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何日君再来:流行歌曲沧桑史话
1984000000021

第21章 第3乐章 “学院派”作曲家与流行歌曲2(2)

《莫忘今宵》由李隽青作词,黄贻钧谱曲,这是黄贻钧在电影歌曲创作上赢得最高声誉的一首歌。在影片传播的同时,胜利唱片公司又灌录了唱片,使《莫忘今宵》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流传南洋群岛各地。据史料记载,在日本军国主义统治时期,在新加坡流行的华语歌曲中,最受欢迎的是李香兰的《卖糖歌》,还有一首就是龚秋霞的《莫忘今宵》。应该说,《莫忘今宵》是黄贻钧在流行歌坛的成名之作。谱写这首歌曲时黄贻钧28岁,还没有开始后来成名的“指挥”生涯。

黄贻钧(1915年—1995年),曾用笔名黄立德、黄元之。也出身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与贺绿汀、刘雪庵是校友,但不是同窗。1937年他进入上海音专时,贺绿汀、刘雪庵已毕业离校。

黄贻钧1915年5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父亲是一位音乐教师,受父亲影响他自幼喜欢音乐,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中学时代开始参加课外的音乐活动,学会了唱京剧、昆曲和演奏二胡、钢琴等乐器。1933年18岁的黄贻钧毕业于江苏省立苏州中学,1934年迁居上海,进百代公司在乐队任二胡和小提琴演奏员。1936年开始师从上海音专的黄自教授学习作曲,1937年免试进入音专,主修小号兼学大中提琴。课余时间在上海工部局乐队担任小号、圆号演奏员,半工半读坚持学业,1941年从“音专”毕业。1942年开始一面继续在工部局乐队作演奏员,一面师从在华的德国音乐家弗兰克尔戈斯林学习作曲和指挥,同时开始为影片和舞台剧配乐、作曲。

黄贻钧为电影谱写插曲,最早可见的是1942年为“中联”影片《天外笙歌》创作的四首插曲,均由“明月社”出身的最后一位流行歌曲明星和影星张帆演唱。其中的《竹篱笆》、《种田歌》和《都市风光》,均由黄贻钧作词谱曲,使用的笔名是黄立德。比较流行的是诙谐、幽默风格的《竹篱笆》。

从“中联”到“华影”,除《天外笙歌》和《浮云掩月》,黄贻钧还为《梅娘曲》和《凌波仙子》等影片谱曲,较有影响的是《凌波仙子》的同名主题歌。1946年至1948年,黄贻钧先后为影片《莺飞人间》、《天罗地网》、《粉红色的炸弹》、《天魔劫》、《相思债》等影片谱写插曲。其中,《粉红色的炸弹》插曲《红灯绿酒夜》由1946年出道的歌星吴莺音幕后代唱并灌录了唱片,曾经流行一时,其它歌曲都没有引起太大反响。

1948年黄贻钧出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小号和管弦乐合奏课的兼职副教授。50年代开始任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首席常任指挥兼团长等职。1978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和音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在三十多年的专业指挥生涯中,由他指挥首演的有冼星海的《民族解放交响曲》、王云阶的《抗日战争交响曲》、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等,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50年代曾出国指挥过芬兰赫尔辛基交响乐团、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在莫斯科与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了一些中国作曲家作品的唱片。多年来,他为普及交响乐作了大量的工作,他以“著名指挥家”的声誉活跃在中国乐坛。早年从事电影歌曲创作,包括他的名曲《莫忘今宵》和也曾流行一时的《竹篱笆》、《红灯绿酒夜》等,已很少有人提及,他自己也似乎忘记了那些如烟的往事。

1995年10月11日黄贻钧病逝于上海,终年80岁。

张昊的歌剧与流行歌曲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1930年问世以后,电影歌曲成为流行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昊与蔡冰白合作的歌剧《上海之歌》,1939年首次演出之后,剧中插曲也流行起来,成为流行歌曲的一部分,这是我国流行歌曲历史上,应该提及的一个话题。

《上海之歌》的插曲,包括主题歌《牧歌》,已经看到的共有9首,分别由龚秋霞、梅熹、白虹、路明、夏霞灌录过唱片。在舞台上演出时,龚秋霞和白虹是A、B角,一首歌两个人都唱过,如今只能以灌录的唱片为准来注明演唱者了。由于《上海之歌》1939、1940和1946年三度演出,出演的演员又有变化,有的史料上说《思乡曲》由龚秋霞演唱,有的史料上则说由路明演唱,这不是谁对谁错,而是“版本”不同。

《上海之歌》里面的歌,最流行的有龚秋霞、梅熹对唱的主题歌《牧歌》、路明唱的《思乡曲》和白虹唱的《哥哥你爱我》等。《哥哥你爱我》是一首难度较大,不容易唱好的歌,白虹唱得声情并茂,在新加坡等地十分流行。

张昊(1912—)字禹功,号汀石,1912年月12月生于湖南长沙。和贺绿汀、刘雪庵为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同学,1936年贺绿汀出任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长时,张昊也在“明星”音乐科任职。为了集中精力创作歌剧《上海之歌》,时间不长他就辞去了“明星”的工作。

1939年《上海之歌》公演,了却了他的一大夙愿。1940年他参与了吴村执导的影片《天涯歌女》插曲的创作,谱写了《街头月》和《漂泊吟》两首歌,其中的《街头月》很流行,至今仍被影视剧选作背景音乐。《漂泊吟》是一首6/8拍的歌,中间还有两次转调,不容易唱好,曲高和寡,没有流行。同年,他还为“华新”影片公司在香港拍摄影片《绝代佳人》,词曲全包创作了《一缕痴心》和《咫尺天涯》两首歌。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张昊的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歌词写得古香古色,同样曲高和寡,无法流行。

1941年“皖南事变”后,贺绿汀离开重庆经香港到了上海,准备去新四军前,就住在张昊在新闸路租住的一间亭子间里。周璇曾到这间亭子间来找过贺绿汀,希望贺绿汀带她到新四军去。不知新闸路的这间亭子间如今是否还在?

1947年,张昊被公费派往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留学,1954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此期间他创作的《小婿相亲》、《雨霖铃》等管弦乐作品,多次在巴黎国际电台和卢森堡电台播出。1955年他又考入意大利的器济音乐学院大师班,1956年创作的管弦乐合唱曲《怀仙纳》,获国际作曲比赛三等奖。1968年获意大利拿坡里大学东方学院博士学位,曾执教于联邦德国西柏林自由大学、科隆大学。9年后赴台湾任中国文化大学音乐系主任、艺术学院院长。1990年5月,在台湾的“今日中国人的声响”音乐会上,以79岁高龄指挥室内乐团演出了他创作的《茶山舞》。同年来上海访问,客座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出了他创作的交响诗《大理石花》。

现已94岁高龄的张昊,居住在台北市华岗路,几年前仍和大陆同行时有来往。

以写流行歌曲为主的学院派作曲家——刘如曾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是当时中国最高的音乐学府。出身于上海音专的作曲家,以创作为歌星们灌唱片用的流行歌曲为主的,只有刘如曾一人。

刘如曾开始创作流行歌曲时,还是上海音专的学生。在当时的音乐界,认为艺术歌曲才是正宗,流行歌曲属“靡靡之音”。作为音专的学生,刘如曾不敢让校方知道他写流行歌曲,只能偷偷地写,写成之后悄悄地交给唱片公司,灌录唱片时用化名,谁也不知道那些好听的歌是他写的。他的名曲《春来人不来》和《明月千里寄相思》都署名“金流”。1987年新加坡《新明日报》记者王振春先生到上海访问黎锦光和严华时,向他们询问“金流”是谁的化名,他们两位流行歌坛的前辈,也不知道“金流”是何许人。直到1990年,当年演唱《春来人不来》的歌星梁萍,从美国回到新加坡小住时,王振春先生又向她提出这个问题,梁萍告诉他:“金流本名叫刘如曾,现在还在上海。”据梁萍回忆:“当年我在百代灌唱片,公司交给我两首歌,一首是《明月千里寄相思》,另一首是《春来人不来》,要我在两首里选一首,我选了《春来人不来》。《明月千里寄相思》后来由吴莺音灌了唱片,也很卖钱。”梁萍还说,不只刘如曾写流行歌曲怕人知道,她唱流行歌曲也是一样。她开始为“百代”灌录唱片时也是音专的学生,每唱一首流行歌曲心里都七上八下,回家也不敢让爸爸妈妈知道。后来校长知道了她在灌流行歌曲唱片,把她叫去狠狠地训了一顿,幸好没有被开除。梁萍说:“我现在还在美国三藩市学音乐,也参加几个当地的合唱团,我们的音乐教授,搞的虽是艺术歌曲,但也教流行曲子,他们对流行歌曲,绝对不歧视。”

刘如曾创作流行歌曲的高峰期是40年代下半叶,他的名曲除了梁萍的《春来人不来》,还有梁萍与姚敏对唱的《过大桥》、白虹演唱的《醉人的口红》、吴莺音演唱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白云演唱的《骑马到松江》等多首。1947年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摄制歌舞片《歌女之歌》,刘如曾和词作家陈蝶衣合作,为这部影片写了一首《晚安曲》,由周璇演唱。1948年,著名导演吴村为大同影业公司执导歌唱片《柳浪闻莺》,刘如曾又为这部影片写了一首《女神》,当时也很流行。

刘如曾(1918年—1999年)祖藉江苏常州,1918年7月生于上海,曾用笔名金流、刘今。他自幼爱好音乐,1942年考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46年就职于上海雪声剧团,从事越剧音乐的创作。1951年出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1962年开始先后多年兼授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作曲课的课程。他在戏曲音乐的创作上卓有成就,主要作品有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沪剧《罗汉钱》、《星星之火》;京剧《智取威虎山》等。1992年11月,上海举行了“刘如曾戏曲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获得很大的成功。在戏曲音乐的创作上,刘如曾多次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奖。从1953年开始连续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戏剧音乐协会会长等职。

80年代初,流行歌曲从港台传回大陆,徐小凤演唱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倾倒了无数的歌迷。人们以为这是徐小凤的成名曲,不知道早在40年代,这首歌已被吴莺音唱红,也不知道这首歌的词曲作者“金流”就是我国著名的戏曲音乐家刘如曾。当时还健在的刘如曾,对自己当年偷偷写出来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几十年之后又捧红了歌星徐小凤,人们对这首歌还是那么喜欢,也一定感慨万千吧!

1999年11月22日,刘如曾病逝于上海,终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