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权力玩家赵匡胤
19819900000029

第29章 宋太祖的名单(1)

早些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还颇有看头,不像最近几年的《老无所依》《国王的演讲》这么不知所云。我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有一部90年代的外语片相当出名,人称它“是一部史诗,一段历史,一个民族的创伤与心灵”,还有赞誉曰“它的存在是电影的一种永恒,奥斯卡金像奖只能算是它的一个褪色的陪衬”,肉麻之词让我多年后记忆犹新,而且在追女孩子的时候将主语换成人名,使用多次。

这部得到如此高度赞誉的电影,叫《辛德勒的名单》,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不过很遗憾,此片刚上映之时,徒步连中文字也认不了几个,更别说英文。等到学识渊博了,中文字认识很多的时候被人推荐再看此片,介绍者又称其为《希特勒的名单》。于是在本人的印象里,此片讲述的故事,是希特勒打印了一份印着无数即将被杀者名字的名单,然后每杀一人,就打一勾,后来惊觉,丫的那希特勒不成了收费杀人、拿计件工资的刺客了么。

刚巧,乾德二年(964年)的赵匡胤,也做了这么一份名单。

从建国前就开始为赵匡胤鞍前马后出谋划策,接下来在平定二李叛乱、精兵繁政、攻打荆湖众多事件中都有出色表现的赵普,在赵匡胤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了。虽然建宋之初为了安抚后周重臣,赵匡胤不得不起用范质、王溥、魏仁浦为宰相,可三年下来,几位宰相并没有过人的谋略,倒是在众多战略规划上,赵普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如今对荆南武平初战告捷,政治稳定,赵匡胤开始考虑把当初这些旧臣换掉了。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赵匡胤赶走了从后周留用的枢密使吴廷祚,擢升原任枢密副使赵普为枢密使。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范质等人是何等的俊杰之士,刚刚上任就向赵匡胤提出撤掉自己的椅子,现在还能看不出赵匡胤的心思?想到两年前赵匡胤一曲《秋天里》,让石守信等人回去生病养老;再耗一阵,说不定赵匡胤过年时候就要请咱们仨喝茶,配上一曲《冬天里》,咱们也该回家被生病了。

横竖都是下岗,何不主动辞职。

于是在改元之后的乾德二年(964年)正月,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同时向赵匡胤提交辞呈。

赵匡胤正想把他们换掉,却苦于没有罢相理由,见到三人的辞职报告,心下激动,立刻签字。

但他疏忽了一件大事,于是闹了一个几百年都没有皇帝闹过的笑话。

因为他忘了任命新宰相的敕书上是要有现任宰相签字的。

从秦始皇正式设立宰相一职以来,一千多年来一直遵循严格的新宰相任命制度,而赵匡胤练武出身,小时候辛文悦老师传授知识有限,连相等周长的几何图形中圆面积最大都没教会他,自然也不会教他这么一个细节,加上当初急于签字,更是考虑不周;赵普学识不多,几个成语都认不全,更是全然不懂其中礼数,于是在新宰相的任命典礼上,赵匡胤赵普发现这个问题之后都是暗暗着急,场面十分尴尬。

着急的赵匡胤问赵普:要么我自己给你签个字算了。

赵普无奈:万万不行,这是下属干的事,你不能以帝王的身份干。

赵匡胤只好求助陶谷,这个画了多年葫芦的翰林学士终于没有让他失望,说,昔日甘露之变后大唐也是数日无宰相,所有文书交由左仆射(约相当于副尚书)令狐楚签署,咱们现在也可以让尚书令签字。

陶谷所称的甘露之变,发生于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其时宦官专权,文宗为了夺回权力,与宰相李训等密谋诛杀宦官,不料事败,李训出逃,宰相舒元舆等被捕下狱,其他朝廷重要官员也被宦官杀死无数,所以随后朝廷出现数日无宰相的奇观。

工部尚书窦仪见陶谷引用此例,上前说,甘露之变发生之时,政府已处紧急状况,这种特例岂可效法?如今赵光义已担任同平章事之职,虽无实权,也算山寨版的宰相,让他签字即可。

于是最终赵匡胤听从窦仪意见,以皇弟、“使相”赵光义代为签署敕书,这是自唐中叶设使相以来,使相行使宰相职权唯一的一次。从这个角度来说,“使相”们俨然如今每年三月进京开会的代表,当然,唯一的区别是后者自从几十年前开设至今,连行使职权唯一的一次机会也不曾有过。

尴尬并没有妨碍赵普从此开始飞黄腾达,并逐渐达到其政治生涯的顶点。从乾德二年拜相,直到开宝六年(973年)被罢免,赵普独行宰相大权十年之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忠于职守、力谏陈事、排斥异己、专横独断、假公济私等众多意思完全相反的词语都能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当然,刚刚拜相的赵普还是相当谦卑,虚心接受意见;赵匡胤也每每回忆起多年前自己带着两个小兵站在门外等赵普午觉睡醒的场景,兄弟之谊,何等难忘。于是赵匡胤时常督促赵普要多学文化,好好读书,赵普的家里,随后就多了一本《论语》。

后世人们为了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往往相信赵普确曾缔造过一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奇。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学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对这种不着边际的故事,徒步以为,单靠写一本书就能教会别人治国平天下,那么作者自然至少也该位极人臣;好比李光耀写书教你如何治国,自然很有看头,可是若是把书的作者改成卡扎菲,那就只好被咱扔厕所里去了——写出《论语》之后的孔子尚且一生颠沛流离东奔西走,“累累若丧家之狗”,你还能指望他的读者能取得多大成就?况且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在赵普生前并未流传,死后一百多年才突然被人重视,就更证明其荒诞不经了。

写到这里我总是不由自主想到李开复,此人东打一天工,西上一天班,突然在前几年以成功人士的形象出现,辅导全世界的青年人追求梦想,又是演讲又是出书,不知成效如何;但见此人近年又转而研究微博之类雕虫之技,写出一本《微博改变一切》,简直令人大惑不解:这比老母鸡生蛋还要无聊的把戏,也值得写一本书来研究么。当然,此乃题外话。

不过既然有此半本书治天下一说,那么徒步就姑妄言之,读者也请姑妄听之了。

乾德二年的春节刚刚过完,冬天未尽,开封城里还在下雪。

那时候天冷,老百姓吃完晚饭又没有《新闻联播》可看,了解不到自己现在过得多么舒坦,更重要的是了解不到辽国人南唐人过得多么艰难,所以培养不了自己的幸福感,只好早早睡觉,识字的就把窗子扒开,就着雪光,在家里看书。

下班回家的赵普没什么事干,想到皇帝的吩咐多多读书,于是翻出《论语》,就像当年徒步读到的第一句论语一样,赵普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赵普迟疑,这个说字什么意思。

正在这时,门外有人敲门,赵普心里一动,这个说,难道就是老朋友来了要说话吗。于是赶紧开门,看到了从雪里走来的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