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乱唐
19747400000554

第554章 :反攻终开端

秦晋将双手拢起,靠近嘴边呵了一口热气,以缓解因为酷寒带来的麻痹和僵硬。在长安的城墙上吹了小半个时辰的北风,竟使他连抽刀出鞘都倍觉艰难。

今日是至德元年的第一天,开元天宝已经彻底的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秦晋远眺着城外连绵起伏的燕军兵营,从被围的第一天起到现在,实在难以回想,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眼下,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对叛军而言优势愈小,劣势愈甚。然则,对唐朝来说,却未必是前路一片光明。

二十万叛军即便遭受了一次大规模的哗变,兵员实力大为受损,人就是一股不可轻视的军事力量,如果天真的以为从此以后将一路凯歌,那就大错特错了。

现在全城上下到处都弥漫着大战在即的悲壮与兴奋之中,挽狂澜于既倒这种千载难逢的大功劳,也许就要落到每一个参与其中之人的身上。

自信诚然是一件好事,然则盲目的自信和乐观,有时候也会蒙蔽了人们的双眼,而带来不可预估的灾难。

因此,秦晋曾不止一次的提醒着自己,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千万不能被冲昏了头脑,时刻警惕小心,才能坚持到最后一刻。

正自思量间,广平王李豫来也上了城墙,找到了秦晋。

自从天子下诏,全城征发十六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丁以后,李豫和秦晋之间的交集就多了起来。

诚然,征发提调的权力都在李豫之手,可如何将这些新近征发的男丁初步训练成可以上战场的预备兵源,则是更为重要和棘手的问题。因而,训练的任务只能交给来自神武军的经验丰富的教官。

在神武军中,教官是个由秦晋定下的职位,饷银和待遇都是同等级军将士卒的双倍乃至四五倍。因而,在神武军中人人都以成为教官为荣。

现在,征发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具体训练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则成为重中之重,因而李豫便需要每日到秦晋这里请示汇报。

按照初步的计划,新征发的男丁打算成立一支新军,在神武军、民营、团结兵这个三阶结构之外自成体系,秦晋有着知长安内外防务事的使职差遣,李豫向秦晋请示汇报也就理所当然了。

“听说大夫要举行誓师大会?”

出征之前的誓师古已有之,但李豫之所以觉得特别,原因在于今次的誓师要天子亲自主持。

天子主持誓师,其意义自然非同凡响,他已经隐隐然意识到,秦晋虽然对外口口宣称胜利在即,然则其内心是有所忧虑的。只不过这仅仅是猜测而已,而且这种猜测也不可能真的去问,就算问了对方也未必会如实相告。

究其竟,就算知道了秦晋内心的真实想法又对事实有什么补益吗?

“誓师大会要快,规模要大,形式从简,能够激励士气就算成功!”

秦晋的话言简意赅,李豫听的有些热血沸腾,这分明是大战在即的意思。

“如何,大夫已经定下了反击的具体日期?”

这一刻,不光是他,所有人都等的太久了。

可惜秦晋却摇了摇头。

“没有具体日期,对付孙贼只亦零割碎剐,不宜决战!”

这番话远在李豫意料之外,如果不决战,为何又急急举行此次誓师呢?不过,皇子的矜持使其安耐住了询问的冲动,对方想说自然就说了,不想说问了也是无用。

果然,秦晋回过身来,又拢起手在嘴边呵气取暖。

“困兽犹斗,两军相争最小心的就是这个时刻!平叛之路漫长,不能一战就把人都拼光。”

“大夫之意,不战而屈人之兵?”

秦晋又摇头。

“不战倒未必,只是不决战。”

秦晋的想法依旧没有改变,一面僵持,一面劝降,静待此消彼长,以贼克贼。

只是他并没有把这种想法告知李豫,相信以其才智,也能猜得到一二。

至德元年的第十天,东市外的广场上聚集了近十万人,紧挨着广场的兴庆宫勤政楼已然被修葺一新,大唐天子李亨踏着台阶逐级登上勤政楼,凭栏一眺,但见外面乌压压尽是望不到尽头的人海。

天子服衮冕出现在勤政楼上,立时就引来了嘈杂的欢呼,不绝于耳。这些欢呼声又好像溪流汇聚,逐渐清晰一致,化成有节奏的万岁之声。

万岁!万岁!万岁!

人潮声浪霎那间充斥整个天地,李亨只觉得阵阵眩晕,当初太上皇在位时,也不曾见过这般场景,他深切的感受到了百姓们对自己的支持。

不过咫尺刹那,李亨竟产生了两世为人的不真实感觉。

受命于危亡之际,日日担惊受怕,不曾有一时一刻体会过皇帝之位带来的快乐,今日誓师大会方知受万民景仰是何等畅快!仅此一点,所有受过的磨难和苦涩都是值得的!

眩晕散去,自信和从容逐渐出现在李亨的目光之中,他包含深情的凝望着勤政楼下的人潮。

他们不单纯是百姓,每个人将来有一日都要开赴战场,为社稷抛洒热血。

重臣们也随着李亨登上了勤政楼,均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势惊住了,所有人都没想到,到了这种几近于山穷水尽的时刻,天子还拥有如此之高的声望,不禁一个个老泪纵横,直呼复兴有望。

作为誓师的另一个主角,秦晋则对自己的位置刻意低调了不少,让广平王李豫以主帅之礼与天子对奏。

整个誓师大会果如秦晋所安排的一样,时间段,过程从简,在所有人意犹未尽,情绪高涨之时,天子李亨的身影便已经没入了勤政楼内。有些人对秦晋此举十分不解,一致认为,既然军民上下情绪高涨,何不顺应民意将誓师大会延长,以使效果达到最大化。

然则,秦晋却另有想法。

这种大规模的集会是一把双刃剑,十万人聚在一起,又并非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一旦出现意外,顷刻间就可能酿成一股规模空前的大混乱。

因而,从誓师开始到誓师结束,秦晋的一颗心始终高高悬着,直到圆满结束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随着朝廷内部反攻的互生愈发高涨,预计形势乐观的官员也越来越多,由此也为秦晋带来了一个预估不足,又在预料之间的麻烦。

反对秦晋的声音在至德元年的第一天开始,就已经零零星星的冒了出来,其中指责其内容最为诛心的就是大权独揽,欲行不轨。

其实对于这种苗头,秦晋一早就做了准备,不但刻意使自己保持低调,还推出了广平王李豫,使之负责新军的组建。为的就是堵住那些反对者的嘴,然而他还是低估了反对者的决心。

是以,誓师大会以后,秦晋非但没有舒心,反而更闹心了,不但要时时筹谋着瓦解孙孝哲,还要提起精神提防着有人在自己的背后捅刀子。

所幸天子李亨对秦晋依然是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信任,每次单独召见的时间都在一个时辰以上,如此数日之后,那些希冀与李亨因为谣言而猜忌秦晋的各种鬼胎心思纷纷大失所望。

秦晋于李隆基在位时受到的猜忌与不公其委屈远甚于今,当今天子李亨宅心仁厚,行事风格迥异于乃父,因而时时对为他解围。就像这次突然而起的谣言事件,李亨不便明里表态,仅用实际行动就挫败了某些人的阴暗心思。

……

京畿道,京兆府与扶风郡交界的岐山西麓,仅仅于至德元年的第十天就汇聚了各地赶来的百姓超过一万人。自从李嗣业于关中昭告了天子诏书以后,疲于逃命的百姓们好像在夜间看见了指引方向的灯火,扶老携幼,纷纷赶来此地。

随着男丁越来越多,人口也越来越多,已经达到二十万众,李嗣业顿时觉得紧张为难,粮食供不应求,紧靠从叛军那里劫掠的有限吃食,已经远远不够用。

段秀实建议李嗣业,不能再拖下去,赶早不赶晚,索性就大举反攻算了。

对此,李嗣业深以为然,只怕再拖下去,百姓们因为没有粮食果腹,再出现大批逃亡,因此而聚集的男丁们士气重重跌落,那就丧失了反攻的大好时机。于是他决定不再等待长安方面的神武军,而是提前行动。

首要目标就选定了扶风郡的郡治雍县。

这既是反攻的开始,也是李嗣业一次有意为之的试探。

扶风郡作为京兆三辅之一,其地位与冯翊郡不相上下,叛军肯定不会坐视不理,不论其作何反应,李嗣业都会从中判断出孙孝哲的真实处境。

段秀实见李嗣业忧心忡忡,便道:

“副帅不必忧心,船到桥头自然直!”

李嗣业叹了口气, 以其预估,扶风叛军战意低迷,攻下雍县并不成问题。

“我不是怕打败仗,而是在担心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得到了李泌的书信后就离开了军中,气并未对李嗣业隐瞒自己此去的目的,那就是动身前往草原大漠,向铁勒回纥部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