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19741500000044

第44章 任从沧海变桑田,我道壶中未一年(2)

明初,终南山全真教道士何道全(1319~1399年)著有《随机应化录》,融合禅宗思想而弘倡全真教北宗内丹修炼思想,借用禅宗的参究法门来讲述道法修炼。与何道全同时,南昌全真教道士王道渊著有《道玄篇》、《还真集》、《崔公人药镜注解》、《黄帝阴符经注》、《黄帝阴符经夹诵解说》、《青天歌注释》等。在这些著作中,他阐发了类似于李道纯的全真思想,张宇初曾为他的著作作序。王道渊的思想有以南宗为基础融合北宗的特点,他把道与德的关系融人性命关系的理解中,说:“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开物成务之理也。”他在内丹性命关系的论述上有独到之处。他在《还真集·性命混融说》中讲到:“日用之间,应万事者系乎性,为百事者属乎身。性所以能发机变,命所以能化阴阳。性应物时命乃为体,性乃为用;命运化时性乃为体,命乃为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方可谓之道,缺一不可也。”这把性命关系从单一的体用说推进到了互为体用的新阶段。他还认为,乾卦为性体,坤卦为命体,这两卦是性命体用的根本。由此出发,他把性命混融作为内丹修炼的核心,认为人身属阴,只有一点先天祖气属阳,故叫命蒂。修炼就要从命蒂下手。不过,就总的修炼而言,他强调,修丹应该混融性命、阴阳,双修方可双成,如此既能得智慧,长生不死,也能出神通,超劫难。对修炼的一些具体原则,他也有些精辟的见解。例如,他对惩忿窒欲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惩忿是阻止心火上炎,性天云蔽,窒欲则是阻止阳精下降转化为爱欲,导致自身精气神耗损。惩忿窒欲的目标之一,是要做到“精全不思欲,气全不思食,神全不思睡”。

全真七派中以丘处机所开创的龙门派势力大一些,但在明代也很沉寂。张德纯为龙门律宗第二代传人,陈通微为第三代传人,周玄朴为第四代传人,他们都隐居修炼,不显于时。周玄朴后分两支,一支是张静定、赵真嵩(复阳子)、王常月、伍守阳。一支是沈静圆、卫真定(1441~1645年)、沈常敬。明世宗时,龙门派尚有崂山道士孙玄清(1517~1569年),字金山,开创了金山派,是龙门支派。

总之,明代中期以后和清代,除了与官方关系密切的正一派外,在野的道教宗派就是与全真教关系比较密切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支派。相比之下,全真教这一时期虽然也很萧条,但毕竟还是在道教的理论和道术方面承传不绝,偶尔也有些辉煌的火花闪耀出来。

陆西星与东派

明代嘉靖年间,江苏扬州人陆西星(1520~1606年)自称吕洞宾降临他的家中,授予他丹诀。此后他就隐居撰述,撰写了《方壶外史十五种》、《道缘汇录》、《宾翁自记》、《南华副墨》、《愣严述旨》、《愣严经说约》等,创立东派,视《道德经》和《阴符经》为丹经之祖,以之为根本,发掘《悟真篇》中的阴阳双修思想,提倡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由炼己筑基、摄心修性人手。陆西星对凝神、调息、火候等内丹法要有很精当的讲解。他把炼神细分为澄神、养神、凝神三个步骤,认为调息的关键在于凝神入气穴,神光下照阴蹁脉。他对开关展窍、提吸追摄、过关服食的论述尤其有价值。陆西星的功法适合已婚的人夫妻同炼。陆西星虽然是内丹大家,但他所创立的东派却后继乏人,功法传承者不多,师徒传授系统不详。

据近人孙楷弟、张政娘的考证和柳存仁的分析,陆西星还是中国著名神怪小说《封神演义》的作者。

隐仙张三丰与南派

张三丰,据说名通,又名金、全一、君宝、思廉、玄素、玄化,字君实,又字玄玄、山峰、三峰、铉一,号昆阳,又号玄玄子。因为他不修边幅,人们又称他为张邋遢。关于他的籍贯,有多种说法,但多数人认为是辽阳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他云游四方,行踪不定,遗世独立,所以其生卒年代无从确考。《名山藏》说张三丰生于金朝,元初与刘秉忠一同师事海云禅师,明代初年已一百余岁。《三丰全书-芦汀夜话》记载,张三丰自称生于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曾为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在终南山遇到火龙真人,被授予丹诀,后赴武当山修炼,不久出走,不知所往。在武当山时张三丰曾对人说:“此山异日必大兴”(《明史·张三丰传》)。后来明成祖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目的就在于搜捕建文皇帝和寻找张三丰,这也印证了张三丰的预言。不过,一般认为,他出生于元代初期,卒于明代中晚期。张三丰是全真教道士。他精通内丹功法,获得超常的特异功能,能够日行千里,读书有过目成诵的本领,寒暑只是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也能数月不食。他救济度人,有许多灵异之事。他诗文书画俱精,性格开朗,“善嬉谐,旁若无人”,洒脱不羁,是吕洞宾以来的又一个“活神仙”。

他一开始居住在宝鸡,后来到武当山,成为开山祖师。据说他还擅长拳术,太极拳就是他创立的。明代皇帝,如太祖、成祖均派遣使者求访,都没有找到,但传说他用书墨回答了这些皇帝。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

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封为“韬光尚志真仙”,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被封为“清虚元妙真君”,天启三年(1623年),熹宗因扶乩有灵,又加封张三丰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帝王的崇仰褒封,道教界的神化,民间的传说,给张三丰披上了一层层恍惚迷离的面纱,以至于很难弄清他的真实面目。明代末年都穆在《游王屋山记》中说遇到张三丰的弟子陈性常,陈说张三丰在正统年间时尚在世。直至清代道光年问,李西月还自称遇到了张三丰。

张三丰的著作有《大道论》、《道言浅近说》、《无根树》、《玄机直讲》、《玄要篇》、《大道歌》、《炼铅歌》、《琼话诗》、《丽春院》、《青羊宫留题》、《金源还丹歌》、《真仙了道歌》等,被汪锡龄于雍正元年(1723年)搜辑,李西月补充后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编为《张三丰先生全集》。张三丰的内丹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他身后,形成了以他为祖师,不同于全真教的新道派,被称为“自然派”、“隐派”、“邋遢派”等。

《张三丰先生全集》实际上也不完全是张三丰个人的著作,因为其中不少内容是张三丰弟子的传记、道派承传、后人的著作和灵异事迹等,而且有些题为张三丰所著的篇卷也未必真是张三丰所著,所以这部书实为隐仙派事迹、著述的汇编。

张三丰的思想特点是汇纳三教,以道为主。他认为:“儒也者,行道济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大道论》上篇)在他看来,三教之道实质是相同的,只不过修炼的路径不同罢了。三教都济世度人,只不过手段和方式不同罢了,不必要去争论谁对谁错,孰高孰低。在《正教篇》中,他认为,三教赞应社会治化的实质是一样的:“孔之仁民,老之济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张三丰的思想有浓厚的理学气味。

张三丰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和本体,统无极而生太极,对人而言则是性命的本源。他认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虽然是儒家也主张的观点,但道教把它阐发得最为透彻。他确实为此作了努力。他在《大道论》中说,从人的生命历程来看,没有出生之前是一片太虚,这是无极的阶段。无极为阴静,所以阳也静。父母即将生人时,一片灵气投入胎中,这是太极的阶段。太极为阳动,所以阴也动。这样阴阳相推而生八卦,八卦相互盈荡,由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具体来说,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这是人身的根本。此后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和肾通过气脉相互连通,随着母亲一起呼吸,经过十个月的发育,形体齐全,就脱离母腹部。人出生之后,“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统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日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日真命。”(《大道论》)这时,性浑浑然而没有对外物的认知,心神的状态就象无极阶段的状态一样。命随着气生育人而来,其状态就象太极阶段一样。气脉宁静而内蕴元神,这是真性。心神力图宁静而使元气成长,这是真命。初生的婴儿浑浑沦沦,充满了天性天命。可惜婴儿长大之后,这种状态就被遮蔽、隔绝了。人如果能以这天性复返天命,这就是得道。

张三丰把上述无极——太极——阴阳的宇宙生成论用于指导内丹修炼,他把人在父母未生前归为无极,父母施生之始为太极。所以,修丹就是率天性以复其命,归根返本。他认为,得道之时,“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分内事也!##可见,张三丰的学术渊源是《还丹复命篇》的“只要凝神入气穴##(即意守下丹田),上承全真教南宗丹法强调命的修炼,但在修炼路径上则与北宗类似,在具体修炼方法上也对此前全真教的方法多有改进。它的特点主要是:把“正心诚意”,除尽物欲作为炼丹立基的根本,从凝神调息、调息凝神人手,以“心平气和”即所谓的“玄关一窍”为要,重视炼己功夫,强调收心摄念,排除杂念,凝神守窍(守窍主要是意守下丹田),调匀呼吸,心息相依。其次,讲究及时采药,掌握火候。张三丰还擅长源自陈抟内丹睡功的“蛰龙法”,其法如《三丰全书·渔父词》所云:“蛰法无声却有声,声声说与内心听。神默默,气冥冥,蛰龙虽睡睡还醒。”张三丰的内丹功法颇具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

《玄要篇》是张三丰的内丹歌诀专集,共计收录诗、词、曲、道情二百二十多首,内容通俗易懂,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的思想,以及内丹术的方法和观点。

《无根树》是张三丰的另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其中收有道情二十四首。它公开提出了“神仙裁接法”,主张“无花无酒道不成”,“静坐孤修气转枯”,也就是阴阳双修。《无根树》得到了道教中人的高度评价。何西复认为它“与紫阳《悟真》后先伯仲”(《无根树词注解·序》)。刘一明为它作注释,并在注末称赞说:“吐老庄之秘密,续钟吕之心传。揭示先天妙理,劈开曲径虚悬。鼎炉邪正分判,药物真假显然。空色混为一气,刚柔匹配两弦。噫!丹法始终皆泄尽,火符进退皆写全。二十四词长生诀,知者便成不死仙。##张三丰还把少林寺的外家拳改造为内家拳,是武当内家拳的创始人。

流传至今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等,都是从张三丰创立的内家拳演绎而成的。由此可见张三丰对中国武术事业的贡献。

张三丰是一个生机盎然,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三丰全集·叹出家道情》把他的人生观和生活情趣表达得淋漓尽致:叹出家,倒也学了些散淡逍遥,顺逆颠倒通玄妙。一瓢饭能吃多少,三杯酒面像仙桃,华街柳巷呵呵笑。小葫芦常挂在腰,万灵丹带上几包。到处与人行方便,遇缘时美酒佳淆,淡薄时饮水箪瓢。富贵穷通由天造,任凭他身挂紫袍,任凭他骏马金貂,转眼难免无常到。

三寸气缥缥渺渺,一家人哭哭叫叫,那管你子贤孙孝。算将来修道为高,延年寿病减灾消,无忧无虑无烦恼。等时来到步云霄,会八仙去上仙桥,那时方显玄中妙。

当然,张三丰并未完全主张出家。他认为,学道把丹基打下之后,应该回返世俗生活中,在尘世中修炼提高,到比较高的程度后,然后再入山寻师,最终了全大道。得道之后,不要以黄白术到朝廷卖弄,应该“高隐洞天,深藏福地”,“隐显度世,以待天符,白日飞升,不露圭角,此方为无上上品真人”。张三丰可谓是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一点。

张三丰的弟子有丘玄清、卢秋云、刘古泉、杨善澄、周真德等道士,还有沈万三、余十舍、陆德原、王宗道、李性之等世俗之人。张三丰的思想,经过这些弟子的阐扬而形成隐仙派。其中又有王屋山邋遢派、自然派、三丰派、三丰祖师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松塔派等支派。清代李西月的内丹西派也宗承张三丰。隐仙派所尊崇的道教经典主要是:《斗姆元尊九皇真经》、《三教灵妙真经》、《三教灵应真经》、《三教灵通真经》、《洞玄度人真经》、《菩提真经》等,反映了隐仙派的教义、尊奉的神谱、斋醮科仪等内容。

与张三丰隐仙派的思想有一定联系的,清代有傅金铨,他对道教内丹术有一些阐述,所以也有人把他作为南派的传人之一。傅金铨,号济一子,辑撰《济一子证道秘书十七种》刊行于世。他有注释书如《吕祖五篇注》、《天仙正理读法点睛》、《度人梯径》、《悟真四注》等,自己著有《道海津梁》、《一贯真机易简录》、《杯溪集》、《丹经示读》、《性天正梏》、《心学》、《自题所画》、《赤水吟》八种。他的这些著作多引证丹经,鲜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继承张伯端的全真教南宗的阴阳双修思想,但又深受净明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