《昭君怨》有两种版本,一名《昭君怨》,一名《王昭君》,两者的词曲都是一样的,只是词曲排列的顺序先后不同,歌名不同而已。在京津和上海,歌迷朋友喜欢《王昭君》,在香港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流行的是《昭君怨》。在那里《昭君怨》被认为是梁萍的“招牌歌”(代表作),大家欣赏她别具韵味的演唱,赞美她把王昭君远离家乡和亲人,前往塞外和番时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声情并茂,催人泪下。梁萍演唱这首歌时还过着宁静安逸的生活,就能把歌曲的内涵、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如此深刻,她的功力实在是不同凡响。由于《昭君怨》的难度极高,几十年来,在马来西亚总是被选为参加歌唱比赛时“考歌艺”的名曲。
梁萍说,黎锦光和姚敏都是她的老师,都教过她唱歌。可以肯定,梁萍是黎锦光非常喜欢的好学生之一。除了《昭君怨》,黎锦光为她写的《少年的我》也红极一时,至今在香港和东南亚仍十分流行。黎锦光不仅为梁萍写歌,还帮助她作歌。他写了《小小云雀》和《千里盼知音》的歌词,交由梁萍来谱曲,唱片推出后十分畅销。梁萍不负师望,自己写词谱曲,创作了节奏轻快,带有美国民歌韵味的《不老的爸爸》,在当年的上海滩和东南亚都曾风行一时。除此,她创作的《伟大的母亲》等歌曲,不仅电台经常播,在新、马地区小学生都会唱,十分流行。
梁萍离开大陆前灌录唱片的二十多首歌曲,黎锦光的作品还有《蔷薇和玫瑰》、《不幸的爱》、《回头再见》、《丁个儿铃鼓铛》,以及1947年“国泰”影片《假面女郎》插曲《奇异的爱情》。这首歌是梁萍上海时期灌录的唯一一首电影歌曲。
姚敏为梁萍写的歌有《梅娘曲》、《渔村情歌》。严华为梁萍写的歌有范烟桥作词的《豆蔻姑娘》,白李词的《山歌情侣》和沈鸿年词的《雪月风花》。《山歌情侣》和《雪月风花》都由严华和梁萍对唱。梁萍出道的时间是1946年,此时的严华为梁萍写歌并和她对唱,说明严华并未完全退出歌坛。
梁萍上海时期的名曲还有金流(刘如曾)词曲的《过大桥》,这首歌由英国民谣改编,由姚敏和梁萍对唱,十分走红。另一首山川词金流曲的《春来人不来》,被梁萍自认为是她唱得最好的一首歌。
1949年以后梁萍去香港发展,录有《忙忙碌碌》和改编自日本歌曲的《桃花恋》和《两相依》等,虽也引起歌迷们关注,但没有她上海时期的轰动效应,她又回到了上海。此时的上海,流行歌曲已经被“禁”,1953年她又远走他乡,在新加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坐镇新加坡新世界的“满江红”歌台,红极一时。她的《昭君怨》、《少年的我》、《春来人不来》、《不老的爸爸》等,倾倒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无数的歌迷。她演唱的《恭喜大家新年好》,至今在新马地区仍被当作贺岁的经典名曲,每当新年来临,到处都是“梅花开放,雪花飘扬,小弟弟换新装……”的旋律,四五十年代学校里还把这首歌作为音乐教材,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梁萍是广东中山人,在上海长大。五十年代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驻唱,红极一时之后她去了美国。这些年来,她多次回新加坡小住,新加坡成了她的第二故乡。1990年她又一次从美国回到新加坡,在接受采访时她回忆说,当年她在“百代”灌唱片,公司拿给她两首歌,一首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一首是《春来人不来》,要她从中选一首,她选了《春来人不来》。可以想见,她非常喜欢这首歌,几十年之后她还可以一字不差的唱出来。这首歌的词作者山川,曲作者金流是何许人,不仅在大陆,就是在香港和东南亚,人们也不知道他们是谁。梁萍告诉我们:金流本名刘如曾,是上海音专的学生,和她是先后同学。由于当时上海的音乐界歧视流行歌曲,把流行歌曲说成是“靡靡之音”,刘如曾只好用化名写曲子,悄悄地交给唱片公司,唱片出来之后也不让人知道是他作的曲子。其实不只是刘如曾如此,梁萍在音专读书时就为“百代”灌唱片,每灌一首流行歌曲也是提心吊胆,像做了不好的事情似的,不敢让人知道。她说:“我现在还在美国的三藩市学音乐,也参加当地的几个合唱团。教我们的教授是搞艺术歌曲的,同时也教流行歌曲,他对流行歌曲绝对不歧视。”她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有些人那么歧视流行歌曲!她还说她特别喜欢黎锦光的《钟山春》,她准备把这首歌编成四部合唱,交给美国的合唱团唱。她说,像《钟山春》这样的流行歌曲,谁敢说不够水平,如果歧视这样的好歌那真是太不公平了。
梁萍离开大陆已近半个世纪,走遍天涯海角,依然和音乐为伴、和流行歌曲为伴,她永远不会忘记当年的辉煌,永远不会忘记使她走向辉煌的朋友和前辈。
“大同社”出身的“姚派”女歌手——逸敏
“大同社”是姚敏、姚英、姚莉兄妹创办并主持的歌唱社,在40年代众多的歌唱社中影响较大。大同社为电台插音时,主要是姚莉演唱,有时也请其他歌星客串。逸敏与姚敏、姚莉有亲属关系,参与了“大同社”为电台播音的演出,被视为最早的“姚派歌手”,还有人称她“小姚莉”。
逸敏为“百代”灌录的第一张唱片,A面是严个凡词曲的《去年今年》,B面是栋荪词姚敏曲的《蝶恋花》,从此开始了“百代”唱片歌手的生涯。
2005年,新加坡的李宁国先生,出版了经他修复后使原声再现的《中国上海三四十年代绝版名曲》第6集,收入了这张唱片的两首歌。唱片监制人卢鉴江先生在点评逸敏的演唱时说:“演唱者逸敏女士是一位很有分量的歌手。她在上海时期唱红的名曲和当年许多红歌星相比,不遑多让。”“逸敏女士唱的《去年今年》,歌声淳厚柔和,不温不火,没有缠绵悱恻的悲情,却含着挥之不去的一丝丝愁意。在众多歌星熠熠生辉之下,她是否被冷落了?”
上海时期的逸敏,共为“百代”灌录了10张唱片的20首歌,除此她还和姚莉、姚敏对唱过《三人行》,和吴莺音、姚敏对唱过《夫妻相骂》。在当时歌坛上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环境里,逸敏虽没能大红大紫,成绩也算是很可观了。
50年代,逸敏南下香港,继续歌坛生涯。她的知名度在不断攀升。1959年香港电懋公司拍摄彩色歌舞片《龙翔凤舞》,片中插曲用30—50年代流行的国语名曲改编,由逸敏和邓白英主唱,最受欢迎的是《毛毛雨》和《妹妹我爱你》。当时还出版了专门为这部影片的插曲出版的唱片,这在中国的唱片出版史上是第一次。
歌坛常青树——吴莺音
长时间里,国内外介绍吴莺音的文章,都突出她的鼻音唱腔,常以《鼻音歌后吴莺音》作为标题。鼻音唱腔是她的一大特色,很多歌迷就喜欢她的鼻腔,“鼻音歌后”是歌迷们送给她的一顶“桂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吴莺音使人们惊异的是,在中国的流行歌坛上,她的演唱生涯,一直持续到七十多岁,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生命之树常绿,艺术青春常在,我们就称她“歌坛常青树”吧!
吴莺音原名吴剑秋,生于宁波,在上海长大。读书期间她就喜欢唱歌,经常参加学校的歌咏活动,中学毕业曾想报考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因为家长反对,只好放弃。
1946年,经常到电台唱歌,也常到舞厅客串演出的吴莺音,经朋友介绍和百代公司签约,成为百代的特邀歌唱演员。她为百代录制的第一首歌是徐朗词曲的《我想忘了你》。这张唱片一鸣惊人,十分畅销,风靡一时,销量曾超过周璇和姚莉的唱片。和《我想忘了你》灌录在一张唱片上,同时走红的是栋荪词侯湘曲的《侬本痴情》,这两首歌如泣如诉,缠绵哀怨,被吴莺音唱得十分动人,有人评论说:“吴莺音一出道就开对了戏路,唱对了歌,所以才红得那么快。”
台湾出版的流行歌曲集介绍说,吴莺音的成名曲是《断肠红》,新加坡的出版物说《断肠红》是吴莺音的“招牌歌”,可以看出,台湾和东南亚的歌迷,非常喜欢吴莺音的《断肠红》。80年代吴莺音在美国洛杉矶举行音乐会,歌迷们最喜欢的是她的《断肠红》和《明月千里寄相思》,她的歌把怀旧的歌迷们带进了时光倒流的隧道,和她一起重温了四十多年前《断肠红》的旧梦。
《断肠红》的词作者张准,是吴莺音最忠实的歌迷和崇拜者,他为吴莺音写了三首歌词—《断肠红》、《听我细诉》和《春风带来烦恼》,都以“张生”为笔名,表示“张生”对“莺莺”的仰慕之情。吴莺音也把张准视为好朋友,1993年从美国回上海探亲还看望了张准。
《断肠红》的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严折西。鉴于吴莺音的歌喉像夜莺一般美丽,严折西还亲自作词,为吴莺音谱写了一首《夜莺曲》。这首《夜莺曲》真的被吴莺音唱得像夜莺在林间婉转啼鸣一般动人。
1947年国泰影业公司摄制影片《粉红色的炸弹》,吴莺音为片中插曲《红灯绿酒夜》录了唱片,1948年大同电影企业公司摄制歌唱片《柳浪闻莺》,吴莺音又唱红了片中插曲《听我细诉》。吴莺音虽出道较晚,但她的歌几乎每一首都流行,她的许多歌在港台和东南亚一些地区和国家出版的老歌歌集上反复出现,录音带也多次出版。她那首令人百听不厌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是80年代流行歌曲从港台传回大陆时,首先红起来的歌,香港歌星徐小凤就因翻唱吴莺音的这首《明月千里寄相思》而一举成名。
1957年,吴莺音应百代公司之邀,到香港录制了《我有一段情》、《送郎一朵牵牛花》等歌曲。《我有一段情》由陈蝶衣作词,姚敏谱曲,录音时用华乐伴奏,姚敏亲自出马,为吴莺音拉二胡。当年那些著名作曲家和歌星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
1983年,吴莺音又应百代之邀,南下广州录制了《你们好,我是吴莺音》一片,为中国的流行音乐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1984年吴莺音赴美国洛杉矶定居,仍经常参加演出。1991年3月,她在新加坡的加龙剧院与静婷一起举行了两个晚上的演唱会,使许多老歌的发烧友大饱耳福。1998年七十多岁的吴莺音又到香港与著名歌星静婷、崔萍和刘韵一起举行了演唱会,受到热烈欢迎。
20世纪的90年代后期,吴莺音也录过一些唱片,但没能走红歌坛。主要原因是过去的歌写得实在好听,现在的词曲作者写不出那种意境和韵味,红不起来,或者红不了多久就被历史淘汰了。
从绣花女到名歌星的张露
张露1932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爸爸、妈妈为她取了一个当时许多女孩子都使用的名字—秀英。小秀英长到14岁的时候,父亲逝世了,妈妈带着她来到上海谋生。
古城苏州的“苏绣”世界闻名,苏州的妇女,很多人都是绣花的能手。秀英的妈妈凭她刺绣的本领,专门承揽戏曲演员穿的龙袍的手工,14岁的秀英也和妈妈一起拿起绣针,她已是一名绣花女了。
秀英自幼喜欢唱歌,特别喜欢唱周璇的歌,常常一面绣花一面曲不离口。她的歌声甜美圆润,一位在电台工作的邻居,就邀请她到电台去唱歌了。她的歌声受到了听众的欢迎,她就同时到几家电台去唱,偶尔也到舞厅去表演,她逐渐有了名气。
1947年,百代公司发现了这个小歌星,为她灌录了第一张唱片,收入的两首歌是《小巷春》和《关不住》,以“丽歌”的商标推向了市场,15岁的张露成了唱片歌星,百代公司和她正式签约,她已是百代的签约歌手了。
上海时期,张露共为“百代”灌录了10张唱片,20首歌。她还为“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录过栋荪词严华曲的《声之交响》和杨天雪词张戈壁曲的《送郎君》。1948年张露应邀在“大同”影片《柳浪闻莺》中客串演唱了一首《淑女窈窕》,同年为“万方”影片《风月恩仇》幕后代唱了一首《陌上花》。
此期间,张露还组织了一个“甜姐儿社”,和她的妹妹晓露、露露三个人,活跃在上海的流行歌坛。张露的演唱风格活泼开放,不拘一格,自创一派,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