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益寿全书
19745800000021

第21章 常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防治(7)

还可结合水利、水产养殖,水淹灭螺,适用于湖沼地区和山区。化学灭螺可结合物理灭螺进行,采用氯硝柳胺等药物,该药对皮肤无刺激,对人畜毒性低,不损害农作物,但对水生动物毒性大,故不可在鱼塘内施药。氯硝柳胺杀螺效力大,持效长,但作用缓慢,对螺卵、尾蚴也有杀灭作用。

粪便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如采用粪尿1:5混合后密封、沉淀发酵,夏季贮存3—5天,冬季贮存7~10天,可杀死虫卵。

农村应推广应用沼气池。对家畜的粪便亦应加以管理。保护水源,改善用水,在流行区提倡用井水,或将河水贮存3天,必要时每担水加漂白粉1g或漂白粉精2片,15分钟后即可安全使用。

3.保护易感人群。关键在于加强卫生宣教,改变接触疫水的行为。接触疫水的频度与居民的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严禁儿童在河水中戏水游泳。因收割、捕捞、打湖草等不可避免接触疫水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可使用防护用具阻止尾蚴侵入人体,如涂擦防蚴笔(含氯硝柳胺,以脂肪酸为基质,加2%氯硝柳胺和10%松节油制成),每次至少可防护8小时。经常下水、接触疫水面积大的人,宜穿经1%氯硝柳胺碱性溶液浸染的衣、裤、袜,戴手套等,可防感染尾蚴。经浸渍的衣服,连续使用半年以上,仍有防护作用。

在易受感染季节,对重流行区特定人群实施蒿甲醚口服预防,证实可降低血吸虫感染率和减轻感染度,并可防止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生。

第八节丝虫病

丝虫病在我国是由斑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临床表现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慢性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及其引起产生的其他一系列症状,亦有无明显症状的丝虫感染。这两种丝虫的微丝蚴都具有较严格地夜间(晚上10时至次晨2时)出现于周围血流的特性。

血中有微丝蚴的患者或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经蚊虫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本病属中医“流火”、“大脚风”、“膏淋”范畴。

一、临床表现

1.早期

(1)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的表现。发热、腹股沟和股部淋巴结肿痛,然后沿大腿内侧淋巴管有一红线自上向下蔓延发展,即所谓“逆行性或离心性淋巴管炎”,俗称‘‘流火”。继之患胶皮肤呈弥漫性红肿、发亮,伴有灼热感和压痛,俗称“丹毒样皮炎”。一周后病变部位脱屑,疼痛逐渐消失。

(2)丝虫热。周期性寒战高热,体温常为38℃~39℃,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所致。多见于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每年发作6~10次,每次持续3~7天。

(3)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阴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侧,睾丸和附睾肿大,有压痛感,持续数天后可自行消退。

(4)蚴虫移行所引起的症状。畏寒、发热、咳嗽及哮喘等。

2.晚期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常在腹股沟处形成肿块,触之似海绵样包囊,中有硬核感觉,穿刺后其为淋巴液,偶可找到微丝蚴。

(2)睾丸鞘膜腔积液。多发生于班氏丝虫病。阴囊增大,有下坠感而无疼痛,透光试验呈阳性。积液可为草黄色,亦可为乳糜液,积液中可找到微丝蚴。

(3)乳糜尿。尿呈乳白色,常于高脂肪饮食后加重,常见的晚期表现之一。若混有血液时可呈粉红色。静置后分三层:上层为脂肪,中层为较清的尿液,下层为粉红色或红色沉淀,沉淀中可找到微丝蚴。

(4)象皮肿。常于感染后10年左右发生,多见于下肢。早期表现为皮肤增厚,继而不断变粗变硬,皮肤粗糙,出现褶沟、疣状结节,下肢变粗大。局部可继发感染而形成慢性溃疡。象皮肿常是局部反复细菌感染的结果。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流行区居住史。

2.反复出现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等。

3.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白细胞总数在10~20×109/L之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2)微丝蚴检查。是确诊丝虫病的主要依据。一般在晚10时至次晨2时间验血,阳性率较高。

(3)活组织检查。血中微丝蚴检查呈阴性者,可取其皮下结节、浅表淋巴结、附睾结节等病变组织活检以确定诊断。

4.可疑病例可用海群生作诊断性治疗,若于服药后2~14天内出现发热及淋巴系统反应或淋巴结节者,诊断可基本确立。

急性期的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应注意与细菌性淋巴结炎相鉴别。

三、治疗

1.病原治疗

(1)海群生。

(2)左旋咪唑。与海群生联合可加强疗效。

(3)呋哺嘧酮。

2.对症治疗

(1)口服抗丝虫药后,因为大量微丝蚴死亡释出异性蛋白引起过敏反应,可用复方阿司匹林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由于丝虫病本身可引起口服保太松、强的松、复方阿司匹林等继发细菌感染,可加用抗菌素。

(3)鞘膜积液:先抽掉部分积液,然后向鞘膜内注人2%普鲁卡因浓酒精,注入量为抽出积液量的10%,然后轻揉患处,促使鞘膜脏层与壁层粘连。此法适用于轻症患者。

(4)象皮肿。桑叶注射液,肌注。

3.桑绑疗法

桑叶注射液,肌注,同时用绷带绑扎患处,使用药物20天为1个疗程,绷带长期绑扎。

4.手术疗法

巨大阴囊、乳房象皮肿可行整形术,鞘膜积液者可做鞘膜翻转术,顽固性乳糜尿可行肾蒂淋巴管结扎术。

四、预防

1.按传染病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整治环境卫生,消灭蚊子等传媒;

3.加强个人防护,开展群众性普查普治。在丝虫病高发区,将海群生以0.3%~0.4%的比例加入当地食盐中供当地居民食用,连用半年,可降低微丝蚴阳性率,可作为普查普治的一种辅助措施。

第九节钩虫病

钩虫病是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它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临床以贫血、营养不良、浮肿、腹痛及胃肠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致心功能不全或儿童发育障碍。高发区有“黄胖病”之称。

一、临床表现

钩虫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与感染钩虫的种类、数量、时间和个人营养及免疫状况有关。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钩虫感染者。

1.幼虫引起的症状。丝状蚴在皮肤侵入处,如足趾、足缘、手或臀部产生红色点状丘疱疹,奇痒,俗称“地痒疹”。感染后l周内,病人可出现咳嗽,小量咯痰,夜晚尤甚,重者痰中带血丝,可伴有阵发性哮喘、咽喉发痒、声音嘶哑等呼吸道症状与低热,持续数周。肺部检查可听到干哕音或哮鸣音。

2.成虫所致的症状。病人大多于感染后l~2个月逐渐出现上腹隐痛或不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消瘦、乏力等。重度感染者常有嗜异癖,如食生米、泥土等。偶有发生消化道出血者,表现为持续性黑粪。贫血是钩虫病的主要症状。孕妇钩虫病较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钩虫感染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可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婴幼儿期感染者症状较重,可导致生长发育障碍。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流行区有赤足下地史以及贫血等临床症状应考虑钩虫病。

粪便中检查到虫卵为确诊依据,粪便中虫卵数不多时,直接涂片检出率低,较可靠的方法是饱和盐水漂浮法和钩蚴培养法。

三、治疗

1.病原治疗

(1)局部治疗。钩虫幼虫皮炎在感染后24小时内可采用左旋咪唑涂肤剂。皮炎广泛者可口服阿苯达唑,有止痒、消炎及杀死皮内钩虫的作用。

(2)驱虫治疗

①苯咪唑类药物:其中阿苯达唑与C型甲苯咪哩已在国内外广泛使用。

②噻嘧啶:本药也是一种广谱驱肠道线虫药物,驱虫作用快。

2.对症治疗

补充铁剂可纠正贫血。口服硫酸亚铁,或一定比例的枸橼酸铁铵溶液。加服维生素c有利于铁剂吸收。孕妇和婴儿钩虫病人如果严重贫血,急需纠正时,可谨慎地给予小量输血,严重钩虫病贫血病人在饮食中应补充高蛋白,尤其是动物蛋白以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四、预防

1.治疗病人及消除传染源是预防的重要环节;

2.加强粪便管理,杀灭钩虫卵是综合防治措施之一;

3.为避免赤足下地感染,可用25%白矾水液或1%碘酒等涂擦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