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圆做人成功做事
19741200000050

第50章 处事变通之学(6)

三、广结善缘,蜘蛛结网术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处世以和为贵,即使做不成朋友,也切忌树敌。凡成大事者,必有众人相帮,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一)和气致祥,相安无事

春秋争霸,虽然大都处在你死我活的打斗之中,但是,在各诸侯国之间,以及各诸侯国与外族之间,也不乏和平友好相处的时期。并且,在争夺霸权的斗争中,这种和平共处也是一种重要的谋略。

魏绛和戎就是一例。晋悼公对内政大力进行整顿,君臣之间团结一致,国力强盛起来,声威大震,北方的戎人不敢侧视。公元前569年,北方戎人无终部落酋长喜父派孟乐到晋国,通过魏绛的关系给悼公献上了一些虎豹皮,请求晋国与戎人各部落讲和。

对于戎人的纳贡求和,晋悼公不想应允。他说:“戎狄他们都不讲信义,贪得无厌,不如讨伐他们。”

魏绛分析了当时晋国所处的地位和形势,劝谏晋悼公说:“各诸侯刚刚归服我们,陈国也是在最近才归服与我们,并且正在观察我们的表现。如果我们有德他们就会更亲近我们,否则,就会背叛。现在如果我们兴师动众去征伐戎狄让楚国乘机攻打陈国,而我们又不能去救援他们,这实际上是抛弃陈国。中原诸国也必然会背叛我们。戎狄本来就难以驾驭,如果我们征服了戎狄却失去了中原各国,恐怕得不偿失吧!”接着,魏绛向悼公讲了后羿的故事,劝戒悼公不要过分热衷于田猎等事。

听了魏绛的话,悼公仍然犹豫不决,他问:“还有没有比跟戎狄讲和更好的办法呢?”魏绛回答说:“与戎人讲和,有五大好处:戎狄四处流动,逐水草而居,他们重财轻土,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土地买来,这是第一点;边疆不必再加强警备防守,百娃可以安心耕种,管理边疆农田的官员也可以完成任务了,这是第二点;一旦戎狄侍奉晋国,四周各国必然被惊动,各诸侯会因为我们的威望而更加顺服,这是第三点;以德行安抚戎狄,能免去将士远征之苦,武器也不会被损坏,这是第四点;汲取后羿亡国的教训,推行德政,使远方的国家来朝,邻近的国家安心,这是第五点。同戎人讲和有这样多的好处,主公还是认真考虑一下吧!”

悼公听后非常高兴,便让魏绛和戎狄各部落结盟。

晋人和戎人讲和,使晋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为其同楚国的争霸提供了兵力。悼公为了表彰魏绛和戎的功绩,给予他很高的奖赏。

和平共处在于相安无事,使各方能够合理地调配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去攻克主要方向,解决主要问题,对付主要敌人。《壶天录》中说:“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处家固然也,既涉世亦何莫不然!”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和平共处不仅可以作为政治外交谋略,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经济谋略和处世谋略。

人们通常认为,商场如战场,竞争就是拼杀,互相吞并。然而,记住“长江”的含义,和平共处,百川汇流,将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其中的深刻内涵,值得世人进行研究和汲取。

(二)海阔胸怀,网络众心

天下已定,各位功臣翘首以待,总希望能有个好结果,有的已等待不及,早就在那儿争论功劳大小了。刘邦觉得,也该到了封赏之时了。

封赏结果,文臣优于武将。那些功臣多为武将,对此颇为不服,其中尤其对萧何封侯地位最高食邑最多,最为不满。于是,他们不约而同,找到刘邦对此提出质疑:“臣等披坚执锐,亲临战场,多则百余战,少则数十战,九死一生,才受赏得赐。萧何并无汗马功劳,徒弄文墨,安坐议论,为何还封赏最多?”

刘邦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说:“诸位总知道打猎吧!追杀猎物,更靠猎狗,给狗下指示的是猎人。诸位攻城克敌,却与猎狗相似,萧何却能给猎狗发指示,正与猎人相当。更何况萧何是整个家族都跟我起兵,诸位跟从我的能有几个族人?所以我要重赏萧何,诸位不要再疑神疑鬼。”

众功臣私下的议论当然免不了,但毕竟与萧何无仇,对此事也就算了。

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边走边观望,只见一群人在宫内不远的水池边,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一个个都是武将打扮,在交头接耳,像是在议论什么。刘邦好生奇怪,便把张良找来问道:“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张良毫不迟疑地答道:“这是要聚众谋反呢!”

刘邦一惊:“为何要谋反?”

张良却很平静:“陛下从一个布衣百姓起兵,与众将共取天下,现在所封的都是以前的老朋友和自家的亲族,所诛杀的是平生自己最恨的人,这怎么不令人望而生畏呢?今日不得受封,以后难免被杀,朝不保夕,患得患失,当然要头脑发热,聚众谋反了。”

刘邦紧张起来:“那怎么办呢?”

张良想了半晌,才提出一个问题:“陛下平日在众将中有没有造成过对谁最恨的印象呢?”

刘邦说:“我最恨的就是雍齿。我起兵时,他无故降魏,以后又自魏降赵,再自赵降张耳。张耳投我时,才收容了他。现在灭楚不久,我又不便无故杀他,想来实在可恨。”

张良一听,立即说:“好!立即把他封为侯,才可解除眼下的人心浮动。”

刘邦对张良是极端信任的,他对张良的话没有提出任何疑义,他相信张良的话是有道理的。

几天后,刘邦在南宫设酒宴招待群臣。在宴席快散时,传出诏令:“封雍齿为甚邡侯。”

雍齿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确信无疑真有其事后,才上前拜谢。雍齿封为侯,非同小可。那些未被封侯的将吏和雍齿一样高兴,一个个都喜出望外:“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顾虑?”

事情真被张良言中了,矛盾也就这么化解了。

论功封赏,这是件好事。然而,每次论功封赏都不可能面面俱到,结果总是一部分人笑逐颜开,一部分人心灰意冷,弄得不好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本来是一件好事,到头来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刘邦的论功封赏,的确体现了战争中以地位作用高低论功,在发现由此出现的一些矛盾后,又能以宽容为怀,化解矛盾。这种智谋既保证发挥了自己队伍中骨干的积极性,又能做到队伍的基本稳定。

《诗经》上说:“百川入海,有容乃大。”意思是说,千百条河流之所以能流入大海,是因为大海有兼收并蓄的宽大胸怀。无古今,无论政坛还是商海,都要能够容人,能够容纳不同意见的人,这样才能做到事业的兴旺。北京有位厂长,很有容人的胸怀,在当地传为美谈。

有一次上级组织质量大检查,参加这次检查的不仅有主管局的领导、专家,各厂的一些技术骨干。有位外厂的小伙子在检查中,当着这位厂长的面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你们的计量器既不准确,也不齐备,你这个厂长怎么当的?”又说:“计量是工业生产的眼睛,不抓计量,就等于眼睛看不见了,怎么抓产品质量?”

大概是年少气盛,往往得理不饶人的缘故吧,那位小伙子越说越尖锐,丝毫没有顾忌那位厂长的面子。

可是,厂长却颇有大将风度。这些尖刻、刺耳的话并没有引起他什么不愉快,相反他还连连说道:“提得好!提得好!”这可不是那种敷衍搪塞式的一般表态,而的确是从心底里接受意见的态度。因为他知道,他厂里缺的就是计量方面的人才,没有人怎么能搞好计量呢?他眼前一亮,这个小伙子不就是现成的人才吗?他赶快与兄弟厂联系,想方设法要把这个小伙子调来。经过努力,调动终于成功。小伙子果然是计量方面一把好手,全厂的产品计量都由他负责,产品质量自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厂里还有位年轻的女技术员与车间的一位老师傅闹矛盾,弄得很不愉快。厂长批评这位女技术员,她不服气,当面和厂长争吵起来,还甩下手里的工作,扬言要调离这个厂。厂长并没有给她穿小鞋,从那以后就像没发生那回事一样。有一天厂里通知这位女技术员,说是要送她出去学习,让她把整套技术学回来,回来后就让她专门负责这个方面工作。当时,她简直难以置信这是真的。同时,她也为自己态度不好而感到惭愧。

学习回厂后,她主持编写了专门的《工艺手册》,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过去,她一度打报告说要调走,学习回来后她却说:“这回我是棒打也不走了。”

能有这样容人大量的厂长,厂里的生产还能搞不好吗?

(三)求才若渴,礼贤下士

燕王姬哙把王位传给他的宰相子之。子之做了三年国王,燕国大乱,百姓怨恨,齐国乘机进攻燕国,燕国大败,子之被杀。过了两年,燕国贵族立公子平为国王,就是燕昭王。经子之之乱和齐国的入侵,燕国被糟踏得残破不堪,国都蓟几乎成了一片废墟。燕昭王决心改革政治,加强军事,发展生产,使燕国强盛起来,以便早日报齐国入侵之仇。于是他特地去请教敦隗先生,说:“齐趁我国内乱攻破我们。我很清楚燕国地方小,人力弱,谈不上报仇。然而,请到能人共理国事,以雪父王之耻,我的愿望在此!请问报仇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听了回答说:“开创帝业的人常与师长共处,建立王业的人常有良才相伴,完成霸业的人必有贤臣辅佐,而亡国之君就只会跟奴才们混在一起。若能放下架子,尊能人、贤者为师,恭恭敬敬地向他们学习,那么,才能胜过自己百倍的人就会到来;若能以礼事人,虚心受教,那么,才干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如果别人怎样做,也跟着怎样做,那么,才能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就会到来;如果凭几执仗,横眼斜视,指手画脚,那么只有奴才们才会到来;如果瞪起眼睛,晃着拳头,顿脚吆喝,对人斥责,那么,来到的就只有下等的奴才,这些都是礼贤下士和招致能人所应注意选取的标准。大王如果能广选国内的贤才,尊奉为老师,亲自去拜见求教,天下都知道说大王礼敬贤才,那些有才能的人肯定会争先恐后集中到燕国来了。”

昭王说:“我现在该向谁礼敬才行?”

郭隗先生道:“我听说古代有个国君,花千金购千里马。三年没买到。这时宫中有个侍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找了三个月,果然找到一匹千里马;可是那匹马已经死了。侍臣就用五百金买下了那匹马的头,回来报告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白白地丢了五百金!’那个侍臣说‘一匹死马还用五百金买来,何况活马呢!人们必定认为大王确实不惜重金购买良马,千里马很快就会送上门来了。’不到一年,果然送来了三匹千里马。现在大王真要招致人才,就从我开始吧。像我这样的人还能受到您的重用,何况比我更有才干的呢?难道他们不会不远千里而来吗?”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意见,郑重地请郭隗到朝中来,拜他为老师,日夜和他商量复兴国家的大计。为了表示对郭隗特别尊敬,给郭隗以优厚的待遇。当时燕国的宫殿被战火烧了,燕王自己没有像样的宫殿居住,和大臣们一起办事也是在临时搭的简陋草房内,却单独给郭隗筑起一个高台上给他建筑了华丽的馆舍,又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请郭隗到里面居住。还在这高台上放置许多黄金任郭隗取用。人们都称这高台为“黄金台”。