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延缓衰老您也能做到
19751700000032

第32章 莫让老年病侵吞寿命(3)

由于猝死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因此,普及心脏复苏抢救知识,使广大群众及公众服务人员都能掌握这一抢救措施,一旦发生立即就地抢救,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大意义。对冠心病患者及时进行治疗,特别是对有可能演变为心脏骤停的心律失常及时发现,如用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来发现有发展为心室颤动的恶性心律失常,或者通过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发现可能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异位兴奋灶,并及时选用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或应用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以预防猝死的发生。

冠心病的自我保健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患者不应把全部希望寄托于医生的治疗,而应自己做健康的主人,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调养。

饮食调养平日饮食宜清谈,尽量少食含有高动物性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猪油、动物内脏、蛋黄、乳酪、黄油等。炒菜尽可能用植物油,食盐宜少,每日以5克为好,糖也要少吃。多食蔬菜、水果、豆制品等。蛋白质的补充可食用瘦肉、鱼肉和蛋类。

生活调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在日温差变化大时,注意保暖。起居应有规律,睡眠要充足,心境要平稳,万勿大喜大悲、忧愁郁闷。禁止吸烟饮酒。

控制体重肥胖者要设法减肥,减少食物的总热能。不宜饱食,并通过体力活动来减轻体重,达到较理想水平。

温水浴疗

给左上肢作局部温水浴,水温从37℃开始,逐渐至42℃,使局部末梢血管向冠状动脉放射性扩张,以改善冠脉循环。

上午吃药,下午锻炼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由心肌缺血和致命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病急发率和猝死率,以上午6~12时最高,尤其是睡醒后的头3个小时心脏最容易“闹事”。专家们称这段时间为冠心病发病的“清晨峰”。

可运用这一生物节律掌握用药时间,每天服用1~2次能缓解发作症状的药物,最好在清晨和午睡前服用。即使在常规生活状态下,上午6~12时心脏仍易出现缺血损伤和心律失常。那么,在这段时间进行能加重心脏负荷的体育运动显然不合适。所以,对心脏病人来说,最适宜锻炼运动的相对安全时间是下午。一般说来,冠心病病人应做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散步、体操、慢跑等,这样可增强心脏功能,增强冠状动脉血流和建立侧支循环。锻炼要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切忌操之过急。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特别注意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这些病都是和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的,一旦发现就应和医生密切联系,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以控制其发展。

脑血管疾病什么是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三大引起死亡的疾病。在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50/10万,死亡率为60~120/10万,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达150万以上,死亡人数达100万,患病人数约500~600万。幸存者中约3/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脑血管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最多见,又可称为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或脑中风;急性又包括出血性、缺血性和混合性三种。慢性脑血管疾病发病隐袭,逐渐进展,如血管性痴呆等。

哪些因素可致脑血管疾病引起脑血管疾病的原因很多,老年人发病一般以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最常见,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常见于较年轻的病人。各种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以及糖尿病、脑外伤、铅和一氧化碳中毒等也可引起脑血管疾病。

中风的诱发因素有哪些中风的诱发因素很多,主要有情绪不佳(指生气、激动、焦虑、悲伤、恐惧、惊吓等),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酗酒成瘾),超量运动或用力过猛,气候骤变,大便干燥,服药不当(如降压药服用不当,导致血压不降或降得过低),老年人起床时突然坐起。这些诱因都与血压的波动和动脉硬化有关。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避免或消除上述诱因,以利于预防中风。

什么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又称小卒中,是指一时性脑缺血引起的一种短暂而局限的脑功能丧失。常突然起病,在数秒钟内达高峰,但持续时间短暂,多为几分钟,偶有达数小时者,但最长不超过24小时。本病病因大多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脑部微栓塞所致,少数可由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狭窄引起。若病变在颈内动脉系统可出现一过性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运动不灵,还可出现一过性语言障碍或完全性失语;若病变在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则可出现一过性眩晕,水平性眼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甚至短暂意识丧失或猝倒等。

本病常反复发作,多则每天数次,少则数个月、数年发作1次。在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发作者,常预示近期将发生严重中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绝大多数病人在就诊时,已多无症状而无需特殊治疗。因绝大多数由于动脉硬化引起,故积极治疗能引起动脉硬化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饮食和体重,以及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十分重要。同时,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如肠溶阿司匹林片50~150毫克/天,口服)能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

什么是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是指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外或颅内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一系列的急性临床症状,若未能及时恢复供血,神经细丙、胶质细胞和血管将会坏死,形成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临床上脑血栓形成多见,该病发病年龄一般比脑出血的发病年龄略高,多发生于55~65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如睡眠时。有一些急起或夜间去厕所时方发现半身失灵或偏瘫。起病缓慢,逐渐加重是其很重要的特点。发病后多神志清楚,无意识障碍。

根据血管闭塞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症状也不同。属于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者,以出现对侧偏瘫、感觉障碍或失语等为主要症状。

发生在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则多见眩晕、恶心、呕吐、复视、交叉性运动及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发呛等症状。

脑血栓患者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以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病史。该病的病死率较其它脑血管病为低,但大面积梗塞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不易恢复,往往留有较严重的后遗症。缺血性中风分为:

超早期:为发病的6小时内。

早期:为发病的6~72小时内。

急性后期:为发病的72小时~1周内。

恢复期:发病的一周后。

不同的就诊时间,所选择的治疗方案也不同。

在缺血性中风的超早期,发病时间短,未形成脑梗死,CT上可能还看不到病灶,若及时地恢复正常的供血,病人可能得到完全恢复。因此,此期是缺血性中风治疗的最理想时机,应选择溶栓治疗。

在缺血性中风的早期,CT可能显示出低密度灶,若经过及时的治疗仍可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虽应用溶栓的效果与超早期相比已明显降低,但仍应使用。

在缺血性中风的急性后期,治疗目的就是通过稀释血液、抗血小板凝集,应用钙通道调节剂,清除自由基及脱水等治疗一改善水肿的脑组织,使周边组织的功能得到改善。此时溶栓、抗凝等治疗方法已完全失去价值。

在缺血性中风的恢复期,渐形成所谓的“中风囊”(即CT上显示的软化灶),为一永久性无功能坏死区。整个中风过程已进入稳定状态,临床上许多病人已留有语言功能障碍,肢体活动不灵等。此期应加强语言训练及肢体功能锻炼,尽量减少病残与再次中风的危险因素,避免中风复发是此期的治疗目的。

因此,一旦发现有缺血性中风可能,应立即去医院就诊,以争取治疗时间。

什么是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是指非外伤性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内动脉发生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脑组织内或流入蛛网膜下腔,出现一系列的急性临床症状,包括脑实质出血(简称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如脑出血在起病初期会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异常情况,即出现一些先兆症状。据统计,在发生脑出血的患者中,50%有先兆症状。一旦高血压病患者出现这些先兆表现,就预示着脑出血即将发生,或已是脑出血的前驱阶段。这时如能仔细观察,就能及时发现异常,并争分夺秒到医院进行治疗,从而控制疾病发展,避免严重后果。常见的脑出血的先兆症状有:突然感到一侧身体麻木、无力、活动不便,或手持物掉落、嘴歪、流涎、走路不稳。

与人交谈时突然讲不出话来,或吐字含糊不清,或听不懂别人的话。

短暂性视物模糊,以后可自行恢复正常,或出现失明。

突然感到头晕,周围景物出现旋转,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

这些表现可以短暂地出现1次,也可以反复出现或逐渐加重。

脑出血后由于脑血肿的占位性及压迫性,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所以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等。随出血部位不同其神经系统表现也不相同,最常见的是出现“三偏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主侧半球出血时常伴有失语症。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发病更急,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为其主要症状,多无肢体的偏瘫,出血量大时起病后立即陷入昏迷。

在家中若有老年人突发出血性中风,应让病人保持安静,最好就地或就近治疗,减少不必要搬动和检查。

如必须搬动,应平卧头位稍低并将患者头侧向一边,这样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物不易吸入到气管里,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切忌对脑出血病人摇晃、垫高枕头,前后弯动或转动头部。

昏迷病人要松开上衣纽扣和腰带,有假牙者也应摘出,不宜给病人灌药和食物,避免药物和食物进入气管而导致吸入性肺炎。

寒冷能引起血管收缩,所以要保持室温暖和,并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有大小便失禁者,应脱去病人裤子,垫上草纸等。

护理上应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压或颅压增高的原因,如用力排便、咳嗽、情绪激动等,防止继续出血。在起病头1~2天,应给昏迷的病人禁食,待病人意识清醒、没有吞咽困难后,可试着给予一些流质饮食,如牛奶、蛋汤等,以保证营养的供给。每次量要少一些,可多喂几次。脑出血病人一旦发生并发症,往往就是致死的直接原因。

中风后遗症怎样康复发生中风后,幸存者中约3/4存在不同程度的各种后遗症,因而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加强康复锻炼,进行包括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只有凭借努力训练和坚强的毅力,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康复,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

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而康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中风发生后,康复治疗应在急性期生命特征稳定后立即开始。中风病人在发病头3个月中,功能改善最大,但康复锻炼则应持续更长时间,以防功能减退。

中风病人发病后2年内都是恢复期,此期间均应坚持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生活技巧的训练,以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对肢体各个关节运动功能用手法施加阻力,以加强肌肉收缩力。被动牵伸肌肉,以使随后的主动收缩较为有力。

将偏瘫上肢被动上举过头,以利伸肌运动。

被动屈曲足趾,以利于全下肢屈曲运动。

做头颈旋向一侧、前屈和后仰的运动,以利上下肢运动。

经常触摸、刷擦肌肉,或对肌肉表面皮肤进行冷刺激,或瞩患者听口令运动,以增强肌肉的运动冲动等。

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先要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运动的训练,以使语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

发音训练最简单的方法是结合日常生活,让患者与人交谈。

听力障碍的康复办法是教患者看训练者发音时的口唇动作与声音的联系,并配以物或图,以达到理解目的。

文字理解力的康复训练是让患者看物或画,或以指字复述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书写的康复训练应从写患者的姓名开始,渐至抄写词句,直至写短文,并鼓励用左手写。

总之,脑卒中患者语言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效果的快慢、优劣主要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对其关心程度。故一般来说,与子女同住者比不与子女同住的脑卒中老人功能恢复得快。此外,理疗、超声波治疗、针灸及促进神经代谢药物治疗、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中草药治疗均可同时采用,以利于卒中的康复训练更快地取得成效。

怎样预防中风复发中风首次发作,一般症状较轻,恢复也快,算作是一种“火力侦察”,而后再次复发,那才是“狂轰猛炸”,会令人非死即残,预防之法不可不知。

有过中风后,需要通过CT、磁共振等检查,明确究竟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抑或是混合性中风,然后在医生指导下,制订一套预防再次发作的方案,严格执行,以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